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爆侃製造圈

    小時候讀詩是為了學習,不是很理解其中蘊意所在,背的那些詩詞,像是看不懂的畫面,存在心裡。如今長大了,在某一天,遇到了某個風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詩,那句詞,那幅畫。那種感覺,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當,以至於無法用其他的詞語形容。

    上小學時,天天揹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就僅僅只是知道農民伯伯很辛苦,所以吃飯的時候不能剩下,要全部吃光。

    現在偶然讀來,才真切體會到了父母在田地裡的艱辛不易。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李紳《憫農二首》

    媽媽來看我,走之前帶著老花眼鏡幫我縫衣服,就突然想起了這首詩。小學讀這首詩的時候只是想象得出那種情景,而現在卻是置身於情景之中。

    過了這麼多年媽媽到了要帶老花眼鏡的年齡,而我也終於理解了這首詩。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唐·孟郊《遊子吟》

    第一首會背的詩就是《相思》,大概理解它的意思,但不是很明白。後來,有個女同學給我講,她的姥爺年輕時種了一棵紅豆樹,紅豆樹很難種,但是之後還是活下來了。

    不過哪一年結果都不確定,有的時候要隔好幾年才結一次。就在這位同學出國之前那一年,樹上居然結滿了紅豆,她的兩個哥哥,就摘了很多紅豆,在上面穿孔,然後串起來給她做了條手鍊,她就帶著出國,直到現在,還留著。

    聽到她說時,腦海裡自然而然的浮現了這首詩,突然產生了共鳴,彷彿詩的作者並不是古人而是眼前的少女。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唐·王維《相思》

    小時候老師總是要求背誦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覺得甚是無聊。直到一個朋友意外去世才明白,一旦分離,有些故人就真的沒有了。

    好友這種緣分,有機會的話,還是要同飲一杯酒,共話一夜語的。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小時讀到“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只覺是簡簡單單的佳節祝願,並不認為多好。後來多讀了點書,才知道東坡居士那時官場失意,與所愛離散,孤身一人。

    試想若自身所處同樣境地,斷是說不出這般話的。只有真正置身於孤獨寂寥中,才能知道說出這句話的人是有怎樣的胸懷。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宋·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以前只在意第二句“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能夠與想見的朋友常相約,一同欣賞著悅人的風景,這便是幸福美好的生活。

    而最近人移事遷,一些朋友也沒了相見的可能,就越來越對末句有感覺了。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宋·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其實,古詩離我們並不遙遠,它們的存在是古人活過的證明,是生命燃燒後留下的痕跡。

    也許以前的你或現在的你不太理解詩詞的意思,但相信總有一天,總有一處風景,總有一種心情會讓你覺得,只有用那一句古詩才能形容。

    我們總會知道什麼叫“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也終將明白什麼是“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當然也必定會懂得什麼又是“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到了那一天,你就會發現,之前不懂得那些詩,只是因為還沒有過詩人那樣的經歷和感受。

    讀詩多了,經歷多了,在某個時刻,某個場景,紛紛揚揚間,一句早就爛熟於心的詩句忽然就會直擊心靈,豐滿了此刻的情感,而不是隻會說一句蒼白的“大粗話”。

    當傷心的時候,會想到: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而不是隻會說:

    我的心好痛!

    當開心的時候,會想到:

    甘寸及時貴似油,今朝歡樂便無愁。

    而不是隻會說:

    今天高興的很。

    當向一個人表達愛意時,會想到: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而不是隻會說:

    我喜歡你,天荒地老,海枯石爛 。

    當分手的時候,也會想到: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而不是隻會說:

    我們不合適。

    當思念一個人的時候,會想到: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而不是隻會說:

    我想死你了。

    看見夕陽餘暉的時候,會想到: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而不是隻會說:

    這夕陽,還有鳥,咋恁好看!

    要誇自己喜歡的男生時,會想到: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

    而不是隻會說:

    啊啊,真的太帥了。

    當讚美所見的美女時,會想到: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而不是隻會說:

    她好美,她真美!

    看見大漠戈壁的時候,你也會想到: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而不是隻會說:

    怎麼這全都是沙子啊。

    從前尚不懂得,因那時時節不對,人未至,雨未落,花未開。我們未能全然體會詩詞的韻味。

    雖然人的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但是對理想的追求,對家鄉的思念,對美好的期盼始終如一,我們和古人的精神連結並沒有斷裂,靈魂相通的時刻,詩詞便是我們的使者。

  • 2 # 安三壞

    飽讀詩書有益,尤其小孩子記憶力強,讀書幾遍後就能背誦,雖然不解其意,優美的詩句的韻味,使得小孩子口齒伶俐,出口成章,文學從小打基礎,透過大量積累、沉澱,隨著年齡的增長,在校學語文不難矣。

    但最好不要用贏在那裡這樣的詞形容,還有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等,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好像學習目的就是為了贏,助長攀比心理,使得與”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對立。

    讓孩子讀點詩書上好的選擇,因為成本低,不需要花多少錢,就學的了很多知識,比如鋼琴就比較貴,便宜的音不準,與書的成本相比天壤之別,何樂而不為。

  • 3 # 東聖

    飽讀詩書與否,其實對孩子的影響還是很大的。我們總是提倡好讀書,但不要讀死書!

    飽讀詩書能夠讓孩子的閱讀能力增強,同時,積累更多的興趣愛好,以及在說話方面也會有幫助!

    打個比方,一個飽讀詩書的孩子,出門旅行,看到夕陽這樣的美景,難免會感嘆一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回來的時候,還能寫一篇美文甚至遊記!

    那麼沒有飽讀詩書的人,可能看到美景只會說:臥槽,真美!

    當別人問他的時候,只會說很美,沒有其他的形容詞。

    這只是一個很小的差別,不過是我們能夠觀察到的,內在的東西,骨子裡的氣息都不同。

    飽讀詩書的人,如果是贏,贏得更多的是習慣和那種修養!

  • 4 # 巢州憨人劉立桂

    從小飽讀詩書的人,在閱讀和背誦中沐浴華夏五千年文化精髓。從詩書中明白欣賞、待物、前行、奮鬥、好學之理。人知初,就明白了許多做人、生活的道理,這還不贏在知識先知之上嗎!從小努力勤學,知禮儀,明學理,難道還不贏在為以後要走的人生路,指明瞭前行的方向嗎?德才兼修的人才,就得小時培養。父母之牽引,從小飽讀詩書的人,贏大了。願天下孩子,小時候都有這樣的經歷。回答如是。

  • 5 # 林中夢

    說起從小飽讀詩書,就想起了唐宋的讀書人,雖然是有些固有的不足之處,但從小飽讀詩書,長大後,談文論詩,就能出口成章,以致於出了不少令人驚歎的詩詞名句。

    當今教學,有不少教學的語文老師,其文化功底,我私下認為,遠不如東南亞一些國學老師,雖然近幾年重拾這些功底,但畢竟還在發展階段,這是需要補課的地方。

    常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只有飽讀詩書之後,才有文化的蘊藏量,才能在時間、景緻、巧妙的場合,呼應內心的感受,才能觸及詩文的底蘊。才能寫出好的文章。

    所以飽讀詩書,這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是我們所要提倡的。不要象茶藝,反過來,我們還要向日本學習,那原本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能忍住憋悶一直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