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月日兮

    打不贏當然得想法自保,劉邦/呂雉打不過匈奴不也得忍氣吞身,受盡侮辱?識時務者為俊傑不是沒道理的,牽涉到民生可不是意氣用事的時候,看義和團/林側徐,給當時的中國造成多大的災難。

  • 2 # 為窮苦百姓發聲

    算!

    不要跟我說什麼儲存實力,顧全大局

    當侵略者踏入你的祖國的時候,你沒有去保衛你的祖國,使得八國聯軍侵華犯下滔天罪行,原本千瘡百孔的祖國雪上加霜,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有第二次就有無數次,寧願血流國土,也決不允許外國侵略者在祖國上肆虐妄為。

    這也可以看出執政政府的腐敗,大多數官員將領懦弱無比,卑躬屈膝。國民不關心國事,苟且偷生得過且過,軍隊無男兒血性,祖輩抗擊匈奴的護國精神早已蕩然無存。

    吾輩當自強!

    軍備落後不一定捱打,但精神落後一定捱打,卑躬屈膝求來的和平是不長久的,只有靠拳頭爭來的和平才能長久!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 3 # 文史新人小郭

    首先,我們從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原因說起,當時侵華的原因主要是義和團運動的爆發。19世紀末,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熱潮。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人民不堪重負,終於引起了義和團運動,清政府內憂外患,無力抵抗,因此西方列強更加肆無忌憚,趁火打劫,妄圖吞霸中國。此時的清政府基本已經失去了對各地的控制,而義和團的“扶清滅洋”口號,正中清政府的下懷。慈禧太后為了鞏固清廷的威信,便支援了義和團的發展。1900年,義和團的聲勢越來越大,西方列強要求清廷制止義和團的排外行為,慈禧覺得這股勢力或可一用。於是在1900年6月21日,慈禧以光緒帝的名義下達詔書,向英美法俄德日意奧等11國宣戰。這種狂的行徑更是激惱了當時的列強。於是在1900年5月28日,以英美德法為首的八國以“保護使館”的名義對中國發動了侵略戰爭。

    義和團運動興起後,英國深恐波及屬其勢力範圍的長江流域,便策動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與列強合作,經買辦官僚盛宣懷從中牽線策劃,由上海道餘聯沅出面,與各國駐滬領事商定《東南保護約款》。1900年6月,英美帝國主義與清南方各省督府達成“東南互保”協議。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朝廷官員已經沒有了國家的概念,而清政府也已經完全喪失了對地方的控制。而造成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慈禧。當時的中國剛剛經歷過甲午戰爭,清政府應該做的是安定民心,韜光養晦。這樣才能儲存實力,發展勢力,面對義和團運動也應該安撫。當時狂妄的慈禧向十一國宣戰,直接導致了當時八大總督的一直反對,這才有了東南互保。所以,東南互保並不算縱容侵略者,因為當時的清廷已經非常虛弱了,絕對經不起一場這樣的戰爭,面對一國尚且需要全力以赴,同時面對八國等於是在找死。

  • 4 # 閒人一支菸

    這個時代真是一個荒唐可笑的時代,一個國家的首腦在對諸多強國宣戰的時候,一大幫臣子竟然不去響應,竟然和列強簽訂了《東南互保協議》,而這些臣子說起來還都是威風凜凜的所謂歷史名臣驍將。

    看看這都是哪些人吧,兩江總督劉坤一,胡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浙江巡撫劉樹棠,安徽王之春等,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全部是當時大清的精英人物。

    這些人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不奉皇詔,李鴻章還說,“此乃亂命,粵不奉詔”,張之洞也說,“坐擁東南,死不奉詔”,就是這些國內鎮壓太平天國,鎮壓義和團特別帶勁的人,面對列強的侵略,竟惶恐之極,驚慌失措,大罵慈禧是個瘋子,竟敢和列強宣戰,因而全部選擇了自保,即使是慈禧倉皇逃出,北京被大肆洗劫,人民被大肆屠殺,也沒有說一句話,出一個兵,這也是李鴻章為什麼在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原因之一,到現在還有人想給他翻供,真是不可思議。

    他們的行為不僅縱容了列強,使列強在中國形成了無法無天的局面,也是造成後來軍閥各自為政的根源,雖然,慈禧灰溜溜回到北京以後,沒有追究他們的責任,實際上也無法追究了,這件事說明了慈禧已經無法掌控這個國家,還談什麼追究,那個呼風喚雨、予取予奪的慈禧已經是日薄西山。

