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跪射俑

    要弄清“漢族”的由來,須從“漢”說起。按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詮釋,泉水剛出山時,水流較小,稱為“漾”,多股泉水匯成盛大水流後便叫“漢”。看來“漢”字的原始意義是對大河的通稱,並非專指哪一條河流。

    後來,文人們把神話中的天河叫作“漢”也稱為“雲漢”“銀漢”“天漢”成語“氣衝霄漢”用的便是這一意義。今日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水(北韓的漢江也是用的也是這個意義)。

    漢水發源於陝西省寧強縣,歷史上習稱寧強縣一帶漢中(即今日的漢中地區),漢字中河流名發展成了地名。秦朝末年,劉邦入關滅秦後項羽封在漢中一帶稱“漢王”;劉邦得天下後,便用其發跡之地的地名作為王朝名,稱“漢朝”,“漢”字又由地名發展成了朝代名。漢王朝統治中原中百餘年,疆域廣大,影響深遠,聲名播於海內外,周邊民族習稱中原人為“漢人”。因為漢王朝十分強大,轄下兵民又以勇武著稱,匈奴人常稱讚漢人為“好漢”,後來的“男子漢”、“莊稼漢”等詞語皆為這一意義。

    繼西漢、東漢之後,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幾個以“漢”命名的封建政權。三國時期劉備建立政權稱“蜀漢”或“季漢”。五代時沙陀族劉知遠建立的政權也稱“漢”,為便於區別,史稱“後漢”,與“後漢”並存的還有劉隱和劉崇建立的兩個名叫“漢”的政權,史學家分別稱為“南漢”和“北漢”。這些名叫“漢”的政權的接連出現,使“漢”字在人們的頭腦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這些政權統治下的民眾漸漸被視為一個共同體,並且與“漢”字緊緊地聯絡起來,這是最終形成漢族這一固定概念的歷史條件和社會基礎。

    按照斯大林的說法,民族是“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生活以及表現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在中國,是先形成了處於周邊地區的一些的小“共同體”、最後才相應地形成了處於中間地帶的大的“共同體”這就是漢民族。

    而正式有漢民族之稱始於金朝。金王朝是第一個曾真正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為了便於區分,他們把寧政權統治下的人民統稱為“漢”人。元代繼承了這一稱呼,但概念上有些混亂。他們把治下民眾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漢人”抱括了生活在北方的漢人和契丹、女真高麗等族人,“南人”指南宋遺民,實際上也是“漢人”。滿族是又一個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他們仍稱明政府統治下的民眾為漢人。因為元代的蒙古族和清代的滿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所以漢人使用的語言和文字便被稱作“漢語”、“漢字”,專門研究漢字音韻訓古和古文考據的學問被稱為“漢學”。

    數千年來,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等諸多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漢族還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漢族人口約為13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9%,分佈於世界各地。在中國大陸,漢族佔總人口的92%;在臺灣,漢族佔總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門,漢族分別佔總人口的95%和97%。 除中國兩岸三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北美洲和西歐也有較多分佈。

  • 2 # 靜夜思160519196

    漢族最早是劉邦對自己家族的自稱。後來家就是國,家國天下(一家一姓,皇帝一家完了,國也就完了)。於是全國百姓都是漢家的。呂思勉說:“漢族之名,起於劉邦稱帝之後。”呂振羽則說:“華族自前漢的武帝宣帝以後,便開始叫漢族。”

  • 3 # 奇聞趣事歷史哥

    漢族來源於西漢時期,高祖劉邦之期。得源於漢水發源於陝西省寧強縣,歷史上習稱寧強縣一帶漢中(即今日的漢中地區),漢字中河流名發展成了地名。秦朝末年,劉邦入關滅秦後項羽封在漢中一帶稱“漢王”;劉邦得天下後,便用其發跡之地的地名作為王朝名,稱“漢朝”,“漢”字又由地名發展成了朝代名。漢王朝統治中原中百餘年,疆域廣大,影響深遠,聲名播於海內外,周邊民族習稱中原人為“漢人”。因為漢王朝十分強大,轄下兵民又以勇武著稱,匈奴人常稱讚漢人為“好漢”,後來的“男子漢”、“莊稼漢”等詞語皆為這一意義。自此之後所有華夏兒女皆已漢族為傲!

