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8673154241

    在四川營山縣東北方向百里許,有座神奇之山———太蓬山。此山綿延12峰,方圓20公里,風景秀麗,古蹟神奇,地貌獨特,山勢險峻,狀若蓬萊飛渡,素稱“蜀北名山”。這裡,有周朝葛由飛昇成仙的“飛仙橋”,有晉代成國創立者李特幼時讀兵書的“天子讀書檯”,有宋神宗愛妃陳才人到此降香祈嗣後留下的《降香碑》,還有中國乃至世界研究楊貴妃終老之地的惟一珍貴石刻———《安祿山題龕》,它記錄著楊貴妃的———

    千年未死之謎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祿山以誅奸相楊國忠為藉口,突然在范陽起兵,驚破了唐明皇與楊貴妃的美夢。轉瞬之間,洛陽失陷,潼關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攜愛妃楊玉環,倉皇逃離京師長安。剛到馬嵬坡時,六軍不發。禁軍將領陳玄禮等對楊氏兄妹專權不滿,殺死楊國忠父子之後,認為“賊本尚在”,遂請求處死楊貴妃,以免後患。唐玄宗無奈,只得與楊貴妃訣別,楊“遂縊死於佛堂”。新舊《唐書》與《通鑑》均對此作了明確記載,唐人筆記雜史如《唐國史補》、《明皇雜錄》、《高力士外傳》、《安祿山事蹟》都記述了的經過。由此可見,楊貴妃死於馬嵬坡是不爭之事。

    然而,事隔1200多年的今天,不知人們是同情還是傾慕這位絕世佳人,總懷疑她沒被縊死。有人認為,高力士系唐玄宗心腹,最善揣摩主子心思。馬嵬事變前,楊貴妃曾兩次被遣出宮,均是高力士摸透主子心思,“有罪謫出,悔過召還”,讓楊貴妃應召回宮的。馬嵬事變,楊貴妃被賜死,唐明皇又叫高力士去執行,高力士難免不做手腳,縊時稍輕用力,造成“休克”,即可免除貴妃一死。有人認為,陳玄禮雖恨楊氏兄妹,但極慕貴妃天姿國色,憐香惜玉,不忍殺害,暗中以侍女代死,讓楊貴妃死裡逃生。還有人認為,楊貴妃早年修道,深諳“太陰煉形術”,加之她體質異常,即使無人相救,被縊後復活的可能性也很大。《唐闕史》中曾有“解帛而氣復來,遂再縊之乃絕”的記載,也說明楊貴妃有縊後復活的可能。

    既然楊貴妃未被縊死,民間便傳出她諸多逃亡之說:有楊貴妃遠走美洲之說,有楊貴妃逃亡日本之說,有楊貴妃隱居北京房山之說,還有楊貴妃終老四川營山太蓬山之說。

    那麼,楊貴妃在馬嵬事變中究竟是死是活呢?人們可從———

    《長恨歌》中覓隱情

    千百年來,描寫楊貴妃死於馬嵬坡的文學作品不計其數,而惟有白居易的《長恨歌》才真正道出了其中的隱情。俞平伯先生在《論詩詞曲雜著》中,對白居易的《長恨歌》以及陳鴻的《長恨歌傳》專門作了考證。俞先生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如果以“長恨”為篇名而言,寫到馬嵬坡就足夠了,何必還要假借臨邛道士和玉環相會呢?從《長恨歌》的描寫可以看出,楊貴妃並沒死於馬嵬坡。當時六軍譁變,貴妃被劫,釵鈿委地,十分悽切,唐明皇想救卻“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載的賜死詔旨,是絕不會有的。而陳鴻的《長恨歌傳》中恰有“使人牽之而去”的說法,也說明楊貴妃當時並沒有死,而是被人牽去藏於遠地了。

