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首先,孩子不愛學習,主要原因是對學習缺乏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孩子對學習感興趣,和老師及家長的引導是分開不的,平時應多和孩子以一種平等的心態進行溝通,在溝通交流過程中尋找孩子在學習生活及各人愛好上的閃光點,尋找共同話題,和孩子做朋友,讓孩子相信你,在平時的生活過程中多鼓勵賞識自己的孩子,讓他認為自己行,樹立對學習的信心,只有這樣長期的不斷努力支援他,才能讓孩子找到成功的感覺,有了興趣,相信他一定會將學習搞上去。其次,孩子不學習,不願、不想學習是缺乏動力,是沒有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自然也就不會有明確的學習動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有一種盲目性,不知道為什麼而學習以及該怎樣去學。能夠在學習中有一個清晰的學習目標,併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學習的時候,學習就不再是討厭的、與自己人生無關的負擔了。相反學習會變成一件有趣的、能夠決定自己命運的最緊要的事。孩子不願學習,不想學習問題便迎刃而解,這樣的學習才是主動的、自覺的、有效的,而不是被迫的、壓力的和效率低下的。最後,我們應該糾正孩子的一種想法,孩子以為學習是為了父母,把學習看成一種負擔,是完成父母交給的任務,因而缺乏學習的興趣,只是機械地應付。
11
回覆列表
  • 1 # 超級辣媽琬雁

    這個問題在我上學時也是經常遇到的,那時候的我就覺得學習是一種壓力和負擔。每次放學回來,媽媽就死盯著我做作業,看書,心裡是一萬個不情願,而且經常趁媽媽不注意就溜出去和小夥伴玩,每次被媽媽發現都是當我小夥伴們的面然後劈頭蓋臉的把我臭罵一頓,有時回家還得被抽鞭子,當時我的內心真的很討厭媽媽,其實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和孩子有共同話題,經常和孩子聊聊他的內心是怎樣想的,然後瞭解他的興趣愛好是什麼,和他一起做,這樣孩子就不會那麼排斥學習,而且還會跟家長成為好朋友。

    在我念書時代,媽媽經常的批評讓我感到很自卑,我常常在想自己哪裡做的不好,為什麼媽媽對我總是說我做的不如別人好。就如弟弟妹妹都做的比我好。所以現在我自己也做了媽媽,就生有體會。每個父母都是希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想讓孩子愛上學習,我們必須瞭解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然後在進行引導,而不是壓迫式的強壓孩子學習,那樣就沒有效果的。

  • 2 # 橘黃色的時光

    你好。當下教育體制下,學習不主動是孩子的通病,也是多數家長最頭疼的事情。管吧,沒多大效果,孩子只是撥一撥動一動,弄不好還煩,再說家長也確實沒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不管吧,孩子更不學,誰也不願看到他成績下降。

    家長到底怎麼做孩子才會主動學習呢?——這也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

    孩子不主動學習原因有好多,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長太主動,凡事親歷親為,包辦代替,過度“操心”,不給孩子主動打理的機會,家長的“越俎代庖”,導致了孩子的依賴性,使孩子失去主動性。

    孩子習慣了一切由父母包辦,再加上是個聽話的乖孩子,為了不引發衝突就聽從家長擺佈。可見,孩子這種被動實在是“明智之舉”,他怎麼能主動呢,他已經被剝奪了主動的權力。這樣的孩子,恐怕不只是學習不主動的問題,而且生活中一切都是被動的,他已經不屬於自己。

    這種情況下,家長苦口婆心的開導怕是沒有用。上高中的孩子,很少不明白學習有多重要,他不再需要家長的嘮叨,而從小學到現在孩子對這樣的嘮叨已經毫無感覺了。“行勝於言”,對家長來說,關鍵是拿出行動。

    首先家長要放手,讓孩子自己處理學習的事情,自己對自己的學習負責。開始孩子的成績可能會受到一些影響,但這是暫時的,為長遠計,付出這樣的代價是值得的。就像開始讓孩子自己走路,跌倒幾次是必然的。要想讓孩子真正成才,早晚要付出這個代價。要讓孩子懂得自己對自己負責,讓孩子感到自己的責任,讓孩子為自己的懶惰行為付出代價,更要讓孩子在主動進取中獲得成功的快樂,否則孩子永遠長不大。該放手時則放手,雛鷹展翅自主遊。

