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絕版的你絕版的我
-
2 # woshizhanyou
其實現在的社會現象是剩女多過剩男,剩女是要求太高或者學歷高造成的,本來在25-26歲的時候是擇偶黃金時間,那時她們又沒耍夠,覺得自己漂亮有資本,可勁的挑,沒想到到了28-29歲一看,周圍同齡男性好的差不多都結婚了,剩下的都沒啥本事的,結果越拖年齡越大,嘴裡還說不想將就,理所當然的就剩下了。
男人都30幾剩下好的不多,多數的是沒本事,沒上進心的,當然家庭條件一般,這樣的女孩也看不起,所以現在這社會很現實,沒房沒車沒存錢找老婆很難,但是年輕人多數都存不了錢,還不是得靠老的出,如果老的比較平庸就麻煩了。其實這也是社會進步的像徵,畢竟人往高處走嘛。
-
3 # 小美吒
造成單身男女多,然後普遍應該還是男人多。因為大家都不想將就自己和一個沒感情的人生活一輩子,這樣倒不如自己過。時代不同了,觀念改變了,或許以後一妻多夫。
-
4 # 騎著板凳養豬
這種狀態,不是一個好的事情。玩世不恭,消極的對待生活,時間一長心裡肯定扭曲,這種現象極其可怕。是社會的不健康所造成的,如果沒有良好的引導,這種現象會給社會,帶來很多不可遇料的因素。
-
5 # 隨緣8756900814773
會造成青春浪費;因為人的青春是有限的,有的人遇上難事兒就找託詞:沒事人還年輕。但是你如果過了40,不管男女你試試,真叫苦不堪言。
-
6 # 麗麗99616526
單身男女多,不婚現象並非就是女的擇偶標準高造成的,有多方面因素,男人同樣也有不願結婚的。
不婚現象從某種角度講也是一種時代的進步,人們不再認為婚姻是必須品,不再為結婚而結婚去犧牲自己的自由。現時代人比較注重個人發展,物慾橫流的社會,結婚成本高生存壓力大,對於是否進入婚姻考慮得更多的是自身利益,如果覺得不適合結婚,不婚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前提是要有能力和責任去對待婚姻。
現在是多元化婚戀式,結婚,離婚。再婚,不婚。單身,同居、同性戀,人們己經慢慢接受習慣成自然。說不定N多年或者一個世紀後,婚姻會走向消亡,人們會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其實很多事情沒必要擔心,社會發展人們也會隨著改變觀念,也不是想象就很亂,畢竟人們還是有自己準則和一些制度約束。
-
7 # 吉祥玉13
現在女的擇偶標準高,不是不想結婚,只是不想過去那個年代,把結婚當成人生必選項。有適合自己的的,就談著,沒有合適的就放棄。她們已經佛系,認定婚姻這種事情,不強求不將就。這樣就有些人說,剩女應該比剩男多。從我們免費相親群的情況來看,大城市的剩女多,而農村的剩男多。剩女基本都是城市獨生女家庭,學歷高,收入也高,父母有退休工資,雖然也為女兒著急,但是不會強迫女兒嫁人。城市剩男也多數是農村考大學,大學畢業留在大城市工作的男生。雖然他們工作在大城市,收入也可以。但是結婚買房子就顯得力不從心,父母想幫忙,也是無能為力。而且,中國的農村人口特別多,當年超生多子女家庭也特別多。這種狀況造成,大齡剩女集中在城市,大齡剩男集中在農村。這兩部分人,結姻緣的機會有,但是太少。
我知道,剩男剩女的隊伍還在不斷壯大。我們免費相親群的90~95後都開始相親了。希望全社會多多關注這部分人群,不要歧視他們,要透過媒體繼續正能量的引導。
-
8 # 感照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9 # 傳統客家人
男人不是不想結婚,是女人要求太高結不起,婚前還與這個男的搞那個男人搞,搞夠玩夠了就想找個有房有車的男人結婚
-
10 # zhakiry
挺好,不結婚各過各的,結婚就是個圍城,一入圍城深似海啊!我都後悔結婚。現在變親情了責任感不得不養家。想想以前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日子多舒服。
-
11 # 近衛步兵師