    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寫道,唐玄宗迴鑾後要改葬楊貴妃,卻不公開遷葬,而私下派人掘墳,結果“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怎麼也找不到“屍體”,卻偏偏拾到了一個“香囊”。當太監把這個香囊獻給唐玄宗時,玄宗愛不釋手,終日掛在身上。如果楊貴妃真的死了,貴為皇帝的唐玄宗絕不會把這個被屍水浸泡過的香囊成天掛在身上。《長恨歌》接著又寫了唐玄宗託臨邛道士楊通幽四處尋訪楊貴妃的情景。經過千辛萬苦,楊道士終於在蓬萊山找到了楊貴妃。白居易對此作了精彩描述:“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昭陽殿裡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楊道士果真找到了楊貴妃,連楊貴妃修道時左臂上露出的“太真”二字也看得清清楚楚。不僅如此,楊道士還給唐玄宗帶回了兩件信物,“唯有舊物表深情,釵留一股鈿一扇。”對此,四川省文史研究館著名史學專家馮漢鏞教授曾率隊到太蓬山實地考察。馮教授認為,從道士找到貴妃,帶回信物來看,就清楚地表明,馬嵬事變後,楊貴妃仍活在人間。至於《長恨歌》中所指的“蓬萊”,應指的是四川營山的太蓬山。我市文史專家王化先生在《太蓬山集》中也稱:“太蓬山,因山峰狀若蓬萊而得名。”

    楊貴妃既然沒死,怎麼又不回宮呢?可見她對唐明皇的———

  • 2 # 唐風宋月

    楊貴妃是被高力士弄死的。

    馬嵬驛之變大家都知道,楊貴妃被生生逼死大家也知道,可是是誰逼死了楊貴妃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士兵譁變,看見楊國忠不順眼,早想收拾丫,可惜沒機會,這會兒出了口惡氣,為國為民除了一害。有人說是太子李亨也就是後來的唐肅宗想篡班奪權,於是鼓動禁軍把楊國忠殺了,然後自立門戶,帶領人馬重頭收拾舊河山。但是唯獨沒人想到幕後黑手是高力士。恰恰相反,在所有人的認識中,包括一些史家的認識中,高力士和楊貴妃關係好得很,鐵的很,呱呱叫得很。為了讓楊貴妃多活一秒,死得舒服點,還親自給楊貴妃弄了三尺白綾,而不是吞金而亡或者跳井而死。

    其實這都是那擱那。我們一一分析。

    先說禁軍譁變。如果說禁軍是自發譁變,義憤填膺,被禍國殃民的楊國忠氣蒙了,於是激情殺人,那麼就有個問題,他們有想過後果沒有。無緣無故打死宰相,這是造反。打死之後怎麼辦,是被李隆基下令把他們處死,還是他們自行了斷或者乾脆一不做二不休連李隆基也做了,幹一票大的。再說了世界上那有什麼自發譁變的事,肯定背後是有預謀的。陳勝吳廣殺死兩軍官,都費了那麼大勁,裝神弄鬼的。所以說這幫禁軍肯定是蓄謀已久的。領頭的是誰,一目瞭然,禁軍統領。

    當時的禁軍統領名叫陳玄禮。陳玄禮是李隆基老臣,當年跟高力士一起,拼了身家性命,發動了政變,誅殺韋后安樂公主,後來又搞掉太平公主,之後一直擔任禁軍統領,直到安史之亂爆發,就是這麼一個跟了李隆基四十多年的人,忽然就造反了?鬼信啊。所以說陳玄禮背後肯定有人,有人說此人就是太子李亨。絕大多數人都這麼認為。

    這麼想是對的,也能服眾,問題是不符合實情。因為緊接著太子李亨就帶了一幫人馬自立門戶走人了,陳玄禮和高力士繼續護送著李隆基去四川避難了。如果說陳玄禮是太子的人,為啥他不跟著太子走,因為殺死楊國忠楊貴妃之後,基本就等於跟李隆基攤牌了。那他還敢跟李隆基去四川啊。這不是拿自己老命開玩笑嗎。李隆基是那種不記仇的人嗎。他可是連自己的三個兒子都能殺的人啊。