  • 4 # 北洋海軍炮手

    這和漢朝有關。

    在西漢之前,由於秦始皇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一箇中央集權的秦國,當時由於各國為秦國統一,各華人都被置於秦人這個身份下。那時候南亞得印度人由於打通了從印度洋到南中國海的航線,所以在印度人得記錄中,他們把當時從東南亞一直到秦國的地區稱為Cini,音譯就是秦尼。

    而且不僅僅是印度人稱當時的中國為秦尼,當時的古希臘也跟著印度人得說法,稱中國為秦尼。甚至在西漢建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古典中國都被叫為秦尼。今天英語中的China和拉丁語中的Chine就來自於秦尼。

    只不過對古典中國而言,劉邦建立了漢朝之後,原來的秦人就變成了漢人,這是漢人最早的來源。而且由於漢朝奠定並鞏固秦國留下的大一統思想,以及將儒教定為國教,重農抑商等玩法奠定了古典中國的全部特性,所以漢朝對於後面的古典王朝來說就是祖師爺的地位,因此哪怕是很多小政權都希望和漢朝掛上邊。

    而且,從漢朝以後,漢這個字就成了古典王朝得一個美稱,約定俗成。同時漢也成了一個文化或者說是政治的代名詞,只要是延續漢朝定下來的那些規矩,比如說大一統、儒教、重農等玩法,就以漢來做美稱。

    比如說元朝,元人就以漢來讚美大元。比如許有壬《和明初蒲萄酒韻》,以漢家指代大元:

    漢家西域一朝開,萬斛珠璣作酒材。真味不知辭麴櫱,歷年無敗冠尊罄。

    元末的謝應芳在《至正丁酉冬崑山顧仲瑛會客芝雲堂適時貴自海上來以黃柑遺之仲瑛分餉坐客喜而有作屬餘及陸良貴袁子英等六客同賦》以漢廷指代大元:

    赤眉橫行食人肉,逃我崑山採黃獨。上書不伏光範門,忍飢寧負將軍腹。玉山燕客客滿堂,黃柑新帶永嘉霜。分金四座炫人眼,漱玉三咽清詩腸。山中椰瓢大如鬥,吳姬擘來薦春酒。酒酣遙指洞庭山,為問木奴曾貢不。頻年兩浙閱兵戈,黃甘陸吉不相過。此時共食此佳果,胡不取醉花前歌。願言海內無征戰,漢廷還有傳柑宴。白髮吳儂能上天,野芹亦獻蓬萊殿。

    而且謝應芳在《和沈啟之立春作》中,也以華喻元,稱紅巾軍為淮夷:

    何物淮夷久亂華,東風依舊滿天涯。春盤薦酒杯頻舉,醉筆題詩字半斜。

    無數故人俱契闊,一雙老眼近昏花。家貧賴有長鑱在,坐待青山長蕨芽。

    元遺民李祁在《昭君出塞圖》詩中,自比出塞的昭君,詩中以漢喻元,以胡喻明,表達對故國的忠貞。

    朔風吹沙天冥冥,愁雲壓塞邊風腥。胡兒執麾揹人立,傳道單于令行急。蒙茸胡帽貂鼠裘,誰信宮袍淚痕溼。漢家恩深幸不早,此身終向胡中老。此身儻負漢宮恩,殺盡青青原上草。

    同樣的用法在清朝也有,比如北洋海軍訪問新加坡的時候,新加坡華文報紙《叻報》就在一篇社論中稱讚清朝為漢家:

    凡我華人,瞻漢家之儀幟,睹宗國之旌旗,殊足令人氣宇為之一揚,而瞻望者亦為之色舞眉飛,此為中國振丕之徵!華人雖異地棲遲,然其心志尚不忘故國也。

    而且清遺民王國維投水殉節,陳寅恪先生在《王觀堂先生輓詞》中,開篇一聯為漢家之厄今十世,不見中興傷老至。陳寅恪先生不僅稱清朝為漢家,而且開篇即用了劉秀建立東漢,中興漢朝的典故,可見漢這個字在古代是王朝的美稱。

    所以,在古典時代,漢這個字指的是古典王朝的一個代稱、美稱而不是單指哪個民族。所以漢這個字在古典時代具有廣泛性,不管哪個民族,只要按照漢朝定的規矩來辦事,都和漢掛鉤。所以按照中國古典時代的規矩來說,少數民族出身的元朝和清朝自然也是漢家。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清末清政府會稱為洋人服務的華人為漢奸,因為漢已經成為國家的代名詞,換句話說,漢在當時已經和中國、大清國一個意思。所以只要是華人都可以稱為漢人。

    只不過清末民族的概念流入,接著被搞民族分裂的革命黨利用,革命黨為了它們心目中的單一民族國家,置漢已經成為國家的代名詞於不顧,憑空創造了一個漢族出來,把漢矮化為一個族群的名稱,製造民族對立,進而製造矛盾,分化社會,好達到它們單一民族國家的目的。這也是為什麼漢這個字會失去國家的含義,成了今天的漢族。這個在旅日學者王珂的《漢奸:想像中的單一民族國家話語》一文當中系統的論證過,我就不多贅述了。

    所以不得不說,漢這個字在近代的含義演化就是倒退的象徵。

    全文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媽媽檢查出直腸癌晚期,能冶愈嗎,很怕最後人財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