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隱語

    答 | 獬執事

    人口數量真不是個事。明朝末年那上億人口裡,有多少“聽從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精兵?如果只是一群毫無戰鬥力的百姓,那是砍也不夠砍的;如果再滋生出一些內亂,那眾多的人口不但不是優勢,反而是劣勢了。

    很不幸,明朝末年的龐大人口真的不是反抗侵略的利器,而是朝廷巨大的包袱。明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黨爭頻繁、廠衛專政、連年征戰、朝廷腐敗、白銀通縮甚至是小冰河期引發的天災……但林林總總的理由中有一點不可迴避,那便是龐大的人口基數帶來了動亂。

    明朝滅於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而農民起義的動因是饑荒。或許真的是天數易變,崇禎朝趕上了長達七十年的冰河期,糧食大幅減產,瘟疫橫行,饑荒嚴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人口基數不大,或許國家還有能力透過改革以減緩天災的影響,但明朝的人口超過一億(這個數字有爭議,依《明實錄》計算大約五六千萬,但考慮到未入籍的人口基數巨大,實際數量應該遠高於此數),這已經遠遠超過了一個傳統國家機器所能應對的人口數量。

    於是,巨大的人口基數,很快變成義軍數量了。遼東的戰事還未結束,陝北的農民起義了,而且打著打著,官軍也漸漸加入義軍的隊伍了,明朝這一億人口,要真分成義軍與官軍,那還真指不定是正數還是負數。

    而且,有些人口數量,很快還轉化成了清軍的數量。清軍入關時軍力不過十萬左右,直到進攻江浙一帶時已經近三十萬兵力,這些數字哪裡來的?當然是明朝的降兵。臭名昭著的“嘉定三屠”,五千清軍屠殺了三萬多漢人,你以為清軍的指揮官是滿人?不是!下令屠城的同樣也是漢人,叫李成棟,而且還是漢人義軍出身。

    如此再算一算,明朝那一億人口的數量,有什麼用呢?明末之天災人禍揮一揮衣袖,都不用滿清那十萬兵馬來收割,自己就先亡了。

  • 2 # 毛小瓏

    明末只有兩隻精銳部隊,一部駐守山海關,吳三桂統領,一部遼南毛文龍統領,都是配備了當時最尖端武器和身經百戰,以一當百計程車卒,這兩大軍團間的內亂,(袁寵煥殺毛)導致軍團分裂,致命的是調轉槍頭成為滿清部隊,明王朝構建的番王武裝在闖王的衝擊下基本無存,民間以無象樣的防禦,李自成的稱帝也致使民間無組織無政府,散沙一堆,2000滿人的部隊帶領2萬漢人部隊,10天就可以擴編到8萬,滿人統一華夏,勝在部隊的紀律建設,改編擴充領導上,時至今日滿人說話也非常具有親和力,做事也是非常講究的,如今他們的房子已經被我們拆遷,都趕上樓了,他們所體現的民族特徵只能停留在戶口本上(民族:滿)以被融合!

  • 3 # 求圖55

    一、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清軍入關;

    二、明朝是被義軍所滅;

    三、滿清入關純屬撿一個大好河山;

    明朝確實是亡於自己作死,滿清征服明朝純屬笑談!

  • 4 # 青年史學家

    估計滿清入關時,連他們自己都沒有想到會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平定中原。清軍入關時,連人帶家眷不過二十萬人,這其中還包括了漢軍八旗、蒙古八旗以及孔有德的降軍。那麼,這麼少的人是如何征服整個中國的,要知道,明朝是一直號稱擁有百萬大軍的。

    首先,明軍在明朝末年的時候雖然數量依然非常龐大,但是與明朝中前期相比,已經大不如從前了,有統計顯示明朝中前期的衛所制度下的軍隊數量在300萬人左右,但到了明末,由於衛所制度的崩壞,明軍的實際數量已經不足一百萬,其中能征善戰的精銳部隊不到二十萬,經歷了多次遼東決戰後,明軍的精銳幾乎已經消耗殆盡。因此,滿清入關時,可以真正抵抗清軍的明軍並不多,因此清軍南下的過程中受到的明軍的阻礙並不多,而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雖然人數眾多,但根本不是八旗鐵騎的對手。因此,在滿清的鐵騎席捲華夏大地的時候,真正能夠抵禦清軍的有效抵抗並不多。

