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陳芝麻吧
-
2 # 大雪2006
儒釋道同根的觀點是不對的。儒道同根,源於中國文化源頭,易學。7000年前出現伏羲文化,河洛圖出現,表明易學抽象化,理論化,中國文明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這同出土文物中可以得到證實。這段燦爛的文明,有待專家考證。經過5000年實踐後,易學文化孕育出一系列各個方面的專業理論,可以解釋人類社會遇到的一切問題。在人體生命與自然關係上,出現中醫學。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出現儒學,在人的活動與自然的關係上,出現易經, 在超自然現象與自然的關係上,出現道學。還有其他一系列百家爭鳴,各個方面的理論。佛學從印度連根拔起移到中國,所以被中國接受,是因為同道家許多理論暗合。但仍然不倫不類,道家認為靈魂仙神,是人鬼,人神互換關係,靈魂,鬼神就在我們身邊,不依附於生物再託生,就會自行消亡或被雷電消滅。而佛家弄出個六道輪迴,極樂世界。後來被基督教學去,弄出個天堂。並進一步擴大,整個宇宙都是獨一神創造的。並進一步擴大,人類要做它的羔羊,並要主宰人類的一切。從而被政治利用,成為統治術。佛學後來汲取道學精華,如預測、算命等,並汲取儒學許多精華,如孝道,從而同中華文化走到了一起,改造後成為中華文化一部分。但它們絕不是同根!儒學,道學,是中國古代科學體系,也是人類古代科學體系的一部分。這個科學,不同於現代科學,二者不能互相解讀。古代科學,能很好地解釋世界,其深邃的理論,常人不能理解。古代科學,同現在科學一樣。是人類兩大文明的支柱。古代科學是完全不能否定的客觀存在!
-
3 # 東山下
從世界的角度看同意,從中華的角度看不認可。
大千世界,萬端變化,但皆由原本開始。儒釋道像三棵大樹共同吸收大地之養份向著Sunny分別長大。其後包括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其根皆在世界的原本上,只是成長方向不同而已。
但從中華文化角度看卻不一樣,道、儒皆源於易,而釋卻源自西域。雖說歷經千年和儒道已經融合不分彼此,但其成立的過程卻大相徑庭。雖說都是悟出來而後總結的,但兩者對切入的角度相差太大。儒道依易,仰觀天文,俯查地理,由外而入內,釋之起始則有點相反。故不同根。
-
4 # 彌勒家人
萬教不必分,本是一條根。千門萬教都是傳道的代理人,都是遵照上帝無極老母的法旨,替天行道,代天宣化。儒釋道也不例外。千門萬教雖然經典不同,修行方式不同,但修行的最終目的一樣的,那就是透過各種修行,去掉習性,恢復天性和本性,提高靈性生命的等級。合道而行,靈性揚升和迴歸。儒家講人之初,性本善。佛家講積德行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道家講懲惡揚善。宇宙的高階能量就是愛和光。有愛心才能有善舉,有愛心有善舉才能溫暖別人,照亮別人,才能發光。 天道無私,常與善人。只有合道而行,才能天人合一,才能靈性提升和迴歸。
-
5 # 博山廬
不用理解,這是錯的。
根是什麼?是源頭,儒道之學皆傳承自上古,繼承三代官學,所以同源同根沒問題;諸子有百家,及至今日,有發展有衰亡,在歷史的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支流,及至今日,華人所言之儒學尚有分歧,所言之道家尚有派別,二者互為體用,傳承華夏薪火不絕,綿延至今。
儒道同源,交併發展其實很容易理解,比如祖天師張道陵與金丹派魏先生都是東漢儒道交併的踐行者,祖天師所創立的天師道從一開始就不是簡單的道家學說,而是以禮教術法緯學為手段,以道德為歸指的一個綜合體。一個即儒即道的學修體系。而鄭康成先生那一代的大儒,皆有術在身,康成先生不足弱冠即能望氣觀風,而立則星曆推步壓勝隨手施為,比任何術士神棍都牛叉的多,但從不以此惑人,只講經學常理,甘於平淡,一邊耕讀一邊教學。
儒道的根,深紮在華夏大地。而沙門的根,卻是外來宗教。
