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梅工筆佛畫
-
2 # We7667深山居士
歲寒三友,的確各有特點。松:堅毅挺拔;竹:虛心向上;梅:天生麗質。但三友有一共同點:耐寒,不懼風霜雨雪。要問喜歡誰,我的回答是:三友皆喜歡。
-
3 # 蘭舟V彼岸
歲寒三友中個人偏愛竹,以前在爸媽家有個小院種了竹子,說不出的清幽和詩意。現在住高層,沒辦法種,買了幾根假竹子,插在花盆裡,置於落地窗前,看著也是很清爽,很有意境的。古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並不是說不愛松梅,松只有長於高山峭壁,雲霧之中,方顯本色,若種在院裡或花盆裡,全無蒼勁挺拔的味道了。梅須與風雪相襯,且有孤傲的味道,植於院中或陽臺,跟其他的花草混在一起,終覺無趣。相比之下,還是竹子宜室宜家。
-
4 # 舒樂明一
梅花、蘭花、竹、菊花被稱為“花中四君子”。品質分別是:傲、幽、堅、淡。共同特點是自強不息、清華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態。
梅-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蘭-始自子稱王者香,空谷幽蘭天下芳.
竹-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年衣.
松-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菊-釆菊東蘺下,悠閒見南山。
-
5 # 老張16260
我忠誠於松,長壽不老,挺撥立立,風來吹不到,雪來壓不垮,不管什麼樣的環境,不管是山峰溝地,再建難從立不倒。純爺們。
松、竹、梅既然被稱為歲寒三友,共同點是一望而知,但也的確有各自的特色。
古有"松竹梅,歲寒三友;桃李杏,春暖一家"之說。這三種植物在寒冬時節仍可保持頑強的生命力而得名,但也有松醜而文,竹瘦而壽,梅寒麗秀的分別,是中國文人雅士歷來喜歡歌詠描畫的題材,據說歲寒三友之稱是源自蘇東坡。
北宋神宗元豐二年,蘇軾遭權臣迫害,被捕入獄。經王安石等人營救,始得從輕定罪,安置黃州管制。作為“罪人”的蘇軾初到此地時,心情很苦悶,生活也困難,便向黃州府討來了數十畝荒地開墾種植,藉以改善生活。這塊地,當地人喚作“東坡”,蘇軾便自取別號為“東坡居士”。
蘇軾在東坡栽了稻、麥等到農作物,又築園圍牆,造起房屋來。房子取名“雪堂”,並在四壁都畫上雪花;園子裡,則遍植松、柏、竹、梅等花木。
一年春天,黃州知州徐君猷來雪堂看望他,打趣道:“你這房間起居睡臥,環顧側看處處是雪。當真天寒飄雪時,人跡難至,不覺得太冷清嗎?”
蘇軾手指院內花木,爽朗大笑:“風泉兩部樂,松竹三益友。”意為風聲和泉聲就是可解寂寞的兩部樂章,枝葉常青的松柏、經冬不凋的竹子和傲霜開放的梅花,就是可伴冬寒的三位益友。
徐君猷聞言,對蘇軾以“三友”自勵,保持凌寒留香的高尚情操,肅然起敬,從此更留意對他的照顧了。
以後,仁人志士文人雅士對它的理解,是藉此體現傲霜鬥雪、鐵骨冰心的高尚品格,老百姓則看重其長青不老、終冬不凋,引申為生命力的旺盛,所以也成為吉祥的象徵。
松樹四季常青,姿態挺拔,葉密生而有層雲簇擁之勢,在萬物蕭疏的隆冬,松樹依舊鬱鬱蔥蔥,精神抖擻,象徵著青春常在和堅強不屈。松樹的品格是華人最為崇拜的
孔子有一句名言:“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意指在每年天氣最冷的時候,只有松柏挺拔、不落。它們像生命的守護者,就算懸崖峭壁,哪怕狂風暴雪,它們毅然地,安靜地,生長著。
竹是高雅、純潔、虛心、有節的象徵, 古今庭園幾乎無園不竹,居而有竹,則幽簧拂窗,清氣滿院;竹影婆娑,姿態入畫,碧葉經冬不凋,清秀而又瀟灑。古往今來,“不可一日無此君”已成了眾多文人雅士的偏好。
