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梁萬里

    馬三立先生在相聲史上的突出貢獻,在於他對相聲藝術優秀傳統的全面繼承。如果說侯寶林先生的主要貢獻是在相聲革新方面的多項突破和發展,馬三立的突出成就則來自於他對相聲藝術傳統精神的全面把握與深刻繼承。他早年表演的傳統相聲,主要是最見演員功力的“貫口”活兒與“文哏”段子,如《誇住宅》、《地理圖》、《吃元宵》、《文章會》等等。其表演“活兒寬、路子正,哪段兒都有新東西”。中年之後,在表演對口相聲的同時,馬先生也擅演單口相聲,並且常能使所演節目給觀眾帶來“餘音繞樑”的美感。當時樂了還不算,“什麼時候想起來什麼時候還會樂”,真正做到了使自己的藝術膾炙人口、雋永流芳。在藝術趣味上,他在舞臺表演上的“口風”追求現場運用,他曾說:“我不喜歡拿好架勢才出場,也不喜歡用大喊大叫、超刺激的怪聲、怪氣、怪相找噱頭。我要用語言和形體動作把觀眾引入我為他們提供的特定環境,使觀眾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我用‘包袱’把觀眾逗樂,又要使觀眾在感覺上並不以為我是有意識地在逗他。”正如古人詩句所謂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正是馬三立在相聲表演藝術上“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境界與追求。馬三立與兒子馬志明眾所周知,馬三立相聲藝術的風格主要表現為颱風親切、口風隨和、題材平常、語言平實、結構簡單卻雋永幽默。他的相貌清瘦,表演樸素,說表的語言比較粘連甚至顯得有些零碎和嗦,個別節目在輕聲絮語的說表中,不時還會出現口頭表述所常有的語病,可聽著卻使人感覺如聊家常、如遇故知,親切隨便中會突然迸發出機趣與幽默。他的相聲表演風格是自然散淡的,猶如傳統的太極推手,“包袱”輕易不會出手,而一旦出手必能力拔千鈞、一語中的,使人久難忘懷。其代表性節目如《大保鏢》、《文章會》、《誇住宅》、《白事會》、《賣掛票》、《黃鶴樓》、《開粥廠》、《買猴兒》、《似曾相識的人》、《10點鐘開始》、《家傳秘方》、《學說瞎話》、《逗你玩》等等,無不從各個側面體現著他的表演風格。馬三立的相聲,從文學指令碼看,主要是以第一人稱“我”的口吻來敘述故事,刻畫人物。情節和人物於是成為馬三立相聲文學的兩大支柱。“我”這個第一人稱的敘事方式,又使得表現的內容更細膩、更可信,也更具藝術上的感染力與諷刺審美的便利與張力。馬三立的相聲說表因著第一人稱敘事方式的具體與延展,而在思維上屬於歸納式的昇華與浸染。從而導引出它們各自不同的審美姿態:在諷刺手法的運用上,是“自嘲”式的;在藝術的展示手法上,馬老體現著“人情練達即文章”的深刻;在思想展示的型別上,他通俗而質樸;在風格的價值迴歸上,馬老以相聲藝術的傳統精神演繹著無處不在的平民心態與生活風情,長於寫實。天津的文化氛圍和長期的撂地演出生涯,以及深厚的藝術淵源,使得馬三立不僅基本功紮實,傳統藝術的修養深厚,而且極熟悉天津的市民生活,懂得老百姓的日常心理,又瞭解天津觀眾的欣賞習慣,所以,他的藝術被視為平民的或市民的,平易的或樸素的,是典型的“平民藝術家”表演的天津地方風味濃郁的“津門相聲”。社會評價與馬季馬三立大師在漫長的舞臺生涯中,飽經風霜,歷盡坎坷,矢志不移地以相聲為武器,諷刺假惡醜,歌頌真善美,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地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受到群眾愛戴,在海內外享有相當高的聲譽。他家學淵源,博採眾長,承前啟後,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推動了相聲藝術的發展,不愧為當代的相聲泰斗、幽默大師。(新華網評)馬三立的相聲,可稱得上是如行雲遊風,娓娓道來,天機自露,水到渠成,自始至終帶著賞心悅目的鬆弛感。至於馬三立那變幻莫測、出奇制勝的想象力,更是令人歎為觀止。透過長期藝術實踐,馬三立形成了藝術上的獨特風格。他喜歡用第一人稱的表演方式,“我”,既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又是諷刺嘲諷的物件。有人曾這樣評論:“他就是被諷刺的物件,有時雖然捧哏的指出他的漏洞,但,並沒有公開的評論。他盡力把被諷刺的物件演活,而把評論工作交給觀眾。演員與觀眾配合默契,達到集體抒情。” (中國網評)馬三立早已是天津獨有的文化符號。這位德藝雙馨的人民藝術家為世人馬三立獲獎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經典名篇。