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
7
回覆列表
  • 1 # 暖暖線上

    曹操是歷史上有名的梟雄,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挾天子以令將諸侯,就是小皇帝也恭敬他三分。如此高的權威,又有誰不服呢?

    孔融是孔聖人的後代,據說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一代名儒。自然也繼承了家裡的優良傳統,學問淵博,詩賦俱佳。並且剛正不阿。曾多次彈劾一位大將軍的貪汙腐化,因此大將軍招攬刺客刺殺他。可刺客卻因為孔融的聖賢,拒絕刺殺。可見他的聲望與才學都是受人尊敬的。那如此有才的人,為何曹操要殺了呢?曹操不是最愛才嗎?

    孔融瞧不起曹操,曹操曾在後花園宴請眾多文學名士,準備招攬其到門下。曹操也邀請了孔融,可孔融沒去。因為孔融看不起曹操。孔融認為曹操是暴發戶,出身不好,並且行為不檢點,在朝政上跟他不是一類人。可當時的曹操是誰能招惹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讓他的虛榮心膨脹。而且孔融的不去赴宴,擺明在眾人面前看不起曹操。因此結下了仇恨。曹操給孔融安上了反動言論,不孝順的大罪,說他不檢點,因此殺了孔融,更是殺雞儆猴,警示孔融身後的一批人。

  • 2 # 山色歸讀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舉,東漢末文學家,魯國曲阜人,建安七子之首,孔子二十代孫,孔宙之子。歷任侍御史、中軍候、虎賁中郎將、議郎、北海相、青州刺史、將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職,能詩善文,代表作有《論盛孝章書》和《薦禰衡表》等,明人輯有《孔北海集》。世稱“孔北海”。

    孔融少時以孔融讓梨、智對名士大夫李膺和大義收留名士張儉(清末譚嗣同臨死前所吟“望門投止思張儉”就是詠歎此史實)和侍奉父母至孝出名,為人不拘小節,才氣縱橫,能言善辯,剛正不阿,但是也偏於恃才負氣,剛直耿介,一生傲岸,屢屢與人相處不善。初仕為司徒楊賜屬官,與楊賜不睦;侍御史,與中丞不合託病辭歸;河南尹何進升任大將軍,因接待不周置氣;后辟虎賁中郎將忤董卓;任青州刺史時結怨袁紹。孔融為曹操所用後,因看到曹操奸雄詭詐,已漸漸顯露,愈發不能忍受,所以說話偏激,常常觸犯了曹操。

    1、太尉楊彪因與袁術有姻親,曹操遷怒於彪,打算殺他。孔融知道後,顧不得穿朝服就急忙去見曹操,勸說他不要橫殺無辜,以免失去天下人心。並且聲稱:"你如果殺了楊彪,我孔融明天就撩起衣服回家,再也不做官了。

    2、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鄴城,其子曹丕納袁紹兒媳甄氏為妻,孔融知道後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不明白這是對他們父子的譏刺,還問此事出何經典,孔融回答道:"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3、當時連年用兵,又加上災荒,軍糧十分短缺,曹操為此下令禁酒,孔融又一連作數書加以反對。

    4、孔融曾經上奏漢帝認為應當遵照古時京師的體制,千里以內,不得封建諸侯。曹操懷疑他所談論的越來越廣,更加害怕他。

    5、孔融時常不穿官服,不戴頭巾,便裝出行。在孔融心中,所謂孝道也是不足守的,他甚至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近乎離經叛道。

    孔融是孔子世孫、天下名士,家世出身、政治背景與立場都與宦官之後的曹操有明顯差異,而且他非常堅定的效忠於日趨式微的漢朝天子,成為當權的曹操推行自己政策的最大障礙之一,最終招來殺身之禍。

    人性是負責的,曹操固然有雄才大略、愛賢、求賢、用賢的一面,同時時不免心胸狹窄,妒忌賢才、扼殺賢才的另一面。孔融在政治上不是曹操的同路人和擁躉,在很多具體個案上對曹操行為或譏諷,或激諫,多次犯曹操之所忌。在曹操收買人心、統一北方之前或有所顧忌和容忍,但是北方局面已定,曹操在著手實施他的統一大業的前夕,為了排除內部干擾,開始對孔融下手了。

    對於孔融的一再與自己作梗,曹操是早懷嫉恨的,到了建安十三年,他授意丞相軍謀祭酒路粹誣告孔融"欲規(謀劃)不軌",又曾與禰衡"跌蕩放言"。罪狀就是孔融上面發表的關於父母子女關係的那段言論。這樣,在建安十三年八月,孔融被棄市,妻子兒女同時遇害。

    曹操既然能誅戮楊修(雞肋事件動搖軍心)、崔琰(冒犯曹操)、華佗(開腦治病讓曹操生疑),以及借刀殺禰衡(不和),還在意多殺一個孔融嗎?

  • 3 # 歷史真相背後

    我認為主要是這麼三點:

    一是,沒面子。從歷史對曹操殺孔融的原因描述來看,有這麼句話“狎侮太祖”。也就是說總是嘲笑、諷刺曹操。這是主要原因。曹操作為一代梟雄,說一不二的類似君王。但是,孔融總是言語之中冷嘲熱諷,搞得曹操很沒面子。從古代經驗來看,不給君王面子,那都是找死。

    二是,為前途。孔融是孔子的後人,在當時威望是很高的,那些儒生都是跟著孔融混的。因此,孔融就相當於儒生輿論啊。而孔融主張要曹操把權力還給天子,自己做一個諸侯就行了。而且到處宣揚,還上書給曹操要他實行。你想曹操那是要做周文王的人啊,子孫要建國稱帝啊。一旦儒生不站在自己這邊,事很難辦啊,因此,只有殺掉孔融,那才是最直接的。

  • 4 # 赤道企鵝

    因讓梨而出名,讓他有了近乎自負的優越感。志大才疏這個成語就是從孔融身上來的。

    此人還愛作秀。他父親死了,他哭的站不起來,是被別人攙扶的站起來的,可是他又說過“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

    他去見何進,就因別人讓他多等了一會,便奪回名帖轉身就走。手下讓他結交袁紹或者曹操,他就把人家殺了,可是他自己還是投靠曹操了。

    嘲笑曹操徵烏桓,把逗比禰衡推薦給曹操,編出武王賜妲己於周公的故事給曹操。曹操為節省糧食打算禁酒,他用狗屁不通的邏輯進行反對。曹操是再也忍不下去了,就殺了他。

    更可笑的是,他常常說自己“座中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到死後,許昌卻無人為其收屍。

  • 5 # 三維觀時空

    曹操一代梟雄,為什麼要殺一個名士?

