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來看世界呀

    認為石炭紀昆蟲體型巨大僅僅是因為氧氣濃度高是巨大的錯誤。在侏羅紀末期和大約1.5億年前的白堊紀開端,氧氣忽然新增,但昆蟲尺寸卻減小。單純地將蜻蜓置於高濃度氧氣空間,那是害它們。

    昆蟲和大型動物的區別較大,它們是透過腹部的氣孔呼吸,因為體型小也不需要大型動物那麼複雜的血液、淋巴液輸送系統,它們的呼吸系統是體內的一根管子,從頭到尾分出一些分支通向肢體,氧氣靠自由擴散等溶入昆蟲的血液。這種呼吸方式在氧氣較高的濃度下有比較大的優勢,可以迅速地獲得充足的氧氣,刺激新陳代謝迅速進行,也有利於更大體型昆蟲的呼吸運動。相關實驗證明在高濃度氧環境中,昆蟲的體型能稍微增大,但是頂多增大10%-30%,只是較普通個體稍微增大了些,不可能像巨型蜻蜓和普通蜻蜓差別那麼顯著。

    背後的機制是複雜的自然選擇,對於生物而言演化需要透過繁衍實現,種群的繁衍過程中可遺傳的變異隨著繁殖遺傳,改變生物種群的基因頻率,自然選擇正是從這些已經存在的基因型中選擇相對更適宜的個體,它們組成新的種群,以此類推,經歷十分漫長的歷史才會有明顯的變化。巨型昆蟲出現的石炭紀是一個陸地面積不斷增加,陸生生物空前發展的時代,當時氣候溫暖、溼潤,沼澤遍佈,大陸上出現了大規模的森林,多種巨型昆蟲生存在那個時代。主要的因素可能是當時的陸地生物系統並不是很發達,因為處於兩億八千六百萬至三億六千萬年前,動物才爬上陸地後不是很久,缺乏大型的獵食動物,所以會飛的體型大的昆蟲得以存在。

    當時地球大氣中的氧氣濃度已經在逐步升高,可能對昆蟲的體型演化起到了一定幫助,但是在後來的氧氣濃度更高的時代,比如白堊紀和侏羅紀,昆蟲的體型卻開始縮小,因為那時陸地生物大發展,有會飛的翼龍和鳥類等天空獵食動物,巨型昆蟲引以為傲的飛行優勢不再,相反巨大的體型使得昆蟲飛行艱難,因為它們的翅膀都是如蟬翼般脆弱,靠高頻率的活動使自己飛起來,這和翼展面積龐大的鳥類、翼龍等生物而言飛行速度實在太慢,容易被捕食,而體型小卻可以更靈活地活動,而且也不利於被發現,所以昆蟲的尺寸反而縮小。

    所以昆蟲的體型和氧氣的關係是這樣的:在陸生動物剛冒頭的時候,大氣中氧濃度由於植物活動不斷增加,利於昆蟲的呼吸使得昆蟲的體型有所增大,而體型大了之後利於自己的覓食活動,所以在生存競爭中昆蟲體型不斷增大,可是後來經歷了數次大滅絕和大爆發事件,陸地動物種類和數量發生了激烈的變化,相同點是陸地植物繁茂為生物界持續提供著能量,不同點是生物之間的生存競爭越來越複雜和激烈,所以在後來氧氣濃度升高的情況下體型大反而成了昆蟲的累贅,在激烈的生存競爭中昆蟲的體型來到了現代昆蟲的大小,相對來說是很適合它們的,如今的昆蟲是種類和數量都十分龐大、適應性很強、分佈範圍極其廣泛的物種。

    將蜻蜓置於較高氧氣濃度下,短期內因為利於呼吸或許體型會有所增大,但是那也只是在基因的限制下的最大化,沒有激烈的生存競爭等自然選擇條件,昆蟲體型一味增大是沒有意義的,也是不可長久保持的。

  • 2 # 牧海

    把現存的蜻蜓物種放到氧氣含量更高的空間裡面培養一段時間,蜻蜓的體型確實會變大,但一般只能變大15%左右,想要達到2億年前的巨脈蜻蜓那樣的體型可能性還是非常低的。

    首先我們需要清楚,現存的蜻蜓和2億年前的巨型蜻蜓之間的體型差距到底有多大?

