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水趣談
-
2 # 趣然之家
鵝池洞位於正寧縣城東南古城牆下一平臺之上,內連城牆與城內相通,外有天然屏障,與柔遠河相通,系原慶陽著名八景之一的鵝池春水所在地,院內有一池與東河相通,與周祖陵隔河遙望,相傳為周祖養鵝之處,實為御防外族入侵而修築以供城內軍民汲水之用。
一百年前的清朝末年,世界級探險家英國將軍布魯斯路過慶城,大加讚賞古人修建鵝池洞的構想,他將鵝池洞比擬為掛在峭壁上的鳥巢;他還坐在臨水洞口,暢想將士如何秘密地透過這個暗道出擊,出擊獲勝後又如何秘密地潛回城內。布魯斯在其名著《走出西域》中給出了全書所走各地最高評價。他將慶陽城比做大號的愛丁堡城堡,稱它是:“最令人神往的”“能與歐洲當時仍能見到時仼何一個古城堡相媲美”。對慶陽城牆印象深刻,說:“城牆非常堅實,甚至拖到這裡來的新式大炮都很難摧毀它們”。
由此可見,英國探險家布魯斯將軍之所以給鵝池洞最高評價,其主要是從軍事用途和奇特構造角度來說的,並無可厚非!
-
3 # 與寂寞有染噢噢噢
慶陽古城是一座“卓爾不群”活著的“千年古城池”,因為它不同於全國絕大多數在平地上築城的古城,它的“城”建在平均高達20多米,最高處達40多米的天然臺上,“城”、“牆”一體,因此走遍全國,您很難尋出第二個像鵝池洞一樣,是一個由城內穿城牆而過的“大地道”。
一座活著的千年古城 攝影:盧清國
一座活著的千年古城 攝影:盧清國
這個“大地道”裡面寬闊雄偉,由無數的石條臺階“峰迴路轉”穿城而過,甚至“深切”厚厚的黃土層下數米深的石層直通東河(柔遠河)。如今已乾涸的地下石洞非常開闊,透過直通河邊的洞口,即可平視河面。盛夏酷暑時節,在清涼的古洞內別有一番情趣。
慶陽古城,一座活著的千年古城
慶陽古城分鳳城、皇城、田家城三部分,總長度14300米,其中鳳城6300米,相傳為夏朝時期周祖不窋所修,距今約3700-4000年時間。
一座活著的千年古城 攝影:盧清國
一座活著的千年古城 攝影:盧清國
據載,慶陽古城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司馬遷《史記》的“民賴其慶”中的“慶”字就是慶地慶陽。
一座活著的千年古城 攝影:盧清國
一座活著的千年古城 攝影:盧清國
一座活著的千年古城 攝影:盧清國
一座活著的千年古城 攝影:盧清國
雖然現在的慶城古城,早已不是當初的那幅模樣。但慶陽古城不同於全國其他大多處於“廢棄狀態”的歷史古城,由於特殊的地理、地形,歷史悠久的慶陽古城,不但沒有像絕大多數古城池一樣被遺棄。反而從早自夏、周直到明、清,隨著河床對兩岸及城牆根部的沖刷,歷朝不斷修繕、城牆高度不斷增高,城池向東、西,尤其向北不斷擴充套件、延伸。號稱“活著的千年古城堡”。
一座活著的千年古城 攝影:盧清國
我們到達慶城時天色已晚,此時的慶城已是華燈初上。慶城與所有古城風格不同,因地處兩河交匯處,城距高阜,絕大多數城牆不加板築,隨自然地形削土成城,可惜的是,上世紀70年代初,為支援油田建設,將南城門樓及沿街數十座牌坊全部拆除。
一座活著的千年古城 攝影:盧清國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嘉會門,是2005年恢復重建的。整個景點由城牆、城門洞、城樓等仿古建築組成,整體建築為仿明清風格。登上城門樓,可以使您一覽南城美景,遐想和感悟慶城的歷史變遷。
一座活著的千年古城 攝影:盧清國
慶城有八景,最有名的當屬“鵝池洞”。曾以“鵝池春水”的美麗景色,傾倒了多少遷客騷人而流傳千古,也以“鵝池洞擔水不用舀”的軍事民用雙重功能而功勳卓著。在歷史的變遷中,鵝池洞雖然受風蝕雨刷和地震兵燹的破壞,失去了昔日的美麗容顏,廟宇樓閣已經坍塌在滾滾風塵之中,但鵝池古洞尚存,與蒼松勁柏一道,依然見證著當年的輝煌盛況。時至今日,任然是人們紛至沓來、訪古尋幽的最佳去處。
世界級探險家為何給予千年古秘道“鵝池洞”最高評價?