    所以答案只有一個,他不是太子的人,他是高力士的人。那麼問題來了,高力士為啥要殺死楊國忠和楊貴妃。

    先說楊國忠。楊國忠和高力士的矛盾由來已久。楊國忠是宰相兼外戚,高力士是宦官,自古以來宰相外戚宦官這就是三大勢力,三大水火不容的勢力。高力士作為李隆基的貼身侍衛兼秘書,睡覺都在臥室站崗的人,他和禁軍的關係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說就是他掌管著禁軍。但是並沒有形成制度,有實無名。唐肅宗之後,李輔國魚朝恩宦官就直接掌管了禁軍,直到唐朝滅亡,禁軍都是宦官在掌管。而其始作俑者,就是高力士。

    面對楊國忠的飛揚跋扈,高力士多次跟李隆基說過,要搞死楊國忠,但是李隆基沒同意。早在天寶十三載,也就是安祿山造反前一年,高力士就發現楊國忠搞不定安祿山,要壞事,就讓李隆基搞掉楊國忠換人,但是李隆基沒同意。現在安祿山造反了,藉口就是清君側,高力士覺得時機成熟了,於是讓陳玄禮實行兵諫,清除了楊國忠。可以說禁軍打死楊國忠是經過李隆基首肯的。李隆基此舉跟漢景帝誅晁錯一樣,用楊國忠的人頭向安祿山納了投名狀。我身邊的壞人死掉了,你該收手了吧。

    那麼為啥楊貴妃也要死。要知道楊國忠和楊貴妃可是要區別對待的。楊國忠禍國殃民,楊貴妃可沒有,無非就是貪圖享樂而已。女人麼,正常,誰不是愛慕虛榮之徒。所以當禁軍要殺楊貴妃時,李隆基問高力士,為啥楊貴妃也要死。為啥不問陳玄禮要問高力士,因為他知道是誰在搞鬼。

    高力士說,大家怕楊貴妃秋後算賬。楊貴妃不死不安心。其實是誰不安心,是高力士,不是禁軍。所以李隆基說,那你去把楊貴妃殺了。高力士於是親手把楊貴妃勒死,還讓陳玄禮親自驗屍,最後推到枯井裡埋掉。

    或者說,難道高力士和陳玄禮不怕李隆基報復。不怕。因為一來李隆基需要二人保護,二來他知道二人是唯一忠於他的人。如果說高力士和楊國忠是奪權的話,跟楊貴妃就是爭寵。我以前曾經寫過,高力士在長達幾十年的歲月中,對李隆基產生了特殊的感情,同樣李隆基對他也有那種感情。因此楊貴妃的過度得寵刺激了高力士,她非死不可。

    人生難過是情關啊。

  • 3 # 大山坡前的coder

    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楊玉環,一生經歷豐富,分別嫁於父子,算是歷史少有的女性。對於這樣的女性,很多人會好奇她的死因,一個極豐美與貴的結合體,死亡又會與常人有什麼不同呢?

    歷史對楊玉環的死亡其實有太多的解釋,在唐玄宗管理的唐朝,也就是天寶十五載,安安祿山發動叛亂,唐玄宗因沉迷女色早已荒廢朝政,再聽到安祿山叛變後帶著楊玉環等人逃往蜀中,在經過馬嵬驛時發生戰亂,而楊玉環就是死在這場戰亂中。

    在史書中也有記載楊貴妃是在馬嵬破下自縊身亡。傳說將士對楊玉環懷恨在心,覺得是她蠱惑君心才導致帝王的今天,都說紅顏禍水,而將士就是在馬嵬驛逼迫唐玄宗殺掉楊玉環。但也有傳言說楊玉環並沒有死,而是流亡到了日本。當日負責殺掉楊玉環的是陳玄禮,而陳玄禮憐惜楊玉環,覺得她太漂亮了,不忍心殺她,便合謀高力士,在馬嵬驛殺掉了楊玉環的侍女,把楊玉環放走了。

    在《舊唐書·楊貴妃傳》中記載,在殺了反唐的楊國忠父子之後,為了免除後患,斬草除根,唐玄宗在無奈下下令殺楊玉環,楊玉環是縊死在佛堂的。

    還有種說法是說楊玉環是吞金而死的。這在劉禹錫的《馬嵬行》中就有很好的體現,指楊玉環被吞金葬於路邊,墳有三四尺高。但同樣是在馬嵬驛,一個是吞金死亡,一個是自殺死亡,會不會是先吞金後被縊死呢?

