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樂州樹
-
2 # 斌哥看劇
宋代:
一、宋嫂魚羹:宋代草民的愛國之舉
中國飲食文化在宋代有質的飛躍,主要是一大批文人墨客推波助瀾,為逃避現實社會,極力推崇美食藉以消磨惆悵的愛國主義情懷,把美食和美學柔和在一起,搓揉成為吟詩賦詞的風雅素材。“宋嫂魚羹”便是那個時期的代表作。也就是在這個歷史時期,女廚紛紛登上了大雅之堂,成為宋代各類雜記上美食烹飪的巨星!
二、宋代美食:原味瓜齏笑紅樓
《吳氏中饋錄》將瓜齏菜餚的食材和烹製交待得很清楚:由醬瓜、生薑、蔥白、淡筍乾或茭白、蝦米、雞胸肉組成,各等分切作長條絲,用香油炒制。色澤淡雅,脆嫩有加,鹹鮮香俱佳。
縱觀中國遠古菜餚,先人們對雞的雞胸部位情有獨鍾,雞絲、雞片、雞丁、雞茸、雞米、雞球等高檔菜餚,都用雞胸肉。而宋代美食瓜齏首先突出的是醬瓜。可見當時的醬瓜在製作和烹飪上有較高的地位,不但有色澤和脆性特性,還具有調味品的功能。
三、鄭文寶與雲英面
像北宋初期善篆書、有詩名的鄭文寶,就創制出一種“雲英面”。這種面的製作頗像江南人好做的鮓脯繪炙無不有、埋在飯中雜烹的“盤遊飯”的風味。其方法是:將藕、蓮、菱、芋、雞頭、荸薺、慈菇、百合,混在一起,選擇淨肉,爛蒸。用風吹晾一會兒,在石臼中搗得非常細,再加上四川產的糖和蜜,蒸熟,然後再入臼中搗,使糖、蜜和各種原料拌均勻,再取出來,作一團,等冷了變硬,再用乾淨的刀隨便切著吃。
身為大臣的鄭文寶不可能是“雲英面”的始作俑者,他肯定是巧取民間廚人制面之精華,綜合出“雲英面”的製作方法來,然後他又將“雲英面”方子贈給其他好吃之人,這使“雲英面”的影響更加擴大,以至收入宋代食譜。
四、不同季節的美食
宋代城市的公眾飲食制度已有條不紊地建設起來,十分周到,像在什麼樣的季節吃什麼樣的食物,已約定俗成——
元日的元陽繭,上元的油畫明珠,人日的六上菜,二月十五的涅槃兜,上巳的手裡行廚,寒食的冬凌,四月八日的指天餕餡,重五的如意圓,伏日的綠荷包子,二社的辣雞鸞,七夕的羅餱羅飯,中秋的玩月羹,中元的盂蘭餅餡,重九的米錦,冬至的宜盤,臘月的萱草面,臘八的法玉科斗……
五、東坡肉
相傳為北宋詩人蘇東坡(四川眉山人)所創制。東坡肉的最早發源地,是湖北黃岡。1080年蘇東坡謫居黃岡,因當地豬多肉賤,才想出這種吃肉的方法。宋代人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記載:“東坡性喜嗜豬,在黃岡時,嘗戲作《食豬肉詩》雲:‘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後來,1085年蘇東坡從黃州復出,經常州、登州任上返回都城開封,在朝廷裡任職,沒過多久,受排擠,1089年要求調往杭州任太守,這才將黃州燒肉的經驗發展成東坡肉這道菜餚。作為漢族佳餚,後流行於江浙。
六、宋代至尊美食:螃蟹橙釀和洗手蟹
中國美食少不了文人墨客的參與和炒作。有東坡詩:“半殼含黃宜點酒”;王初寮詩:“熟點醯姜洗手生,樽前此物正施行。哺糟晚出尤無賴,尚有饞夫染指爭”;陸放翁詩:“披綿珍鮓經旬熟,斫雪雙螯洗手供。”……
宋代兩款蟹饌是無可爭議的美食,一款是“螃蟹釀橙”,其具體的烹製一直流傳至今;另一款是“洗手蟹”,由於宋代雜記眾說紛紜,所以現代美食愛好者至今仍說法不一。
同在南宋時期的林洪《山家清供》為何只有“螃蟹釀橙”的烹飪方法,而獨缺了美食“洗手蟹”呢,我以為“洗手蟹”已經成為當時的大眾美食,太簡單不值得寫;還有就是因為製作配方當時店家密不外傳所至。
-
3 # 曉味道