    孔融何許人也,孔子的二十世孫,他的父親叫孔宙,當過泰山郡都尉,孔融小的時候就有與眾不同的天賦,“孔融讓梨”的典故家喻戶曉。

    然而,就這個孔融,梨可以讓,就是不讓曹丞相。《後漢書》說孔融“負有高氣”而“才疏意廣”,這是個委婉的說法,直白些就是眼高手低、能力有限,他最後被袁紹的兒子袁譚相攻,戰鬥自春至夏,每天“流矢雨集,戈矛內接”,就在這危急之中,孔融仍然“隱几讀書,談笑自若”,不改名士做派。但這阻擋不了袁軍的進攻,城破之後,孔融丟下妻子兒女逃走。

    正當孔融走投無路之時,曹操把獻帝接到許縣。

    因為孔融素有名氣,就徵他為將作大匠,後來升任少府卿,成為部長級高官。 開始孔融與曹操還能合作,孔融也積極參與了許多朝政,但很快孔融發現曹操無比專權,天子不過一個名份而已,孔融很反感,開始跟曹操唱對臺戲。

    曹操曾頒佈過禁酒令,目的是節約有限的糧食,保證戰爭所需,孔融給曹操寫信非要爭論一番,他從堯舜到先賢,到他的祖上孔子,再到劉邦、樊噲、袁盎引了一大堆古人,其中不乏有名的酒鬼,說明飲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孔融此舉,純粹是想攪局。

    孔融是大名士,曹操還不能不回答,曹操耐著性子給孔先生回了封信,闡明禁酒的現實意義,哪知孔融不讓理,一連給曹操回了好幾封信,語氣越來越不友好“頻書爭之,多侮慢之辭”。曹操與袁紹相爭於官渡,孔融不出來幫忙也就算了,他還說風涼話,大談什麼和平主義,勸曹操不要興兵。曹操想恢復古代的九州制,孔融馬上對著幹,提出要恢復古制就一塊恢復,比如古制中的王畿之制,以天子為中心,千里之內應由天子直接管理,不能封給別人,導致九州制泡湯,曹操的不滿可想而知。

    最讓曹操不能容忍的是孔融搞人身攻擊,據《後漢書》孔融傳記載,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下鄴縣後,十八歲的曹丕看上了二十三歲的甄宓,把她娶回家。孔融聽說後給曹操寫來一封信,卻不是來賀喜的。

    孔融在信裡陰陽怪氣,說了一句話叫 “武王伐紂,以妲已賜周公” 。等等,這一句話出自何典、又是何意?連飽讀詩書的曹操也搞得一頭霧水,後來曹操見到孔融,當面請教這出自哪個典故,孔融回答說:“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一向“溫良恭儉讓”的孔融怎麼變成了一個標準的老“憤青”呢? 其實,這或許不是孔融脾氣變差了,而是他的無奈。孔融是孔子的後人,維護正統是他的本能也是他自認擔當,但面對“皇綱失統”的現實他也無可奈何,他不會主動攀附曹操,也不甘於苟且,夾縫中生存,他活得要多累有多累。

    對付孔融這種不怕死的人,如果一言不和就揮刀,那麼除了真的成就了孔融名聲之外無一益處,曹操沒有那麼笨,他有一個更好的辦法。

    曹操的辦法就是忍和退,讓你盡情表演,保證“罵不還口、打不還手”,開始大家在可能心底裡會替孔融暗暗叫聲好,慢慢地大家也就習慣了,再後來孔融其實也弄不出太多的新意來,大家都“審美疲勞”了。

    等大家確實很疲勞了,曹操就找人隨便編了孔融的幾條罪狀,也都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把他就殺了,結果呢,並沒有引起太多的輿論反彈,當年因殺邊讓而引發的叛亂也沒有發生。

    只能說,孔融的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也不是性格的原因,而是時代的悲劇,是個人在歷史中的宿命。而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孔融之死是悍衛了節操?還是不能順應歷史的守舊?

  • 6 # 創史人

    一、曹操認為孔融不孝。孔融認為母親與孩子,就像水和裝水的容器一樣,分開就沒有什麼關係。他認為父親是因為自己的慾望才生下了孩子。

    二、孔融自視清高,自己做死,他有事沒事總是喜歡諷刺挖苦曹操,而且非常的刻薄。對於曹操所確定下來的路線方針和一些重大的戰略決策,公開的表示反對意見。

    所以曹操誅殺孔融的正真原因,其實並不是因為孔融不遵守孝道,那只是為殺孔融而找的一個理由罷了,是幌子。殺孔融的真正原因就是曹操和孔融在政見上高度的不一致,且孔融自己作死。

  • 7 # 歷史凌煙閣唐儉

    孔融,字文舉,魯華人。孔子的二十世孫,“建安七子”之一,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

    孔融雖然是“建安七子”之一,但他對曹操的態度和其他六位不同。王粲等六人在政治上都依附於曹操,是曹操父子的幕僚。孔融則不然。他自以為是聖人孔子後代,出身高貴,又是當時的名士,所以,他恃才傲物,看不起出身卑賤的曹操,不肯與之合作,每當他和陶曹操討論問題的時候,常常對曹操有侮慢之辭。建安九年,曹操攻破鄴城,將袁紹次子袁熙的妻子甄氏賞賜給了曹丕。孔融聽到這件事情以後,從許都寫信給曹操,故意給他道賀說:“從前周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想必明公有心仰慕古人,可喜可賀!”曹操是飽讀詩書之人,怎麼能不知道妲己被周武王殺掉了呢?但是,轉念一想,孔融博學多才,他的話一定有什麼根據,或者有一定的來歷。後來曹操向孔融請教這個典故,孔融笑著說:“照情理來說,不是不可能的。您想,武王這麼英明,怎麼能殺大美人呢?把大美人賞賜周公,不是兩全其美嗎?”曹操這才知道孔融一直在挖苦他,於是懷恨在心。