“鵝池洞”位於正寧縣城東南古城牆下一平臺之上,內連城牆與城內相通,外有天然屏障,與柔遠河相通,系原慶陽著名八景之一的鵝池春水所在地,院內有一池與東河相通,昔日池水漣漪,四季不涸,翠柏森立,楊柳成蔭,與周祖陵隔河遙望,相傳為周祖養鵝之處,實為御防外族入侵而修築以供城內軍民汲水之用。
100年前的清朝末年,世界級探險家英國將軍布魯斯路過慶城,大加讚賞古人修建鵝池洞的構想,他將鵝池洞比擬為掛在峭壁上的鳥巢;他還坐在臨水洞口,暢想將士如何秘密地透過這個暗道出擊,出擊獲勝後又如何秘密地潛回城內。
布魯斯在其名著《走出西域》中給出了全書所走各地最高評價。他將慶陽城比做大號的愛丁堡城堡,稱它是:“最令人神往的”“能與歐洲當時仍能見到時仼何一個古城堡相媲美”。對慶陽城牆印象深刻,說:“城牆非常堅實,甚至拖到這裡來的新式大炮都很難摧毀它們”。
“鵝池洞”傳說
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五世孫后稷名棄,傳襲到不窋後,不窋棄農官到了北豳,北豳也叫北荒,就是今天的甘肅慶陽。不窋到北豳的時候,他的兒子鞠陶已經長大成人,在不窋去世後,鞠陶做了周人的首領,也就是周人投奔北豳之後的第二代首領。鞠陶是北豳真正的開拓領導者,為周的發展做了很大的貢獻。
一座活著的千年古城 攝影:盧清國
傳說,有一年北方狄羌部落為佔領草場,首領率兵南下。他們利用涸水季節,淌過城外河水,將不窋城團團圍定。城中人趕快關閉城門,不讓敵人進城。由於不窋城是削土為城,四面城牆堅固峻峭,敵人再攻無濟於事。但是敵人佔領城外水域,想以斷水為計,將城內的居民困死。
一座活著的千年古城 攝影:盧清國
面對這個重大難題,鞠陶率領著一群人在城牆上走來走去想辦法。當他走到鵝池邊上時,忽然有了主意。他對部下說:"我們把鵝池裡的積水放掉,從池底挖一個深洞,將這個洞直挖到東河的河心,這樣河水就會自動流入洞中。這個洞就變成一個深井。洞口的上端就在城垣邊的臺地上。敵人上不來,我們卻可以從洞中取水。"大家都認為這個辦法好。於是一場挖洞取水的戰鬥打響了。
一座活著的千年古城 攝影:盧清國
鞠陶整天領著10多個人,挖土的挖土,搬石頭的搬石頭,經過半月勞累,洞子終於挖通修好。東河的水神不知鬼不覺地流入洞中,人們沿著洞中的石階下到洞底,然後打上水又從洞中擔上來,城裡居民吃水問題就徹底解決了。敵人將不窋城圍了20多天,見城門仍然緊閉,自己也缺糧少食,也就自動退去了。
一座活著的千年古城 攝影:盧清國
由於原先這裡是鞠陶的養鵝池,如今有了洞,人們就叫它"鵝池洞"。幾千來,鵝池洞的故事一直流傳在民間,鵝池洞的遺址尚存。人們稱鵝池洞是慶陽城的三大寶之一。即:"石頭壘牆牆不倒,河裡掏柴燒不了,鵝池洞擔水不用舀。"鵝池洞也成為慶陽的八景之一,即鵝池春水。
一座活著的千年古城 攝影:盧清國
至於鵝池洞到底是不是周祖不窋養鵝的地方,誰也說不清。但周先祖不窋在慶陽期間教民稼穡,陶復陶穴,畜牧蠶桑,和戎睦鄰,修其訓典,築城拓邊,以其燦爛的農耕文化而彪炳史冊卻是不爭之事實。就連美麗的鳳城,據傳也是周祖不窋帶領先民削土為阜而建的,故有“八百王基自此興”“慶陽亦是先王地”的不斷讚譽。而那“周赧王坐慶陽龍脈斬斷”的美麗傳說,似乎更讓“四面青山欲滴翠,雙溪綠水自長流”的慶陽古城池,有這麼一個養鵝的地方,也在情理之中。
