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實體店老王
-
2 # 高效率大機率小成本
簡單的說,因為大賣場不行了,小店就是方向了。
道理也簡單,就那麼大的市場,開大店的成本高了,沒有競爭力,結果就是不行。如果根據市場大小開出合適大小的店,則進可攻退可守,沒有失去市場佔有率就對了。
反過來,小店太多的地方,只要有市場,開超級大店是一點沒問題的。
大小從來都是相對的表面的,背後的門道相信才是內行人在關注的。
傳統的大賣場,雖有完善的供應鏈,卻在不斷失去市場佔有率,無以為續不得不退出市場的原因,在於其沒跟上零售服務的資訊化。
同樣的,縮小版大賣場,如果資訊化生態服務跟不上,無法獲取競爭優勢,再小的門店也是會被成本壓垮的。
所以,問題不是看大小的熱鬧,而是要探討如何進行數字化零售服務。而零售門店的分類廣而雜,如何推進零售資訊化服務,是很大很廣也很雜的,不妨具體類別分門來做可行性研究。
本題涉及的生鮮超市,圖中幾家都是與時俱進的龍頭,mini版的成本優勢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供應鏈積累的資源也不相上下,要拼的是數字化客戶服務能力,起跑線是有區別的,結果是做比不做好。
下次要讀到有價值的答題,關注本號比系統推送給你的可能性要大很多。特別當您是做零售門店的,還沒有關注一個從經濟學角度來分析零售業的賬號,導致與有深度的業內見解大機率失之交臂,是會非常遺憾的吧。
不會,從單一門店上講,Mini店的運維成本會低很多,但如果多到一定的規模之後,運維成本會成倍增長。隨著人工費用越來越高,在發達地區使用Mini店佈局、搶佔市場份額是可以的,但想要成為大賣場變革的方向,這是不可能的。
如果瞭解中國的零售業發展史就會知道,從中國發放第一塊個體工商執照到國外品牌連鎖超市入駐,再從國內超市百家爭豔到網購出現,這期間就是經歷了從Mini店到大超市,又從大超市到小超市的轉變。這種轉變涉及到資源整合以及行業競爭,最早的Mini店都是個人開的,當時國內的零售市場還是一片藍海,國外的連鎖超市看中了中國市場,這才進駐。
隨後,國內的商人們看到契機以後,經過10年的發展,那些曾經開小超市的個體老闆們,紛紛集資幹起了大超市,其中溫州人、福建人是最團結的,在全國開的超市也是最多的。當全國遍地都是中型、大型超市的時候,那些之前進駐中國的連鎖超市的生意就被搶的差不多了。很多超市收縮規模,適當關店也是這個原因。
但是,一些知名品牌依然屹立不倒,但想要跟國內的“個體聯合超市”競爭,也是比較難的。於是,他們就開始把目標聚焦到其他方式上,比如Mini店。我們以北京為例,如果把一些大的連鎖超市覆蓋北京,那需要投入的資金是海量的,但如果我為了佈局、為了增加影響力,我在北京投入300家的Mini店,那麼我就可以覆蓋整個區域,以大門店為根據地,以小門店為集散點,這就可以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互動區,結合網路下單,線下派送,Mini店取貨或送貨上門,這就完成了一個迴圈式、封閉式的佈局。
不過,不管怎麼佈局,最終“大店”才是核心,小店只是更新迭代的一個附屬產品而已,它更像是大店的觸手,最基層的服務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