    此外孩子學習不主動還可能有以下這些原因:

    (1)不良的個性與習慣養成;(2)學習目的不明確(3)在學習上怕吃苦怕受累,缺乏毅力;(4)對學習沒有信心,有自卑感。

    針對這些成因,可以考慮從以下幾方面做工作。

    (1)明確學習目的,培養正確的自我意識。

    首先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自我觀念,讓他學會關注自己的內心感受。讓孩子懂得自己的成長、進取、退步或停滯,都跟自己的心理和行為直接有關,別人和環境只是間接原因。幫助孩子明確學習目的,讓孩子明確學習對於他們自身真正的意義。目的明確,就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2)引導孩子在集體中主動做一些事情,擔當重任,培養自信和責任感,以此克服自由散漫、任性、自卑、無責任感的缺點,並將此遷移到學習上,對培養學習的主動性大有裨益。

    (3)讓孩子懂得,做任何事情都有兩種態度:主動和被動,而前者是積極的,是充滿創造和快樂的,後者是消極的痛苦的。多鼓勵孩子,引導孩子在主動學習中得到收穫和快樂。

    (4)幫助孩子制定計劃,孩子主動實施,家長做監督,欣賞他的每一點進步,及時給予鼓勵,久而久之,好習慣就可以形成了。

  • 3 # 讀書踐行人悠媽

    孩子的學習想必是家長最操心的問題,我們從下面幾個角度來看看:

    讓孩子做家務

    是不是很奇怪,為什麼本來說孩子的學習,卻講到做家務上面來了?因為做家務是培養孩子責任感最簡單、已操作、效果好的方式。

    很多孩子不愛學習,是因為沒有把學習當做是自己的事情,缺乏責任感,所以我們需要讓孩子多承擔一些該承擔的責任。如果您的孩子還小,記得不要餵飯,如果連吃飯都成了別人的事情,以後學習也很難認為是自己的事情哦。

    推動孩子找到夢想

    每個孩子都有夢想,只是有時候被家長打擊了:“就你這個成績,長大還想當醫生?你知道當醫生要念多少書嗎……”

    推動孩子找到自己的夢想,把夢想與現在學習的內容掛鉤,讓孩子知道現在學習的必要性。比如我現在的工作是講課,但我會告訴孩子,媽媽講課之所以邏輯清晰,與當年受到的理科學習鍛鍊了思維能力是分不開的。

    幫助孩子建立信心叔本華就說過這樣一句話:天才和普通人的差別在於兩者對待學習的態度不同,普通人學習是將其當做自己出人頭地和解決衣食住行問題的手段,而天才學習是因為他們對學問本身感興趣。

    我們的學習過程常常是以打擊為主要方式:犯錯、懲罰、改錯,而不是看到孩子的優點、進步,孩子更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所以多看進步的地方,與孩子分享獲得知識的喜悅,而不是僅僅看著成績。

    最後一句話:請問寶爸寶媽,你們現在還學習嗎?

  • 4 # 蜜桃姐姐

    首先我們要知道到底哪裡出問題?

    面對孩子如遊魂般,對於學習絕緣沒有反應,與其費勁力氣責罵,倒不如思考問題到底出現在哪裡?就以學科學習為例,是否孩子底子沒打好?程度落差太大?自覺反正再怎麼努力也不過如此?……你需要找出理由,再試著一一化解。責罵只會讓彼此更看不見事物的癥結所在,更何況是對於問題的解決。

    首先學不會不等同於不認真

    面對孩子在學習上的消極,請先避免直覺地以‍“不認真” ‍“不用功” ‍“不努力” 貼標籤、下定論。武斷式的一句‍“不認真” ‍“不用功” ‍“不努力” ,很容易就此斬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與瞭解,或換來孩子消極地自我看待‍“反正我就是不認真,又怎樣?” 。有時,學不會這件事,對於孩子本身來說,也不是一件舒服的事。孩子也苦於想要解決。只是當你採取責罵攻勢,那麼孩子會很本能的防守,比如言語、態度不友善。這樣的親子衝突,對於提升學習動機毫無幫助,甚至於帶來消極反抗,不願意學習的反效果。