    其次,清軍之所以能夠征服全中國,與漢族各派政治團體之間的相互鬥爭有很大關係。明朝自萬曆朝之後,黨爭問題就一直十分嚴重,滿清在征服中原的過程中,採用了各個擊破,逐個分化的手段。黨爭碰上清朝的糖衣炮彈,自然降清者不少。比如孫可望、鄭芝龍等等。

    再次,當時的普通民眾對於滿清入關並沒有太深刻的意識,因為當時的人們並沒有像我們現在這樣的愛國意識,在他們看來,滿清入主中原,只是換了個朝代而已,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因此,儘管南明小朝廷一直堅持抵抗,但實際上得到的民眾的支援並不多。只有當老百姓的切實生命安全受到威脅時,他們才起來反抗。比如揚州十日等等就是明證。

    也正因為如此,滿清才維持了近三百年的江山。

  • 5 # 歷史風暴

    1,任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

    這是薩爾滸之戰努爾哈赤對付明軍的戰術。具體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所以能打敗強大的明軍。滿清奪取天下也是同樣道理。

    滿清看上去不足20萬的軍隊,但是他們上下一心,而明朝卻是一盤散沙,境內被各方勢力割據。這些割據勢力任何一家都沒辦法和滿清對抗。

    所以,滿清有能力,也有時間對大明的各方勢力各個擊破。

    2,形勢比人強!

    在絕對實力面前,任何個人的努力都是沒有意義的!

    當滿清以絕對實力碾壓過來的時候,明朝境內的各種力量或者做鳥獸散,或者望風而降。

    這是因為人類有一個共性,喜歡與強者站在一起。奧巴馬有句名言:如果不能打敗他們,那就加入他們。

    所以,當明末亂成一鍋粥的時候,很多人發現最後的勝利者最有可能的是滿清,於是紛紛加入,大大增強了滿清的力量,那些新加入的力量,為了獲得足夠的政治資本比真正的八旗子弟還要忠心和賣力氣。

    於是滾雪球一般,滿清成為一個龐然大物,這就是所謂的頭部效應。

    3,大明無人!

    大明看似擁有上億人口,卻無力挽狂瀾之人,所以說大明無人!

    鄭成功兵敗南京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佔盡優勢,卻功虧一簣,完全應該歸咎於他幼稚的軍事素養。

    如果這次北伐,他能夠奪取南京,陳兵長江邊。在氣勢上會讓華人為之一振,形勢不見得會一邊倒,劃江而治還是可以的,畢竟在大多數人心中,華夷之辨的思想還是有的。

    4,過夠了這樣的生活!

    明朝末年天下大亂,在長江以北總體上處於腐敗---天災--人禍---天災---腐敗--人禍這樣的迴圈之中。幾十年的折騰讓老百姓只想過個安穩的生活,只要有個還算靠譜的領頭人,他們就會願意歸順。

    所以我說鄭成功如果北伐成功可以劃江而治,但是將滿清驅逐出關,難度有點大!因為北方已經安定!

    完!

  • 6 # 滿樓書坊

    人口這問題,在中國古代歷史一向是混沌不清的,有學者推測明朝中期人口已經突破一億,但到了明末,經過連續的災荒、戰亂和瘟疫之後,明末人口可能只剩下七八千萬。

    當然,人口的多少並不重要,如果這七八千萬人都是一盤散沙的老百姓,那大概不需要二十萬鐵騎就可以一舉征服的。畢竟,老百姓就是老百姓,和武裝力量是兩回事。

    那麼,明朝末期與滿洲發生戰爭時的兵力大概有多少呢?有學者的統計,明朝中期的衛所軍隊總數大概在300萬人,這大概是明朝兵力最鼎盛的時期。

    其中,這300萬也不全是戰鬥人員,但即使按100萬兵力計,那也是相當龐大的,是滿洲八旗的二三十萬兵力的約四五倍之多。

    然而,到了明末時期,隨著王朝的逐步衰落,明朝衛所兵力可能已經不到一百萬,而其中能打仗的可能連半數都不到。

    更要命的是,在與李自成等流軍及關外八旗的連續作戰消耗下,明軍精銳又再次削弱,事實上,同時應付兩場大規模戰爭對明王朝來說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從這個意義上說,明朝的覆亡是沒有懸念的。事實也證明,明王朝連一場戰爭都應付不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任何王朝的興衰都有氣數可言,作為一個兩百多年的老王朝,明朝更多是衰敗之氣,而滿洲則帶來新興的銳氣,兩者比較,高下立判。

