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聊說影視
-
2 # 歷史書籍紀先生
大明王朝裡面提到的改稻為桑,歷史上確實是存在的。明朝建立之後,明太祖朱元璋就下令要求江浙改稻為桑,而且推行的比較順利。當時的規定是:田十畝者,必有一畝半種桑,三畝種棉,政府予以稅收優惠。因此東南地區的老百姓便紛紛開始改種桑棉。到了明中期,江浙的絲、棉紡織業已經非常發達了,主要產桑區也形成了較大規模的產業鏈。於是明朝後期便流行了一句諺語“湖廣熟,天下足”,而這句諺語的原話是宋朝時期的民諺“蘇湖熟,天下足”。
這就說明,明朝時期的江南,老百姓已經習慣了種桑和種棉。而明朝的糧食主產區,則轉移到了現在的湖南、湖北。
另外,從歷史上明太祖朱元璋號召老百姓改稻為桑就可以看出,一部分種桑棉,一部分繼續種糧食,這才是正道。全部種桑,這要是不亂都見了鬼了!而偏偏,電視劇裡面的改稻為桑就是這種二逼式的改法。
因此電視劇裡面的改稻為桑,從一開始就註定要失敗,因為這個政策涉及到了黨爭,所以它是一個解不開的死結。
首先,要搞清楚為什麼要搞改稻為桑?這是因為朝廷缺錢,而種桑產絲可以掙錢,緩解朝廷的壓力。應該說,改稻為桑這是一個偏中性的政策,無所謂好壞,就看是誰去操作,怎麼操作了。
其次,改稻為桑有沒有後遺症?有!而且這個後遺症很致命,就是農民會因為改稻為桑,短時間內會吃不飽飯。所以就需要從沒有改稻為桑的地區調糧食,接濟改桑區。這樣一來,外地的糧食能不能運到位,就成了能否改稻為桑的關鍵了。而一開始,嚴嵩自信滿滿,他認為往年都是要調糧食的,明年肯定也一樣。結果卻出了事。
搞清楚了以上兩點,再來看電視劇。在劇裡面負責改稻為桑具體操作的人是嚴黨,準確的說是鄭泌昌和何茂才。他倆有嚴嵩的支援,這是他們最大的優勢。但是他們也有劣勢,就是手上沒有糧食!而且嚴嵩一黨也不管糧食。那麼糧食的排程在誰手裡呢?嚴黨的死對頭,清流黨手中!
先來說說電視劇中的三股政治勢力:
第一股、嚴黨。其中嚴嵩是內閣首輔,嚴世蕃是閣員,嚴黨控制了工部、刑部、吏部和浙江省;
第二股、清流。其中徐階是內閣次輔,高拱和張居正是閣員。清流黨控制了禮部、戶部、兵部和南直隸(江蘇安徽);
第三股、閹黨
。其中大太監呂芳是司禮監掌印太監,皇帝的代言人。閹黨控制了織造局、錦衣衛等機構。
從政治勢力分配中就可以發現,嚴黨管著的浙江,恰恰就是改稻為桑的實驗區,而離浙江最近的南直隸(調糧省份),恰恰是清流黨的地盤。而且清流黨還管著戶部!這也就意味,調不調糧,是清流黨說了算,而不是嚴嵩和嚴世蕃說了算。更不是鄭泌昌和何茂才這兩個小嘍囉說了算。
熟悉黨爭和現代議會政治的人一定能明白一個想象:如果執政黨提出一個好的政策,在野黨就會故意挑刺,讓執政黨辦不成,最後讓執政黨沒有任何政績的滾下臺;但倘若執政黨提出一個二逼的政策,在野黨必然會雙手雙腳的贊成,讓執政黨以為自己的政策是正確的。然而等到政策開始推行時,在野黨就會拆臺,讓執政黨灰溜溜下臺。很湊巧很湊巧,電視劇裡面的改稻為桑,就屬於這一個情況——嚴黨想出了一個點子,清流黨事先不表態,等到嚴黨推行後再各種拆臺。
那麼,電視劇中的清流是怎麼拆臺的呢?很簡單,就是故意不調撥糧食給浙江,理由也是非常可笑,沒糧食!執掌戶部的閣員,是裕王的師傅高拱,掌管南直隸的巡撫,是徐階的學生趙貞吉。他們倆都說沒有糧食,故意讓鄭泌昌和何茂才抓瞎。
問題是,高拱和趙貞吉真的沒糧食嗎?答案是否定的。當時徐階等人的想法,就是讓嚴黨控制的浙江亂起來,越亂越好,最好折騰到天怒人怨、不可收拾,這樣他們就有機會對付嚴嵩一黨。至於老百姓怎麼樣,改稻為桑能不能成功,這些事情的重要性都要排在黨爭的後面。
當然了,前面也說過,改稻為桑本身是中性的政策。這個事如果讓清流來辦,說不定就成功了,但是交給嚴黨辦,必然失敗。這其中的原因除了清流黨乘機拆臺之外,關鍵原因就在於嚴黨自身的問題。
那麼,嚴黨有什麼問題?