    在2-3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有史以來體型最大的蜻蜓——巨脈蜻蜓。從外觀上看,巨脈蜻蜓很像現存蜻蜓的加大版,雙翅展開能達到65~75公分那麼長,是地球上曾出現過的最大飛翔類昆蟲。雖然體型龐大,但是巨脈蜻蜓並不是很重,估計重量在34~240克的範圍內。

    ▲▲巨脈蜻蜓的模式圖及其與人類體型的對比

    巨脈蜻蜓的化石首次被發現是在1880年。隨後在1979年,英國的德比郡又發現了另外一個儲存更加完整的巨脈蜻蜓化石標本,目前被安放在巴黎的自然歷史國家博物館。

    ▲巨脈蜻蜓的完整化石

    主流觀點認為,石炭紀時期的昆蟲之所以能長這麼大,最重要一個影響因素就是氧氣的含量和大氣的密度

    一般來說,體型越大的物種表面積與體積的比值越低,對氧氣的消耗量越大,透過氣管擴散氧氣的方式會限制史前昆蟲的體型——但史前大氣中的氧氣含量高達30%~35%,巨型昆蟲很有可能因此突破了這種限制

    與巨脈蜻蜓同一時期的昆蟲體型也很大,比如遠古蜈蚣蟲能長到2.6米那麼長,生活在2億多年前的廣翅深海蠍體長也能達到2.4米,性情非常兇猛,在當時是非常狠的頂級掠食者。

    說完了已經消失的史前巨型昆蟲,再說說現存昆蟲裡面的“佼佼者”。

    地球上現存最大的昆蟲有不同的類群,最大的甲蟲是生活在南美洲亞馬遜熱帶雨林的泰坦甲蟲,成年的泰坦甲蟲體長可達16.7公分,如果算上觸角的話能估計有21公分。泰坦甲蟲有堅硬的外骨骼和強壯的下顎,咬合力相當驚人。

    ▲▲泰坦甲蟲

    世界現存最長的昆蟲是竹節蟲,最大的能長到62.4公分(全長)。竹節蟲的生存策略是偽裝,通常棲息在樹枝或竹林裡,不仔細觀察的話很難發現,對人類沒有威脅。

    ▲▲竹節蟲

    而現存最大的蜻蜓名為蛇蜻蜓,翼展超過20公分,主要分佈在南非、美洲以及亞洲。蛇蜻蜓雖然長著以一對頗具威脅性的大鱷,但實際上對人類並沒有威脅,主要還是以蚊蟲為食。

    ▲▲蛇蜻蜓

    由此可見,遠古的巨型昆蟲和現存的昆蟲之間至少相差一個量級。雖然科學實驗表明,在高氧環境下現存昆蟲的體型確實能增大,但一般只增大15%左右,想要達到史前昆蟲那樣的體型還是有相當大的難度的。

    科學試驗:高氧環境下培養出的巨型蜻蜓

    2010年11月1日,美國地質協會的研究人員在科羅拉多州丹佛市上的年會上指出——生物學家透過模擬3億年前的地球氧氣狀況,在實驗室中從頭至尾培養昆蟲,結果成功培育出了比正常蜻蜓大15%的巨型蜻蜓

    為了探索氧氣含量對昆蟲體型的影響,研究人員在三個不同的氧氣濃度下培養了11種昆蟲,其中就包括甲蟲、蟑螂、蜻蜓。

    研究人員發現,並不是所有昆蟲的體型都會隨著氧氣含量的升高而變大。在高氧環境下,蜻蜓和甲蟲的生長速度更快,體型也更大,而蟑螂的生長速度卻變慢,並且體型上基本沒有變化。在氧氣濃度低的情況下,有兩種昆蟲的生長沒有出現異常,其餘所有昆蟲的體型都比常規體型更小。

    這裡再順便說一句,飼養蜻蜓的整個過程其實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容易。眾所周知,蜻蜓在幼蟲期是在水下生活的,會攝食蠕蟲、甲殼類等各種水生昆蟲,等體型更大一些的時候,還會攝食孔雀魚等小型魚類。