秦皇年代,沙門室利房來華,秦以為妖異而禁其祀,後被禁,而有金人裂門而逃。秦漢之初,皆述之以西域方士。漢明帝夜夢金人時,沙門再次來華,正應當時鬼神興盛之說,而成西域鬼神祭祀方術之學,託庇於黃老學說下才得以祭祀。後來陸續有沙門來華開始譯經活動,安世高所譯禪數之學,大多為小乘,安世高有方術,得人信仰,故其學流傳深廣,其禪學最後流入天台宗。
支讖來華主譯般若學說,大乘之學在漢地始傳。但是這個時候的大乘之學是龍樹之前的大眾部之學。所以並無巨大影響,只是為了後來龍樹之學在漢地傳播墊下基礎。此時的浮屠之學,被看做一種方術修行,一種溝通鬼神的方式,與當時流行之學相較,並無特別之處。時光流轉,漢家王朝漸頹。主流經學受到各種挑戰。沙門這種出家修道之學,似合隱士風采,博有幾分市場。僧人也以修道自居,故自稱浮屠道人,世人也將其視作道儒隱逸之士,視其學仍是聖人之學的一種詮釋,最起碼在僧肇之四文中仍是如此。這個時期,佛僧也自稱貧道。
那時候大儒名之為佛是因為什麼?弗人也,背離人道的意思。雖覺得彼道欲揹人道而實不離人,頗為詭異,但基於一種尊重學問的態度,並不十分排斥,坐而論道,以礪學問亦無不可。漢代那種文明的自信是在亡國之時依然高唱: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底氣在的。
百年後,出現了一位天才早逝的選手,他就是僧肇。他是鳩摩羅什(龍樹法裔)的弟子,解空第一人的名號,就是他師父給他的。基本算的上是華人對中國大乘佛教理論奠基之人。要全面瞭解他的思想,您得看的懂那些六朝文辭,經學典故才可以,俺估計這裡這點篇幅是不夠的,大家可以自行閱讀吧,我就把幾點值得注意的背景和要點列出來:龍樹論師:大眾部的般若思想在他手裡變成了大乘佛教的根基,所以他的三論才是中國佛教的基本臺柱。他本人大概是和魏先生一個年代。至於龍宮什麼的,我們這裡不討論啦,他的主要觀點,就是把釋迦王子的以心治人,離苦斷滅而宣揚的緣起論擴大到萬事萬物身上。然後把實相安在這個沒法找到實體的xxx上。anyway,這個緣起性空的理論就把“心理學”改造成了終極真理。這個可以聊一整天,不過沒大興趣,古婆羅門認為釋迦王子是斷滅論,他們的六外道之一,是可以參考的意見啦。而龍樹之說,是在其上一種演繹推廣,具體分析不作了,我從坑裡爬出來,不想再進那個邏輯大咖的怪圈裡。但是我們是不同意這種看法的。對於釋迦王子治人之“苦”的做法,我們還可以理解,他對於緣用有了比較明確的解釋,但仍沒有真正解釋出體因是何物。或者說,他不認為有,那隻好一直在那裡兜圈子,放大到相互關係上,以此為體為因。
對於龍樹論師的學說,更加遠離我們認識世界的基礎。而且動輒百萬字,極盡思辨之一切可能,大多數文字都是提前堵住一切邏輯上的漏洞。立八不而論中空,實則繁極而忘簡,卻非吾道也。其邏輯只不過是建立在人類這點可憐的基礎上的。以此為基,所以實在沒法過多評價的。
就說三點影響:1.他的出現構造了現代我們看到的僧團體系。2.他的理論給大乘的生存奠定了基礎,即在世間大力傳教,又同是發願度眾生的修行。3.這種理念從某種程度上契合了儒家的治世的思想。所以大乘之東來,並沒有太多的阻礙。
早期的僧人大都是儒生出身,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有了出塵修道的意願,而其中一部分人選擇了浮屠之道。但是他們與其它的儒生,隱逸道者都是同坐談玄論道,在那個時代不分彼此的。蘭亭之集,可見一斑。就從浮屠道人們的法號也能看得出來,道字科的多得很。具體的僧肇前後或同時的支遁,竺道生,慧遠等等都是文采斐然的名士風采。既有儒佛合流之說,也有玄佛合流之論,三教合一的說法便是始於這個時候。
僧肇其文辭清雅玄奧,文學水平極高,影響力在之後千年連綿不絕。四論《宗本義》從緣生無性談實相,《不真空論》從立處皆真談本體,《物不遷論》依即動即靜談體用一如,《般若無知論》談體用的關係。對立有無是大乘乃至佛教的做法,但是不是他們的說法和目的。他們後來所謂禪法其實就是想從這種空有的衝突中破開而見性空。只不過與三論宗比,這個思路更加犀利和直接,後面會提到。