作為曲藝界里程碑式的人物,馬三立為相聲藝術的發展與傳承立下了汗馬功勞,並奠定了馬氏相聲這一中國相聲重要流派的藝術基礎。馬三立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相聲和觀眾,馬氏相聲更是以貼近百姓、貼近生活著稱。大師生前將笑聲傳遍了千家萬戶,他是深受觀眾愛戴的表演藝術家,也是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師。甲午馬年,相聲泰斗迎來了百年誕辰,在這個意義深遠的年份裡,在相關部門大力倡導下馬三立百年誕辰系列紀念活動應運而生。既是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是弘揚立德、立功、立言的三立精神,是為觀眾圓夢,也是為中國相聲圓夢。(天津北方網評)雖然差了好幾輩,但馬老當時非常認真,對我學相聲的情況問長問短,熱情地鼓勵我。”“以後我經常去拜訪馬老,他的教導影響著我的一生。他在藝術上是高不可及的大師,但一輩子做人低調、謙和。”(馮鞏評)“我當時只是個無名小卒,但從馬老那裡沒有感覺到一點點大師的架子。”相聲、小品演員鞏漢林第一次和馬老接觸就留下了這樣的印象。1990年,鞏漢林正跟隨唐傑忠學說相聲,他為老師舉辦了一次紀念演出,請來了馬老。當時馬三立已年近八十,但自始至終非常熱情地參加了整個演出,還題字助興。“後來有一次我去看望馬老,他送了我一個有助睡眠的枕頭,說咱爺倆都這麼瘦,得睡好覺,才有精力創作。”(鞏漢林)[12] “我的老師是很有性格的人,我們當學生的請他吃飯給他送禮都不招他喜歡。有時從北京到天津去看他,他說你要帶東西就帶一盒北京的麻豆腐。”在學生的眼裡,馬老師從來都把自己當作是一個普通的演員,認為觀眾看自己的表演是對自己的抬愛,不管什麼樣的觀眾跟他打招呼,他都熱情地迴應。對年輕的相聲演員,他沒有不喜歡的,一見面就鼓勵、鞭策,有問必答,有求必應。“老師是個老藝人,但他絕不是舊式的老藝人,從不講究論資排輩。”(常寶華評)“真正關心老百姓的生活和喜怒哀樂,是他平易之風的根源和精髓。”在馬三立的相聲中處處滲透著生活的芳香,正是生活的基礎上,馬三立的相聲往往在平淡之中顯奇譎,在觀眾不知不覺中甩出包袱,出乎意料之外又存乎情理之中,形成了典型的“馬派”相聲“蔫逗”風格。馬三立從藝以來,演出的相聲形象生動突出,為幾代人所喜愛。在相聲界有一句俗話:“誰不學馬三立誰不會說相聲,誰學會了馬三立誰說不好相聲。”說的是馬三立自成一家的表演風格,有他個人的天才因素和特殊經歷,是後人難以企及的。“但有一點是值得學習並且能夠學習的,”“那就是,他把自己的100多斤全交給了生活和相聲,所以他才能一直保持著藝術的青春和不竭的創作源泉。” (汪景壽評)1985年我與馬老共同參加春節聯歡晚會,演出前後,馬老先生完全服從晚會的總體安排,反覆排練,一點沒有額外要求,也沒有“大腕”的脾氣,特別是演出結束後,其他演職員都忙活各自的工作去了,把老人給忽略了,但老人並沒有在意,只是輕輕地問我,我們可以走了吧。直到這時工作人員才反應過來,表示非常抱歉,但老人並沒有說什麼。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老人的襟懷。在相聲界,他的藝術、人格、品德應該是擺在第一位的,讓人感到可親可敬。(馬季評)我1978年考進天津市曲藝團,當時馬老是團裡年紀最大的,而我和鄭健是年紀最小的,記得有一次演出完自己挺得意,在後臺遇見馬老,就說:馬老師您給說說。馬老當時回了一句話“瞎嚷”,往後每逢演出下來,馬老經常給我們指點。馬老還特別強調,你們學相聲千萬別學我,要根據自己的條件創個人的風格,說真心話,馬老的東西有些我們還真學不了,一句話,功夫不到家。與馬老共事的幾年中,馬老給我們指點的每一句話都是他幾十年磨出來的,能夠毫不保留地告訴我們,一般相聲演員做不到。(戴志誠評)1978年我隨文工團到天津演出學習,第一次欣賞到馬三立和王鳳山合作的《揀行》,真正感受了他老人家的舞臺風采,馬老相聲中的東西太多了,它除了相聲技巧外,還有人物在裡面閃光,也有灰色幽默的東西。社會人心浮動,我們搞一個作品花費半年時間申請,一次晚會就曝光,然後就棄置不用了。而馬老的作品是一生的積累,經過千錘百煉的,能夠傳幾代人。 (黃宏評)他是一位德藝雙馨的人民藝術家,擅演“貫口”和文哏段子,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潛心探索,創立了獨具特色的“馬派相聲”。他是中國相聲界年齡最長、輩分最高、資歷最老、造詣最深的“相聲泰斗”,深受社會各界及廣大觀眾的熱愛與尊敬。(天津北方網評)馬三立的表演,不主張大喊大叫而工於“蔫逗”,儘管他的聲音像平常講話一樣,觀眾卻情願湊合他,他也能把全場觀眾都攏得住,這一點似“雲遮月”,餘味無窮。(謝添評)