    ▲▲蜻蜓幼蟲——水蠆成功捕食了一小魚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225只蜻蜓被分別飼養在三個棲息環境下,即每個生境中有75只蜻蜓。在將近半年的時間裡,研究人員每天都要用大量的蠕蟲和孔雀魚來餵養這些“胃口奇大”的蜻蜓。

    當這些蜻蜓變成成蟲後,研究人員測量了它們的呼吸管的體積,結果發現——高濃度的氧氣環境會降低氣管的體積,低濃度的氧氣環境則會使氣管的體積增大。研究人員認為,器官的體積大小可能與史前蜻蜓的體型有著密切的關係。

    ▲▲微觀視角下蜻蜓的氣管

    這項研究還有另外一個重要作用——那些被封存在琥珀中的遠古昆蟲,其氣管體積很有可能就反映了當時大氣的氧氣含量。透過這些資料可以建立新的數學模型,用於評估不同地質年代條件下大氣中的氧氣含量,這一點顯然具有非凡的意義。

    總結

    科學實驗已經證明,較高的氧氣環境確實會使昆蟲的體積增大,但並不是無限度的增大,最終還要受到昆蟲自身氣管體積、食物條件、環境要素等多方面的限制。

    在自然狀態下,動物的體型會受多種條件的影響,氧氣含量只是其中一個方面。比如,城市化會讓動物的體型越來越小,全球氣溫升高會導致老鼠的體型越來越小,生活在寒冷條件下的鹿鼠身體會變長,體型也會變大。

    不管怎樣動物的體型怎麼變化,有一點可以確定——動物們體型變化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更好地生存下去

  • 3 # 兔斯基聊科學

    題主產生這樣的疑問是不是認為在兩億年的出現巨型蜻蜓的原因是和當時空氣中的含氧量有關?如果是這樣的話,擱到現在只要把蜻蜓生活空間的氧氣含量提升,好吃好喝的喂著,蜻蜓應該能能夠長得和兩億年前一樣大嗎?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

    首先,地球歷史上出現的巨型蜻蜓叫做巨脈蜻蜓。巨脈蜻蜓出現在3億年前的石炭紀,在地球上大約存在了5000萬年就滅絕了。一個物種的產生是跟當時的地質、氣候和環境密切相關的,是經過了漫長的時間逐步進化而來的。科學家認為石炭紀的氧氣含量高出現在的很多倍,因此產生了很多巨型昆蟲。那時不但有翼展超過75釐米的巨脈蜻蜓,還有體長2.5米的巨型蜈蚣呢!

    但是含氧量造就巨型蜻蜓只是科學家們的一種猜測,並沒有直接的證據表明氧氣的含量影響到了蜻蜓的體型。因為蜻蜓的一生大部分時間作為幼蟲生活在水中的,能夠在天空中飛行的成蟲期只有1個月到8個月的時間。氧氣是微溶於水的,這點從古至今是沒有變化的。

    其次,生物的進化變異也不是一代兩代的生命週期就能改變的。巨型蜻蜓能夠長到接近1米的體型,是經歷了幾十萬年甚至幾百萬的進化,不斷的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而來的。體內的基因要經過一代代的不斷積累才發展成為巨型蜻蜓。如果只是簡單的把蜻蜓生活環境中的氧氣含量提高,是不會長的很大的。相反,蜻蜓可能會不適應高濃度的氧氣而死亡呢!

  • 4 # 科學探索菌

    不可能,這純屬異想天開。現在的蜻蜓和遠古時期的蜻蜓根本不是同一個物種,把現代小蜻蜓放在高濃度氧氣環境中,它也不會長得跟遠古巨型蜻蜓一樣大,還有可能會因氧中毒而死亡。除非更改基因,否則實現不了。

    史前巨型蜻蜓是存在於3億年前石炭紀的一種巨型節肢動物,兩個翅膀展開大約有一米,在二疊紀的中晚期滅亡,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昆蟲。科學研究表明,史前生物之所以會長這麼大,確實跟當時大氣中的高濃度的氧氣含量有關。

    生物的高矮胖瘦都是由基因決定的,不是說改變環境就能行的,只有基因變異才有可能讓生物變得更大。史前蜻蜓之所以會長那麼大,是經過幾十上百萬年不斷積累進化而形成的。生物的進化是很緩慢的,如果不能適應環境,很有可能還會滅亡。