    慈禧無法追究,只好說他們護住了東南繁榮,使國家沒有遭受更大損失,這一條好像就讓他們似乎成了功臣一樣,洋洋自得,最後李鴻章還好意思去簽訂那個遺臭萬年的《辛丑條約》,還說自己是背鍋,真是毫無廉恥。

    實際上,他們的行為是因為和清政府的矛盾,更是不能大肆鎮壓義和團運動的憤怒(因為義和團觸犯了他們的利益),而置整個民族的命運而不顧,他們保住了東南一隅,全斷送了整個民族,導致整個民族衰落,直到今天,華人畏懼洋人的心,洋人輕視華人那種傲慢,都沒有改變。

  • 5 # 軍武最前哨

    爆發於十九世紀中葉的太平天國運動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地方最高長官督撫(總督和巡撫)的兵權。當時,由於八旗與綠營作戰不堪,清廷為了鎮壓廣泛興起的太平天國運動不得不允許地方組建自己的軍隊,史稱團練。其中最為著名且典型的就是曾國藩創立的湘軍。

    太平天國被鎮壓後,清廷也曾試圖削弱和收回地方督撫的兵權,但為時已晚。而常言道只有拳頭硬,說話才頂用;因為地方督撫手握兵權,所以當時諸多與西方有關的事務幾乎均由督撫操辦,比如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人。

    甲午戰爭之後,世界諸列強均對中國虎視眈眈,意圖瓜分。為了達到目的,列強們除了向清廷施加政治、軍事壓力外,還企圖透過在各地設立教會、傳播教義的方式實施文化侵略。而且各地的外國教士還經常唆使教民侵佔普通百姓的房屋田產、藉故索賠錢財......以致於百姓的生產生活嚴重受困。毫不誇張地說,當時的情況基本上就是哪裡有教民,哪裡就會有官司。

    基於這種大環境,山東一帶的百姓對外國侵略者可謂是恨得牙根都癢,雙方矛盾不斷被激化,於是就引發了著名的義和團運動。雖然義和團當時打的旗號是“扶清滅洋”且針對的目標以外國教會勢力為主,但是清廷因懼怕外國列強,不得不對義和團採取時而鎮壓時而安撫的策略。

    到了1900年,義和團運動的範圍進一步擴大,直逼京津地區。這一趨勢也讓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區的外華人惶恐不已,於是他們再次要求清廷在義和團問題上表明態度,並給清廷兩個月為限:如果屆時清廷沒有剿滅義和團,那麼列強將自己動手。但是因為慈禧在對待義和團問題上舉棋不定,再加之義和團群情激憤,事態終究沒有向列強希望的那樣趨於緩和,反而愈演愈烈......

    彼時,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以及郵政大臣盛宣懷等人已經隱隱嗅到了戰爭的氣味。但是,他們並沒有從全域性的角度出發想著如何抵抗列強們可能發動的戰爭,而是憂慮於各自的勢力範圍是否穩定?基於這種想法,上述幾位總督遂決定實行互保。

    東南互保計劃的核心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點:其一,如果京城淪陷,那麼則由李鴻章出任總統;其二,盛宣懷主責郵電體系,凡清廷為召集義和團所發的檔案、宣戰詔書一律扣押,只呈奏各地督撫並告知各地不得從命;其三,互保參與各省派代表與各列強駐上海領事舉行會晤並簽訂了《東南保護約款》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

    而東南督撫們竭力策劃實施的互保計劃的根本目的就如李鴻章當年所說那樣:“無論北方情形如何,請列國勿進兵長江流域與各省內地,各華人民生命財產,凡在轄區之內者堅決依條約保護。”

    結合當時的局勢來看,東南互保不僅符合各地督撫的利益,更符合買辦(撮合西方與中國進行雙邊貿易的中國商人)商紳和列強的利益。當時,英華人在長江一帶擁有極為廣泛的利益分佈,所以他們也不希望看到這一地區發生動亂。

    至於東南互保運動的性質到底是好是壞?其實應該辯證的看待:一方面,這場運動使得東南地區免於戰禍、保全了當地社會和經濟的穩定,也凸顯出了腐朽封建帝國的政治參與者們罕有的獨立性和抗爭性;另一方面,拋開清廷的腐朽和無能,東南互保運動完全背棄了國家理念,是地方勢力為求自保的個人主義,這場自保不僅加速了清廷中樞和抗洋運動的覆滅,更是縱容了列強在北方軍事行動、保護了列強在東南的利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年輕人想當網紅,不想工作。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