僧肇之四論有三個要點:1.所立皆真,觸事即真。僧肇的有無仍然是對立的,其所立皆真,仍然是王學體用一如的說法,強調真,就在於真假對立的存在才需要不斷強調分析真是何物2.有無雙遣。他的有無雙譴是在對立基礎上,強要排除有無對立,不得不構建出來達到性空實相的多餘之物。3.真空妙有:對後世影響最巨的真空妙有,則是建立觸事即真當相即道的“廢話”上,強調有無雙遣的大坑中不得不再編出來的填坑用的巔峰之作。有無雙遣之後是啥?這世間一切又是啥?真與空的關係,實在與虛無的關係又是如何?真空妙有就是試著回答在他們世界觀下這些問題的答案。一個把實相和性空捏把在一起的理論。在吾等眼中,就是多餘中的沒必要。其說與涅槃佛性是一體的。從此。佛性&天性就開始被這些老先生們攪合成一個性了。而真空妙有對於後世佛教乃至中國的思想界的影響是巨大的。從智者,玄奘,到六祖,再到理學,心學,關學,還有宋後的道教,都不得不面對這個大泡泡做出自己的選擇。所以必須得單拿出這位大師的觀點討論下。而經學乃至之前的官學,有無從來不對立。哪用的的著這麼費心折騰呢?壓根就不用搭理,捏把沙子蓋樓,樓再高能住人嗎?根基不同一切皆不同。我總在強調,華夏和佛教不是一個根基,原因就在這裡。根不對,長出來的西自然看似相同,其實不同。嫁接的東西有其用處,但不等於還能長出來原本的樹吧,所以我這一支始終不贊同混淆。 -
6 # 隨緣而顯
無事,發幾條。儒釋道就是一個大城三個門中流出法門。大城中,就是如來性海。也可以說是你我他本性中流淌出來。聽過圓覺經的朋友,應該瞭解一些。比如,孫悟空到地獄,發現自己才342歲,還不能圍著城走一圈,當然不樂意了,對應現實人生,就是一甲子。
-
7 # 山會長
儒釋道同根,說的是儒家、佛家、道家有著共同的本原,這一本原其實是“正”。
儒家,儒家是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儒家思想以仁和禮為核心,講究仁義、誠信,其實推崇的是直。
佛家又叫佛教,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其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其推崇的是善。
道家,由春秋時期老子所創立。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其推崇的是真。
真、善、美、直、忠、信等都是人類人文主義的核心,具有積極的文化內涵和文明特徵。其中真成善、善成美,直則忠、忠則信。這些人文核心的本質是什麼呢?是正,正的基本意思是不偏斜、平正,即公平、公正。正是一切的本原,是適宜、合理、有道理,具有辯證的思想。
道出於正,所以有正道之說。“正道”的漢語詞典解釋是:正確的道理,也即真理或規律。“道”的一種解釋是:學術或宗教的思想體系(流派)。老子所寫的《道德經》是關於“道”的經典著作。
道家所說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規律;儒家所說的道,是“中庸”之道,是一種方法,無過無不及;佛教所說的道,是“中道”,意為:不墮極端,脫離二邊。
可見,儒家、道家、佛教所說的“道”,都帶有調和折中、辯證、不偏不倚的含義,帶有正、中的意思,所以,正是這些思想的統一歸類。即儒釋道學說思想雖然各有自己的主張和特色,但都傾向於正,都是基本符合正的觀念的。
綜上,我們說,儒釋道是同根的,它們有著共同的本原,就是正。
-
8 # 務必要追求真相
儒道同源尚可聊,佛教是印度來的,胡說八道一詞的由來便是指胡人(印度人)論說佛教的正八道,佛教主要採用兩個方法來進駐中國,第一個方法是把佛和菩薩進行神化和偶像改造,大肆撒謊說佛能佑人來欺騙華人,並以恐嚇手段進行逼引,第二個方法就是善變和詭辨,吸納許多儒道傳統觀點並說成是自己的……有一種說法,雖然挺刺耳,卻又很真實:許多華人既是很看不起印度人,卻又同時去燒香叩首敬拜佛或菩薩(都是印度人),並信仰印度人所創造的佛教……佛教源於古印度婆羅門教,印度區域在古時又稱身篤、天竺等,唐朝開始統稱為印度,佛陀出身的尼泊爾,也是古印度的一個地區,佛陀的悟道和傳教都是在印度,僧團人員也是印度人,僧團的部分人演變為菩薩…人造的必比人低等,佛教造像據說有表法、教具或者是為了思念老師等效果的,從任一角度看,都應該尊重其印度人的形象,但中國佛弟子改變其成為漢人胖乎乎的形象,佛本不佑人的,許多佛弟子又把佛進行神化(為了騙錢?),配上閃耀的金光(佛經說:凡著相的不是佛),這些佛弟子生硬硬的把佛教弄成低階愚味的偶像崇拜那樣……這會不會是一種謗佛行為呢?
