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護法天瓶

    儒學是漢學中的一部分,並不是全部,具體來說,儒佛道三家中,唐主要崇佛道,宋主要崇儒佛道,明主要是儒佛道。都是有些側重的。

    唐代主要是佛道法帶來的福報。唐代向西求法,回東之後漸成為龍象之氣。新羅,日本來唐留學生大多是學佛的,西域也是學佛的。威震四周。唐密運脈後來去到日本。成為東密。日本現在的莫利支天菩薩和大辯才天菩薩就是密宗菩薩。當然後來禪宗也進入日本,深刻影響日本的園林,宮殿,寺院,武士道的以心印法就是禪宗的。日本後來那個飛機叫心神,為何?因為心生則萬法生,是禪宗思想。

    宋主要是儒家中的仁德。宋時期全國修建八十一座放生池,大力放生,劃定南湖,西湖為放生池,只許放不許撈,規定初八放生,規定每年三月,無論僧俗,不得殺生,規定不得殺耕牛。仁風浩蕩,成就宋朝。

    當然,後來仁風入日本,頒佈禁肉令,這才成就完整的日本之氣,所以日本政府機構大藏厚生,大藏就是佛法經典,厚生就來自儒家經典中仁氣最重的一句話,厚德尚生。

    明主要是禮德,王陽明心學就是滅心中賊,所以要持戒。禮為戒律,為善道根源。所以非禮勿聽非禮勿看非禮勿為。所以是戒法,所得的福報叫做戒福。南韓承接了這個運道,皇宮前門叫崇禮門,後門叫興禮門,中間的山叫做禮山,所以在明朝,儒學更多一些。

    當然,儒佛道都是漢學

  • 2 # 重返現場

    漢學又稱中國學是指中國以外的學者對有關中國的方方面面進行研究的一門學科。包括中國歷史、政治、社會、文學、哲學、音韻學、史學、經濟、書法、等等,甚至也包括對於海外華人的研究。法國漢學家馬伯樂曾說:"中國是歐洲以外僅有的這樣的一個國家:自遠古起,其古老的本土文化傳統一直流傳至今。"儒家哲學思想屬於哲學,所以儒學是漢學的一門學科!

    儒家思想內容豐富,從個體來講有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德目!

    儒家思想核心是"博愛、厚生,公平、正義,誠實、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諧、法治等德道思想""。它對於我們從傳統文化中尋找理論支援以夯實、築高輿論陣地,對於社會樹立核心價值觀以尋求長治久安良策,對於我們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國際化,對於我們建設保和太和、萬國咸寧的和諧世界都有重大意義。

  • 3 # 曹宗國

    漢學是指外國學者研究中國經史等學問,就內容來說當然包括儒學,不能把兩個概念搞混了。

    儒學的人文精神實質,是把人倫引申為政治倫理。比如仁政的思想,就是從仁愛出發的,其等級制度也是和人倫關係一致的。同時,儒學中關於社會理想,人生修養和道路,行為規範等方面,也包含有進步的人文意識。總的來說,儒學的人文實質是人本意識。

  • 4 # 之江新民

    儒學是漢學的一種,有代表性,但非全部。儒學的精神核心是“仁”,《韓非子》中對仁的闡釋至為允當,“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仁,是說內心高興自然而然地愛人)。“情慾是吹動帆船的風,理性是掌舵的手。”當今世界,以欲之風推動社會發展是主要模式,消費主義帶來商業繁榮,技術進步,同時在不斷報廢,不斷生產的迴圈中,資源過度消耗,環境不堪重負,人類社會如脫韁Mustang,加速往前狂奔,也許不遠的前面就是“人類圈”滅亡這個萬丈懸崖,在此之前,人類科技能否給馬添上一雙翅膀,無人可知,人類智慧能否避免終極修昔底德陷阱,更無人可知,必須喚醒人們的心靈信仰——愛人,弘揚“仁”的精神,以情之風平衡社會發展,才能將人類社會拉回正道,會否出現救世主來引領大家的信仰?我們拭目以待。