    建安十二年,曹操發兵征討烏桓,孔融又致書嘲笑曹操說:“昔日肅慎國不向中原朝貢楛矢,丁零國曾偷過蘇武的牛羊,大將軍這次遠征,可一併問罪。”孔融多次譏刺嘲弄曹操,曹操對他怨恨日深。建安十三年,曹操令丞相軍謀祭酒路粹和孔融的仇家郗慮收集了孔融平日的言行,最後給他羅織了四條罪狀,認為他“大逆不道,宜極重誅”,將他下獄處死。他臨終前作詩說:讒邪害公正,浮雲翳白日。”表示了對曹操的不滿與抗議。孔融死時五十六歲。孔融有兩個孩子,都還幼小。當孔融下獄的訊息傳來時,這兩個孩子正在下棋,毫不驚慌。別人問他們為什麼還不逃走,他們回答說:“安有巢毀而卵不破乎?”後來也被曹操殺害了。

  • 8 # 中華王爺

    孔融說了一句話的意思是:他爸娘生他是淫慾的附產品。此話一出,也就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了。明明是光明正大的夫妻之倫,怎麼到他嘴裡那麼的無恥。這話放在現在說也有失公允,畢竟任何事物只要經過世俗禮法許可,其結果也是美好的就應讚揚。估計孔老夫子若有知也會說:妖言惑眾殺了吧。

  • 9 # 歷史大學堂

    我們小時候都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講的是孔融四歲時與諸位兄弟一起吃梨的故事。在拿梨的時候,其他兄弟都撿大的挑,唯獨他拿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原因時,他說:“我年齡最小,所以應該拿小的”。這個故事一直為我們所津津樂道,流傳了上千年,並將其作為兒童教育的典型範例。《三字經》則明確記錄了“融四歲,能讓梨”的說法。

    但是,我們如果熟悉三國史就會發現,孔融最後死的很慘,並且是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殺的,這是為什麼呢?俗話不是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嗎?孔融四歲時就已經懂得尊敬兄長的道理,我們也常說“孝悌”,能悌者自然能孝,那為何孔融會如此呢?我們還會疑問,孔融小時候如此聰明,被人們稱為“神童”,為何長大後,卻如此平庸,是不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呢?帶著疑問,我們走進三國,走進孔融。

    圖1 孔融讓梨

    這個孔融何許人也呢?他姓孔,是不是和孔子有某種聯絡呢?沒錯,孔融正是孔子的二十七代孫。他的家族也頗為顯赫,其七世祖叫孔霸,是漢元帝的老師,官至侍中。孔融的父親則叫孔宙,曾任太山都尉。如此說來,真可謂“鐘鳴鼎食之家,詩禮簪纓之族”。孔融少年時便已才華早露,名士李膺贊他“高明必為偉器”。

    孔融十三歲這年,父親孔宙去世,他哭得死去活來、悲痛過度,以致於別人攙扶才能站起來,州里因而稱讚他的孝行。父親去世,他哭得死去活來,並沒有絲毫的矯飾,可見他對父親的孝順。那麼後來,他為何又會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處死呢?這是一大疑問。

    圖2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舉

    在孔融十六歲時,名士張儉為中常侍侯覽所記恨,侯覽密令州郡捉拿張儉。張儉因為與孔融兄長孔褒是好友,於是逃到孔褒家中,不巧這時孔褒不在家中。孔融時年十六歲,張儉以為孔融年輕,故未曾告訴他自己的處境。孔融看見張儉窘迫的樣子,對張儉說:“兄雖在外,吾獨不能為君主邪?因留舍之。”後來事情洩露,自國相以下的人,都秘密的壓下此事,張儉得以逃脫。

    而孔褒、孔融兄弟則被捕入獄。官府不知他們二人究竟是誰獲罪。不料,孔融爭著認罪到:“保納舍藏者,融也,當坐之。”孔褒卻說:“彼來求我,非弟之過,請甘其罪。”官吏沒有辦法,於是便去問他們的母親,孔母說:“家事任長,妾當其辜。”就這樣,孔氏一門都爭著赴死,郡縣遲疑不能決斷,便向朝廷請示。詔書最後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因此事而聞名鄉里。這時候孔融十六歲,年齡也算不小了,在生死危機的關頭還想著替兄長承擔罪責,可見他的孝悌不是假的,這又一次讓我們產生疑惑,曹操為何會以“不孝”之名處死他?

    圖3 張儉獄中題字

    我們再來看一則故事,根據《御覽》二百六十二引《秦子》記載說:“孔文舉為北海相,有遭父喪,哭泣墓側、色無憔悴,文舉殺之。”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什麼?當年孔融父親死的時候,孔融哭得死去活來,以致於別人的攙扶才能行動。所以,孔融一直認為真孝之人,面對至親的去世,一定會非常痛苦,以致於不能自已。而這個人在父親的墳前,卻絲毫沒有憔悴的顏色,故而殺了他。

    這恰巧說明孔融是一個大孝子,他之所以進入官場,也是因為“孝廉”而聞名鄉里。這時,我們又困惑了,既然他是一個大孝子,天下皆知,曹操怎麼會以“不孝”的罪名殺了他呢?

    圖4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

    這個問題我們擱置一邊,先說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事情吧!

    在我們的印象中孔融在小時候就是一個“神童”。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為何孔融長大後會如此平庸呢?其實這是我們的一種“偏見”,長大後的孔融並不平庸。我們看看時人的評價就知道了,陳登說他“博聞強記,奇逸卓犖,吾敬孔文舉。” 禰衡更是稱讚他“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餘子碌碌,莫足數也。”我們之所以會有這種看法,是因為他生在三國時代,這個時代是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我們所推崇的都是些謀士、武將之類的人,如諸葛亮、關羽等人。而孔融呢?他是一個文學家,還是“建安七子”之一。曹丕評價他“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以此相服,亦良難矣。”可見他並不平庸,那我們為什麼覺得他平庸呢?