    也有人說楊玉環早已悄悄流落人間,在俞平伯的《論詩詞曲雜著》中印證關於楊玉環流落民間的傳說。但也有可能是寓意,並不能當作親眼見證的依據。

    根據各種關於楊玉環的解釋,其實最有依據的便是在馬嵬驛被縊死這種情況了。而在去年上映的電影《貓妖傳》中對於楊貴妃的死也是如此解釋的。在馬嵬驛唐玄宗礙於軍心,以禍國紅顏、安史之亂為名被逼無奈下殺掉了楊玉環,力求軍心的穩定,士兵士氣的重振。

    都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這話說得一丁點不假。一個連自己女人的性命都保護不了的男人,那他還有什麼用呢,楊貴妃真的是空有一個貴妃的頭銜,卻沒有貴妃的命。

  • 4 # 狼居高閣

    在安史之亂中,唐玄宗帶著楊貴妃逃往蜀中,途徑馬嵬坡整頓時,禁軍以紅顏亂國的理由迫使唐玄宗將楊貴妃縊死在馬嵬坡佛堂前的梨樹下。唐玄宗開始堅決不從,最後在太子李亨與高力士的勸說之下,為求自保的唐玄宗只得賜下一條白綾,時年三十八歲的楊貴妃最後被縊死於馬嵬坡佛堂前的梨樹之下,香消玉殞。正所謂“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

    當然,由於唐朝距今已經1000多年的歷史了,時間久遠,所以野史對楊貴妃之死的記載眾說紛紜,版本眾多。

    一種說法是楊貴妃死於亂軍之中。杜甫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祿山佔據的長安,作《哀江頭》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之句,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縊死於馬嵬驛,因為縊死是不會見血的。李益所作七絕《過馬嵬》和七律《過馬嵬二首》中有“託君休洗蓮花血”和“太真血染馬蹄盡”等詩句,也反映了楊貴妃為亂軍所殺,死於兵刃之下的情景。

    還有一種說法是吞金而死。劉禹錫曾寫過《馬嵬行》一詩中這樣寫道:“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行,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裡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迴轉美目,風日為天暉。貴人飲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從這首詩來看,楊貴妃是吞金而死的。也有說法,先吞金後被縊死。

    更有一種說法,是楊貴妃壓根沒死,而是流落於民間,當了女道士,最後自然而死。白居易《長恨歌》中記載:“無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說的是平叛後玄宗由蜀返長安,途經楊貴妃縊死處,躊躇不前,捨不得離開,但在馬嵬坡的泥土中已見不到她的屍骨。後來又差方士尋找,“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白居易在這裡暗示貴妃既未仙去,也未命歸黃泉仍在人間。

    甚至還有人傳言,楊貴妃東渡去了日本,並且最終死在了日本。但這種說法大多人都嗤之一笑,不以為真。

    無論楊貴妃最後是怎麼死的,我們只能說她的一生從嫁入皇家開始就是一個悲劇。從太子妃到被自己的公公霸佔,從得寵的貴妃到逃亡路上的替罪羊。楊貴妃的一生被自己的哥哥、丈夫玩弄,利用最後拋棄,如果能再選一次,我想她一定想成為一個普通女子。

  • 5 # 北辰272055996

    楊玉環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17歲時被選對唐玄宗之子壽王李瑁的妃子。後又被唐玄宗封為貴妃,從此,唐玄宗就沉溺於對這位楊貴妃愛以至於不能自拔,終日圍繞著這位美人轉,竟達到了不理朝政的地步了。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以誅殺奸佞為藉口,在範陽起兵,這時的唐玄宗才從爰情的美夢中驚醒,慌忙西逃。在西逃途中,將士群情激憤,於逃跑途中斬殺了楊國忠,禁軍將領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後,認為"賊本尚在,後患仍存",於是請求再殺楊貴妃以絕後患。此時的唐玄宗百般無奈,什麼″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之類的愛情勢言在大難來臨之前便無影無蹤了,只好和楊貴妃訣別。遂縊死於佛堂,葬於馬嵬坡前。《資治通鑑·唐紀》繼承了此說法,記載:唐玄宗是命太籤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佛堂縊死的。還有一說,認為並沒有縊死於佛堂,而是佛堂前的梨樹下。