  • 5 # 未來的日耳曼

    儒將 儒學 儒家 這個儒字是什麼意思?表面的意思和深層次的意思需要總結,停留於其表具有洗腦的嫌疑,關鍵要看其背後的真正意圖,也是千年統治者推薦 推廣和應用的源頭,到底優在哪裡 劣在哪裡,作為今天已經能接受新思想的新人類來說,應該可以考慮一下了,中國不僅僅只有儒家還有道家和更多大家學說需要深入研究。

  • 6 # 詩經女孩

    我們今天說的話為什麼叫漢語,而不叫儒語呢?這樣一說,你就明白了,儒學是漢學的基礎,漢學是儒學的繼承和發展。

    1.儒學思想

    儒學思想產生的背景是在東周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坐大,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度的“周禮”遭到極大破壞,諸侯爭霸,社會處於動盪之中。

    各家思想學說盛行。提到儒學,就不得不提孔子。孔子的仁、孔子的禮、《論語》中的孝等,逐漸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

    到了後期,儒家思想逐步發展,形成了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的“貫通天人”、"性即理"--周、張、程、朱的理學思想、"心即理"--象山、陽明的心學思想、新儒家--西學東漸的文化迴應、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學促進現代經濟發展的可能等內容。

    所以儒家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

    3.漢學

    應該說,儒家思想只是漢學的一小部分。

    漢學的定義非常廣泛,它是指研究與中國漢民族有關的經史、名物、訓詁考據之學。

    後來漢學經過發展,對有關中國的方方面面進行研究都可以稱為漢學,包括歷史、政治、社會、文學、哲學、音韻學、史學、經濟、書法、等等。

    所以你看漢學其實是包羅永珍的,而儒學只不過是漢學研究的一小部分。

  • 7 # 寒柏隴臥子

    儒學的奠基人周公旦和“禮樂制度”

    周公是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叫姬旦,史書上稱他為周公或周公旦。

    其一生經歷了商末周初這樣一個王朝更替的歷史時期,他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傑出的政治家,是一個具有軍事和文藝才能、多才多藝的歷史人物。他制定的“禮樂制度”對西周初期起到促進歷史前進的作用,對後來各王朝統治階級起了很大的影響。

    ——為了加強對分封諸侯的控制,而制定了“禮樂制度”

    史書上說:“周公制禮作樂”,就是周公為了鞏固周王室的統治,加強對分封諸侯的控制,從政治到文化方面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

    ⑴ 所謂之“禮”是什麼?

    周王是天子,是共主,諸侯是臣屬;那就得有個君臣、上下之分,親疏、高低之別。於是由宗法制度和等級制度結合起來,就產生了一套完整、嚴格的君臣、上下、父子、兄弟、親疏、尊卑、貴賤等禮儀制度。

    ⑵ 所謂的“樂”是什麼?

    根據史書記載,商周兩朝都是:“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就是祭祀;戎,就是征伐打仗。

    周朝的祭祀雖不像商朝那樣天天舉行、事事占卜,但舉行祭祀時的儀式也很隆重,有樂有舞。出征打仗有不同的儀式,不同的樂舞;其它會盟、飲宴、婚娶、喪葬等,都有不同的儀式樂舞。這些就是所謂的“周禮”。

    周公為了維護其統治階級秩序,鞏固周初王室的政權,在吸收了商朝文化思想的基礎上所制定的禮樂制度,對後來歷代王朝統治階級確實起了很大的影響。孔子便受其影響很深,很重視西周的禮制,在一定程度上修改、改良禮樂而建立了儒家學說。所以可以說,周公旦是儒學的奠基人。

    儒學的創始人孔子和其學說的本質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生於公元前551年,死於公元前479年。他是中國春秋末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 孔子建立儒家學派和編訂儒學重要典籍

    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國的貴族,因政治動盪遷居到魯國。孔子年輕時,當過管理倉庫和看管牛羊的小官吏;中年時代,因魯國內亂而到齊國作高昭子的家臣,後來回到魯國整理古籍和收徒講學,創立了儒家學派。

    孔子編訂了《詩經》、《書經》、《易經》和《禮經》等重要古代文獻;還刪修了魯國史官所記的《春秋》,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們歷史,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孔子死後,他的弟子輯錄其言論編成《論語》一書,這是代表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說的重要典籍。

    —— 為什麼說孔子繼承及改良“周禮”,而建立了儒家學說?