    此外,關外八旗多以騎兵為多,在當時的冷兵器時代,其騎射水準也是明軍及李自成等流軍所難以企及的,即便後者的兵力可能是八旗的數倍之多也無濟於事。

    更值得一提的是,八旗是一種“兵民合一”的軍事組織,兵即是民,民即是兵,其制度的特性保證了所有八旗兵丁可以隨時投入戰鬥,這一制度及其帶來的兵員素質顯然較明軍和流軍要強出許多。

    至於問題中說的,為何二十萬八旗可以征服上億人口的明朝,人口多少其實毫無意義,戰爭的結果取決誰的戰力更強,和人數多少、民心之類基本沒有太多的關係。沒有武裝的人民,無非是多一些照章納稅的物件罷了。

  • 7 # 中正o平和

    靠的就是不要臉三個字,順治入關時的口號就是“替君父報仇”,入關後就是殺殺殺,明末近2億人,入關後至康熙時期剩2000多萬了呵呵,有史記載的大屠殺165次。

    或許你應該這樣問,為何清朝時期非洲小國剛果為什麼能讓清朝簽訂不平等條約,為何幾千人就能征服幾億人的清朝?

  • 8 # 反轉童謠

    我們可以從SWOT分析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優勢:滿清本身是遊牧民族全民皆兵,戰鬥力強,資訊傳播層級少,執行力和效率較高。

    劣勢:本民族人口較少,所以有滿蒙聯姻,有蒙八旗,有漢軍八旗,對於明朝投降的軍隊將領都儘可能的使用,中原南下實際都是漢族軍隊打前鋒。

    機會:李自成進北京後,中央被摧毀,南明朝廷是多個並存,實際上並未有一個統一的中央來指揮抗清,並不是20萬打1億,每個小朝廷都是侷限在幾省之內,而且越到後期,清和明的力量對比是倒轉的。

    威脅:主要的威脅就是面對明殘部統一的指揮,可惜南明內鬥從未停止…

  • 9 # 蘭臺

    因為人口≠軍隊實力。

    清朝這二十萬人口裡可以徵集六、七萬真正能戰的戰兵,而只依靠這六、七萬戰兵就已經是當時東方最強大的武裝力量集團了。

    說出來可能很多人不相信,早在明朝嘉靖年間,明朝擁有最強戰鬥力集團——邊軍的核心戰鬥力就是看有多少少數民族戰士。

    嘉靖後期、隆慶一朝、萬曆前期,久任邊疆巡撫總督,做過陝西、延、寧、甘肅總督,山西、宣、大總督的王崇古在隆慶五年向皇帝上奏摺報告邊境情況以及蒙古人的情報,裡面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各邊納真夷人之降,以充家丁衝戰之用。行之巳久。”

    相信稍微有點明史知識的朋友就知道,“家丁”在明朝中後期就是精銳士兵的代名詞。

    如果說王崇古的奏摺只是說明邊軍大量招納少數民族戰士加入軍隊充當精銳士兵,並不能說明明朝邊軍戰鬥力依靠少數民族戰士,那麼下面這一則史料就可以充分說明明末邊軍核心戰鬥力就是少數民族戰士。

    薩爾滸之戰,明軍主力杜松,杜總兵相信熟悉明史的朋友不會陌生,而之所以讓杜松做主力,也是因為杜松麾下的延綏鎮士兵戰鬥力被當時人許為“天下第一”,而這個天下第一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榆林武卒素稱雄於諸鎮衝鋒破敵大抵皆恃夷丁夷丁在正兵一營不過四五百人其餘左右標營各將每將不過二三十人其餘皆漢軍也夷丁利於野戰漢軍出入雖有部伍至臨敵亦皆野戰彼此不相聯屬臣以為極危之兵也曾以節制之法為總兵官杜松言之松悟臣意”

    這段史料重要處有三,第一就是杜松麾下士兵當時被譽為天下第一,然而主力卻是少數民族戰士;第二,少數民族精銳一鎮之兵裡也不到1000,第三,少數民族戰士野戰能力強得到公認。

    不僅是薩爾滸之戰前,即使薩爾滸之戰後明朝邊軍對少數民族戰士的依賴並未降低,以現在在網際網路上大家都耳熟能詳的“關寧鐵騎”為例,這支部隊裡有大量的蒙古士兵,甚至很有可能是以蒙古士兵為主。