清朝的美食吧!尤其是慈禧太后執政的那個階段,各種花樣美食數不盡數,一頓飯上百種菜品,聽說是每菜只吃一口,其奢侈不言而喻!先來看看清代貴族食物的原料有多豐富。《紅樓夢》的第53回莊頭向賈府交辦年貨時就提到了如下食材:大鹿,獐子,暹豬,湯豬,龍豬,野豬,家臘豬,野羊,青羊,家湯羊,家風羊,鱘鰉魚,雜魚,活雞、鴨、鵝,風雞、鴨、鵝,野雞野貓,熊掌,鹿筋,海參,鹿舌,牛舌,蟶乾,榛,松,桃,杏瓤,大對蝦,幹蝦,御田胭脂米,碧糯,白糯,粉粳,雜色粱谷,下用常米,各色乾菜。不僅雞鴨魚肉俱全,而且每個種類都十分豐富,這樣的食材配置,簡直可以說是令人眼花繚亂、羨慕不已!
現在流傳下來的菜品也很多,只不過有的換了名字,有的改進升級,不過祖宗留下來的經驗,後人會永遠繼承下來!
-
4 # 最後一刻拍案驚奇
至少是明朝以後了,譬如愛吃火鍋的人,辣椒是明朝才傳入中國的,還有做土豆粉的土豆,紅薯,甜甜的玉米等等。明朝之前很多現代人喜歡吃的東西都沒有。列舉一下明朝之後進入中國的產物吧。菠蘿,辣椒,南瓜,苦瓜,花生,向日葵,玉米,土豆,草莓,蘋果,捲心菜,洋蔥,番茄…所以我認為明朝以前適合現代人口味的原材料完全不具備啊。
回覆列表
中國很多美食是源於宋朝。
宋朝的菜餚究竟何等美味呢?要想了解這個朝代的美食文化,大家一定得知道這三樣東西:一道菜,一本書和一幅畫。
先說說這道菜。它的名字叫“東坡肉”,是宋朝非常有名的菜餚之一,流傳至今,仍是華人很愛品的一道菜。
為何稱之為“東坡肉”呢?
話說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蘇軾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那裡,他自己開荒種地,自號“東坡居士”。在黃州期間,他親自動手烹飪紅燒肉,還將做法和經驗寫入《食豬肉詩》中。但是,蘇軾在徐州及黃州時烹製的紅燒肉,只是在當地小有名氣。真正聞名全國的紅燒肉,是蘇軾後來在杭州做的的“東坡肉”。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一月,蘇軾來到闊別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次年五六月間,浙西一帶暴雨不止,太湖洪水氾濫,莊稼大片被淹。於是蘇軾組織人員疏浚西湖,築堤建橋,最後使西湖回覆勃勃生機。西湖治理後,旱澇災害大為縮減,再加上這一年風調雨順,所以西湖地區莊稼大豐收。
杭州的老百姓很感激蘇軾做的這件大好事,又聽說他在徐州、黃州時最喜歡吃豬肉,於是過年的時候,大家敲鑼打鼓抬豬擔酒給蘇軾拜年。蘇東坡不好推辭,只好收下。然後叫人把它切成方塊,用自己的家鄉四川眉山燉肘子的方法把豬肉燒得又紅又酥,再按治理西湖的百姓花名冊,每家一塊兒,將肉分送給百姓過年。大家吃後無不稱奇,將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
後來,蘇東坡被調職充軍後,杭州的老百姓一直惦念他並讚揚他。於是,“東坡肉”一代一代地傳下來,直到今天,仍是杭州的一道名菜。
宋朝還有眾多豐富而精緻的菜餚,要真正走進宋朝的飲食文化,必須讀一讀《山家清供》這本書。
《山家清供》南宋人林洪撰,是宋代的一本菜譜,同時又是一本中國生活美學的經典。作者林洪寫的都是平常飯菜,卻以雋永的文字融和了飲食、養生、文學、歷史等方方面面的知識,更描畫出了生活的態度及生活的藝術,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從這本書我們足以看到宋超的飲食文化境界之高,如此高的境界怎能創造不出人間少有的美味呢?