會造成歷史的悲劇,有些網友認為是什麼社會進步,送這種人一句話:井底之蛙。給你們看看歷史吧。
日本泡沫經濟近一點的,就是日本80年代經濟泡沫時代,日本姑娘們的擇偶標準也坐上了火箭。
當時日本輿論都出來批評:這簡直是戀愛資本主義。
日本姑娘們給男人們起的外號可不大友好:
アッシー男:就是跑腿男,需要坐車的時候,招呼這位冤大頭來解決。坐地鐵公交要花錢的嘛。
メッシー君:所謂付帳君,日本女人吃飯購物,就讓這位來付錢,當時有些日本媒體公然鼓吹日本姑娘出門帶什麼錢包,讓付帳君包辦。
貢ぐ君:上貢君,顧名思義,就是日本姑娘想要什麼禮物的時候,讓此人上貢。
最後一種:本命。360度無死角完美的結婚物件。只能呵呵了,高富帥的標準是社會上極少數人。
過去華人結婚“三轉一響”,現代你看誰還對這個感興趣?歷史驚人的相似。
日本泡沫經濟時代,女對男的要求:簡單來說就是高富帥,還要肯花錢。
所謂“泡妞五神器”:名車,花束,貴金屬,高階餐廳,高階酒店。
所謂的“正常消費”:
吃一頓大餐至少5萬円;吃個20萬円也算“正常”;
送禮品至少1萬円,最好2~4萬円;
一個月要看三場演唱會;
一週要看一場電影。
結果就是,一大部分日本人表示消費不起,所以後來日本出現了大量的“食草男”,“御宅族”——掏不起錢還躲不起嗎?
後來,日本出現少子化,接著就是老齡化,泡沫被刺破之後,經濟20年一蹶不振。
維多利亞時代遠一點的,英國維多利亞時代(1851年~1901年),英國上流社會兩位數的終身不婚率。大致是中國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到甲午戰爭之前這段時間。
當時英國的“淑女”們的結婚觀念也是非高富帥不嫁,那時候的很多英國“紳士”也承擔不起,於是到海外,到殖民地去結婚——英國殖民地也有很多在當地長大的英國裔,比如加拿大,澳洲和南非這種地方。
這裡要說一下著名女作家簡·奧斯汀,大致在維多利亞時代之前,也描繪了已經越來越拜金的英國社會。
很多中國教師,尤其是女教師對這位推崇至極。
不過,國外早有批評的聲音:
英國作家夏洛特·勃朗蒂:奧斯汀的視角過於狹隘。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一個圖書館只要沒有奧斯汀的書就是好圖書館。
她的作品裡充滿了各種白日夢:
比如《傲慢與偏見》,書中的男主角達西先生集高富帥於一身,卻偏要喜歡“口吐芬芳”的鄉紳之女伊麗莎白·班內特。
至於大地主達西先生為什麼偏要冷酷高傲,有沒有興趣和小鄉紳之女結識乃至結婚,顯然出生平民家庭的簡·奧斯汀是理解不了的。
還有《愛瑪》,裡面有幾句自我感覺良好的臺詞,成為許多無良營銷號的工具,:
“屆時許多優秀的男子會找上門,就算如此,我也不為所動。”
“因為我會成為一位富有的老姑娘,只有窮困潦倒的老姑娘,才會成為大家的笑柄。”
可是,簡·奧斯汀一輩子真的窮途潦倒。
她年輕時候倒是有個很有才的交往物件勒弗羅伊,可是當時對方家道中落,簡·奧斯汀家也就是比以底層平民富裕一些而已。
後來勒弗羅伊當上了愛爾蘭首席大法官,不知道當時的知情者們作何感想。
等到維多利亞時代結束,英國也逐漸走下了日不落帝國的寶座,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打得老大帝國傷筋動骨。
這就是歷史的教訓。
說什麼進步,開明,只不過是重複前人的教訓:歷史給人類的教訓,就是人類不接受任何教訓。
人們什麼都沒學到,什麼也都沒學到!
雖然說男光棍很多,其實女單身也很多,因為現在的女生的擇偶標準普遍高,怎麼也要遇到那個美好的他,要不就一直單著,那麼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男女生理需求加強,將會帶來一種怎麼的現象,是性交易氾濫,還是男女交往氾濫,就是產生那種不以結婚為目的的男女交往,而且交往時間很短,圖一時快樂的交往會不會在社會上成為主流?
回覆列表
第一,男女比例更加失調。
第二,加速了人口老齡化。
第三,從長遠看,不利於國家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