    把史前蜻蜓帶到現代的地球上,它會因為不適應現代地球上的大氣含氧量而死亡。石炭紀時地球大氣層中氧氣的濃度高達35%,比如今的21%要高得多。許多昆蟲是透過遍佈它們身體表面的微型氣管吸收氧氣的,而不是透過血液間接吸收氧氣。

  • 5 # 唐宋文盲

    你的蜻蜓用史前蜻蜓的dna克隆的,它們都吃拳頭大的蚊子,拳頭大的蚊子都叮5米高的蜥蜴。恭喜你,《侏羅紀公園N》上映啦!

  • 6 # 賽先生科普

    並不能

    先看題目的後半句,題主說的2億年前那麼大,準確來說是指3億年前出現的一種巨型昆蟲(石炭紀時期),名為“巨脈蜻蜓”,它們的樣子和現在的蜻蜓非常相似,但尺寸卻是後者的數倍,翅展可達75公分。如下圖

    其次題目的前半句,氧氣空間應該是指純氧或者高氧氣濃度的空氣,按照目前的科學解釋,巨脈蜻蜓的產生確實和當時的氧氣濃度相關(當時的平均氧氣濃度達到了35%,而目前只有21%)

    但要注意一點,一個物種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說我把現在的蜻蜓放入高氧環境中,它的體型就能很快的變大,相反這隻蜻蜓可能會由於高氧而很快的死去。

    巨脈蜻蜓的出現,是歷經了數代的進化才實現的,它們是由於當時含氧量的升高,體型才漸漸的變大。而且巨脈蜻蜓這一物種早在2.5億年前就已經滅絕,滅絕的原因很可能是由於空氣含氧量下降所致。

    就好像我把巨脈蜻蜓轉移到現在的地球環境,問:巨脈蜻蜓的體積會變小嗎?很顯然,它會死,並不會變小,因為環境變化太突然,無法適應。

    期待您的點評和關注哦!

  • 7 # 時空通訊
    可以肯定的說,不會。因為石炭紀的巨蜻蜓之所以長那麼大,是不是僅僅由於空氣富氧的原因並沒有確切的證據。

    地球上氧氣含量最高的年代是距今3億年前的石炭紀,那個時候地球空氣的含氧量達到35%,而恰恰是那個時代巨蜻蜓出現了,當然也有其他的巨型昆蟲出現,包括體長2.5米的巨形蜈蚣。

    每個時代的生物都是長期適應環境演化的結果。3億年前的蜻蜓適應那個時候的環境氣候,其中包括空氣的含氧量,但絕不是僅僅這樣一個因素。這種巨形蜻蜓只在地球上存在5000萬年就滅絕了,所以說2億年前已經沒有那麼巨大的蜻蜓了。

    許多科學家做過空氣含氧量對生物體型的影響實驗,均沒有證實古代生物體型的巨大與空氣含氧量關係密切。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昆蟲研究員喬恩·哈里森團隊就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

    他和他的同事在不同的含氧環境中餵養了蝗蟲、米蟲、果蠅和一些其他的昆蟲,並對他們的大小進行了跟蹤測量,得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結論。

    小蝗蟲15%的低氧環境就無法生存,而成年蝗蟲卻能夠在2%的氧氣含量環境中生存;氧氣含量高的環境並沒有產生較大昆蟲個體,而含氧量低的環境也沒有使昆蟲的個體變小。

    還有一些團隊研究發現,在氧氣含量和氣壓都高的環境中,果蠅經過5代的繁衍,身體增長了20%,是不是氣壓也與體型有關?