就如蘇軾愛竹。“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對於他來說,沒有竹子的居所會讓人俗氣。可在白居易看來:“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即我師。” 竹之愛,不僅是它的堅貞挺拔,而是虛心討教奉其為師,方能守節如一。
梅花為中國傳統十大名花之一,姿、色、香、韻俱佳,宋人林和靖的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將梅花的姿容、神韻描繪得淋漓盡致。
華人愛梅不僅愛它的香氣,還有它不畏寒冬的魂。漫天飛雪之際,獨有梅花笑傲嚴寒,破蕊怒放,象徵著人卓爾不群,超凡脫俗的品格。也正因如此,雪才輸梅一段香,而這種熱愛才更深切,更傲然於天地,經久不衰。
歷代畫家都喜歡歲寒三友的題材,松樹早在唐代吳道子時就常被畫在壁障上,後世多在山水畫中運用,也有單獨畫松成幅者。
研讀歷代名家畫松作品我們可以看到,從五代後梁的荊浩,到北宋的李成、郭熙,宋代的李唐、馬遠,元代的王蒙,清代的弘仁、石濤、梅清等等,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畫家,由於審美情趣的不同,松的畫法以及筆墨、構圖呈現出各異的形態。
但專門以畫松的卻是少見,而且松樹也常常與仙鶴一起入畫,其實現實中的鶴一般生活在沼澤地,跟松樹沒有關係,把它兩個放在一起,主要表示一種寓意--長壽,這也充分展示中國畫境由心生的特點。
傳說中的鶴是一種仙禽,據《雀豹古今注》中載,“鶴千年則變成蒼,又兩千歲則變黑,所謂玄鶴也”.可見古人認為鶴是多麼長壽了.因而鶴常被認為鳥中長壽的代表.
松在古代人們心目中認為是百木之長,在古籍中亦有載“松柏之有心也,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所以,松除了是一種長壽的象徵外,也常常作為有志有節的代表和象徵.松鶴延年則寓延年益壽或為志節清高之意.亦有稱“松鶴同春”.
竹就不需多說了,文同的胸有成竹家喻戶曉,尤其是鄭板橋一生只畫竹蘭石,認為蘭四時不謝,竹百節長青,石萬古不敗,鄭板橋的竹太有名了,以至於提到竹完全想不到其他人,在此就略過了。
梅自然也是歷來名家喜歡的題材,自己知道在山東有一專畫梅的大家於希寧,於希寧先生是中國當代著名的國畫藝術大師和美術教育家,是具有詩、書、畫、印和美術史論全面修養的學者型藝術家,是山東省現代美術教育的開拓者和學科建立者,他在藝術教育領域辛勤耕耘70年,桃李滿天下。
於希寧先生在青年時代曾受到齊白石大師的指點,做人做畫都要老老實實,他除了精通花鳥畫以外,猶善畫梅,又以題梅詩見長。
讀來常使人興味盎然:“千代龍柯凝鐵骨,虯枝抽出百花輸。仙山籬落勤栽種,美德春風遍四隅。”“移來三百梅花樹,對我芸窗結淨緣。歲暮天寒冰雪裡,一枝冷豔舞翩翩。”讀著這些詩,使人感到作者愛梅的深情和沁人心肺的清新。
於老字希寧,及長以字行。別署平壽外史,魯根、管龕、梅痴,齋號勁松寒梅之居,也曾屢赴江南訪梅,探梅。他尤其喜歡取整株老梅入畫,繁花茂蕊,幹如屈鐵,獨具風格。
於希寧先生生前以“才德勤修養,三魂共一心”為座右銘,在繪畫中強調國魂、畫魂與人魂的統一,拓寬了傳統花鳥畫的人文境界,尤其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他以梅花為主要創作題材,在立足傳統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藝術語彙,形成了壯美明麗的獨特藝術風格,既弘揚了民族繪畫的藝術精髓,又體現出強烈的時代精神,達到了中國花鳥畫藝術的新高峰。
對於自己來說,不言而喻自然是最愛紅梅,最喜歡毛澤東《卜算子·詠梅》: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還有就是:“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