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方評史
-
2 # 龍角大將軍
古羅馬那麼發達還是很有可能的,因為古羅馬時期還是貴族奴隸制社會。那個時候除了少量人外,都是不用發工資等一類的,很多現在看來的支出在當時都是不必要的。古羅馬做事可以集中起來幹大事,只要一些公民、貴族想到了什麼好點子,吩咐奴隸們去做,而這僅需要保證每天的飯就可以了,很多財政問題不需要考慮,國家的財政負擔相對較小。
如:修路——政府同意,派遣奴隸們去做,給他們工具、飯之外,就不用花一分錢,古羅馬那個時候的奴隸又多,不需要顧忌到奴隸的損失。
古羅馬政府只需要提供好點子,交給奴隸們去做,幾乎是零成本,所以古羅馬可以做很多嘗試,先進的東西總可以出來一些,簡單來說只要有想法,做出了的東西不要錢!
-
3 # 變形金剛也會飛
公元前2世紀,羅馬成為地中海霸主。到公元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亞非、稱霸地中海的龐大羅馬帝國。到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羅馬帝國亡於476年;而東羅馬帝國(即拜佔廷帝國)則在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所滅,它與秦漢時期的的中國一樣,是古代世界強大的帝國之一。根據史實,可對古羅馬的歷史作不同的劃分。筆者,認同以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和相同的時代特徵為標準的劃分方法,將古羅馬的歷史分為如下幾個時代。
1、王政時代:羅馬建城、地理位置公元前8世紀中葉,古代羅馬人在義大利半島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臺波河下游河畔建立了羅馬城。孕育了古代羅馬文明。
2、共和時代:公元前509年,羅馬廢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開始了近500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從公元前3世紀中葉起,羅馬共和國開始向海外擴張。透過布匿戰爭、馬其頓戰爭和敘利亞戰爭,羅馬人確立了在地中海地區的霸權。
3、帝國時代:共和到帝國公元前30年,繼凱撒之後崛起的軍事強人屋大維戰勝了政敵,結束了羅馬數十年的內戰,奪取了國家最高權力。公元前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稱號,羅馬歷史也就以此為標誌進入了帝國時代。到公元2世紀初,羅馬人的統治疆域達到了最大規模:東迄幼發拉底河、西抵不列顛、北達多瑙河、南至北非,形成為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環地中海大帝國。
4、危機與分裂:公元395年,在危機的衝擊下羅馬帝國分裂為兩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城為都城的“西羅馬帝國”。
5、西羅馬滅亡:公元4世紀開始,下層民眾和奴隸的反抗運動此起彼伏,日耳曼人乘虛而入,頻繁侵擾,衝擊著帝國的統治基礎。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被廢黜。這一事件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標誌,也是歐洲古代歷史終結的標誌。
6、東羅馬滅亡:1453年5月29日,經過兩年的包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東羅馬滅亡。