當然,宋代的菜品除了品味高,種類也甚多。大致上可以劃分為肉禽類菜餚、水產類菜餚、蔬菜類菜餚、羹類菜餚、醃臘類菜餚五大類。肉禽類菜餚又可細分為羊肉、雞肉、豬肉、鵝鴨肉、牛肉、馬肉、驢肉、狗肉、野禽肉等類菜餚。宋代更是中國烹飪技術承上啟下的大發展時期,煎、炒、爆、燉、炸等今天常見的中式烹飪技法在當時均已出現。南宋時臨安的大型餐館,僅名菜就已高達數百種。可以中國最發達的烹飪技術就在宋代。
宋代的飲食文化如此發達,這與當時的經濟發展有關,所以要說說一幅畫。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就展現了當時北宋都城汴京的盛世繁華,遊人熙熙攘攘,隨處可見各種酒樓、茶館、飯店、食店和食攤。宋代酒樓已經有了“顧客至上”的經營理念。
宋朝是中國市民階級正式產生的時代,大批的官員、手工業者、商人、小業主構成了宋朝的中產階級,北宋首都汴梁和南宋首都臨安都是人口超過百萬的大城市。宋朝人口超過二十萬的有六個城市,“京城資產百萬者至多,十萬而上,比比皆是”。小城鎮和集市也很繁榮,據不完全統計,北宋市鎮數量超過1900個,南宋也有1300多個。
充足豐富的飲食物產才能讓食文化興盛起來。宋代的社會經濟基本構造是以種植業為基礎,經濟作物與畜牧養殖等行業當時得到了長足發展,而且商品流通與都市經濟蓬勃興盛。《夢梁錄·物產》中列出了各種物產的若干種名稱,穀類蔬果、禽獸蟲魚,應有盡有。即便是農村,有錢人也很多,尋常百姓靠著加工業和養殖業致富,出現了諸如“茶園戶”“鄉村酒戶”“花戶”“藥戶”“漆戶”“糖霜戶”“水碨戶”“磨戶”“熔戶”“機戶”“綾戶”“香戶”“蟹戶”等各種專業戶。
同時宋朝的食文化發達,也與南北食文化交融密切相關。北方的飲食風俗與烹飪技術迅速傳播到了東南地區。當時杭州城內的餐館,很多都是汴梁來的人,江南的食文化在政治中心南遷的過程中,加速與北方的交融。
另外,宋朝的老百姓,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正式開啟三餐制的平民。在此之前,按照規定,老百姓是隻能一日兩餐的,諸侯可以一日三餐,皇上則是一日四餐。宋朝開始了一日三餐,不僅說明體現等級制度的用餐制度失效了,還折射出了宋朝貨真價實的繁榮。因為只有老百姓富裕了,才能吃得起一日三餐。
三餐制直接促進了兩宋都市餐飲業的極度繁華。北客人進去了,“不問何人”,一律一視同仁。不僅店內整潔衛生,瓜果蔬菜新鮮,器具講究,還支援“快餐業務”和“跑腿代購業務”。如果客人要求趕緊吃完上路,就先給他上“蓋澆飯”之類的主食;如果客人想吃別家的點心,還可以派店小二去幫忙買。可見,宋人的服務理念並不比現代人落後多少。
三餐制之外,宋朝民間還出現了早市和夜市這種很現代化的生活方式。
如果問:中國的美食何時興起?非宋代莫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