    但這一切並沒有得到確切的證據。所以氧氣含量的高低,是不是生物體型巨大的原因,並沒有得到證實。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原因還是那個時候的生物基因的原因。基因決定了那個時候的生物就是那個樣子,只有那個樣子才能夠適應那個環境。而基因是也是受環境影響而變異或者突變的。

    現在經過億萬年的進化和演化,生物基因經過了多少代的演變和突變,與那個時候有了很大的改變,這種基因促使現代生物長成現代的樣子,只能夠適應現代的環境和氧氣含量。

    如果把遠古的巨型蜻蜓弄到現代來,它們就完全不能適應現代的環境,可能一天也活不成;同理把現在的蜻蜓弄到石炭紀那個環境,別說會長到那麼大,就是要活下去也很難。

  • 8 # 樂福先生

    氧氣含量高,說明以前地球很熱,體積比現在大,引力比現在小。恐龍很高大,骨結構其實很輕。以後地球慢慢收縮,變冷變小,只有恆溫的浦乳動物適合了,大型變溫爬行動物不適合生存了!當然也是5000萬年的漫長歲月……

  • 9 # 足智多謀花貓4

    不會的,因為,兩億年前的蜻蜓已經不是現在的蜻蜓了,基因已經差距很大,就算環境改為原來的環境,蜻蜓的基因也不會短時間內改變,改回原來的可能基本為零,所以,絕對不可能回到兩億年前那麼大!

  • 10 # 偷學使我驕傲

    不能,沒有東西誘導它進化方向趨於巨型化

    僅僅憑氧氣還不夠

    人為的把生出的幼崽體型巨大的留下,不大的全殺死,則提供了一個巨大化方向

    進化到2米可能要幾萬年

    進化到手一樣大可能幾百年就夠了

  • 11 # 翦翳翎

    不可能的。曾經的蜻蜓翅展快達到1米了,它們已經滅絕,它們跟現在的蜻蜓根本不一樣,也不是同一個物種,自然長不了那麼大。

    昆蟲的身體大小跟氧氣濃度有一定的關係,如果把現在的昆蟲放到氧氣濃度更高一些的環境中生活,它們確實會長得大一些,但絕不會長成巨型昆蟲。

    昆蟲沒有跟我們人類一樣的骨骼,但它們有一層堅硬的外殼:幾丁質。這也常被稱為它們的外骨骼。這些外骨骼不僅保護了它們,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們長大。昆蟲長大一圈一般需要蛻皮,每蛻皮一次,它都可以長大一點。當然,某些情況下,它們也會不褪皮就變大一圈,比如大吃一頓後、雌蟲交配後等等。

    實際上,過高的氧氣含量對蜻蜓是有毒害作用的。蜻蜓的幼體是水生的,它們不能控制吸入空氣的量,而過高濃度的氧氣對蜻蜓又是有害的。所以,如果把現在的這些蜻蜓放到純氧裡生活,可能還沒等到它變大,它就先死掉了。

    無論怎樣變身,一隻10cm長的蜻蜓也不會突然變成1米長的大蜻蜓,它又不是漫威的超級英雄。如果這種事情必須要發生,那隻可能是這隻蜻蜓變異了,當然,這種變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 12 # 獵奇動物社

    這是個比較有意思的問題哈,因為“巨蟲時代”的形成確實與當時的氧氣濃度升高有一定的關係,按照這個理論,將蜻蜓放到氧氣空間中,它還是有可能長到巨脈蜻蜓那麼大的。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我並不這麼認為,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是什麼造就了“巨型蜻蜓”?

    巨蟲時代也就是石炭紀,是地球距今約3.59年前-2.99億年前的一個地質年代,一共延續了約6000萬年,在這一時期的地質層中,科學家們發現了大量的大型節肢動物,其中僅僅是昆蟲就發現了超過500種。在這些節肢動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人頭大小的巨型蜘蛛、翼展可達95釐米的巨脈蜻蜓、體長可達3米的巨型馬陸、體長十幾釐米的巨型蜚蠊(巨型蟑螂)以及巨型獨角仙等等

    除了節肢動物外,當時陸地上兩棲動物的體型也很大,於是,科學家們對該地質時期內生物體型較大的現象展開了研究。

    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發現,巨蟲時代的形成並非單一因素所致,而是四個主要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

    第一:環境

    在整個石炭紀有兩個特產:巨蟲和煤炭,因為僅僅是石炭紀的產生的煤炭就佔全球總儲備量的50%。而煤炭大都是由植物在地殼中經過漫長而又複雜的過程形成的,這就代表著石炭紀的植被覆蓋面積是比較大的。而且透過科學家們對石炭紀地質層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在當時的陸地上,蕨類森林覆蓋面積超過了95%。蕨類森林為節肢動物提供了充足的養料,再加上當時氣候溫暖溼潤,節肢動物食物鏈底層有了充足的食物,這位一些肉食性的節肢動物也提供了足夠的能量。