一座活著的千年古城 攝影:盧清國
傳說歸傳說,我們還是要尊重事實。據《慶陽縣誌》記載:“唐末從事李可新修築用以汲水,以防外族入侵時城內飲水之用”,這在清邑人貢生劉銑《重修鵝池洞廟記》中就可證實:“昔人思患預防之意,依山鑿洞,量地為池,水雖在外,內能汲飲,使一城之人遇變故而不以渴為害,其用意至深遠也。”
一座活著的千年古城 攝影:盧清國
可見鵝池洞的主要功能是防侵略以便城內居民飲水,是一個具有戰略地位的城防設施。由於洞道隱蔽在城中,外敵一般難以知曉。當大敵當前,圍城數日,城內軍民是不會斷水的。看來聰明的古人匠心獨具,具有極強的防患意識。後來在南宋經略安撫使施昌言、明指揮孟侃、清宣統二年知府善昌的不斷加固重修,一直儲存了下來。現因水土沖刷,河床降低,致使泉水已乾,造成了今天的有名無景、有池無水的尷尬局面,實在令人惋惜。
一座活著的千年古城 攝影:盧清國
鵝池洞,這個曾讓慶城人驕傲的風景名勝,在歷史的沿革中發揮了重要的軍事作用,在歲月的變遷中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古蹟斑斑的現實中集聚著傳承的力量。如果您有興趣,何不到此走走,閒話勝景,憶思先賢,陶冶情操。看了以後,相信您會有新的感觸。
一座活著的千年古城 攝影:盧清國
在底洞南壁,遺存有宋、明、清時期的摩崖石刻7方,著名的有嘉靖王藎“觀鵝池詩”石刻。
一座活著的千年古城 攝影:盧清國
清代慶陽知府善昌詩曰“古寺半崖懸,樓臺跨澗邊。水瀠百鍊曲,山抱翠屏雲圓。”其殊勝可見一斑。今時雖繁華已落,但於這深沉寂靜,掬一捧清冽,拋向幽明光影,水珠飛舞之中四千年仿在這一瞬
-
4 # 非洲之窗
“鵝池洞”位於正寧縣城東南古城牆下一平臺之上,內連城牆與城內相通,外有天然屏障,與柔遠河相通,系原慶陽著名八景之一的鵝池春水所在地,院內有一池與東河相通,昔日池水漣漪,四季不涸,翠柏森立,楊柳成蔭,與周祖陵隔河遙望,相傳為周祖養鵝之處,實為御防外族入侵而修築以供城內軍民汲水之用。
100年前的清朝末年,世界級探險家英國將軍布魯斯路過慶城,大加讚賞古人修建鵝池洞的構想,他將鵝池洞比擬為掛在峭壁上的鳥巢;他還坐在臨水洞口,暢想將士如何秘密地透過這個暗道出擊,出擊獲勝後又如何秘密地潛回城內。
布魯斯在其名著《走出西域》中給出了全書所走各地最高評價。他將慶陽城比做大號的愛丁堡城堡,稱它是:“最令人神往的”“能與歐洲當時仍能見到時仼何一個古城堡相媲美”。對慶陽城牆印象深刻,說:“城牆非常堅實,甚至拖到這裡來的新式大炮都很難摧毀它們”。
-
5 # 動漫解說宋小珈
“鵝池洞”位於千年古城——慶城之地,於慶城之中最受遊客們欣賞,一直聲名遠揚一景當屬千年古秘道“鵝池洞”。
鵝池洞能流傳至今,跟它既能軍事化又能民用化的強大便利功能不可分開,“鵝池洞擔水不用舀”便是人們口口相傳的俗言。
可是一位英國的探險家對“鵝池洞”頗有好感,曾給出他平生最高的評價於鵝池洞。
這位世界級別的探險家為什麼會對鵝池洞那麼感興趣,甚至給出高高評價?
