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魂舞大漠
-
2 # 風車騎士45541173eg
向量發動機,可變後掠翼,鴨翼,這些尖端的啟動佈局也好 發動機技術也罷。最核心技術不在他的自身製造或者安裝技術本身。而在於飛行控制技術。可變後掠翼和鴨翼要看誰用。F14就是牛叉的存在蘇聯那玩意就不太受歡迎。鴨翼也一樣,出現過多次飛控失靈。
數字化控制盒電傳技術才是核心。而向量技術要求飛,火,推一體化控制技術。殲10B向量驗證版的出現意味著殲10未來會用上這項技術。但不是殲10B。
我覺得殲20和殲10,殲31未來都會裝備向量發動機,而裝備向量發動機最大潛力股是殲16和殲11B系列。
-
3 # 孔乙己亂彈
向量發動機Thrust.vectcr.contol.
engine(TVC.Engⅰnt)
向量發動機分二元向量發動機技術和多元向量發動機技術。
二元向量發動機只能做上下15度的噴管偏轉、結構簡單。
(TⅤC-Engⅰne)向量發動機工作原理都知道、但是設計生產技術複雜、機電一體化控制系統、工藝、材料、核心技術仍然屬於擁有這項技術美國、中國、俄羅斯幾個國家的“國家機密”技術……
-
4 # 大志遠思想空間
向量發動機英文簡稱:TVC,是噴口可以向不同方向偏轉以產生不同方向的推力的一種發動機。
採用推力向量技術的飛機,則是通過尾噴管偏轉,利用發動機產生的推力,獲得附加的控制力矩,實現飛機的姿態變化控制。其突出特點是控制力矩與發動機緊密相關,而不受飛機本身姿態的影響。
不採用推力向量技術的飛機,發動機的噴流都是與飛機的軸線重合的,產生的推力也沿軸線向前,這種情況下發動機的推力只是用於克服飛機所受到的阻力,提供飛機加速的動力。
因此,向量發動機可以保證在飛機作低速、大攻角機動飛行而操縱舵面幾近失效時利用推力向量提供的額外操縱力矩來控制飛機機動。有些像撲翼機,機身不必進行飛行半徑就能達到轉向,半徑幾乎是零,大大提高了靈活性。
想想撲翼機的研製難度,他們的難度差不太多,但相對更容易一些。
-
5 # 軍武資料庫
謝邀,大家白高興了。這並不是一項多難的技術。
說三點:
第一點是材料學問題,向量噴管的工況環境要比普通噴複雜的多。
但是目前不管是中國還是國際上其他國家對於航空材料學的研究在最近20年來都有較大的突破,因此這項技術最低的門檻反而是材料學的問題。
在幾年前很多外媒在說中國俄羅斯的飛機是搞不了向量推進的,其原因在於鈦合金和耐高溫陶瓷材料不過關。
但是,現在做噴管材料哪還用鈦合金或者耐高溫陶瓷呢?大部分情況下是用的新興的碳化矽陶瓷材料。
這種材料目前各國普遍都有,沒什麼技術壟斷一說。
這玩意要韌性有韌性,要耐高溫有耐高溫特性,是向量噴管的最好材料。
第二個問題就是結構設計了
噴管要能轉動,但不能側漏或者給發動機排氣帶來過大影響,並且還要穩定且具備足夠的結構強度。
這就是純設計的問題了。
這種鰭片和鉸鏈外加動作杆的設計還有太大的冗餘度。
達到這個設計水準並不難。
現在的機械結構水準還沒有到值得誇耀的地步上。不過也不用妄自菲薄。
說比起F-22畫虎不成反類豬。但是真的就忽略了F-22和蘇霍伊戰機的機身結構。蘇霍伊的戰機本身發動機艙就是外露的。
但如果將F-22的發動機和向量噴口總成拿出來看,實際上和蘇霍伊搞的是類似的。
最後的第三點是飛控。
擱在以前,計算機控制的飛控軟體引數設計是一個要不斷試飛不斷調節的過程,這是飛行控制中最難的部分。
換成向量發動機則是難上加難。因為向量噴管轉動後會直接導致戰機的動力中心、品質中心都有飄移。這就要飛控軟體實時的修正。
擱在一起這就是一個大難題了。
但是現在的飛行模擬系統,完全是隻花電費就能做到對飛機飛控進行各種狀態下都調教。
以前設計飛機的最大難題現在計算機就可以解決了。
不是潑冷水,向量推進,就合以前的渦扇發動機對於渦輪噴氣式發動機的提升和改進一樣。在不久的將來就是新型戰鬥機的“標配”。
如果說難,是有一點難度,但是如果就因為我們有向量發動機就特別特別的高興就有點眼窩淺了。
六代機,才是我們真的挑戰,謙虛點說搞出五代機是“應有的本分”
-
6 # 東龍45
比較難的,逼迫高溫高壓的燃氣轉向,其航空材料的高水平一定很棒棒的,一般材料根本就扛不住的。還有就是,飛控系統棒,推力轉向時,飛機進入了超常規的飛行,飛行員必須要隨時控制住飛機,保持飛行姿態。
回覆列表
這架殲-10有點野,安裝了矢推噴口上陣,頓時博得一個滿堂彩。為矢推美俄二國花了幾十年功夫,今天我們做到了,只在數年之內。不過冰凍三尺並非一日寒,成就的取得,仍要積幾十年技術進步之厚積,才有實現的可能。
117S
以殲-10B的矢推,對比於美俄,美國兩種即二元矢推和圓管噴口,分別用於兩款五代機F-22和F-35B,此兩種設計效能自然不錯,分別解決了隱身和垂直起降問題,但都存在死重太大的缺點。俄是全向矢推沒有錯,但其作動機構也略嫌笨重,且在超音速條件下矢推變弱的問題。
反觀“太行”矢推,使用尾部調節片的方式,這是我們的一個巨大創新,解決了美俄矢推的死重現象,而且珠海現場十分鐘的表演,表現出優秀的可靠性,從而可以表明,用於下一代發動機無疑會推動五代機的技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