    很簡單,我們之所以記住曹操,絕對不是因為他是一個詩人,而是亂世梟雄。文學在盛世很受推崇,在亂世則不過是錦上添花罷了,我們看曹操就知道了,我們首先看到是他的軍事才能、政治才能,最後才發現他還是一個詩人。這時候,我們會覺得錦上添花,對他的崇拜就會又多了幾分。

    圖5 曹操(155年-220年)

    接下來,我們就揭秘,曹操為何會以“不孝”的罪名殺害孔融。原因在於一篇文章,他提了一個觀點:“親子無親論”。講了一個什麼意思呢?我們看看原文,根據《後漢書·孔融傳》記載,“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我們單看這一段話,覺得孔融這是在為不孝找藉口,簡直就是“名教罪人”,實在是該殺。但如果我們熟悉漢末三國時代的社會風氣的話,就不會這樣說了。那麼,當時是什麼樣的社會風氣呢?正如當時有一句童謠叫“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這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呢?當時朝廷所提倡的“孝”已經成為了一種假名節了。

    圖6 舉孝廉

    這時候,我們就明白了,在東漢時期實行“舉孝廉”的選官制度,儒學變得越來越形式化,本來是以“孝廉”選官的,但“孝廉”變成了一種名聲。而這種名聲是可以被世家大族所操縱的,所以選了一批“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的假名節之輩。這種虛偽的名節是對名節最大的破壞,而孔融則對這提出反抗,他要撕毀這層假面具。正是因為“尚真”的主張,所以要在根源上摧毀這一假名節的根據,於是在理論上便提出了“親子無親論”。對於統治者來說,這無疑是“惑世誣民”,不容於“禮法”(用來麻醉民眾的假禮法),所以孔融就被殺害了。他雖然被以“不孝”的罪名殺害了,但他恰恰是真孝。

    我們再看看稍後的嵇康等人就明白了,“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湯武而薄周孔”。表面看起來是反對名教,而在魯迅看來,他們正是把名教當寶貝,所以容不得半點虛偽。

    文:甪里先生

  • 10 # 夏目歷史君

    孔融,字文舉。魯華人。他是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家學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三國演義》裡描述其少有異才,勤奮好學,在當世有神童之稱。

    演義裡孔融因為曾宣揚他認為“母親與孩子的關係,就像容器和裡面裝的東西一樣,分開就沒有什麼關係而父親則是想滿足自己的某些慾望才生了孩子,所以,如果只有一樣事物,如果父親不好,就把食物給對自己好的人的觀點,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殘忍殺害。

    但是一個以賢孝之名名揚天下的名仕被殺的真正原因真的是因為一個“不孝的觀點”嘛,明顯並不是,他被殺的原因其實有很多,下面我從幾個主要原因上進行整理分析。

    一、侮慢曹操

    孔融被殺的主要原因其實是因為其侮慢曹操,孔融心懷天下,所以對曹操的專橫跋扈非常反感。並且一直孔融看不上曹操。覺得曹操才華不如自己,還經常諷刺曹操宦官出身,這就為他之後為曹操所殺埋下了伏筆。在曹操攻下鄴城後,曹操的兒子曹丕將袁熙的妻子甄氏搶來做了自己的老婆。

    孔融知道這件事後,專門給曹操寫了一封信,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曹操沒有反應過來,還以為孔融說的是一個什麼典故,詢問孔融。孔融答說:"孔融答說:"按現在的事情量一量,想當然而已。"曹操覺得受到了侮辱,感到十分的生氣,也對孔融從此心懷芥蒂。

    公元207年,曹操北討烏桓,孔融又譏笑曹操說:"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從前肅慎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併討伐啊!"這讓曹操出征感覺到十分的不舒服,心情不悅。

    後曹操為節約糧食,全國禁酒,孔融是名士,離不開酒,他反問說,若喝酒荒廢政事,那麼因美色荒廢政事的更多,你能把男女之愛廢除嗎?公然與曹操針鋒相對,曹操對孔融更加氣憤。

    孔融名氣很大,是當時的青年導師,天下才俊都團結在他身邊,孔融相當於當時影響力最大的自媒體,並且他多次非議朝政,令曹操感覺不安。他害怕孔融的言論會危及自己的統治,到了建安十三年,北方局面已定,曹操在著手實施他的統一大業的前夕,為了排除內部干擾,開始對孔融下手了。

    他授意丞相軍謀祭酒路粹誣告孔融“欲規(謀劃)不軌”,又曾與禰衡“跌蕩放言”。罪狀就是孔融以前發表的關於父母子女關係的那段言論。這樣,在建安十三年八月,孔融被棄市,妻子兒女同時遇害。

    二、生性傲岸,剛直耿介

    孔融性格豪放不羈,經常做出一些蔑視禮教、離經叛道的事,並且他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為當時的政治環境所不容。

    東漢末年,時局動盪,社會思潮漸趨解放,儒家思想已經不能完全規範人們的行為準則了。孔融之死孔融本身也有責任,他豪放不羈,經常做出一些蔑視禮教、離經叛道的事。如孔融說:父與子有何恩情?不過是當時的情慾發作而已。這在當時也可以說是大逆不道了。之前,有京兆人脂習與孔融相好,就曾勸誡孔融性格太過剛直,讓他收斂鋒芒。

    再加上他耿介豪縱的性格,導致其言論行為常有出格之處,就更成為了權貴的把柄,這樣分析,他最後被曹操厭惡,乃至殺害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孔融之死除了政治上的因素,主要的原因就是個性的過於張揚和別人的讒言和妒忌。

    三、忠於漢室,不明時局

    東漢末年,正處於亂世。孔融雖博學多才,但卻恃才傲物,對抗政令,但是自己又不是治世之才。所以,他的盛名在亂世根本無用武之地。根本不適應當時的社會環境。孔融對漢室忠心耿耿,他針對曹操的“奉天子以從諸侯”的策略,上奏主張“尊崇天子,擴大君權,削弱諸侯權勢”,這明顯就是要曹操還政於漢獻帝。

    曹操聽到這些,自然容不下他了。曹操是個雙面性格,有時也不免有心胸狹窄,妒忌賢才、扼殺賢才的另一面,他誅戮楊修、崔琰、華佗,以及借刀殺禰衡,不都是最明顯的例證嗎?這樣看來,孔融最終落得個胡亂罪名而被殺其實也就很正常了。

  • 11 # 漢史趣聞

    曹操之所以殺孔融,是因為他和孔融的政見不合。本來他們都是漢獻帝的臣子,都是為漢獻帝做事。

    一開始孔融和曹操的關係,還是十分的要好的。那時候他沒有看清楚曹操的真實面貌,還為曹操推舉過人才。

    東漢末年的著名才子禰衡,就是孔融推薦給曹操的。

    儘管禰衡最終沒有被曹操所用,還導致最後禰衡的慘死。但是,這足以說明,孔融還是很快看好曹操的。

    但是,隨著曹操的勢力越來越大。孔融發現曹操這個人,越來越飄了。

    他發掘曹操好像有點不把漢獻帝放在眼裡了,甚至見到漢獻帝都不下跪了。

    你說這樣的曹操,還有枉法嗎,還有君臣之禮嗎?

