-
1 # 郝峰濤
-
2 # 教師老李
所謂首選科目指的就是要麼選物理,要麼選歷史不能都選,選完一個後,然後再從政治,地理,生物,化學當中選出兩個。
記住,首選科目是要按照原始分計入高考成績的,也就是高考你考了幾分就是幾分。很多家長不懂什麼叫原始分,其實就是孩子考出來的卷面分。
江蘇省最新選課資料不難看出,化學被遺棄了,30多萬考生只有不到3萬選化學。
那對於一個平時化學成績能考70來分兒的學生可以選化學嗎?李老師認為可以。
一、人棄我取選課走班絕對是一個技術活,因為你不僅要考慮自己,更要考慮別人。
這就好比田忌賽馬,你不僅要知道手裡的牌,還要研究琢磨對方手裡會出什麼樣的牌。
好在現在是剛開始實行選課走班,盲目的人是比較多的,只要你足夠冷靜,一定會選出有利於你的組合。
盲目的一個主要表現就是大面積放棄或者選擇某個學科或者組合。
所以保持自己的思考,冷靜分析,不人云亦云很重要。
二、化學被棄,為什麼還要選?我都有一個常識:物以稀為貴。某種東西數量越是少,大家就會越爭相去購買,市場上的古董為什麼值錢?就是因為稀缺。
當大家都不去選化學的時候,化學這門學科就變得稀缺了。稀缺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要漲價,會升值。
因為大家所選的化學,最終是要面對高校專業的,你選的所有科目最終都要以高校的專業為目的的。
所以,你就得考慮高校跟化學相關的專業多不多?化學這門學科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使用的多不多?
很顯然,根據統計資料來看,高校60%的專業都跟化學有關,雖然相較於物理的90%少了一些,但也是僅次於物理的第二大學科。
試想高校那麼多,如果將來大家都不去選化學,那麼那些化學專業招生計劃數怎麼完成,要想完成怎麼辦?必須委曲求全,降低分數。
雖然你可能會說選了物理就可以選與選化學有關的專業,但實際上高中捨棄化學,到了大學再去選學化學的專業不是傻子嗎?初中沒有底子,大學很費勁。更何況大學化學更難。
所以,李老師大膽揣測,化學現在情況很糟糕,但恰恰是機會。
三、75分選化學保險嗎?天下根本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其實化學學科考75分也不差。
有人可能會擔心選化學的都是學霸,我要是選的話,學不就被當成炮灰了嗎?
其實你不用擔心,將來你當不當炮灰不是因為你選不選化學。未來的高考還是按總分去計算的。
即使你化學考了75分,李老師估計到時候等級賦分你也不會太吃虧。
再加上其他同學選化學的比較少,在競爭力這一塊兒,其實你是有優勢的。
現在很熱的臨床醫學,雖然需要物理,但是離開化學根本不行。
所以,物理化學往往相得益彰,高校很多專業需要都選,所以,感覺還不錯大膽選。
-
3 # 物理老師也可以年輕
你好,我是一名高中物理老師,我看說說我的看法。
大家都不敢選化學,所以你也不敢?這是典型的從眾心理,你需要找到自我,不受干擾,如果在這一方面找到自我?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你喜歡化學嗎?這種喜歡是針對於學科本身的,而不是基於你喜歡的老師,如果喜歡,那就果斷選,後面的就不用看了,喜歡和興趣才是最值得考慮的,其他的都沒有那麼重要。
第三,如果你選了生物,而且喜歡生物,以後想要學習生物相關專業,一定要選化學,生物離不開化學,也可以說生物的基礎就是化學,尤其是有機化學。
別人不選,並不代表化學怎麼樣?也沒有那麼難,自己喜歡才最重要!
-
4 # 贏在高三
在“3+1+2”模式下,確實存在“棄化學”的潛在危險,現在已江蘇省體現最為明顯,據說30萬考生中,選化學的不足3萬人。其他省份,還沒有明顯的跡象,但是普通高中“棄化學”現象還是比較普遍的。
一、“3+1+2”模式下,學生為何不敢選化學?
在“3+3”模式下,學生棄物理,在“3+1+2”模式下,學生棄化學,只要把選擇的自主權放給學生,這都再說難免,只要選擇的人數在可預測人數中,就不會有多大問題,畢竟原來文理分科時,很多學生只是被迫選擇了自己不擅長的物理或化學而已。
在“3+1+2”模式下,學生不敢選擇化學,有這麼幾種原因:
1、化學學習難度大:在選考6科中,對於大部分學生而言,物理和化學是最難的兩個學科,現在物理變成了必選學科,而且以原始分進入總分,“棄物理”現象基本上解決,接下來就是化學了,學不了,是很多學生棄化學的重要原因。
2、化學不需要:大學裡有所謂的“四大天坑”專業:生化環材,這四個專業,都和化學有一定的關係。在新的科技革命面前,原來的很多熱門專業,變得冷門。有些專業雖然很美好,比如生物技術、新材料等,但是也只是看起來很好而已,國內這方面發展還相對落後。所以,相比物理對應的專業,化學所對應的專業並不熱,很多學生的化學,屬於可選可不選的情況。
3、化學賦分低:對於學霸而言,最喜歡的組合是物化生或者物化地組合,化學對他們來說,難度不大,選擇之後,可以擴大選擇面。但是對於其他學生來說,就不是這樣了:學渣學不了,不會選;中等生想學,但是不敢選,誰選誰都可能成為“炮灰”。所以,最後有可能會出現“尖子生互掐”現象,一些化學不太好的尖子生,可能成為賦分的犧牲品。
綜合以上因素,在“3+1+2”模式下,化學成了新的“棄兒”,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二、什麼樣的學生適合選擇化學?