    崇禎九年《合兵理嚴馭將疏》:“關寧鐵騎素為敵憚,祖大壽新任提督命成師而出……而所部夷漢丁副將守備如桑昂、那木氣七慶及恰臺吉等又皆夷種,以夷攻夷無堅不摧。”

    而關寧鎮最後一任總兵吳三桂,他之所以能成為關寧總兵,之所以能成為崇禎最後的希望,是因為他擁有三千少數民族戰士,這個數量已經僅次於滿人了。

    “吳三桂,字長白,高郵人…部下有精兵四萬,遼民七八萬,皆耐搏戰。而夷丁突騎數千,尤為雄悍。敵望之輒遁。”(《明季北略》)

    綜上所述,大家現在明白為什麼清朝入關能戰之兵不過六、七萬卻能奪取天下的原因了吧。因為清朝這六、七萬戰兵已經是當時東方最強大的武力集團了。

  • 10 # 史書上冬眠的蛇

    你好!由冬眠蛇來回答此問題。

    首先要了解此題的答案需明白一個道理,冷兵器時代下的農耕民族和非農耕民族作戰的勝負是不能拿人口,領土和經濟總量來比較的,事實上,這種比較根本沒有意義,因為對非農耕民族來說,人口和經濟總量沒有任何戰爭意義,唯一能打敗他們的就是比他們更驍勇善戰的騎兵,而對於農耕民族來說,想要訓練一支騎射嫻熟,如同在草原上馳騁的騎兵部隊,那是需要高昂的經濟力量的,對於主要依賴農耕收入的民族來說,也許需要幾代人積攢的經濟力量才行,如文景之治。所以滿清對明朝的戰爭,從一開始,明朝就註定了處於劣勢。

    很多人說,蒙古比滿清更厲害,不照樣被明朝給打出去了,沒錯,我們再來看滿清興起的第二個條件:人才。任何時代,任何民族,要想興旺,最需要的就是人才。元朝末年,蒙古貴族實際已經腐化墮落,人才凋零,軍隊廢弛,與成吉思汗那會兒不能同日而語了,失去了明君聖主,能臣猛將的蒙古還不如待宰的羔羊,那時候只要漢人勇敢的站起來反抗,便可席捲中原。然而也許是老天眷顧,滿清從興起到問鼎中原,一直明君輩出,猛將如雲。要知道,滿清統一天下並非一朝一夕就辦到了,從努爾哈赤十三副鎧甲起兵,到康熙基本奠定版圖,也基本打了小一百年,將近五代人!這麼多年,只要出一個昏暴庸碌之輩,滿清就會如同五胡十六國那時候的諸國一樣,變成一個北方地方政權,甚至分裂覆滅都是有可能的,但由於清代前期聖主輩出,這種局面沒有出現。

    那有人會問,那麼多漢人,怎麼不組織起來反抗,或者搞破壞,而是甘心被滿人統治了呢?這隻能說同時期,無論是漢族,還是其他各族都未能出現一個大有為的組織者,來完成反抗和排斥滿族統治的宏願。要知道,反抗一種統治,是一種社會活動,不是個人活動,任何這種活動逗比洗在組織運作下才能完成,漢人當時最大的問題是在明朝覆滅後無法組織起有效的對抗滿清的組織,你像明末猖狂數年的流民李自成,張獻忠都不可能扛起這面反清的旗幟,他們沒有那樣的能力,而南明的小朝廷更是不行,內鬥都鬥不過來,誰能去對抗上升時期的滿清?難不成讓老百姓自己組織起來去送死,人心無法統一,更是無稽之談。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滿清的組織。有句話說的好: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努爾哈赤草建政權,皇太極把這個政權徹底做成了朝廷,早在關外時期,滿清皇宮,六部,軍民政工各個方面都建設的很齊全,儼然明朝的微縮版,組織健全,號令就能一致,就能做出許多人心齊泰山移的事情來,滿清的內部爭鬥也是有,但總能瞬間平定,然後團結起來,這樣的內部機制一旦形成,就可以南下爭奪天下了,所以滿清的成功絕不僅僅在那入關的十二萬七千人的數字,而是在於核心機制的強大,而明朝的滅亡,絕不會因為人多而被阻止,實際上,組織內部早就潰爛了,有再多人又有什麼用?