於我看來,分有三點原因。
其一,鵝池洞乃整座城池的不可或缺的軍事設施。
鵝池洞,於東南城牆下的平臺之下,池內連通城牆,主要與桑遠河相通,其一池又與東河相交接。
池內之水,常年不涸,柳樹陰風,乃是預防外族入侵而所建之池,這一點被既是探險家又是將軍的布魯斯所看重。
其二,探險家布魯斯受到城中池的啟發。
自從觀賞過鵝池洞後,戀戀不忘,時常坐在洞口前的石階上,浮想著,如果這裡將有戰爭,將士們是如何以退為進,如何反守為攻的等等問題。
布魯斯曾這樣評價過鵝池洞,“池子中的水非常乾淨透徹 ,水質也相當的好,而且撐起的城牆非常結實,哪怕是大炮轟炸也難以打破!”
其三,探險家布魯斯受到鵝池洞民間傳說的影響。
傳說,那年是旱季,且常有戰亂四起,北方狄羌部落為獲取更多利益,向南方開戰。
當攻打到慶城時,由於城牆堅固作用,敵軍對此不可奈何,想以斷水之計,以此消耗城中士氣。可敵軍未曾想到,城中之人被迫之下,在鵝洞中挖出一條能連通東河河心的池子。
率先堅持不足的敵軍,由於士氣極低,不得不先行撤退。由於池子從前是用來養鵝的,後人便喚作“鵝池洞”。
由種種因素的作用下,世界級探險家布魯斯給“鵝池洞”高出一般的評價,也是情理之中之事。
總之,鵝池洞發展至今,雖成了有名無實之景,但也是數千年風吹雨打所積累下來的歷史遺產,富有極大的歷史意義。
感興趣的朋友,到了當地不妨遊覽一番,也是種妙趣。
回覆列表
院內有一池與東河相通,昔日池水漣漪,四季不涸,翠柏森立,楊柳成蔭,與周祖陵隔河遙望。
相傳為周祖養鵝之處,實為御防外族入侵而修築以供城內軍民汲水之用。
100年前的清朝末年,世界級探險家英國將軍布魯斯路過慶城,大加讚賞古人修建鵝池洞的構想,他將鵝池洞比擬為掛在峭壁上的鳥巢。他還坐在臨水洞口,暢想將士如何秘密地透過這個暗道出擊,出擊獲勝後又如何秘密地潛回城內。
布魯斯在其名著《走出西域》中給出了全書所走各地最高評價。他將慶陽城比做大號的愛丁堡城堡,稱它是:“最令人神往的”“能與歐洲當時仍能見到時仼何一個古城堡相媲美”。對慶陽城牆印象深刻,說:“城牆非常堅實,甚至拖到這裡來的新式大炮都很難摧毀它們”。“鵝池洞”傳說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五世孫后稷名棄,傳襲到不窋後,不窋棄農官到了北豳,北豳也叫北荒,就是今天的甘肅慶陽。不窋到北豳的時候,他的兒子鞠陶已經長大成人,在不窋去世後,鞠陶做了周人的首領,也就是周人投奔北豳之後的第二代首領。鞠陶是北豳真正的開拓領導者,為周的發展做了很大的貢獻。傳說,有一年北方狄羌部落為佔領草場,首領率兵南下。他們利用涸水季節,淌過城外河水,將不窋城團團圍定。城中人趕快關閉城門,不讓敵人進城。由於不窋城是削土為城,四面城牆堅固峻峭,敵人再攻無濟於事。但是敵人佔領城外水域,想以斷水為計,將城內的居民困死。