  • 2 # 天高雲淡17848883

    我說說我的認知。我是天津人,快五十歲了,我記得我小的時候,家裡唯一的家用電器就是一臺收音機。而那個時候天津廣播臺每天都有一個曲藝節目播放,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應該是在下半晌的六點。有時候老爹一下班,一進門就會和老媽說:快把半導體拿出來(那時候,像收音機這種高檔貨都是不能隨便給孩子們用的),今天有馬三立的段子。這是記憶猶新的一句話。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來馬老在天津人心目中的地位。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中國的傳統的曲藝越來越喜歡。我覺得,三立老是真真正正的人民藝術家!沒有之一!!他為人平和,沒有”腕兒“的架子。記得我小學二年級的時候胳膊骨折了,在天津的反帝醫院治療,早晨吃早點的時候遇到過三立老。當時是媽媽帶著我,遇到老先生後媽媽下意識的喊出來:呦,馬三立!老頭呵呵笑著說:唉唉,泥了吃早點啊!現在想起來真是不可思議。這麼大的藝術家,竟然像個街坊四鄰的老大爺一樣。我個人覺得,三立老不是侯寶林可以比肩的,因為,他老人家就是我的街坊鄰居,就是我的長輩,沒有絲毫的架子。他不會去給誰歌功頌德,也不會去譁眾取寵,他就是他,馬三立,一個在天津老百姓心目中無可替代的、帶給我們開心快樂的鄰居老爺子!他從來不會讓你覺得他是高高在上的人,你永遠不會覺得你比他低一等。這樣的老藝術家現在沒有了!天津人懷念馬三立。

  • 3 # Sn0WbrOther雪哥

    謝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是馬季對馬老的評價!“馬祖”這是郭德綱相聲作品裡對馬老的尊稱!馬老的相聲作品融入很多市井人物,聽眾的代入感很強,經典段子《逗你玩》《誇住宅》《練氣功》等聽起來都和老百姓身邊的事情一樣,貼近大眾,貼近生活,也能夠引起百姓的共鳴!一代大師!

