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身心舒展

    閱讀也要與時俱進

    有一個詞叫“匹配”,意思就是說 AB兩個事物要對應起來才和諧,否則就會失衡引起矛盾。縱觀中國歷史,但凡是順應時代變化做出“匹配政策”的朝代都出現了享樂和平的太平盛世,例如唐朝的“貞觀之治”,清朝的“康乾之治”,這些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當然,不只是治國需要運用匹配的政策,任何時候任何人都需要有發現的眼光運用時代需要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閱讀也一樣,我們需要在不同的時代運用不同的閱讀方法,所以我們從孔子時代的“講學”,到了後來的“私塾”,最後到了我們現在正在運用的“新學堂”。但是,現在網路時代發現神速“新學堂”的2D學習方法已不能滿足我們渴望輸出的需求,《高效能閱讀》指出我們需要將 2D升級到3D,但同時需要將2D與3D相結合的學習方法:“讀書☞經驗☞實踐☞總結”。

    在《高效能閱讀》中,日本作家原尻淳一透過閱讀高達一百多本閱讀著作並結合自己的經驗總結出了89條閱讀技巧。這些技巧包羅永珍,全面而又細緻,包括:閱讀習慣的養成,簡便好用的閱讀小物件,閱讀環境的佈置,以及為“輸出”而做準備的資料庫建設等等,讀完此書有種感覺就是-為了幫你提升閱讀效率,作者真的是幫你武裝到了牙齒。

    作者原尻淳一,是日本龍谷大學經濟學部客座教授。1972年出生的他,研究生畢業從事過知名廣告公司的營銷和宣傳工作,後來任生產商的諮詢顧問。業餘時間與其他人合作著有《“職業未來地圖”的畫法》《整理的藝術3》等作品。

    《高效能閱讀》總共有七個章節,作者原尻淳一透過這七個章節為我們提供了一套閱讀一條龍服務:“培養閱讀習慣☞提高閱讀速度☞輸出準備工作”,所以不管你是閱讀小白還是閱讀大咖都能在此書中吸收到營養和精髓。

    一 培養閱讀習慣

    1. 解除思想禁錮。

    有閱讀障礙的人一般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壓力:怕自己理解不了,怕浪費時間;或者從一開始學習閱讀的時候就就對“它”有一個誤區:讀書就是從頭對到尾,或者讀書不能跳讀否則就是不認真。結果造成我們讀了這麼多年書竟然還是不會閱讀。

    作者在第一章第一個小節就給我我們引進了法國作家達尼埃爾.佩納克的“讀者權利十條”來幫我們解放天性,請仔細閱讀:

    第一條 不讀的權利

    第二條 跳讀的權利

    第三條 不讀完的權利

    第四條 重讀的權利

    第五條 讀不擇書的權利

    第六條 包法利證(易被小說感染的症狀)

    第七跳 讀不擇地的權利

    第八條 隨意選讀的權利

    第九條 朗讀的權利

    第十條 默讀的權利

    讀完以後是不是感覺輕鬆多了?

    讀書就是一件為了提升自己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的途徑,只要我可以學到知識,就不必拘泥於閱讀形式。

    2. 愛上讀書

    解除思想的魔咒只是為我們掃清了前進道路上的思想牽絆讓我們能夠輕裝上陣,但是能不能走好、怎麼走好也是至關重要的。

    目標:透過閱讀讓我們成長。

    首先,前進需要動力。作者在書中指出“好奇心”就是給我們動力的發動機,而書就是供給發動機能量的燃料。我們得到的燃料越多,發動機運動越快那我們就前進越快,所以“好奇心”和“書”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為了激發“好奇心”,作者列舉了很多有意思的技巧,如“先聽後讀”,“遊牧讀書”,創造讀書好環境等等,這其中介紹的第14個技巧“轉移物件”法讓我印象深刻。

    “轉移物件”就是我們先把注意力從書本或者檔案轉移到與之相關、能引起我們好奇心的物件上面,如作者、主題等。再逆流返回慢慢轉移到書本上來。這與“曲線救國”有異曲同工之妙。

    比如說這裡有一本《認識電影》讓你看,拿過來一看:哇,這麼厚,心裡排斥瞬間襲來。泛讀一看,裡面好多經典電影。選一個自己感興趣的一個過幾個來看。等看完電影如果說有慾望去寫一篇“影評”來表達對電影致敬,那麼我們可能第一時間會想到怎麼寫出高水平的影評?這時候我們可能就一下對《認識電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就是利用了與書本相關的周邊物件“電影”“影評”來引起對書本興趣的技巧。

    二 提高閱讀速度

    透過各種方法養成閱讀習慣後,就要追求閱讀“高速高效率了”,畢竟這樣才會讓我們有更多得時間閱讀更多的書。

    在書中作者提到了一個快速閱讀的方式:一假設二閱讀三對比四記錄。這個方法目標明確,能夠調動讀者的主動性,閱讀起來省時又高效。

    這是作者在第四章中提到的第38個技巧。方法和流程大致如下:透過仔細閱讀目錄找到書中的重點內容和關鍵詞,並大膽猜測關鍵詞所表達的意思。完成猜測後,找到關鍵詞所在的章節重點、反覆閱讀其前後部分。閱讀以後對比出猜測的內容與書中內容的差別並做好記錄。此刻,如果有任何的感想或靈感都要毫不猶豫的把書本當成筆記本做好記錄。

    就像我們初識一個人,我們習慣從她的言談舉止對她進行初步判斷:高冷(不好接觸吧)、身材高挑(吃的很少吧)、乾淨利落(很愛收拾吧),但接觸一段時間後我們會發現實際並非完全如此,高冷下面有一顆熱心腸,每次看到你有麻煩總是盡她所能來幫你;雖然高瘦,可吃的最多的一個就是她;乾淨利落,這一點沒錯總是把房間收拾的樣間樣板間。有了這樣的對比我們會感慨出:真的不能草率給一個人貼標籤,這就是對比後得出的靈感。

    三 輸出準備工作

    作者認為我們讀書的目的就是從書中學習前輩人總結的經驗教訓,再將這些經驗教訓拿到工作生活中進行驗證,挑選出適合我們的部分為我們所用。這樣迴圈往復,慢慢我們會有自己的一套經驗總結。所以,我們讀書的最終目標應該是著書立說。

    為了完成高質量的輸出產品,我們要在平時的生活中養成素材積累的習慣。這裡說的素材積累不只是文章的內容素材,還有構成文章的方方面面,如:結構、排版、圖案、風格等等。

    在書中作者舉了達.芬奇為了作品積累了大量的素材。這些素材已經超出了繪畫的範圍,甚至包含了數學、天文學、光學地理學等等。將作品的每一部分都當成我們必修的課程,這也是作者所推崇的。

    我們現在不必用剪報,手抄筆記等這種傳統的方式來做準備工作,因為網際網路確實讓我們方便了太多。

    只要我們堅持在日常生活慢慢積累素材並分類整理。我們需要輸出的時候就可以隨時拿出來利用,這實際是將工作分攤到了每天日常生活中的,省時又高效!

    至此,作者的任務已經完成但我們的任務才剛剛開始。隨著自媒體的發展,每個人都渴望將自己的故事和經驗與大家分享,甚至是形成自己的一份事業。這需要我們不斷的透過閱讀累計資源,把學到的知識在生活工作中實踐,最後歸納總結成為自己的觀點學說。別人又從我們的歸納中提煉出自己的學說,這樣迴圈往復,像“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教師還有幸福感,還有自信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