即便有上述原因,但是也不能阻止學生選擇化學的熱情,畢竟化學有實驗,對於很多學生來說,還是非常有興趣的一門學科。
但是,選擇化學,可以以分數為參考,但是不能由分數來決定!因為每次考試題目難度不一樣,考試範疇不一樣,單純一個成績,無法說明問題,相比成績,名次在新高考下更加重要。
我認為,下面這幾類學生,適合選擇化學:
1、化學學得好的:只要你的化學學得好,就不用擔心其他人了,因為只要你站在“塔尖”,下面人多人少無所謂,不會出現非常極端的情況,下面會有一大批“墊背的”學生。
對於普通考試而言,化學能考75分左右,我認為這個分數處於可選可不選之間,如果符合第二個條件,就大膽選,你全力以赴,也可以學好;如果不符合第二個條件,就可以考慮放棄。
2、想學化學的:這裡的想學,包括兩方面,一個是高中想學,畢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學才是學好的基礎;一個是大學想學和化學有關的專業,選擇化學,可以報考27733個專業,很多名牌大學的王牌專業,基本上都要求學生選擇物理和化學,以後打算學醫學類專業的學生,最好也要選擇化學。
化學是一門基礎學科,一個人的生活,方方面面都會使用到化學,化學成為自然科學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推動人類社會科技進步和文明發展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學生出現普遍不敢選擇化學的情況,我想要反思的不應該是學生,而是這個制度是否真得合理?
-
5 # 玖抒教育
選,75分都不選,等什麼?
利用這三年好好提高一下,再加上高考比往常題簡單一點,有何不可。
如果擔心賦分,大不了就報考志願的時候,只報考對化學有必考要求的專業,避開其他不選化學科目的考生——因為不選化學的考生,考再高的分數,都無緣這類對化學有必考要求的專業,與選化學的考生不存在競爭關係。
新高考3+1+2模式,很多人即想佔據物化的專業選擇權,又想避免化學棄考帶來的賦分劣勢。魚和熊掌可兼得嗎?——能!
我們在填報志願的時候,會有80個(不同省份數量會有所不同)選擇,均以專業分數線為唯一錄取分數線,不再有學校錄取分數線。每個專業都會有自己的科目要求——這就對選擇化學的考生提供了一個機會。
第一,化學本身選科人數少,選擇對化學有必考要求的專業,競爭小。
第二,對化學有必考要求的專業太多了,且分數線層次分佈均勻。
第三,對化學有必考要求的專業,還都是好專業。尤其是985和211院校裡的傳統優秀專業,幾乎全都對化學有必考要求。
第四,對化學有必考要求的分:①只對化學有必考要求;②對物理(歷史)化學兩門有必考要求;③對化學地理兩門有必考要求;④對物(歷)化生三門均有必考要求。這些種類,總有自己擅長的和喜歡的組合。
第五,也是最關鍵的——咱們既然選了化學,這樣填志願是有很大優勢的。但存在一個問題:學霸多。
雖然咱們避開賦分制度帶來的影響,但在和選擇化學的考生做縱向比較時,有劣勢。——可這就不是制度的問題,是學生自身學習能力的問題。這類考生就不只是化學考不過別人,其它科目也都一樣——選任何科目都是被是會淘汰掉的。
所以,在和同科目考生比較時,沒有了賦分制的影響,依然要看自己能力。所以還是那句話——努力才是王道!
回覆列表
《高考,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教育的功利性和應試性,促使高考變成了新式科舉,我們必須對教育進行反思。
一,人才是全科(全面)發展,還是優科(優勢)發展?
縱觀歷史,橫觀社會,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領域的優科專才,而非均科全才,正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孩子們各有未知的興趣和天賦,是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自然會選擇“優勢中心發展模式”,以某一方面為核心,連帶相關或相近方面的學習,而強迫性全科發展是以大量的知識磨去了孩子的“中心趨勢”,最後連興趣和天賦一塊埋葬。
二,學習是“從外到內”的灌輸,還是“由內到外”的覺醒?
我能理解天下父母進行“從外到內”的填鴨式教育的良苦用心,但是誰能理解孩子“由內到外”覺醒的渴望呢?學習的本質是:三分知識,七分非知識;三分看的見,七分看不見;三分學習已知,七分探索未知;三分靠教育引導,七分靠自我覺醒。學習源於自然變化的力量和社會變化的力量,而教育只是一種輔助孩子成長的力量。過度的知識教育就是“拔苗助長”,反而會延遲、扼殺孩子“由內到外”的覺醒。
三,高考是“指揮棒”,能否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高考為什麼不打破固定的“語數外+文理科”,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發展,以自身優勢學科為中心進行知識建構,可在高考科目“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體、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選四科進行計分選拔,其餘參試科目的分數作為參考。比如:甲生自選“生數理英”四科計分,乙生自選“生化數史”四科計分,可同時報考清華生物的相關專業,擇優錄取。自選制既可維護高考公平,也可保護孩子成才的自主性、多樣性和差異性。
四,教育是因材施教,還是無差別包容?
“因材施教”只是強勢灌輸的幌子,畢竟我們連自己有什麼才能都不清楚,豈能妄議孩子有什麼才能呢?唯有以包容的態度讓孩子在“自然世界、社會人文和無差別學科”中無差別學習,鼓勵學生培養興趣、尋找方向和建構高度。
教育的壓抑,正在侵蝕著孩子的童年和未來!
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