    關於楊貴妃縊死於馬嵬坡佛堂或梨樹下一說,李肇在《唐國史補》中說:"玄宗幸蜀,至馬嵬驛,命高力士縊楊貴妃於佛堂前梨樹下……"。還有北宋作家樂史的《楊太真外傳》也記載:唐玄宗與楊貴妃訣別時,她"乞容禮佛"。高力士便縊死楊貴妃於佛堂前的梨樹之下。明確地指出楊貴妃被縊死於馬嵬驛的梨樹下,不管是縊死於佛堂或梨樹下,總之楊貴妃是死了,是被唐玄宋拋棄而死的。有關楊貴妃之死還有傳言是說楊貴妃被亂軍砍死云云,還有的說楊貴妃隱藏於民間或是東渡曰本了。

    時至目前,楊貴妃被縊死於馬巍驛的史料比較充分,具有一定好說明力,並且得到史學界的認可。然而說楊貴妃逃往日本的說法也是順理成章的,似乎也不能輕易否定。至於事實怎麼樣,有待更加科學的考古發現和有力證據的出現。

  • 6 # 碼上行

    一般來說,死於馬嵬坡,參考白居易的《長恨歌》: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表面上看是因為楊國忠楊貴妃誤國導致安史之亂爆發士兵不滿,但是事實上應當是唐王朝權力更迭的一次體現吧---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皇帝名義上是六軍的主人,可是如果六軍真是六軍的主人,怎麼會使喚不動呢?

    關於東渡日本之說,貴妃去日本幹啥?

    自己的枕邊人和家族都靠不住遠渡重洋餵魚麼?根據記載日本派遣遣唐使,財力負擔很重。從任命使臣到出發,需準備兩三年,包括造船,籌辦禮品﹑衣糧﹑藥物﹑薪俸﹑留學生和留學僧在唐費用等等。採取南島路和南路時,還不掌握季風規律,海上驚濤駭浪,隨時會把船裂為兩截。

    幾乎往返途中總有船隻遇難,只有一次來去平安。因此,遣唐使不僅出發前禱告神佛,航行中還祈禱佛教的觀音﹑神道的住吉大神以至新羅神。受命為遣唐使雖是榮譽,也有人怕危險而畏縮不前。採取北路時,遣唐使平均約七年半一次,以後由十二年半到二十年一次。

    看到這個頻次了麼,六軍譁變,哪來的時間給貴妃準備船啊食物啊供奉的神啊!!!當時也容不得拖延時間,殺了楊國忠的背後六軍的主人,勢必容不下楊貴妃--------皇帝的枕邊人活下去。待時局安定,皇帝必定要收拾這些在他“幸蜀”期間冒犯他天威的勢力的,加上楊妃的枕邊風……所以楊貴妃必須死,這就是所謂斬草除根。而且就算為了安定六軍的軍心,皇帝可能也會殺了楊貴妃,一個為了權力把自己親兒子,姑姑都殺了的人,一個女人有什麼不捨得的麼?

    其實我深深地為楊貴妃感到不平,入宮她不能抗拒,與天下之主生活她不能抗拒,甚至生死都不能自己定,若李隆基和他的先祖李世民一樣,時時事事以民生社稷為重,而不是沉溺於享樂,疏忽政事,唐王朝未必會這麼早由盛轉衰,武則天面首多的不行,影響她前承貞觀,後啟開元了麼?

    開元盛世嚴格說來也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從李淵開始就沒有哪代皇帝掉鏈子,都一直在為唐王朝的全盛時代努力著,

    看似軟弱的李治其實聯合武則天及新的官員打破了關隴集團把持朝政的局面,加強了君主專治,怎麼到了他李隆基這裡唐朝就由聖轉衰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市面上陰陽肚魚膠是養殖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