腐敗!嚴黨的具體執行人,也就是鄭泌昌和何茂才,以及比他們地位更高的人,根本就不關心改稻為桑能不能成功,他們只關心自己能不能在改桑運動中撈到好處。所以他們藉著響應朝廷號召,毀堤淹田,目的就是讓災民沒有飯吃,賤賣田地換糧食。然後再收購土地,好處全撈到自己腰包裡面。
令人諷刺的是,嚴黨和清流黨平時鬥得你死我活,但是在調糧食給浙江這個問題上,兩黨卻有空前的默契——不調糧!
因此就可以看得出來,改稻為桑這個事交給嚴黨來辦,根本就辦不了。從根源上看,
改桑的目的是為了增加朝廷收入。但是嚴黨在改桑過程中,卻並不關心這些。他們只想撈錢,這樣一來,就造成了主觀和客觀兩方面,都阻礙了改桑的程序。後來嘉靖收拾掉嚴黨,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官員拿大頭,皇帝反而拿小頭,反了天了!
因此說到底,改稻為桑會失敗,就是嚴黨和清流黨兩邊都沒有人關心老百姓死活,也沒有人關心改稻為桑能不能成功。大夥都不關心老百姓,卻要拿老百姓來作文章,這要是能改成功了,簡直就是活見鬼了。
最後,改稻為桑失敗了嗎?並沒有。趙貞吉接掌浙江後,臨省立刻就出現了大批的糧食,雖然電視劇裡面沒有明說,但是可以肯定的,在清流黨的操作下,改稻為桑肯定是順利的改成功了。因為清流黨要臉,不像嚴黨那麼死不要臉;其次清流手上有資源,可以維持老百姓改桑後的吃飯問題。所以,改稻為桑最後應該是改成功了。只不過是嚴黨的改桑失敗了……
-
3 # 卡通熱狗
世界上從來沒有什麼未卜先知,對未來的判斷靠的只有是對過去和現在資訊的充分了解和分析。在改稻為桑的過程中,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就只有人了。
改稻為桑的背景是國庫虧空,外要禦敵,內要開源。改稻為桑的政策,是嚴嵩提的,他既然這麼提,就是有合適理由的。
理由就是可以從外省借糧,而且產絲收益比種糧高,大家賺錢了就能買糧食。
況且皇帝也說了,還不增加賦稅,多好的事兒啊!
政策出來的時候,意圖都是好的,然而去執行的時候,會被不同的人理解成什麼樣就不好說了。尤其是在黨爭嚴重的明朝,對手可瞅著機會動手呢。
嚴黨的人和宦官的人,在各自的勢力下,有人罩著,吃拿卡要慣了,改稻為桑,肯定是塊肥肉,利益一致。他們地主貴族權勢們,藉著改稻為桑,兼併土地,貪墨錢財,理所當然。
裕王這邊的力量,倒嚴主力,肯定不允許他們這麼幹,好歹他們還是為了天下百姓“著想”的。(為什麼要給著想加引號,大家看看電視劇後面趙貞吉的行為就明白了)
改稻為桑,如果“執行”的溫和點,大概也就推行下去了。壞就壞在一開始嚴黨的人就沒把百姓當百姓。
為了強行推行,直接踐踏秧苗不說,還誣陷人家通倭,然後把人給抓了。
如果這只是個別官員辦事不力,事情也沒有那麼糟糕。更可怕的是,嚴世蕃所作所為,他竟然是要把河堤決口,淹沒了農田,讓你不得不改稻為桑。
九個縣!數百萬百姓,這可不是小數目。可見嚴世蕃幹起傷天害理之事,其心有多惡。論坑爹,首屈一指。如果嚴世蕃不這麼狠,按著嚴嵩的步調,無非是慢一點,斷不會給對手太多的口實。
嚴世蕃的心狠手辣,給了對手很好的機會。這麼大的事,想捂住,是沒辦法的。儘管他們嚴黨的人,一再靠著威逼利誘,栽贓陷害,搞定了很多人,但這次他們遇到海瑞!