    孔融明白了,曹操一直都是再利用漢獻帝,他是有野心的,他的野心就是稱帝。

    為了揭穿曹操的虛情假意,孔融開始四處活動,到處說曹操的壞話。

    那時候正好曹操要南征去打劉表呢。

    以當時孔融個人的影響力,想要把曹操給毀了。那還是很輕鬆的一件事的,曹操深知,打仗最忌諱的就是得民心。

    若是任由孔融這樣糟蹋自己,給自己穿小鞋,那麼,他曹操遲早會身敗名裂的。到時候不利於自己出兵打仗。

    為了不至於,讓孔融進一步“汙衊”自己,他選擇了要殺人滅口。

    但是,孔融畢竟不是一般人,他是天下的大名仕。若是曹操無緣無故,把孔融給殺掉,那還不引起公憤呀。

    所以,曹操找了一個很好的理由來殺孔融,他說孔融不孝,所以這種不孝的人,他殺了就是替天行道。

    為什麼曹操說孔融不孝呢?

    原來孔融大嘴巴,說過一句這樣的話,“父母生孩子,其實就是為了享受,孩子只是附加品。母親生產的時候,好比從罐子裡倒出來的一個東西一樣。所以,孩子也沒必要對父母感恩戴德。”

    曹操正是抓住了孔融說的這句話,把孔融給殺掉的。孔融是孔子的後代,本來是以仁義孝道而著稱的,沒想到孔子的後代出了這麼一個人。

    曹操這樣做就是想把孔融的名聲搞臭,然後殺他就有名了。

    這就是曹操殺孔融的大致原因。

  • 12 # 浪兄筆記

    看看這些孔融事蹟,或許會有點答案。。。

    為什麼會特地開4篇名士文章呢 ~ 群魏蜀吳各一篇

    1 我特別喜歡文臣名士。雖然沒有謀士軍師那麼大成就,但也很有才華和思想。什麼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魏晉玄學等都是開創中國文學思想流派的。

    2 他們的出場太少而知名度太低了,想特別去了解下。不過在熱播劇大將軍司馬懿系列和三國機密裡面,不少名士有精彩的出場。

    3 很多大人物都跟他們有關係,間接影響了很多歷史事件。比如劉備的老師是盧植,盧植的老師是馬融。而袁術的叔父袁隗,又娶了馬融的女兒。

    先來群雄名士吧。經過一段時間的閱讀和邏輯關係,總結出幾大派系,分為建安派系、馬融派系、孔融派系等這樣來講解,主要發生在三國前期的很多大儒名士。

    三 孔融派系 ~ 被曹操殺害的孔融、禰衡、邊讓、楊修等

    1 邊讓:字文禮,東漢名士。年少博學善辯,能寫文章,曾作章華賦而名噪一時。後被徵召為令史,193年,輕視貶低曹操後,被同鄉人誣陷而所殺。

    典故顛倒衣裳:有次邊讓見袁氏時,舉止失措。袁氏說:古時候堯帝請許由出來做官,他臉上沒有愧色,先生為何弄得顛倒了衣裳。邊讓答:明府剛到任,大德還沒有明白顯現出來,所以我才顛倒了衣裳呢。

    2 禰衡:字正平,東漢名士。有才名而恃才傲物,一生只放倆個人在眼裡,一個大才孔融、一個小才楊修。擊鼓罵曹後,輕慢劉表,得罪黃祖而被殺,時年26歲。

    3 孔融:字文舉,北海人(今山東曲阜)。建安七子之首,孔子二十世孫。擅長詩文,鋒利簡潔,代表作品有孔北海集。漢獻帝即位後,任北海相,政績顯著。196年被袁譚打敗,後被曹操徵召為太中大夫,好賓客喜評時政,言辭激烈而得罪曹操被殺。

    A典故孔融讓梨:故事見於世說新語。說是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一起吃梨,只挑小的吃,人問問啥?他說小孩子嘛,理應吃小的。真是聽話的乖乖仔。

    當你把正常的世俗規則標準,反其道行之的時候,預期效果會大增。試著想想正常情況,權貴富豪都覺得自己了不起而高高在上,但當他們能讓利於民或禮賢下士,是怎樣的一種意想不到。商人財散人聚造成大家持股,政客放權成就美名而大家方便。

    B 自我命名為孔李攀親:有次,想拜見士人領袖李膺,但不是名流連守門都通不過。心生一計,說是你們老爺的親戚,快去通報。於是李膺出門一看,一屁小孩不認識啊,是哪門子親戚。結果孔融說:我姓孔我祖先是孔子,你姓李你祖先是老子。我祖先曾經拜會過你祖先老子為老師,所以咋們是世交的關係。於是大家都稱讚孔融確實機智。

    這大概就是,五百年前是一家的由來吧。也告訴我們,當想見高層人士的時候,最好說模稜兩可的關係,這樣下人不辨虛實只好通報,而又能引起主人的好奇心。

    C 自我命名為小才大未:有個陳姓大夫,不喜歡孔融這小孩子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結果孔融立刻反譏:想必你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言下之意就是說,你現在混得不怎樣啊。結果羞得陳大夫無話可說。

    孔融真的是牙尖嘴利、聰明機智。從小就具備類比、發散演繹的思維。

    D典故忘年之交:你能想象40歲的孔融,和20歲的禰衡是忘年之交嗎?

    E 感激曹操迎接獻帝而作3首六言詩:

    (1)漢家中葉道微,董卓作亂乘衰。僭上虐下專威,萬官惶恐莫違,百姓慘慘心悲。(2)郭李紛爭為非,遷都長安思歸。瞻望關東可哀,夢想曹公歸來。 (3)從洛到許魏巍,曹公憂國無私,減去廚膳甘肥。群僚率從祁祁,雖得俸祿常飢,念我苦寒心悲。 為了解決吃飯問題,曹操在196年後開始實行屯田制,後來大規模推行,解決了飢餓問題,這也是曹操後來所向披靡的重要原因。

    F 想當然耳:後來曹操野心大增,對獻帝也不好,孔融經常戲弄諷刺他。有次曹操把甄姬賞給曹丕做妃子,孔融寫詞給曹操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很奇怪,我咋沒聽說過,妲己什麼時候做了周公的妃子。只好請教孔融出自何典,孔融卻說: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意思就是武帝伐紹,以甄姬賜文帝。估計古代也差不多,這是我想的! 成語想當然耳即出於此。曹操被戲弄一番,啞口無言,怪自己學問不夠。