    當時孔子所在的魯國,是西周典籍和文物制度儲存得最多的國家,是公認的東方各地的古代文化中心,所謂“周禮盡在魯也”。

    孔子受其影響較深,很讚賞西周的制度,曾說:“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及“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因此,孔子很重視西周的禮制,把春秋時代“禮壞樂崩”的社會現象,看作是“天下無道”的象徵。

    但作為思想家的孔子還是很有遠見,他贊同在一定程度上對禮樂進行修改。為了糾正“禮壞樂崩”的局面,對禮制的細節做了修正改良,提出“舉賢才”的主張。另外,他還主張以德禮為治,強調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以圖改善統治者和人民的關係,緩和尖銳的階級矛盾。

    孔子對舊禮制作了修正改良,從而逐步產生及完善了其思想學說,建立了儒家學派。

    —— 儒學的本質思想和中心學說是什麼?

    與孔子“德禮為治”的主張緊密相關的,是他的“仁”的道德倫理思想學說,這是孔子儒學思想體系中最具特色、最為實質的重要內容。

    “仁”這個詞在孔子之前已經常被人使用,但作為哲學思想範疇而提出,是從孔子開始的。在《論語》中,孔子多次談到“仁”,從不同的角度描述他心目中“仁”的內容,並一再將“仁”與“愛人”聯絡起來,把“仁”作為他最高的道德標準。他特別強調“仁”就是“愛人”。大力提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

    《論語》中說:“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並說“斂從其薄”,這實際就是我們常常說的要“養雞下蛋”,而不要“殺雞取卵”的道理。孔子是勸告統治階級要對人民講“仁”,而不是殘酷統治。

    《論語》中還記載了不少孔子和弟子們的問答,比如,許多弟子向孔子問“仁”,孔子的回答都不盡相同。其中弟子司馬牛一問“仁”,孔子就根據其“多言而燥”的缺點回答他說:“仁者,說話謹慎,不輕易發言”。換句話說,孔子是要他“少言勿燥”,才能成為仁人。

    因此,雖然儒家學說提倡“德禮為治”,孔子也將自己的“天道觀”及“認識論”等觀點帶入到儒學中;但不可否認,“仁”之學說,才是儒學思想體系最重要的本質。

    儒學與漢學的關係是怎樣?儒學什麼時候成為中華漢民族的主流思想?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影響的大思想家,他所建立的儒家學說雖然沒有得到當時統治者的重視和推行,但卻被後來歷代統治階層根據自己的需要,加以改造繼承,逐步構成了一套完整的統治思想體系。

    在孔子之後,儒家思想經歷了戰國時代的思孟(子思、孟子)學派和漢代的董仲舒,以至宋明時代的二程(程顥、程頤)及朱熹、陸王(陸九淵、王陽明)的理學等重要階段,使儒學有一個長期演變發展的過程。

    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到漢武帝時才開始受到統治階層的推崇,以至取得獨尊的地位。孔子也從此被捧為“聖人”,儒學成了經典,儒家思想學說也成了中華漢民族的精神支柱,成了“漢學”中的主要思想學說。

    結語:當然,隨著儒學的發展演變及不斷充實,肯定融合了不同學派的思想,也揉和進來了各種學說。其中有的可從孔子本身的思想學說中找到直接或間接的聯絡和影響,有的是融匯了各個時代的思想學說,但儒家學說依然是漢代以來歷代思想體系的主要內容和組成部分。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史》、《孔子傳》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張藝興的說話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