多變的政治體系
公元前753年,傳說中的羅莫路斯始建羅馬城。公元476年,最後一個王羅慕洛。奧古斯都被廢,西羅馬帝國覆滅。在這延續千年的歷史長卷中,羅馬,從最初義大利中部的小小城邦,繼而征服整個義大利,並最終建立了雄跨歐、亞、非的偉大帝國,創造了古羅馬帝國的不朽傳奇。它所依靠的不僅僅是驍勇善戰的羅馬將士,古羅馬的政治制度也功不可沒。
首先讓我們來聽一聽史學家們對古羅馬政治制度的評價:"羅馬政府是個集貴族政治、寡頭政治和民主成分於一體的奇特混合物。"――威廉·麥克
"它超越了城邦制狹隘的政治框架,創立了一個將地中海世界的不同國家合為一體的世界國家。"――馬文·佩裡
多彩的文化
古羅馬文化早期在自身的傳統上受伊特魯里亞、希臘文化的影響,吸收其精華並融合而成。公元前3世紀以後,羅馬成為地中海地區的強國,其文化亦高度發展。發展迅速,現存的建築有:羅馬鬥獸場君士坦丁凱旋門龐培城萬神廟拉丁文字母成為許多民族創造文字的基礎。羅馬法和法學對世界各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凱撒、西塞羅為代表的拉丁文散文,以維吉爾、賀拉斯、奧維德等人為代表的羅馬詩歌,是世界各國學者研討的物件。在羅馬帝中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基督教,給整個人類特別是歐洲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著名歷史學家塔西佗著有《編年史》、《歷史》、《日耳曼尼亞志》等不朽著作;李維著有《羅馬史》。曾經擔任羅馬帝國埃及總督的阿庇安也著有著名的《羅馬史》。同時,凱撒大帝本人也著有《高盧戰記》等一系列以第三人稱描述的戰記。哲學家盧克萊修著作的《論物性》是流傳至今唯一闡述古代原子論的著作,著名學者老普林尼所寫的《自然史》是研究古羅馬科技史的重要文獻。公元3世紀後羅馬經濟、政治轉入危機階段,文化逐漸衰落。同時基督教迅速傳播,基督教文化開始形成。古羅馬文化對後世西方國家文化有相當影響。
健全的法律體系
古羅馬對西方文明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就是其完備的法律體系,包括市民法(僅適用於羅馬公民)、自然法(適用於所有人)和國家關係法(用於調節羅馬人與其它民族之間的關係)。從公元二至六世紀,《羅馬法》經歷了一個不斷補充和完善的過程,至公元534年在東羅馬帝國國王查士丁尼的主持下編撰完成並頒佈施行,後人稱之為《民法大全》又被稱為《法的階梯》。該法典對西方文明的影響被認為僅次於《聖經》,其基本思想和原則已融入西方乃至世界各國的法律中。羅馬法的起源和發展歷程:早期的羅馬國家只有習慣法,沒有成文法。成文法誕生標誌是《十二銅表法》的頒佈。公民法:適用範圍僅限於羅馬公民,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係的羅馬法律,被稱為公民法萬民法:在古羅馬對外擴張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範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萬民法"6世紀,《民法大全》標誌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全面的教育古羅馬教育主要分為共和時期(公元前6世紀~前1世紀)的教育和帝國時期(公元前1世紀~公元5世紀)的教育,這裡介紹共和時期的羅馬教育。在共和早期,羅馬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與鄰邦的戰爭頻繁,因此這個時期的羅馬教育以農民--軍人教育為主要特徵,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共和後期,羅馬的工商業獲得某種程度的發展,在對希臘文化和教育吸收和消化的過程中,又進行了改造,促進了羅馬學校教育的發展。