    G 典故安有完卵:最後曹操沒辦法,無中生有的給孔融弄了幾個罪狀殺了。當時孔融兩10歲大的兒子,聽到訊息後也不驚慌繼續玩耍。孔融對兵卒說:罪責在我一人,請饒了兩個小孩吧。結果兩個孩子對孔融說:老爸,你見過傾覆的鳥巢底下。還有完整的鳥蛋嗎?這個悽慘而悲壯的故事,就是傾巢之下、安有完卵的出處。

    孔融不愧為名門之後,事蹟典故這麼多。就選了7個意思下,楊修的以後在總結。

  • 13 # 唐不三不四藏

    表面上看曹操殺孔融是仇殺,孔融說了曹操的壞話。根源是出生不高的寒族與出生高貴的世家大族的鬥爭。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就是我們小時候耳熟能詳的孔融讓梨的主人翁。

    曹操要殺孔融的直接原因是孔融自視清高,經常諷刺挖苦曹操,語言刻薄,說風涼話,對曹操的政治路線,重大決策公開表示反對。

    曹操進攻鄴城,曹操的兒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寫信諷刺曹操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曹操不明白,後來問孔融這出於何經何典。孔融回答:"曹公如此英明一定是效仿先賢來行事,我想當然而已。"曹操北討烏桓,孔融又譏笑他說:"大將軍(曹操)遠征,蕭條海外,從前肅慎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併討伐啊!"當時,饑荒戰亂,曹操上表請禁酒,孔融多次寫信給曹操,認為不要禁酒,而且言詞之中多為傲慢無禮,孔融素已“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為榮。威脅曹操,太尉楊彪因與袁術有姻親,曹操要殺掉它,孔融知道後顧不得穿朝服就來見曹操。威脅說今天如果你殺他,明天我就辭職回家。然而曹操殺孔融的理由卻是不孝。讓手下人清查孔融的過往找出他不孝的證據,正可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證據就是孔融的一個觀點:“母親與孩子的關係,就像容器和裡面裝的東西一樣,分開就沒有什麼關係;而父親則是想滿足自己的某些慾望才生了孩子,所以,如果只有一樣事物,如果父親不好,就把食物給對自己好的人。

    要知道在當時的社會環境裡,儒家的思想根深蒂固,孔融又是孔子的後代,給他扣上不孝的罪名真的是比殺他還狠毒。可見曹操對孔融有多麼的痛恨。

    作為一代“梟雄”的曹操曾三下求賢令“唯才是舉”。難道就因為孔融的傲慢無禮,持才傲物就氣不過把他殺了?事實沒那麼簡單。

    根源是寒族與士族的鬥爭。

    士族他們有文化,有道德制高點,壟斷了當時的輿論,在當地經營了上百年,根深蒂固。但是天下大亂,光靠自己有文化,以德服人,是不現實的,要靠能人來做事。能做事的不一定是士族,很多是以曹操為代表的寒族。士族看不起他們,各種矛盾與爭權奪利的戲碼就開始上演了。

    曹操殺孔融,其實是寒族勢力壓倒士族勢力,用求賢令不斷髮掘自己寒族的人才來治理國家,只要這個選拔人才的渠道一直暢通,就可以壓制住士族。等到曹丕繼位,他沒有曹操的能力強,為了稱帝在於士族的較量中敗下陣來,實行“九品中正制”其實就是把選拔人才的權利交給了士族,士族掌握了人才的渠道。最終曹魏被司馬懿家篡奪,三國歸於晉也是寒族最終敗給了士族的結果。

  • 14 # 小鴻哥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字文舉。很多人都聽說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本人是建安七子之一,名氣才氣非常大。孔融可以說是名士中的名士。漢獨尊儒術四百年,孔子其地位非常之高。蜀漢東吳也有類似孔融的人。有的名士是有道德潔癖的名士。年輕時在司徒楊賜府任職。公元184年何進任大將軍,楊賜派孔融拿著名帖祝賀何進。孔融來到何進府邸,因門吏通報不及時等了一會。孔融就把名帖奪了回去走了。後漢書:楊賜遣融奉謁賀進,不時通,融即奪謁還府,投劾而去。何進氣的想派人殺之,但因他名氣太大了。於是任命孔融為侍御史,後來又因跟同事不和託病回家。公元189年董卓控制了朝政,孔融屢屢正言相爭。董卓也不敢殺了孔融,於是任他為北海相。因為北海那邊是黃巾鬧的最兇的地方,董卓也有整他的意思。後漢書:時黃巾寇數州,而北海最為賊衝,卓乃諷三府同舉融為北海相。

    孔融在北海遭遇黃巾進攻,還曾向平原令劉備求救過。當時左丞祖勸孔融依附袁紹或者曹操。孔融認為袁紹和曹操都不是忠於漢室的人,遲早自立的。孔融於是把勸說的殺了。曹操迎漢獻帝於許昌後,召孔融為建設部長。每次朝會議事,孔融都引經據典。如果在太平時侯也許有用。但這時是亂世未必管用。曹操用人都是不拘小節的,只要有用就行。我想起宋朝真宗時跟遼國交戰,將領都要求真宗親臨前線以鼓舞士氣。真宗不敢去,寇準高瓊請宋真宗火前往。文官馮拯大吼指責他們無禮。高瓊對馮拯道:“聽說馮公您以文章得官,如今大敵當前,要不您賦詩一首,給咱退敵如何?”孔融這是這樣的人。孔融經常跟曹操唱反調和擾亂人心的事。

    公元200年官渡之戰時孔融大肆宣傳袁紹不可戰勝,動搖人心軍心民心的言論。公元204年曹操打下冀州鄴城,將士紛紛分袁氏家女人,曹丕也納了袁熙的妻甄氏。孔融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曹操不明白,後來問孔融這出於何經何典。孔融答說:“按現在的事情量一量,想當然而已。其實孔融就是在嘲諷曹操父子喜歡別人的老婆。當年饑荒戰亂,曹操為節約糧食而禁酒,孔融講不要禁酒。自古以來有因女人亡國,怎麼不禁女人?曹操為節約糧食而禁酒,於國於民都是有利的。公元207曹操遠征烏桓,孔融寫信給曹操講:以前東胡不進貢。丁零(匈奴一支)偷了蘇武(漢武帝時人)的羊。大將軍可併案征討。這明顯是唱反調和譏笑,讓曹操在徵烏桓的同時征討東胡匈奴。孔融建議以古禮首都千里不封侯。當時漢獻帝要給曹操封侯,這是要把曹操的封地弄到千里之外。孔融只是誇誇其談的人而已。那為啥不講恢復分封制的古制?公元208年曹操再也忍不住了,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不孝言論等罪名。處死孔融並誅連全家。