  • 4 # 小宏愛搞笑

    馬三立就是相聲界的泰斗,對相聲的發揚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凡聽過馬三立相聲的,都有種念念不忘,聽完還想聽,三遍之後看了還能笑的。真正的為我們帶來快樂的人。相聲我只覺得馬三立是最好。沒有之一。

  • 5 # 樹梢之月

    相聲演員?冒昧問一下 你聽過相聲嗎?不對 我應該先問下:你聽說過相聲嗎?我真的對你如此“高估”馬三立先生而驚詫不已 。不想再多說什麼了 如果你會用百度的話 就自行腦補一下。

  • 6 # 手機使用者11388604480

    我沒有現場看過他們(侯寶林和馬三立)的相聲,我又是個外行,但我喜歡聽相聲。在我看來,二老都是相聲界的,國寶級的人物。今後,有沒有人能超越他們,我不知道!如果與當今相聲界的人物來比較的話,我認為他們就像是泰山,就像是華山,而其他的頂多是個小山包,或者是一座墳頭。如果他們是武術大師的話,那麼其他的,只能是敲鑼耍猴的,或者是一個家丁,武師,保鏢。不能比,如果再比下去的話,我會感覺到我好像在羞辱大師。如果在現場聽侯寶林先生說相聲,只要他一出面,我就會站立著掌聲不斷,直至把手拍紅,就像粉絲,對待他的崇敬者。如果是馬三立先生出場的話,我也會直立著,文靜的拍著雙手,就像對待我尊敬的教授和師長。只要提到馬三立先生,在我腦海裡,浮現的是一位和藹可親的老者,一肚子“滿腹經輪”的智者。

    他的相聲從面目看不到一絲的誇張,從他的語調上,看不出他在表演。他在臺上講,你會感覺到,他就站在你的面前,給你一個人在講,慢聲細語,娓娓道來。他像再給你講一個精彩的故事,或者是一些有趣的事情。他的語言停頓,會讓你去思想,你會不由自主的隨著他,像是被牽著鼻子走,不!應該說牽著你手再走。像是在神奇裡大山裡轉悠,三拐兩拐給你一個驚奇;三拐兩拐給你個喜悅。最終,他會給你一個大禮包,你好奇著看著他,他微笑著看著你。你把他送給你的禮包,小心翼翼的一層一層的開啟,當你看到結果,無論這個結果是什麼,你都會開懷大笑,不由自主的大笑,絕對不是因為“撓撓”。

    馬三立老先生一身都是獨特的。他的語言,他的聲調,他的動作,他的表情,是上天賜予他的。他不會大笑,他會讓你大笑。他看著你大笑,他微笑著拍著他那雙大手,睜著他那雙小眼睛,支他那雙耳朵,細心的,尊重的聽著你在笑。一個和藹的老人,一個智慧的老人,一個幽默的老人,給人們帶來多少歡笑,給人們留下多少記憶。

    我無法評價他。

  • 7 # 松沉彈抖9

    馬老在相聲發展史上絕對是一個劃時代重量級人物。經歷了舊中國和新中國的不同生活環境。論輩份是侯寶林的師叔,他的新版相聲拋開舊社會的段子銜接新時代包袱,自然流暢回味無窮。已達到普通相聲演員無法企及的高度。

  • 8 # 哥鬧著玩的

    早期的相聲藝人被貶稱為白話蛋,耍貧嘴。相聲的觀眾大多是苦力工人,收了工,回家早了也沒啥意思,聽聽耍貧嘴,扯扯白話蛋。因為當時相聲葷口較多,藝人們看見女人和小孩時都以自嘲的口吻把她們勸離。某大師其實是被推崇了而已,從撂地攤到進劇場;從隨口散講到規規矩矩,他表現得更順從而已。從某種意義講相聲不能歸為藝術,稱之為語言技能比較妥當。如何理解技能和藝術的區別?平面設計與美術;播音主持與話劇:前者是技能,後者是藝術。

  • 9 # 不知不覺298

    相聲界太認師徒傳承輩分高低,規矩大講究多。這種習慣會直接導致相聲死氣沉沉,統共不到一百年的相聲哪來那麼多規矩,我估計和侯寶林馬三立脫不了關係。所以我認為相聲興始於於馬三立,衰也始於馬三立