當時,羅馬存在兩種學校系統,即希臘語學校和拉丁語學校。希臘語學校分中等學校性質的希臘文法學校和高等教育性質的希臘修辭學校兩種。同時,拉丁語學校也有中等教育性質的拉丁文法學校,以及高等教育性質的拉丁修辭學校的區別。其中拉丁修辭學校招收16~18歲文法學校的畢業生,主要目的是培養雄辯家,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古代作家的作品和修辭學,以及辯證法、歷史、法律、數學、天文學、幾何、倫理學和音樂等科目。希臘的文化和教育經過羅馬的改造而對後來的歐洲產生了影響。獨特的文學早期文學創作多是民間歌謠,流傳下來的較少。公元前3世紀出現真正的文學作品,羅馬歷史上第一個詩人是安德羅尼庫斯。公元前2世紀羅馬戲劇繁榮,主要有悲劇和喜劇兩種,著名悲劇作家是阿克齊烏斯,著名的喜劇作家是普羅塔斯等。拉丁散文也逐漸興起,開創者是加圖。屋大維時期是羅馬文學的繁榮時期,著名的詩人有維吉爾、賀拉西、奧維德。維吉爾早期寫成的田園詩被稱為牧歌,其中流露著對義大利田園風光的深切感情。維吉爾的史詩《埃涅阿斯》頌揚了羅馬,前6卷敘述了埃涅阿斯率領特洛耶人到義大利途中的故事;後6卷是埃涅阿斯征服拉丁姆及建立羅馬的創業經過。主題思想是強調奧古斯都建立的羅馬帝國的偉大。賀拉西以抒情詩見長,代表作是《頌歌》,他的作品或者歌頌羅馬人的傳統精神,或者頌揚奧古斯都的"功業"。奧維德的作品多以愛情為題材。早期寫成的3卷《愛情詩》,是描寫他與幻想中情人科琳娜的戀愛故事。奧維德的精心傑作是《變形記》,重述了古代希臘、羅馬的神話故事,從宇宙開始創造起,到愷撒最後變成神,情節充滿了歡樂與幻想。公元前8年,奧維德被流放到黑海沿岸,在荒涼的歲月裡,他寫了《悲歌》和《本都來書》,抒發了他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絢爛的史學古古羅馬最早的歷史作品是《年代記》,大約產生於公元前5世紀中葉。第一位羅馬的歷史學家是法比烏斯·皮克託。羅馬史學真正的奠基人是加圖,著有《創始記》。公元2世紀時希臘史學家波利比阿著有《通史》,敘述了布匿戰爭以及羅馬在地中海東部的征服,現存前5卷,其他僅有殘片。共和時代末期歷史學家薩路斯提烏斯,著有《喀提林那陰謀》和《朱古達戰爭》,記錄了共和後期羅馬的重要史實。帝國時代著名歷史學家有李維、塔西陀、阿庇安等。豐富的自然科學自然科學的最著名的代表人是老普林尼,著有《自然史》。
古羅馬的農業科學也比較發達。共和時期主要的代表人有加圖和瓦羅,分別著有《論農業》。公元1世紀時出現農業科學家科魯麥拉,代表著作也稱《論農業》。地理學方面,屋大維時代曾編制了地圖,公元前1世紀時希臘人斯特拉波編著了《地理學》,總結了當時西方所積累的地理知識,並繪製過一幅包括歐洲、非洲和亞洲的世界地圖。天文學方面,公元2世紀托勒密著有《天文學大全》,對天文學有所貢獻,但主要是繼承和完善了地心說,其謬說後來為教會所利用,統治歐洲達千年之久。
醫學方面,提比略時代塞爾蘇斯著有一部醫學論著,但僅有殘片保留。馬可·奧勒略時代蓋倫在解剖學、生物學、病理學和醫療學等均有建樹,其著作長期在西方醫學界被奉為經典。
由此可見,古羅馬,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自然科學、文學、史學、法律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多的成就,對後世(特別是歐洲文明)發生了深遠影響。
-
4 # 星空史話
最近正好在讀羅馬帝國衰亡史,可以就這個問題來回答一下。
首先說一個國家發達或是不發達,必須要有一定的參照體,並且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橫向比較,如果拿羅馬帝國和現代國家比,那他還不如菲律賓發達。