    第二:生態位空缺

    從石炭紀的地質層中看,當時在地球上最為繁榮的依然是海洋生物,其中以軟骨魚類、棘皮動物以及軟體動物為主,而在陸地上,節肢動物幾乎是“一家獨大”的,雖然到了石炭紀的中後期有了林蜥這種大型的爬行動物,但是它們的種類和數量遠不及昆蟲。昆蟲們在適宜的環境下,缺少天敵的前提下,瘋狂的發展,既有了多樣化的種類,又有了向巨型化邁進的條件。

    第三:氧氣含量

    關於石炭紀的氧氣含量相信小夥伴們都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由於石炭紀植被覆蓋的密度較大,造成了該時期的氧氣含量達到了地球史上的極點-35%,是目前大氣中氧氣含量的接近2倍。氧氣濃度的增加,讓以滲透方式呼吸的節肢動物們的體型逐漸的增大,最終形成了巨蟲時代。

    第四:足夠的時間

    任何的生物演化都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自然選擇的過程,這一點我們從恐龍時代就可以看出來了,最早的恐龍只有1米左右,它們掌握了主要生態位之後,體型慢慢的增大,到了白堊紀末期,大型恐龍的種類才達到了最多,這個時間用了接近1億年。而石炭紀的昆蟲也是如此,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早在泥盆紀最早的無翅昆蟲就已經出現了,但是最早的有翅昆蟲到了石炭紀晚期才出現,從無翅到有翅,昆蟲用了至少6000萬年的時間。

    有翅昆蟲有了飛翔能力之後,佔據了天空的主要生態位,沒有了競爭者,而且從天而降的捕獵方式也讓它們的捕獵成功率獲得了極大的提高,之後,根據“柯普法則”,會飛的昆蟲越吃越大,越大在競爭中越有利。終於到了,距今約3.05億年前,翼展接近1米的巨脈蜻蜓演化出來了。

    弄清楚了巨脈蜻蜓的形成,我們再來看一下把現在的蜻蜓放在高氧的環境中,它們能否巨大化?

    相信看完了巨脈蜻蜓的形成,小夥伴們也就明白了,單純地把蜻蜓放在高氧的環境中,它們是無法體型巨型化的。這是因為巨脈蜻蜓從小到大至少經歷了上千萬年的時間,而我們如今,顯然無法短時間內看到整個過程。其次,巨脈蜻蜓的形成同時也是氧氣含量逐漸增加的過程,這個逐漸增加非常的關鍵,因為逐漸增加給了生物足夠的適應時間,讓生物可以向不同的方向演化,從而經過自然選擇後,留下某一特徵的生物。而把如今適應了21%氧氣含量的蜻蜓放到高氧的環境中,它們一時間無法適應,會發生醉氧現象,如果長期處於這種環境中,它們只有死路一條。

    總結

    任何生物的某一特徵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經歷一個漫長的自然選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那些有利於生存的特徵會被保留下來,比如體型的演化。因此,想要用實驗將一隻現存的蜻蜓變成一隻巨型蜻蜓,只有在緩慢的增加氧氣含量、保證充分的生存需求、有競爭者、並且給它足夠長的時間的條件下才可能達成。

  • 13 # 隱士夢言

    額,它可能會恢復到巨型昆蟲的樣子,但是我們看不到。

    因為昆蟲,從巨型轉變為現在的體型,是經過了千萬年的進化演變的結果,而不是一朝一夕的變化導致的,因此。要讓它變回原來的模樣,也需要經過千萬年時間的慢慢變異演化,而不是今天換了環境。一個月之後就能見到明顯不同的。

    蜻蜓能不能變回史前版本不敢確定,但可以絕對肯定,你我都活不過千萬年的時間,因此,這個可能性,僅僅只能存在於理論上。

  • 14 # 三千星辰得此良人

    不會的,氧氣含量多少不是它體型變化的原因,體型小還是大能活下去才是變化的原因。如果篩選體型大的交配後代,體型小的全部處死,這樣兩億年後肯定會變得超級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眾朗逸和現代領動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