-
9 # 彭興文1949
要正確回答這個問題,必須首先把各家的文化講清楚。首先講儒家文化。漢字有顯性內容和隱性內容,顯性內容簡單明白、淺顯易懂,是不滿十八歲的少年學習和掌握的內容,古代稱少年為小人,所以,漢字的顯性內容叫做小人文化。天佑中華!清華大學收藏的″清華簡"中的《寶訓》裡面就講了舜原來是一個文化小人,他探究中的隱性內容後又知道了中華文化的發展脈絡是:河→中→易。後來,舜繼承載了堯的王位。孔子原來是一個小人文化精英,他讀懂曲字的隱性內容後就成了君子。後來,文化小人們不思進取,鑽進了小人文化的死衚衕,於是,產生了比牛毛還多的小人文化精英,他們人多勢眾,除了漢朝和唐朝外,都是小人文化精英們主導著文化走向。於是,他們覺得小人文化這個稱呼不雅,就取個文雅的名字叫儒家文化,這就是儒家文化的來源。證據:孔子讀懂曲字的隱性內容後,他對曲字進行了多次解釋和評論,如:"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 老子用《道德經》第二十二章對曲字進行解釋和評論,哪一個儒家文化精英知道曲字的內容???孔子對道家文化總結說:"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頹然示人簡矣。”今天健在的儒家文化精英哪一個知道孔子說的這段話的內容???現在講君子文化。無論任何一個人,如果他知道一、二、三、四、文、化、止、中、上、下、黑、白、國……這些字中的任何一個字的隱性內容,那麼,這個人就是名符其實的君子了。因此,就把能夠改變人的命運的漢字的隱性內容叫做君子文化,後來小人文化精英們把君子文化稱為道家文化。《繫辭》、《論語》、《中庸》、《大學》這些著作中的君子和小人之詞都很多,後來的著作中為什麼很少看到呢?就是因小人文化精英們站在時代文化的制高點上的原因。這樣,就形成了儒家和道並列的假象,抬高了小人文化精英們的地位。實際是:漢字的顯性內容是隱性內容的基礎,沒有顯性內容為基礎哪裡會有隱性內容呢?漢字的顯性內容和隱性內容密不可分,是一整體,經過小人文化精英們這樣一整,把漢字的顯性內容和隱性內容分開,就造成了儒道兩家並列的假象。現在講佛家文化。任意讀懂一個漢字的隱性內容,這就叫"知命",知命的意思是:知道自己的份內外福報各是什,這樣,就追求份內福報,放棄份外福報,因為份外福報是災難。雖然說讀懂一個漢字的隱性內容就是君子,但是,能夠讀懂一個漢字的隱性內容的人極少,例如:《道德經》中對一字進行了七次解釋和評論,至今有幾人知道一字的隱性內容???一字雖然是漢字中最簡單的,但是,它的隱性內容更比陳景潤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一加一為什麼等二還要深奧萬倍!這才叫漢字的博大精深!於是,無法讀懂漢字的人又想成為有道德的人,他們堅守自律原則,不偷不搶,不殺人放火,不做一超越道德底線的壞事,這就是佛家的自律文化。所謂的儒家道家佛家都被漢字的內容包括了,所以說三家同根。
回覆列表
不請自來。因為這個題目涉及一個歷史事實,向來都被我們下意識地忽略了。
元前500年的知識大爆炸,現在回過頭看看,比所謂的宇宙大爆炸假說要更重要,也更靠譜。
釋、道、儒的起點,要真正算起來,差不多都是這個時間,這當然不可能是巧合。
也許有一個共同的場合,因為受眾的區別,才產生了不同的結局。老子不願意設教,老子孔子「述而不作」,都是代表華人做出的應對,《易經》得到了精密的維護,漸漸離開了人們的視線,只是後人心有不甘,從而有了「道」和「儒」的分野。——現在看來,應該是聖人不僅安排了開頭,也預見了後果。一切都並沒有超出預期。
兩千多年過去了,尾聲正在響起,大結局會怎麼樣?真心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