羅馬帝國強大的時期,是從公元前57年凱撒篡位後算起的,換算成我們華人熟悉得紀年,相當於西漢末年。要是拿羅馬和西漢比發達,那是肯定比不過的,在古代農業社會,土地是第一生產力,能直觀反映發達程度的就是國土面積,翻開地圖看看,羅馬經歷幾百年擴張得來的土地就是圍著地中海的一圈,就算加上地中海的水面面積都還只相當於西漢的一半。
生產力不算最強,但是其他方面的羅馬確實很不錯。比如社會制度,古代羅馬帝國的很多方面都很像現代社會。比如國家的最高元首雖然也叫皇帝,但是這些皇帝並不必須是血緣繼承的,大概一半以上的都是推舉出來的,甚至有些出生於社會底層的人能當上皇帝,另一方面,雖然羅馬是奴隸制,但奴隸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解放自己,拿到羅馬公民權,享受很多權利。社會的上下層之間的通道並沒有被堵死,普通人的生活比較有希望。
羅馬很大程度上繼承了古典希臘的傳統,對哲學,法律的研究和貢獻很大。其中馬爾庫斯.安東尼皇帝本身即是一個仁慈的帝王,也是一個傑出的哲學家,《沉思錄》是他的著作,這說明對人性和世界的深層次思考是羅馬人所樂於做的。在司法制度上,他們很早就建立起來完善的審判程式和陪審團制度,也有專業的從事法律訴訟工作的律師,他們充分尊重法律條文的規定,以此最大限度的作出公正的判決。除非出現極度惡劣的暴君,一般來說司法公正不會被隨意破壞。基於對法律的尊重,羅馬實行的國家管理制度類似於現代民主國家的三權分立,當然,羅馬帝國時期這種分權傳統遭到了獨裁皇帝的破壞,在帝制之前的共和國時期,類似於現代議會的元老院確實起到了制衡行政權力的作用。
以上這些方面,都可以體現出羅馬帝國的發達,至少和當時的西漢比起來,他所留給普通人的生存空間更充足,更接近現代社會所提倡的人權福祉。
-
5 # 起居郎雜記
羅馬帝國版圖在公元117年圖拉真在位時期達到極盛,控制著約五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統治著七千萬左右的人口,相當於當時世界人口的21%,領土面積大概有500萬平方公里。
歐洲紅色部分為羅馬。
先回答第一部分,他真有這麼發達嘛?從以下幾個方面證明。
一.發達的城市規劃,羅馬人建立城市有自己的區塊劃分,神廟區,市場區,甚至是紅燈區,功能明確分類詳細。
羅馬城市
二.下水和供水系統完善,且大量使用了跟近代矽酸鹽水泥類似的建築材料(當然強度上還是有區別),這種技術的應用使得建築的層高和跨度得以增加,也使得羅馬時期的道路得以留存至今。
下水道
三.馬略軍事改革內容。
1.透過法律手段明確規定了軍人的權利和義務。
2.裝備由國家提供,統一化制式化。
3.募兵制徹底取代徵兵制。
4.延長服役時間,軍隊士官化,保留專業部隊編制。
羅馬軍隊
四.羅馬法律發達,成為後世大陸法系的鼻祖。
法律文書
五.最早有法律規定一夫一妻制的國家,而且財產歸屬劃分明確,夫妻之間均可提出法律支援的離婚要求,有些要求很奔放,羅馬人這方面很開放,有興趣的自己查資料,哈哈。
開庭
六.戲曲文化很發達,且很盛行角色扮演這種遊戲,對後世歐洲的戲劇產生深遠影響。
羅馬戲院
七.與基督教相愛相殺,這個我也不知道算不算髮達的證明,但對當時西方形成的世界觀,一定有深遠影響。
羅馬天主教
第一.優越的地裡位置帶來的便利。
1. 亞平寧半島兩側狹長深入大海, 羅馬形成早期,海峽既保護了弱小的羅馬卻阻隔不了文化的傳播,作為地中海文明的邊緣東有先進的希臘文明,北有伊特魯里亞文明,南有迦太基文明。在多種文明碰撞交融的地方,羅馬文明的起點很高,而且還避免了老舊文明的一些弊端,使早期的羅馬就實用主義盛行,一切以解決問題為第一要義,即便是大型的國家工程也以道路橋樑為主,不像希臘文明,將大量的財富用於建築和廟宇。