穿著布衣登場的海瑞,這個樸素的人,除了熟知大明律法,最大的特點就是剛正不阿,能真的為國為民的和嚴黨乃至皇帝剛到底。
他不為利動,不為權懼,唯有百姓牽動他心。
他死咬著嚴黨不放,一定要把案情追查清楚,而由他撕開的這個傷口,可以說給了嚴黨致命性的打擊。
再一個就是嚴嵩的學生胡宗憲,身任浙直總督的他,也是個會顧全大局的人。改稻為桑是國策,禦敵任務也很緊要,但是在屬地內要是再出反民的話,那就很要命了。內憂外患,國家遲早要完。
本是他一句話的事兒,大可用兵鎮壓百姓強行改稻為桑,但是他沒這麼做,因為他知道“無田則失民,失民則危國”。
從嚴嵩的角度來看,改稻為桑能順利推行除了皇帝支援,那另一個就是在此基礎上自己的勢力範圍之大。
大到皇帝可以默許他們分皇帝的錢,薅百姓財,只要他們能一直為國家弄到錢。
“國庫沒有銀子,讓嚴世藩他們弄去,一兩銀子,十二錢歸國庫四錢歸他們,朕認了,十錢歸國庫六錢歸他們,朕也認了,要是他們還想再多撈……朕也就不能再容他們。”
這是嘉靖所說,可見他對嚴嵩集團的態度。如果不犯大錯誤。他嚴嵩集團依舊可以“為國效力”!
而不確定因素就是嚴世蕃的膽大妄為,海瑞的剛正不阿,胡宗憲的不偏不倚,他們三個人的決斷在浙江燃起來的火,從而又給了清流人士巨大的可乘之機,這才讓改稻為桑一波三折。
世事難料,再老謀深算的人也算不透人心。不然明朝那麼多的錦衣衛都是幹啥的呢,作為皇帝的眼睛和爪牙,把事情的進展掌握在自己手掌中,把叛逆忠奸的動態都盡收眼底。權威那麼大的皇帝做不到,他首輔嚴嵩也做不到,甚至於連跟他朝夕相處的兒子都不能完全瞭解,何況天下“苦”嚴黨久矣。
貪官奸佞誤國不可饒恕,百姓生計營生不能忽視,“水可載舟,亦能覆舟”,沒有為國為民的官,走到頭來,只有“官逼民反”!
相關內容
- 大明王朝1566中,為何胡宗憲要連夜拜見嚴嵩?
- 《大明王朝1566》裡面,嚴嵩說:“歷代造反的都是種田人,沒幾個經商的去造反”,這是為什麼?
- 《大明王朝1566》第17集,胡宗憲奉嘉靖旨意將賬冊送給嚴嵩,嚴嵩有所察覺麼?
- 《大明王朝1566》嚴嵩最後倒臺時,六心居的老闆來送醬菜,他為什麼要當著徐階的面說要給趙老闆題字?
- 《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為桑的國策背後,到底牽扯了多少人的利益?
- 如何評價《大明王朝1566》裡面的嚴嵩?
- 《大明王朝1566》中,在識人用人方面,嚴嵩父子都有哪些高明的手段?
- 為什麼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裡的嚴嵩,感覺不那麼奸詐?史實如此嗎?
- 《大明王朝1566》嘉靖皇帝為什麼獨獨殺了嚴世璠,卻放過了八十歲的嚴嵩?
這部劇主要就是圍繞嘉靖皇帝定下的改稻為桑的國策來推進的,改稻為桑在浙江推行以後,受到了很大的阻力。為了推進改稻為桑的國策,嚴世藩不惜人為釀造了一場悲劇,炸開了河堤,造成幾十萬老百姓的田地被淹。作為這件事的施行者,時任杭州知府馬寧遠和淳安、建德知縣就成為了替罪羊,一同被斬身亡。
這麼一來杭州知府以及淳安、建德兩縣知縣的位置就空了出來,朝廷不得不進行新的安排。可是究竟找誰赴任,看似普通的人事安排,實際上卻牽扯了各方的利益。
改稻為桑的國策背後,其實是四個陣營在暗中操縱。分別是以嘉靖皇帝、呂芳為首的內廷、以裕王為首的清流、以嚴嵩、嚴世藩為首的嚴黨,和以胡宗憲為首的浙江地方主政官員。要把杭州知府這個直接影響到改稻為桑成敗的職位給安排好,自然要考慮到各方的利益。
嚴世藩身為小閣老,自己的父親又是內閣首輔,在皇帝面前非常具有發言權,所以他就極力推薦翰林院的高翰文出任杭州知府。而這一任命卻沒有受到其他陣營的組織,難道真的是因為高翰文非常優秀嗎?自然沒有這麼簡單。
嘉靖皇帝急於填補國庫落下的虧空,所以才同意改稻為桑的推行。而且一直以來他都是利用嚴嵩父子為他撈錢填補虧空,所以他相信嚴世藩此舉是為了更好地推行國策。再者說,一直以來他任命了很多二人推薦的官員,所以無論是出於現實需要,還是歷史原因,嘉靖帝都不會對這項任命產生任何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