  • 11 # 破虜大將

    明朝並非滿清所滅,是李自成滅了明朝後滿清被吳三桂放入關撿了便宜、更是佔了華夷之辨錯亂的便宜。

    其一,是華夷之辨的錯亂,這也是最主要的。因為明初時為了招降蒙古殘部和拉攏前元留下的漢族士人人心,宣傳蒙元是中國,這就導致了華夷之辨的錯亂。到明末時人們以為滿清也是和元朝一樣是正常的改朝換代罷了(因為東北外東北在努爾哈赤造反獨立之前一直都是屬於明朝國土,東北各部落都是明朝臣民),而且入關是打著為君父報仇(為崇禎報仇)的口號入關,很多士人都歡迎清兵入關,入關之初到剃髮易服之前根本沒有遇到什麼抵抗,甚至有大量漢軍加入滿洲軍事集團。沒想到等滿清站穩腳跟後卻搞剃髮易服,人們這才發現滿清是異類,激起激烈抵抗,連鐵桿漢奸范文程都心寒想隱退,但當時大局已定為時已晚。

    其二是古代打戰人口多少不是主要的,主要是看能戰的軍隊有多少、有沒有統一的號令。明朝被李自成滅後,滿清入關面對的基本是手無寸鐵無組織的老百姓,而軍隊大都是各自為政一盤散沙的老弱病殘,沒有形成號令統一的政權。古代交通不便資訊不靈,北方被攻陷,南方都極有可能不知道,沒有資訊沒有統一政權號令如何去形成統一戰線,這就給了滿清可趁之機各個擊破!想想清日甲午戰爭時,滿清慘敗,南方卻收到訊息是贏了,奔走相告歡呼慶祝,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其三是滿清自始自終都是極力收買上層士人精英而壓迫無權無勢的普通老百姓,對蒙古族如此,對漢人亦如此。滿清一朝,可以說是基本上都是站在百姓利益的對立面進行統治,最典型的就是乾隆時期,有清官告貪官貪贓枉法,乾隆為了維護其盛世美名,競欲蓋彌彰把這清官整得死去活來,貪官則什麼事都沒有,在他南巡的過程中,有百姓告貪官,他競把告貪官的百姓抓捕歸案,而貪官汙吏卻安然無恙;慈禧時期更是聯合洋人壓迫中國百姓,只要能延續統治,管你百姓死活!這樣對官員無限好的朝廷,官員士人們如何不擁護它呢。對於蒙古人更甚,用聯姻極力拉攏蒙古上層,卻用喇嘛教閹割蒙古底層,幾乎將蒙古族滅了族。這就是滿清的統治伎倆,說到底是殖民統治!!

    其四是愚民政策。無論對蒙古族還是對漢族,都是一樣的。對蒙古人,則是用喇嘛教閹割其人口、廢其武功,並且不準蒙古人和漢人接觸,禁止蒙古人學習先進的華夏文化,沒有文化你怎麼宣傳對滿清不利的東西。而對漢人,則是以文字獄進行高壓愚民統治,將傳統的儒家思想中的道統消滅,沒有了道統牽制著皇統,皇帝說什麼都是對的,這就成了奴才文化,皇帝放個屁底下的人都要說皇帝聖明奴才該死,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吃糠喝稀的康乾時期當時就被吹為盛世了!既然大家都說是盛世,還造反做什麼,做盛世人民不是很幸福嘛!另一個就是篡改歷史,欲滅其國先亡其史,滿清是幾百年如一日慣策執行。幾十年時間後誰還知道當時自己的祖先是誰?要不是後來革命黨從日本得到的資訊,大家都不知道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更不知道中國有天工開物這樣的科學鉅著!如果沒有網際網路,很多人還不知道剃髮易服,不知道漢服!這就是愚民滅史的效果。

    說到底,滿清統治者作為殖民統治的手段是成功的,但征服卻遠遠談不上,頂多是佔領統治了,真正的征服是內心的征服。整個滿清兩百多年時間,反清復明從未停止過(期間也有好幾個少數民族都是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造反),直到幸亥革命徹底將其推翻。經過兩百多年的文化同化,滿洲已經被漢文化所折服,加上漢人與各族人民的不懈鬥爭,滿洲國最終被漢人用武力和寬闊的胸懷徹底征服並用文化將其徹底同化,恐怕現在趕都趕不走吧。天道好還,中國有必申之理,真是報應不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要改善自己的性格,除了父母還能找誰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