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向陽數學課堂
-
2 # 指尖畫流年
我在教學巜鄧稼先》一課時,認為本著陶治學生情操的要求,引導他們探尋鄧稼先足跡,學習他的精神應為本課的學習重點。
20世紀,中華民族經歷著偉大而深刻的變遷。偉大的時代造就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科學家……他們對國家民族的貢獻是一般人無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卻不為人所知。這些鮮為人知的傑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更偉大的。“兩彈元勳”鄧稼先就是這樣一位高尚的、偉大的人物。
一、關於鄧稼先: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勳”。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領導並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實驗工作。鄧稼先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為了祖國的強盛,為了國防科研事業的發展,他甘當無名英雄,默默無聞地奮鬥了數十年。他常常在關鍵時刻,不顧個人安危,出現在最關鍵、最危險的崗位上,充分體現了他崇高無私的奉獻精神。他在中國核武器的研製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卻鮮為人知,直到他死後,人們才知道了他的事蹟。
鄧稼先雖然長期擔任核試驗的領導工作,卻本著對工作極度負責任的精神,總是在最關鍵、最危險的時候出現在第一線。例一如,核武器插雷管、鈾球加工等生死繫於一髮的危險時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員身邊,既加強了管理,又給作業者以極大的鼓勵
二、教材分析:
《鄧稼先》這篇課文以平實的語言、連綴結構的小標題、變化的句式,表現了鄧稼先把一切獻給科學、獻給祖國、不計名利鞠躬盡瘁、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給人以極大的震撼和激勵。因此本課的教學過程本身就是一次情感的昇華,鄧稼先作為頂尖的科學家能具有如此高尚的人格:默默無聞地為國家付出,甘願獻出自己的一切,名利無求,鞠躬盡瘁。我初讀此文時即感慨良多,也許因為這個原因,在作教學設計時,充分考慮了學生的情感教育,很希望他們能夠理解並學習老一輩科學家的情懷,使他們能夠形成健康的人格。故整個課堂在體會情感的氛圍之中,本著陶治學生情操的要求,引導他們探尋鄧稼先足跡,學習他的精神應為本課的學習重點。
三、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1.朗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2.探究在記敘基礎上議論、抒情的特點。
難點:1.理解兩個古詩文小段 2.體會課文語言平實、感情真摯的特點。
教學突破
教學過程中以各種形式的誦讀為基礎,把握文字的所選事例,整體感知作者的構思;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把握文字的詞語,調動學生積極地與文字、作者、同學、教師和自己心靈之間對話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實現教學重點、難點的突破。
四、教學設想:《鄧稼先》是學生在中學階段接觸的第一篇名人傳記,教師應抓住這一契機,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引導:①文章篇幅較長,學生閱讀起來可能從整體上不容易把握,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把握文章思路;②本文不同於一般的人物傳記,作者既有傳統眼光,又有歷史視野,要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豐富的內涵,體會深沉的情感;③文章語言很有特色,引導學生認真體會,並試著運用於自己的寫作實踐。
總之,樹德立人,是我們語文學習的追求目標。培養學生學習名人良好的習慣和治學方法,學習人物崇高的品格和高尚的精神,是教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
3 # 小周老師講數學
這篇文章分六個部分。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來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的背景上推出鄧稼先。
第二部分,簡單介紹鄧稼先的生平經歷和貢獻。
第三部分,在同美國"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的對比中來寫鄧稼先。
第四部分,作者寫自己得到訊息,中國的原子彈工程沒有任何外華人參加,是自力更生搞出來的,因而感情受到極大震盪,一時熱淚滿眶。
第五部分,先描繪鄧稼先工作地點的荒涼,揣測鄧稼先在這樣的環境中率領部下奮鬥犧牲的時候是什麼心情;接著指出鄧稼先從事這項工作需要物理直覺、教學見地、勇進的膽識和穩健的判斷,鄧稼先肩負重任,在關鍵方案上簽字時手有沒有抖。接著寫鄧稼先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在層出不窮的問題前,身先士卒、不怕犧牲的氣概。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寫給鄧稼先夫人的電報書信中的幾段話。這些話是對鄧稼先的總評價也是對全文的總結。
學習本文首先通讀全文,掃清文字障礙,理清文章思路,瞭解文章結構,理解文章內容。
回覆列表
鄧稼先是中華民族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張愛萍將軍稱他為“‘兩彈’元勳”,他是當之無愧的。
鄧稼先始終站在中國原子武器設計製造和研究的第一線,領導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的原子彈和氫彈,把中華民族國防自衛武器引導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1967年6月17日中國爆炸了第一顆氫彈。
兩彈成功爆炸具有重大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
學習本文要隨著作者的敘述,一同去感悟這位不平凡的科學家。
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1-5自然段)可以說是全文的“小引”,等於是個帽子。第六部分(36-40自然段)可以說是全文的總結。第二部分(6-14自然段),簡單介紹了鄧稼先的生平經歷和貢獻。第三部分(15-25自然段),可以說是第二部分的補充、延伸和擴充套件,它是以同奧本海默對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現了鄧稼先的氣質、品格和奉獻精神。第四部分(26-29自然段),從另一角度,寫出鄧稼先貢獻之大。這一部分也可以說是第二部分的擴充套件。第五部分(30-35自然段),則是重點寫出了鄧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創造才能、堅強的意志、堅定的信念、甘為祖國獻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國男兒歌》中的“男兒”一類的人物。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體化。
人物形象: 作者筆下的鄧稼先是中華民族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是中國的“兩彈元勳”。他忠厚朴實,誠真坦白,他從不驕人,沒有小心眼,一生喜歡“純”字所代表的品格。他熱愛自己的祖國,熱愛所從事的事業,他的一生始終在執著地追求,無私地奉獻。為了站起來的中華民族的強大,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描寫方法 :本文刻畫人物採用了多種方法,主要有人物的行為描寫,語言描寫,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等。最有特色的是文章的第三部分,作者巧妙地將鄧稼先與奧本海默進行對比,表現鄧稼先身上所體現出來的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的那種奉獻精神。
特色解讀: 人物形象的形成往往與人物所處的環境有很大的關係。課文與眾不同之處是,把人物形象的刻畫放在一個廣闊的社會背景和歷史背景之下,將人物的命運和國家的興衰、民族的強弱聯絡起來,使人物形象的刻畫有一定的高度。如課文第一部分,文章敘述了一百年前後中華民族的恥辱,然後筆鋒急轉,鏡頭拉回一個世紀後的今天,敘述中國大地上所發生的20世紀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影響最深遠的巨大轉變,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這一鮮明的對比構成了不平凡的引子。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文章的主人公出場了,文章把人物和背景緊緊地聯絡在一起。
其次,作者十分注意挖掘人物身上體現出來民族感情和民族精神。文章寫鄧稼先的為人與中國農民的樸實氣質和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分不開,將人物的精神與民族精神緊緊地融合在一起。
中華幾千年優秀傳統文化孕育了鄧稼先,鄧稼先這類傑出人物又使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