    試著找到孩子的彈跳點

    如果你發現,孩子在課業上不盡人意。那這時,或許是該轉個彎、換條巷弄,讓孩子有機會在別處表現,找到自己彈跳的動力。例如孩子在數學、語文的學科上的表現不符你的預期,而你也看見他在這些領域上總是消極。然而,在不遠處卻閃著亮點,在招喚著孩子的熱情。也許是美工設計、也許是應用外語。而你是否願意讓孩子往這亮點前進,讓他在這亮點上,展現出他可以彈跳的動力。

    有時,不執著,在學習這條路途上,親子會彼此比較好過。說真的,人生沒有一定要怎樣過。

  • 5 # 彼岸花正開

    很多家長都為孩子不主動學習而煩惱,作為小學五年級家長,我認為可以這樣應對:

    首先,告訴孩子,一切困難最終都需要自己去克服,需要自己透過努力,增強能力,再去戰勝困難。

    其次,鼓勵孩子,“我”能行!不要讓孩子缺乏自信而自卑,不要怕誰嘲諷你,不要因為其他孩子考得好給自己增加壓力,只要自己努力就好。

    再次, 我們可以透過趣味遊戲、知識競賽等小活動,來增強孩子學習的主動性,督促孩子主動學習。

    最後,和孩子一起制定學習計劃,督促孩子執行,直至孩子養成習慣。讓孩子為自己的生活、學習確立方向,並一直堅定地去完成它,眼前的努力會轉化為未來的成功。

  • 6 # 錢志亮工作室

    主動學習,靠的是孩子的自覺性。

    可是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的情形大多都是父母跟在後面監督、催促著孩子,一鬆懈下來,孩子也變得懈怠、只想著玩。比如教孩子學鋼琴,孩子學得痛苦不堪,家長陪得也心力交瘁。

    其實,想讓孩子主動學習,下面這兩點十分關鍵:

    1. 不過分嘮叨、督促

    很多父母一看到孩子沉迷玩耍忘記學習,就會憂心忡忡、焦慮萬分,於是趕緊催著、或是提醒孩子趕緊去學。

    可是他們漸漸發現,剛開始說說還挺有效,孩子乖乖聽話學習,可是漸漸地嘮叨越多,孩子越不自覺。

    很多孩子的內驅力,都是在父母日復一日的嘮叨中被消磨殆盡的,漸漸就變得拖延、懶惰、懈怠。於是產生了一個現象:父母不說,孩子就不主動學,到了後來甚至說都說不動他,因為孩子已經覺得厭煩,對學習越來越喪失興趣。

    因此,父母生活中一定要減少嘮叨說教,長話短說,引導孩子懂得為自己負責,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而不應該是家長天天操心。

    2. 早早定好規矩、不隨意更改或破壞

    沒有哪個孩子打小就懂得要怎樣學習,學多久,他需要父母給他立好規矩。

    比如回家後寫玩作業再玩,而不要拖到臨睡前;比如每天半小時閱讀時間雷打不動,等等。從孩子小的時候,就要及早給孩子定好一些學習的規矩。

    規矩可以幫助孩子約束自己的行為,讓孩子明確自己每天的任務,時間分配,學會把握分寸,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就會內化成孩子的自覺性。到了規定時間,不用別人提醒,他就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

    定好規矩後,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嚴格遵守,不按規矩來就給予相應的懲罰,比如減少玩的時間。家長一定堅持原則,不隨意變化規矩,不輕易妥協,否則就會破壞規矩的有效性,最後形同虛設。

    讓規矩來督促孩子自主學習,而不是家長絮絮叨叨的督促。

    3. 創設相對寬鬆的家庭環境

    培養孩子內驅力,最關鍵的一點是給孩子自主感,那就是孩子感到行為可以由自己決定。

    比如現在學校都鼓勵家長陪孩子寫作業,可以是很多家長卻領悟錯了“陪”這個字,他們把陪孩子做成了監視孩子,看著孩子寫作業,一發現寫錯馬上指出來,甚至開始責罵。

    孩子時刻感覺背後有雙眼睛盯著他,一不小心還會捱罵捱打,哪裡有心思集中注意力學習,重點都放在誠惶誠恐地擔心自己不要出錯上了。

    所以家長不要將家庭氣氛營造得比較嚴厲、苛刻,儘量包容、寬鬆一點,少一點拿孩子與別人家孩子的比較,少一點威脅,多一點鼓勵性教育。

    比如孩子表現好,不用家長催促就能自覺完成作業時,就適度表揚孩子,適當給予獎勵,這會增強孩子的信心,讓孩子覺得自己可以做好,不斷激勵孩子強化良好行為。

  • 7 # 十分浩學

    在給你具體方法之前,我得先跟你們普及一個心理學的概念,叫做“心錨”(也叫“經驗掣”)。

    這是啥玩意兒?

