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樂州樹

    古人對於自然界的認識地域上很侷限,但對人與自然的關係的看法很有遠見卓識。

    戰國時期趙國著名思想家荀子,便提出了“環保治國”理念。

    《荀子·王制》中說:“ 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鱔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

    這段話大概是說:草木開花生長之時,不能進山林砍伐,不要砍伐幼苗,不要斷絕它們的生長。黿(大鱉)、鼉(揚子鱷)、魚、鱉、泥鰍、鱔魚等懷孕產卵之時,不能將漁網或毒藥投入水中,不要捕殺幼魚、幼鱉,不要斷絕它們的生長。

    荀子認為聖明帝王需要做的就是要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要制定法規,讓百姓按時節砍伐山林、捕撈魚鱉。他的思想很好地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管仲在《管子·地數》一書中提到: “為人君而不能謹守其山林菹澤草萊,不可以為天下王”。“不搞好環保,便不可擔任國家領導人”,管仲把環保上升到了更高層面。

    管仲還根據秋夏秋冬四個季節提出了環保“四禁”概念。據《管子雜篇·七臣七主》所記,春無殺伐,無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斬大山,行大火,誅大臣,收谷賦;夏無遏水達名川,塞大谷,動土功,射鳥獸;秋毋赦過釋罪緩刑;冬無賦爵賞祿,傷伐五穀。故春政不禁則百長不生,夏政不禁則五穀不成,秋政不禁則奸邪不勝,冬政不禁則地氣不藏。四者俱犯,則陰陽不和,風雨不時,大水漂州流邑,大風漂屋折樹,火暴焚地燋草;天冬雷,地冬霆,草木夏落而秋榮;蟄蟲不藏,宜死者生,宜蟄者鳴;苴多螣蟆,山多蟲螟;六畜不蕃,民多夭死;國貧法亂,逆氣下生。

    管仲所說的意思是:春天不要殺伐,不開掘大丘陵,不焚燒大沼澤,不伐大樹,不開大山,不放大火,不殺大臣,不徵收谷賦。夏天不要攔塞河水入大川,不填塞大山谷。不大興土木,不射鳥獸。秋天不要赦過、免罪和緩刑。冬天不要封官賜祿,傷害五穀的埋藏。所以春天不行禁政,各種生物就不能生長;夏天不行禁政,五穀就不能成熟;秋天不行禁政,奸邪就不能被制止;冬天不行禁政,地氣就不能保藏。四者都違反了,那就陰陽不和,風雨不順,大水淹沒州邑,大風飄屋折樹,大火焚地焦草;天上冬天打雷,地上冬天震動,草木夏枯而秋茂;蜇蟲不藏在土裡,應當死亡的活起來,應當蟄伏的鳴叫起來;草澤多有蛇和蛤蟆,山林多有蟲子和蚊子;六畜不繁育,人民多天死,國貧法亂,一派反抗之氣從下而起。

    《孟子》七篇也蘊含了豐富的生態保護思想。

    《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到: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汙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意思是:不違背農時,糧食就會吃不完.不用細密的漁網到池塘裡捕魚,那魚鱉水產就會吃不完.砍伐林木按照一定的時節,那木材便用之不盡。

    這段話表達了孟子對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

    老子的《道德經》更是對自然環境及宇宙萬物和諧相處的深層詮釋。

    道家思想強調人要與生態自然萬物同生共運,強調天、地、人之間的自然生態平衡關係,對於樹立正確的環境觀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從環境角度去看,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觀點主要包括:天人合一,尊重生命,善待萬物。道家思想認為生態系統具有規律性,這就是“道”。世界上的一切,包括天地萬物和人都是從“道”產生的。這個“道”,既是萬物之宗,又是萬物之始,更是永珍之源,使天、地、人等宇宙萬物在“道”中實現了生態自然的和諧統一。

    中國古代還有很多先進的環保思想舉不勝舉,對我們今天的地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來說都有些深遠意義。

  • 2 # 靈虛子

    古人對於環保,沒有特別的提示!但是古人有一套宗旨。那就是,敬天地,孝父母,愛兄弟,信朋友!敬天地,必須愛天地所生之一切萬物。包括山川草木,飛禽動物等有生命之者!又《太上感應篇》告誡,不妄殺生靈。不詛咒天地,罵雨呵風!是對語言之環保!在水裡放汙水,也怕得罪河神龍王。所以,古人環保是怕遭報應的!如此說來,古人的環保意識是建立在有敬畏之心的基礎上的!

  • 3 # 趙大眾

    古人對環保的意識是很深奧的,著重講的是幾個方面:第一是陰陽,第二是五行,第三是八卦,以及易經和很多古典風水之書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判斷一個人是一般員工還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