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微笑後別再見
-
2 # 聽著民歌喝咖啡
政府要儘量保證競爭的公平性,絕對的公平不存在,相對的公平還是應該有的。這也是習大大上臺以來一直努力做的,只有公平公正的社會只能促進社會的進步。這種就業環境下才會促進人才的出現。高校的教育方式其實也出現了問題,工科理科文科教育方式一樣,中國教育的產業化相對於國外教育產業化太失敗了,當然不說高考,而是高校資源分配以及教育方式上。這些都與畢業生的順利就業有關。當然畢業生自己是最大因素。
最後說一個我一直都吐槽各位"專家"所說的競爭激烈。既然是競爭,怎麼可能不激烈?意思是三個人去競爭倆職位就是不激烈了?
-
3 # 抵制蠢貨250
從最新的大學生就業白皮書裡已經看到,現在就業趨勢已經從以前擠著去國企,事業單位,合資企業等向民企,自主創業過度,所以在選擇就業時,不僅看對口專業,還要看行業方向,在一些跟國家政策方向的行業重點關注。
-
4 # G折戟沉沙
先就業,再擇業。從最基本的工作開始幹起,不要太挑。不要好高騖遠,等自身能力提高了,再去理想的單位。能先工作就工作
-
5 # qicunlirui
非常驚訝居然被邀請對一個高度複雜的問題進行回答。其實對一個gdp已經超過十萬億,年增長率百分之六七的國家來說,區區每年七八百萬大學生的就業是不應該成為一個問題的,但每年一到畢業季,這個問題就會成為國家個人高度關心操心的麻煩事,就不能不思考形成的原因了。 大學生就業情況也分好幾種,985高校及部分十幾所211高校的畢業生,基本都能做到順利且高質量的就業,順利高質量指的是找工作較容易,單位好,收入高,專業基本對口,發展前景可預期,這是很好理解的,這些學生入學時就是各地高考大戰中的佼佼者,排名在各省5000名以內,個人素質優秀,國家也把這批人作為明天的棟樑之才傾斜了大量的資源來培養,可惜人數太少,三十萬左右吧,即使所在院校的就業資料再靚麗,也難以改變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 大部分211院校和和區域強勢高校的理工科專業的畢業生,基本都能順利找到一份滿意或基本滿意的工作,其中也不乏高質量的,雖比第一段的同學們差一點,但也不存在就業問題,這批的人數大約50萬左右,每個省的高考成績大約在20000名以內,(當然人口大省和小省有差別,各位有性趣自己查詢一下)。 大部分一本院校和部分二本院校,特別是理工科專業的學生,我認為找工作也不存在太大的問題,如果有問題,那也是個人的問題,不能正確面對理解個人心裡預期和社會現實的問題,即使經過一番糾結和折騰,這些孩子們還是能拿到屬於自己的第一份薪金,走上自己養活自己的道路,雖然工作不算高大上,雖然前程路漫漫,但終於向成為一個‘人’的正確道路上邁出了第一步。 這批人大約有200萬左右,數字不十分準確,大致差不多。加上前邊的一共300萬左右,這三百萬大學生如果武斷一點判斷,那就是不存在就業問題。 還有四百多萬人,但在這四百多萬人裡,有一個龐大的群體,:大專畢業生,我沒有具體數字,但這個群應該有佔大學畢業生數字的四分之一吧。在前幾年有個副部長講過一句話我認為很有道理,‘’當代大學生應該把自己看做是一個有知識的勞動者‘’,心態很重要,找工作同樣要擺正心態,正確定位自己在這個社會的位置,找一份與自己位置相符的工作不是太困難的,雖然工資可能低點,工作可能累點,但擺脫了問父母要錢的日子,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嘛? 進入困難模式的是那些二本三本‘現在沒三本了’大學的,特別是文史類專業的畢業生,我不客氣的講,這些人是大學擴招的受害者,以前有人戲虐說,文科學的是是屠龍術,這太平盛世哪有那麼多龍需要宰割,連985211的文科專業就業也出現困難,你一個二本院校開設文科專業還大量招生這不是害人嗎? 大學生不能夠順利就業,原因無非三個,經濟停滯,學非所用,心態不正,作為個人來說,國家大事影響不了,能決定的只能是自己的選擇,學工科學工科,學工科,正心態,正心態,正心態,。能自己養活自己無論何時都是件光榮的事。作為廟堂之上的肉食者來說,聰明睿智之士出的主意已經夠多了,踏踏實實的落實上幾件,就業形勢就能大有改觀。
官方資料顯示,201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為765萬人,2017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將再創歷史新高,預計達到795萬人。這麼多高校畢業生,如何促進就業?
回覆列表
哈哈,我就是畢業生,我也想問啊。我自己現在只是想找個對口專業的工作就好了,不希望有多高的工資,只求學到經驗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