    顧名思義,錨,是起固定作用的,船錨,固定船;心錨,固定心。心連線著感受情緒,

    舉個例子:

    正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裡的這根井繩,那些與我們的某種感受情緒緊密連線的,聲音、物品、環境、人、味道、觸覺......都可以成為我們的心錨。

    有老外問我:“為什麼華人不愛看書?”

    我回答:“因為書,連線著華人痛苦的感受。”

    是的,書也是一種心錨,

    很多成年人都跟我抱怨“我一看書就瞌睡。”

    為什麼呢?因為書觸發了他們內在的壓力,而瞌睡,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壓力反應。多數人,從小到大看書的過程,都是被約束控制,命令要求的,因此看書的感受是痛苦的,書,也就成為了一個負面心錨。

    網路上曾經流傳一個段子:

    我正要去洗手,媽媽就說:“快去洗手!”我正要去睡覺,媽媽就說:“快去睡覺!”我正要寫作業,媽媽就說:“快寫作業!”於是,我就什麼都不想做了。

    我們帶著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孩子,就會發現孩子總是不能滿足我們的標準,因此我們就會產生焦慮,那麼多的焦慮堵在心裡自然會很難受,於是我們很容易便把孩子當作了釋放焦慮的途徑,而催促,則是最常使用的釋放焦慮的方式之一。

    透過催促,我們的焦慮釋放了,但焦慮消失了嗎?

    沒有,它去了孩子那裡,孩子收到了來自父母的焦慮,然後將其與作業連線在一起,

    想到作業,心裡就產生焦慮,身體為了逃避焦慮而開始拖拉,最終,我們印證了——孩子是懶的,也成功的把作業作為一個負面心錨,植入了孩子的潛意識。

    要真正改變這一狀況,就要先從根源上改變我們自己的信念,你相信什麼,就會看見什麼,相信孩子是懶的,就會看見孩子是懶的;相信孩子是勤奮的,就會看見孩子是勤奮的。

    一定要堅信,你的孩子是勤奮的,是熱愛學習的,因為學習本身就可以是非常快樂的,如果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就與快樂,他們甚至可以比迷戀遊戲更加迷戀學習。

    我今天要給你的方法,

    就是把學習,變成遊戲。

    1.規劃關卡

    遊戲迷人之處,首先在於參與者可以不斷打怪升級,獲得成功滿足感,

    所以,我們完全可以把作業規劃成遊戲的樣子。

    方法很簡單,把孩子所有的假期作業都羅列出來,按照從易到難的順序進行排列,分別給他們起一個怪物的名字,可以分為“初級怪、中級怪、和終極大boss”。

    比如:

    數學口算、英語聽讀、語文朗讀等可以列為初級怪,應用題、單詞書寫、組詞等可以作為中級怪,小報製作、聽寫、作文等可以作為終極大boss。

    孩子只能逐漸依次升級,不可以跳級,級別不夠,不可以打高階怪,並且,必須嚴格按照每天規定的量,絕對不允許多做。

    相信我,孩子天性逆反,你越要他做,他就越不做,你越要他不許做,他反而越想做。

    同時約定好怪獸每天出現的時間,比如每天早晨9點到11點怪獸才會出現,超過這個時間,就不能打怪獸了,於是當天便無法升級,無法獲得經驗值。

    2.規劃獎勵

    過年都會給孩子壓歲錢,無可厚非,但我覺得可以讓壓歲錢更有意義,發揮更大的價值。我們可以嘗試把壓歲錢從“父母給的”,變成是“孩子努力爭取的”。

    在這個遊戲裡面,孩子每消滅一個怪物,就可以獲得相應的積分和金幣,金幣可以換取壓歲錢,積分可以獲取新年禮物。

    雖說作業本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應該用獎勵來刺激,但適當的激勵策略,我認為還是必要的,可以讓孩子收穫足夠的成就感。

    3.規劃道具

    在孩子打怪獸的過程中,約定可以使用的道具,比如向父母求助,父母協助檢查,加時等等,做成卡片,限定數量,用完為止。

    這一點目的是更好的建立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讓孩子明白即使是父母的幫助也不是理所應當的,作業是他們自己的事情,父母並無義務提供幫助,加強孩子的“界限意識”。