2. 因為貧困。亞平寧半島並非物資豐饒之地,更何況帝國早期並沒有佔領亞平寧半島全境,這樣使得上到貴族,下到平民都有很強的需要,也就是國家有很強的擴張動力。
3. 完善的基礎設施。羅馬人擅長工程,那句條條大路通羅馬,反映了當時羅馬的強大交通網路,這些交通網路促成了帝國內部發達的商業體系,加上羅馬的行省制度使各個行省相互的依存度相當高,這又促進了帝國穩定。
4. 完善的法律制度,相對完善的法律制度,使羅馬能夠管理龐大的帝國,讓社會各階層能夠大體的公平,正在中為孩都是以人為法的世界中顯得非常先進,讓羅馬成為當時文明的代言人。
5. 專業化的軍隊。羅馬軍隊的單兵作戰能力並不十分強悍,但它能夠屢屢擊敗各路對手,依靠的就是專業化的軍隊,協調能力,組織能力和學習能力是羅馬軍隊能夠力刻強敵的法寶,將強敵當中最精華的部分納入自己的軍隊組織,使得羅馬軍隊獲得了最全面的能力,充足的國力和獎懲制度有保證了這些軍隊的忠誠。
暫時就寫這麼多吧,羅馬的興亡是西方歷史學者主要研究的方向之一,絕不可能是簡單幾句話就可以概括的,這裡給大家提供一個思路,希望可以互相學習。
-
6 # 黑白文史mcn
古羅馬政治與文化特別發達,可以說羅馬的政治文化影響了歐洲的程序,奠定了歐洲最初的政治形態,開啟了歐洲文化的萌芽!具體有以下原因
一、羅馬帝國的政治統一奠定了歐洲統一觀念的歷史基礎回溯歐洲歷史,從羅馬帝國開始,謀求歐洲政治統一的努力從來沒有停歇過,但謀求歐洲政治統一的基本採用的是戰爭和暴力手段。二戰後才出現了建立在和平和自覺基礎上的新統一方式,目前這種得到廣泛支援和普遍自覺參與的歐洲政治統一雖然沒有完全實現,但已經是不可阻擋的趨勢。歐洲統一方式的轉變是歷史的進步,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今天歐洲統一的發展與歷史上政治統一的作用是分不開的,因為歐洲所蘊含的地理、政治和文化的內容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並不斷地豐富發展起來的,尤其對歐洲“大一統”觀念和認同感的形成發揮了特有的作用。
羅馬帝國作為歐洲歷史上第一個帝國,結束了希臘時代歐洲政治的城邦分裂狀況,初步奠定了歐洲區域的雛形。羅馬透過擴張將地中海沿岸歐洲各民族逐步納入其統治範圍。除了北歐以外,整個歐洲幾乎都被囊括在內。羅馬帝國的建立,突破了城邦制狹隘的政治框架,將以地中海位中心的歐洲聯結成了一個統一的世界性國家,標誌這歐洲文明由地方性的分散發展進入一體化發展時期。
歐洲的概念也是在羅馬帝國演變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從最早的克里特島的狹小地域的名稱演變成現在的整個歐洲大陸的名稱。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特別是中世紀,羅馬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被認為是最為完善和理想的,羅馬帝國“被後世認為是最理想的國家”。
而長期的分裂割據動盪使人們對大一統的羅馬帝中國產生無限追憶和眷念。“毫無疑問,將歐洲凝聚在一起的僅僅是些共同的記憶和經歷”[4]羅馬帝國的“大一統”格局“不但創造了令歐洲人深感驕傲的燦爛古典文明,也是當今歐洲人認同聯合的重要感情基礎”總之,羅馬帝國幾百年的政治統一對歐洲大一統觀念和認同感發揮了特有作用,使得歐洲一直維繫著“大一統”的觀念。
羅馬帝國滅亡後,“帝國的觀念、皇帝的名稱、帝王威儀的觀念,附著於皇帝這個名稱上的絕對的和神聖的權力的觀念。這些都是羅馬遺傳給歐洲文明要素,”成為歐洲人心目中長期揮之不去的“情結”。對入侵蠻族而言,“羅馬文明的形象和名稱對他們有著深刻的影響,他們懷有想模仿再現儲存它的某些東西的願望。”