  • 10 # 名字已存在已存在

    我不敢說評價馬三立大師,作為一個幾乎365天聽360天相聲的愛好者,我真的很喜歡馬三立的相聲!我從小就喜歡聽相聲,誰的相聲我都聽,只要搞笑的我都喜歡。實話,一開始我並不是很喜歡馬三立的相聲,因為我覺得不夠有意思。但是慢慢的隨著聽相聲的量慢慢的增加,再加經常關注一些關於相聲的小知識,我就我喜歡馬三立的相聲。馬三立的相聲,我個人感覺拿捏的極其到位,鋪墊包袱到把包袱抖出來,聽著那麼舒服。有人說,說相聲的,有的人說的外行服,有的人說的內行服,但是要做到通吃內外行那簡直太難了。馬三立大師的相聲,我覺得就屬於內外行都得挑三個大拇哥的那種!而且從拜訪啊,新聞等渠道吧,獲知馬三立是個很好的人。老人家長的就面善,而且有很多故事是馬三立幫助別人的。如果你剛喜歡上相聲不久,可能也有與我剛開始一樣的感受,但是聽得多了你就會越來越喜歡馬派的相聲!

  • 11 # 足彩大蔥解球

    馬老相聲特點刻畫人物細膩,準確,功底深厚,說的技藝無人可比,可見這是老藝人尊重觀眾,尊重藝術的美德,鋪包袱,抖包袱的技巧絕對前無古人,所以聽了就會有餘音繞樑,回味無窮的相聲特點,就說的本事講,即便是和過去的老藝人比較也是無人可出其右

  • 12 # 海海147035523

    這可是中國正宗的相聲大師,家喻戶曉,老幼皆知,當之無愧!

    在那個年代,收音機就是娛樂的寶貝與途徑。只要有他的節目,我絕不會錯過;他的演藝,聲量不大且清晰,言詞平常且幽默,動作表示自然且親切!內客有諷刺假惡醜的,有歌頌真善美的;他的相聲藝術大多取才於民間平常之事,膾炙人口,即使平日勞動之餘,不時回想一下,也會捧腹暢笑,他給我們帶來了歡樂!

    馬三立老先生是國寶,是我們老伯性尊敬的.喜歡的相聲大師!我們永遠懷念他!

  • 13 # 十項全能斜槓青年

    提起相聲,現在的觀眾大都會想到馬季、馮鞏。其實馮鞏與姜昆、劉偉等人是一輩,他們的祖師爺是馬三立,而師爺則是侯寶林,馬季只能算是他們的師父。 在相聲圈裡,輩分是有嚴格規定的。現在普通的說法是“德壽寶文明”,“德”字輩的老先生現在都已作古了;“壽”字輩的只有眾所周知的馬三立老先生,如今馬老也走了,那麼馬老被稱做相聲界的祖師爺的位置也就只剩下天津的於佑福女士了;“寶”字輩的傑出人物很多,像相聲大師侯寶林等即是,雖然侯寶林也已經逝世了,但現在說起來他這一輩分上的人,全國也不會超過20個了,有尹笑聲、田立禾,以及馬老的兒子、相聲大師馬志明先生等;“文”字輩的領袖是蘇文茂先生,之所以被稱作“文”字輩,就是從他的名字來的;“明”字輩的相聲演員很多,有蘇明傑、郭德綱等等,基本上就是現在活躍在舞臺上的中青年演員們。

    在相聲界,他的藝術、人格、品德應該是擺在第一位的,讓人感到可親可敬。

  • 14 # 陽春白雪126892827

    實話實說,馬三立老先生有名氣佔兩個先決條件;①其父親馬德祿為解放前的藝人相聲八德之一;②其自身輩分較高。至於藝術水平與才華並非象宣揚和捧讚的那麼高!屬於市井藝人的範疇,與侯寶林先生相比有一定差距!望各位馬老先生的門人弟子及馬老先生的粉絲們勿驚勿燥!在下這裡禮過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家客廳長5.6米寬4.2米應該買多大的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