    孔融這樣的人即使在東吳蜀漢也不會容納。蜀漢東吳都有類似於孔融的人。東吳的孔融—虞翻。孫權拿著劍要砍虞翻:曹孟德尚且殺孔文舉,我怎麼就殺不得虞翻?說明在孫權眼裡,虞翻就是東吳的孔融。 虞翻是江東會稽人,也是大家族。江東士人,天下名士。經常跟孔融有書信往來。蜀漢的孔融—來敏。諸葛亮講:來敏亂群,甚於孔文舉。在諸葛亮眼裡,來敏就是蜀漢的孔融。 來敏的父親擔任過三公一之司空,來敏是荊州人。來敏這個破壞搗亂散佈流言蜚語,製造反動言論。破壞安定團結,比孔融還嚴重。孔融破壞大局被曹操殺了,你來敏的罪過比孔融還嚴重。我不殺你是寬大為懷,只免職而已。因史料的缺失,來敏亂群的詳細內容不得而已。所以說東吳蜀漢都認為曹操處置孔融是對的。

    虞翻也是讓孫權所討厭,他在東吳乾的那些事跟孔融很相擬。1孫權跟俘虜于禁並馬而行(古代尊者在前),本來是做秀給人看的。虞翻大罵于禁,你一俘虜怎麼敢跟主公並馬而行。想要拿鞭打于禁,讓孫權阻止了。2孫權宴請眾臣跟于禁,于禁聽到音樂就流淚了。虞翻再次大罵你是要裝可憐嗎?孫權非常不高興。3孫權當吳王后,宴請眾人。喝的差不多時,孫權親自為眾人倒酒。領導倒酒,下屬肯定趕忙拿杯去接。但虞翻沒有,反而醉躺在地上。孫權以為他醉了就回到坐位上了,可虞翻馬上沒事似的從地上起來坐著。氣得孫權拿著劍要殺了虞翻,農業部長劉基抱著孫權講:大王酒後殺名士,就算他有罪又有誰知道。孫權講:曹孟德尚且殺孔文舉,我怎麼就殺不得虞翻?劉基講:就是因為曹操殺了才落下罵名呀。孫權稍微清醒了,並規定酒後言殺不算數。4虞翻數次跟糜芳相遇大罵:丟了忠信怎麼輔君王,獻了兩城怎敢稱將軍。後來坐車經過糜芳營門,關閉了。又罵:當年你守江陵就應該關著,但你卻開了。現在應該開著卻關著。這樣的話魏蜀吳三國君主聽了都不會高興,如曹操的郭嘉是棄袁紹投曹操的。如法正助劉備奪蜀。就是虞翻原來不也是王郎的部下,卻投了孫策。5有次孫權跟張昭談論神仙,虞翻指著張昭講:你們都是死人,那裡有什麼神仙。 孫權也忍無可忍了,把他流放到交州去。

    孔融就是在蜀漢東吳也是不受待見的人。但相比蜀漢東吳的處理要比曹魏要輕的。曹魏:處死,家人連坐。東吳:流放。蜀漢:免官(後又任用,再免)

  • 15 # 鐵錘文史

    今天人們對於曹操已經有了比較客觀的認識。所謂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多少有一點貶義在裡面,小說裡面說曹操聽了這個評價大喜,正是曹操心態好,肚量大的一個表現。今天來說,曹操越來越被看做一個歷史英雄,而不是白鼻子的奸臣。

    曹操為什麼要殺名士孔融呢?先說答案:曹操對真正的人才始終寬宏大量;曹操最繡花枕頭的名士之流,一直嗤之以鼻。殺孔融,是因為孔融既沒有真本領,又目空一切,最終激怒曹操動了殺機。

    首先,曹操對於真正的人才始終報以寬容。

    曹操是一個幹大事的人,要做大事必須要有儘可能多的人才來幫助自己,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是曹操做的特別出色。大家都知道的,大才子孔琳在袁紹陣營的時候,撰寫了一篇討伐曹操的檄文,可以說把曹操祖宗八代都罵了個狗血噴頭。最後袁紹戰敗,抓到了孔琳,曹操也沒有殺孔琳,只是抱怨一句:你罵我一個人就行了,為啥連我老祖宗也不放過呢?

    “何乃上及父祖邪?”

    孔琳解釋了一下說,自己也是領導逼的,沒辦法,在袁紹手底下做事嘛。後來曹操不但不殺孔琳,還把他安排到自己的秘書團隊裡面發揮作用。這樣的曹操,不算小心眼吧。

    在說一件事,魏種的事情也是另外一個典型。漢朝的人才主要依靠推薦,魏種這個人就是曹操推薦上去的,按理說曹操可就是他人生的貴人,仕途的伯樂啊。所以兗州之變的時候,魏種在兗州。曹操很有把握的告訴別人說,別人都能叛變,魏種肯定不會叛變。

    “唯魏種且不棄孤也”

    沒想到魏種果然也投靠到了呂布陣營。所以曹操生氣的說:魏種這個王八蛋,不往南邊跑,不往北邊跑,偏偏要往我的敵人家裡跑。我曹操不要面子的啊。

    “種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

    但是等到後來曹操打敗了呂布之後,又捉到了魏種,曹操看中魏種是個人才,還是沒有捨得殺他,反而親手給他鬆綁,重新啟用這個人才。

    所以說,曹操對於真正的人才,肚量是很大的,絕對的會人盡其才。

    可是,曹操是個慈善家嗎?是個爛好人嗎?