所以在政治上 “日爾曼人諸王都企圖成為羅馬的繼承者”,以再現帝國。雖然羅馬帝國之後中世紀封建的分裂格局和近現代嚴格疆域分割為特徵的“主權民族國家”體系成為歐洲政治發展的主線,但也出現過或緊或疏的政治“統一”。中世紀的查理曼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俄羅斯帝國等等都一直沿用著羅馬帝國的名號,直到16世紀的哈布斯堡家族控制的西班牙領有了歐洲的眾多領地,“一時間似乎要囊囊括整個歐洲”,但三十年戰爭後,“在歐洲實現大一統的迷夢停息了很長時間。”
近代以來,部分歐洲統治者仍試圖透過武力征服的謀求歐洲統一,但都以失敗而告終。19世紀初,拿破崙征服的失敗反而使主權民族觀念和國家關係的均勢原則被普遍接受,歐洲的分裂被“固化”了。特別是在均勢態勢下,為維護主權和獨立這一國家的最高利益,強國或者建立霸權的圖謀都會遭自其他國家的警惕和反對。這就使得沒有一個國家或民族能夠使用武力再實現歐洲的統一了。希特勒征服可以說是傳統的統一歐洲方式的迴光返照了,失敗也就是必然的了。
但在一次次重塑羅馬帝國政治統一輝煌的過程中,歐洲各區域間經濟和文化的聯絡得到了加強,也時刻提醒著歐洲人歐洲是一體的,使得歐洲統一一直是許多歐洲人心中的宿願。另一方面,民族國家之間的競爭引發了近現代激烈的矛盾和殘酷的戰爭,給歐洲人帶來了無窮的災難與痛苦,這不斷警示歐洲人,只有實現聯合和統一,才能保證歐洲的和平。所以,在民族國家體系開始形成之時,歐洲人也在探討和實踐著歐洲聯合或統一的新途徑。在整個歐洲建立一個統一的聯邦或聯盟,無疑是杜絕戰爭、爭取和平的有效方法。這種理想直到現代才付諸實施。
二、中世紀到近代的文化統一孕育了歐洲認同的情感基礎中世紀到近代是歐洲政治上逐步分散化和民族化的時期,但分裂的歐洲仍被外界視為一個整體。歐洲民族的構成很複雜而且有差異,但是“他們卻能感覺到獨一無二的相似性,甚至是同一性。”特別是“他們在同異族文化接觸後,既顯示出他們之間的差異性,又表現出了歐洲文明的普遍性和統一性。”這是由歐洲文化同源性決定的,尤其是從中世紀到近代透過文化的統一使歐洲成為了一個精神和文化的整體。
在歐洲眾多同源文化觀念中最核心的是基督教的宗教文化觀念,蠻族入侵滅了西羅馬帝國,但基督教會卻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希臘羅馬文明的繼承者。在相當長時期裡,基督教“豐富了歐洲的精神文明,激勵了歐洲人的覺醒,努力促進勝利者和失敗者的融合”。同時,“基督教起到了羅馬武力征討所沒有起到的文明整合的作用,它把羅馬帝國未能涉足的蠻族世界和帝國曾統治過的舊省區聯為一體,並賦予延續至今的歐洲文明所具有的‘基督教文化圈’的基本特徵。”中世紀歐洲由此具有了基督教一元化特徵。
基督教信仰的同一性使中世紀成為歐洲文化認同形成的決定性時期,一個群體內人們相互之間認同在很大程度上是透過與他群體的對立和比較中確定的,歐洲觀念的逐漸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歐洲與其他異種文化特別是與同屬亞歐大陸的東方世界的不斷衝突和碰撞中發展並鞏固起來的。亞歐兩大洲不單是地理上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和心理上的分割,兩大洲的最終分離也是中世紀東西方在宗教上的分離和衝突造成的。基督教誕生於東方,在羅馬帝國晚期成為了帝國的教會,流行於整個地中海區域。羅馬帝國的衰落和滅亡對西方基督教會的影響有限,反而給它勢力的擴張提供了機遇。
隨著蠻族的入侵及其政權的建立,基督教開始逐步和蠻族政權結合,相互利用,並以各種方式開始在蠻族中發展自己的勢力,使自己的在西方影響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當基督教在西方得到廣泛傳播並佔據統治地位之時,東方興起的伊斯蘭教伴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而迅速傳播,基督教逐步被排擠出了東方,宗教上的對立使得歐亞分離開始顯現。