面對這個重大難題,鞠陶率領著一群人在城牆上走來走去想辦法。當他走到鵝池邊上時,忽然有了主意。他對部下說:我們把鵝池裡的積水放掉,從池底挖一個深洞,將這個洞直挖到東河的河心,這樣河水就會自動流入洞中。這個洞就變成一個深井,洞口的上端就在城垣邊的臺地上。敵人上不來,我們卻可以從洞中取水。大家都認為這個辦法好,於是一場挖洞取水的戰鬥打響了。鞠陶整天領著10多個人,挖土的挖土,搬石頭的搬石頭,經過半月勞累,洞子終於挖通修好。東河的水神不知鬼不覺地流入洞中,人們沿著洞中的石階下到洞底,然後打上水又從洞中擔上來,城裡居民吃水問題就徹底解決了。敵人將不窋城圍了20多天,見城門仍然緊閉,自己也缺糧少食,也就自動退去了。由於原先這裡是鞠陶的養鵝池,如今有了洞,人們就叫它"鵝池洞"。幾千來,鵝池洞的故事一直流傳在民間,鵝池洞的遺址尚存。人們稱鵝池洞是慶陽城的三大寶之一。即:"石頭壘牆牆不倒,河裡掏柴燒不了,鵝池洞擔水不用舀。"鵝池洞也成為慶陽的八景之一,即鵝池春水。至於鵝池洞到底是不是周祖不窋養鵝的地方,誰也說不清。但周先祖不窋在慶陽期間教民稼穡,陶復陶穴,畜牧蠶桑,和戎睦鄰,修其訓典,築城拓邊,以其燦爛的農耕文化而彪炳史冊卻是不爭之事實。就連美麗的鳳城,據傳也是周祖不窋帶領先民削土為阜而建的,故有“八百王基自此興”“慶陽亦是先王地”的不斷讚譽。而那“周赧王坐慶陽龍脈斬斷”的美麗傳說,似乎更讓“四面青山欲滴翠,雙溪綠水自長流”的慶陽古城池,有這麼一個養鵝的地方,也在情理之中。傳說歸傳說,我們還是要尊重事實。據《慶陽縣誌》記載:“唐末從事李可新修築用以汲水,以防外族入侵時城內飲水之用”這在清邑人貢生劉銑《重修鵝池洞廟記》中就可證實:“昔人思患預防之意,依山鑿洞,量地為池,水雖在外,內能汲飲,使一城之人遇變故而不以渴為害,其用意至深遠也。”可見鵝池洞的主要功能是防侵略以便城內居民飲水,是一個具有戰略地位的城防設施。由於洞道隱蔽在城中,外敵一般難以知曉。當大敵當前,圍城數日,城內軍民是不會斷水的。看來聰明的古人匠心獨具,具有極強的防患意識。
後來在南宋經略安撫使施昌言、明指揮孟侃、清宣統二年知府善昌的不斷加固重修,一直儲存了下來。現因水土沖刷,河床降低,致使泉水已乾,造成了今天的有名無景、有池無水的尷尬局面,實在令人惋惜。鵝池洞,這個曾讓慶城人驕傲的風景名勝,在歷史的沿革中發揮了重要的軍事作用,在歲月的變遷中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古蹟斑斑的現實中集聚著傳承的力量。
如果您有興趣,何不到此走走,閒話勝景,憶思先賢,陶冶情操。看了以後,相信您會有新的感觸。在底洞南壁,遺存有宋、明、清時期的摩崖石刻7方,著名的有嘉靖王藎“觀鵝池詩”石刻。
清代慶陽知府善昌詩曰“古寺半崖懸,樓臺跨澗邊。水瀠百鍊曲,山抱翠屏雲圓。”其殊勝可見一斑。今時雖繁華已落,但於這深沉寂靜,掬一捧清冽,拋向幽明光影,水珠飛舞之中四千年仿在這一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