    當然不是,別忘了曹操是個軍人,是個梟雄,手上是有刀的狠角色,真要殺起人來,眼睛都不會眨一下。

    其次,曹操殺不為自己所用的人才和沒有本事的繡花枕頭。

    人才的作用是巨大的,一旦被敵人使用,那就是插進自己胸口的尖刀,不為我用的人才一旦放走,那就是放虎歸山,後患無窮。因此,當曹操打敗袁紹,想要招納袁紹手底下的大謀士沮授的時候,因為沮授拒絕服務曹操,曹操只能選擇殺死沮授。

    孔融是所謂的名人,孔融讓梨,天下皆知,可以說年少成名。但是孔融的治國理政的能力實在是一塌糊塗。身為北海相,先是被黃巾軍打得屁滾尿流,後來又被袁譚打的沒有脾氣。逃命的時候,又連老婆孩子都不顧,他們被袁譚全部抓走。這叫什麼玩意兒名士。丟了地盤的孔融回到朝中做官,依舊是眼高於頂的槓精一枚。

    孔融誰都看不起,就看得起禰衡。因為禰衡跟他是一路貨色,名滿天下的大名士,沒有實際行政能力的大草包,禰衡乾的最大的事兒可能就是擊鼓罵曹。曹操被禰衡奚落的實在受不了,借刀殺人把他做掉。但是孔融卻一直在曹操面前晃來晃去的說風涼話實在礙眼。

    其實這都無所謂,最讓曹操不可容忍的是孔融在干涉他的政策。曹操為了節約糧食禁酒,孔融帶頭反對帶頭喝酒,這不是找死是什麼?但是最影響曹操政治利益的一件事,是孔融拿以前的古代律法為例,說天子身邊千里之內不允許封諸侯。你要這麼幹,曹操往哪裡擱?事情到這個地步,孔融也就離死不遠了。

    最後郗慮幫了曹操一個忙,告了孔融一個不孝的罪名。因為孔融的確曾經丟擲過驚世駭俗的“父母無恩論”:

    “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

    在那個時代,把孩子只看做父母情慾衝動的產物,在崇尚孝道的漢朝來說絕對是死罪一條。

    你想想看,許攸當年烏巢之戰中還給曹操獻過妙計,最後作死還不是一樣被曹操給宰掉,更不用說像孔融這種沒有對曹操的事業有過一點建設性意義的繡花枕頭。

    所以說,孔融與其說是被曹操害死的,還不如說是被自己作死的。不但害死了自己,還害得滿門抄斬,孩子都送了命。

    總結一下,曹操殺孔融,一來是孔融阻礙了曹操政治理想的實現;而來是孔融沒有真實的經世致用的本事,對曹操無用。

  • 16 # 高會民

    曹操重視人才,甚至到了只看才華不看人品的地步。

    孔融才華橫溢,幼年那一出讓梨更是讓他流芳百世。曹操,東漢末年人盡皆知的大梟雄,擅長軍事、文學、書法和政治。位極人臣的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因而先後多次頒佈他親自寫的《求賢令》。他在《短歌行》裡的那句"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更是表達求賢之切的名句。

    曹操求賢,是面向普天之下各類人才的招納,而非只針對某個社會階層。這樣的舉動,一改漢代察舉制重名節的慣例,更進一步地做到了"唯才是舉",且是真正只看重"才幹"而不看出身門第和品性。

    然而無論標準如何,曹操求賢,最基本的一條標準還是曹操和這人才合得來,這人才願意為他效力。而顯然,孔融是不符合這一條基本標準的。

    孔融,字文舉,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孔融的父親孔宙原為太山都尉,在孔融十歲那年被調回京,孔融也就跟著去了京城。孔融因為讓梨一事,其高尚的品德為人熟知。不過他作為建安七子之一的才華和他的聰慧,相比之下卻沒那麼有名。

    孔融從小就表現出過人的機敏。當時河南尹李膺頗有名望,但以簡重自居,只接待當世名人及與其交好家族的後人。然而年幼的孔融對他非常好奇,想要一看究竟,就前去拜訪李膺。

    孔融讓門童通報,說和李家交好的家族之後前來拜訪。李膺好奇這個小孩到底在打什麼主意,便讓孔融進門,問他:"高明祖父嘗與僕有恩舊乎?"結果孔融回答:"然。先君孔子與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義,而相師友,則融與君累世通家。"

    孔子和老子有關係,孔融便說自己和李膺有關係,這聽起來充滿童趣的邏輯,恰巧展現了孔融過人的機敏。因而李膺大讚:"高明必為偉器。"

    然而像孔融這樣早慧的人,在性格上常常都有著自己的堅持,換句話說,孔融很難因為政局而違背自己的內心。所以當他和曹操有所牽連的時候,就非常直白地表現出了自己對曹操的不滿。

    當時袁紹和曹操正得勢,而孔融正在為黃巾軍頭疼。他手下有人建議從袁、曹二人中選擇一人投靠,然而"融知紹、操終圖漢室,不欲與同",甚至怒殺手下。

    其實,孔融並不是針對曹操,而是看不順眼所有意圖推翻漢室而自立的人。不僅袁紹和曹操被孔融拒絕過,劉表、曹丕也曾遭到孔融批評。孔融是個更加傳統的漢室守護者,堅定地維護著漢王朝,因而與日益掌握朝堂的曹操衝突更多。

    曹操曾想在民間鬧饑荒,但是軍隊又在快速擴張的時候頒佈禁止釀酒的禁令。然而孔融多次上書和他爭辯,且言辭偏激,非常不敬。孔融還曾多次公開反對曹操"雄詐漸著",違背曹操下達的命令。他還曾搬出古時的"王畿之制",以阻撓朝廷對曹操封賞。

    面對孔融的咄咄逼人,曹操也想將他攆出中央。但孔融在民間聲望很高,曹操得不到這位賢才的支援,但是又不能輕易動他,也是十分頭疼。不過曹操不能動手,他手下倒是有人站了出來。

    山陽人郗慮因為一點點小罪就上奏彈劾孔融,然而大家對這背後曹操和孔融的衝突心知肚明。念及此,曹操也就大度地又放了孔融一馬,還專程寫信給孔融,表示對他的欣賞和激勵。孔融也作了回信,表示希望兩人的關係能夠緩和。

    然而對於曹操而言,孔融這麼個極有才華和名望的人,若是不能為己所用,那將來必成大患。雖然孔融已表示願意和曹操和平相處,也漸漸淡出政壇,但孔融"及退閒職,賓客日盈其門"的狀況還是不斷加深了曹操對他的忌憚。

    曹操雖然愛惜人才,但是更中意天下。面對孔融,未雨綢繆顯然比放任更有利於曹家奪天下。所以曹操終究還是指使手下丞相軍謀祭酒路粹,讓他上奏汙衊孔融。而在這封奏疏中,賓客常來拜訪孔融一事,就被說成了孔融意圖謀反。

    曹操喜歡有才之人。孔融是有才之人。所以曹操喜歡孔融?這邏輯看起來沒有大問題,可政壇哪有這麼簡單。從站隊來看,曹操和孔融算是政敵。雖然英雄惜英雄,但還是利益更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喜歡一個男生,但我們之間並不熟悉,突然表白會不會太唐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