中世紀歐洲基督教是分裂為天主教和東正教兩大派別的,但隨著東方阿拉伯帝國的崛起和拜占庭的衰落,深受東方“異教”威脅的拜占庭東正教才向西方天主教的靠攏,基督教也進一步演變為純粹的歐洲宗教了。宗教上的差異一方面使歐洲人將自己與東方民族嚴格區別開來,由此歐、亞洲也完全分離了;另一方面東西方宗教對立促使了歐洲人意識到基督教世界團結和聯合的重要性。
所以,“在羅馬帝國崩潰後長達千餘年的漫長歲月裡,基督教作為一種文明的整合力量,是歐洲文明的真正塑造者,並將歐洲文明擴充套件到希臘-羅馬文明所沒有滲透到的所有歐洲區域。”
基督教信仰成為了基督教傳播區域內各民族精神文化方面最大的共性,歐洲在政治分裂的表象之下完成了文化的初步統一,同時也將自己與其他區域尤其是亞洲嚴格區分開了,最終確立了歐洲的邊界。中世紀是歐洲基督教的大發展使它“滲透到歐洲社會的各個領域,使人們的思想、信念、對宇宙的認識、對生活的態度、上層建築的表現方式和內容……都受到基督教的薰染,基督教文明幾乎成為歐洲文明的同義語。”也“帶來了後世所未見的心靈上及道德上的統一。”歐洲成為了一個精神和文化的整體。
總而言之,古羅馬的政治文化宗教真的很發達,文明程度很高,對歐洲也產生了很多的影響,以至於至此大家依舊感覺古羅馬很厲害,影響力很大。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我是@黑白史 。
回覆列表
如果說大西方最有影響力的帝國,既不是大英帝國也不是西班牙帝國,而是古羅馬帝國。
古羅馬帝國的強盛就暫且不提了,它最強盛的時候圍繞著整個的地中海都是它的版圖,在人口數量和版圖面積方面幾乎和東方的漢帝國不相上下。
撇開這些輝煌的業績先不說,在此談談當時的古羅馬帝國在文明方面到底有多發達。
如果說到古羅馬,就不能不說說它的一個城市,這個城市叫做龐貝城。
那麼當時的龐貝城有多繁華富庶呢?
當時的龐貝城有人口大約在兩萬左右,居住面積約在一點五平方公里。
整個的城市都是用石頭堆砌而成,其周長大約在五公里上下。
這座城市共有八個城門,整個的街道呈一個“井”字形,街道的中間走車,兩側為人行道。
在所有的十字路口都有一個大理石水池,水池的裝飾十分的精美,其實就跟今天城市的街道設計水準差不多。
在這個城市的西南布部,建有一個長方形的廣場,這是政府機關和大廟宇的所在地。
並且在這個政府辦公場所裡,有各種各樣的辦事機構,商人都可以在這裡洽談業務,並簽訂合同。
在這個發達的城市之中,有很多豪華的住宅,這些豪華的住宅的大門上都有大理石圓柱,在門樓上都雕刻著精美的花紋,而牆上則有各種各樣的精美壁畫。
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都普遍的咋花木栽培、葡萄種植、香料製造和染布等,各行各都有。
由於生活在相當富足的環境之中,洗澡是龐貝人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當時的浴池是公共浴池,整個的浴池都是由大理石砌成的,並且設計的十分的細緻。
其中有按摩室、更衣室和美容室等 一應俱全,並且在水池中還有冷熱兩用水管來調節水的溫度。
客觀而言,就算是在幾千年以前的龐貝城人的這種生活設施,在今天看來也不算落後。
但任何事物既有好的一面,也同樣又糟糕的一面。
就在龐貝人陶醉在這種生活享受的時候,大約在公元78年的時候,維蘇威火山卻爆發了。
在頃刻之間,爆發的火山地動山搖吞併了整個的龐貝城。
屋漏偏風連陰雨,在火山爆發的時刻,又天降大雨,引起的山洪伴隨著石塊和泥石流洶湧而下。
被驚醒的龐貝城的人們都驚慌失措的在大街上狂奔,天災淹沒了整個的城市,把這座富饒繁華的城市變成了一座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