    如果遇到難題,父母無限制的提供幫助,會阻礙和限制孩子的自主思考,形成依賴。

    如果能夠向父母求助的機會是有限的,那麼孩子就會盡可能自己思考,實在不行再向父母求助。

    當孩子對當天的作業不太自信的時候,可以使用檢查牌,邀請父母協助檢查之後再提交作業,確保怪獸獲得了足夠高的傷害指數。所謂怪獸傷害指數,就是每次作業做完以後提交父母檢查,由父母閱卷以後評分,分數越高,傷害指數就越高,就可以獲得相應比例的積分和金幣,注意,積分和金幣只加不減,更能保護孩子的成就感。

    這樣做,可以讓孩子瞭解到,即使是檢查作業,也是自己的事情。當出現時間不夠的情況,孩子可以使用加時牌,確保足夠的時間對“怪獸”實施“傷害”。

    4.規劃時間

    約定遊戲總時間,就是完成所有作業的耗時期限,比如30天的時間,每天2個小時,那麼總共就是60個小時,每完成一項,便計算耗時,記錄剩餘時間。

    如果時間不夠,孩子可以用以獲得積分換取時間,具體換取規則由父母和孩子商定。

    這一點是為了提升孩子的時間觀念,增加孩子的緊迫感。

    最後,我們就可以按照孩子完成的情況,和自身家庭的情況,給孩子累計計算一下他的得分和金幣情況,歡天喜地的兌現我們的成果咯!相信這樣一來,作業再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孩子也一定可以大聲喊出:“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作業了!”

    吶,別說我不幫你啊,接下來我把示範表格也給你,拿回去,按照這個範例版本,結合自身家庭的特點,和孩子一起愉快的製作起來吧?

  • 8 # MYGIFT美吉家族

    經常聽到一些家長談論,我家孩子學習一點不主動,每次都是催好幾次才去學習,為什麼孩子學習出現這些問題,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反思的是自己,問題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家長的教育和引匯出現問題,因此,從根本上解決孩子學習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如何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家長應該做到以下幾方面:

    1.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先要使孩子嚐到成功的滋味,如果孩子一旦灰心失望就永不會有進步。父母要避免急躁情緒,不能操之過急,不能強迫孩子學習。要有耐心,循序漸進引導孩子。

    2.要多鼓勵。對於孩子的好表現和好成績,父母及時鼓勵讚揚孩子。對於孩子的錯處,不要過多批評,遇到問題鼓勵孩子學會解決問題,鼓勵孩子獨立思考,不使孩子養成依賴性,更要使孩子明白做功課是他的責任。。

    3.防止孩子產生反抗心理,在學習時控制好時間,不宜打疲勞戰。如果做功課的時間較長,中間一定要有十分鐘左右的休息,如果孩子功課完成快,應該獎勵。

    7.不斷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多帶孩子到戶外散步,發現探索大自然的秘密,帶孩子到圖書館,感受讀書的氛圍。同時父母必須做孩子的榜樣,先要讓孩子知道父母很喜歡看書,有求知慾很強,才能不斷激勵孩子主動學習。

  • 9 # 晏熊七

    涼拌!

    孩子學習不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兒,父母參與太多就越界了。那父母就袖手旁觀嗎?當然也不是。

    《孟子•離婁》中提到,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

    大概意思是,君子不教自己的孩子,因為情理上行不通,用道理教育孩子,孩子若做不到便容易發怒,影響父子感情。古人認為親子關係是大於教育結果的。

    而如今,雖然父母並不是孩子的老師,但是每天監督孩子寫作業、聽寫生字、算數學……儼然成了他的家庭教師。

    那該怎樣做呢?答案就在《接納力》裡,它是一本教你如何接納孩子、接納自己的書籍。接納力是一種能力,當能夠駕馭這種能力時,幸福便會悄然來臨,從而成就自己,成就孩子。要想習得接納力需要修行這五項內容,即傾聽、共情、劃界線、立規則和我資訊,透過找回自我、重塑自我以及表達自我來獲取生命的力量,感知孩子的內在,讓家長和孩子在接納中共同成長。

    作者海文穎從職場精英化身柔軟媽媽,在引領孩子的同時,遇見了更好的自己,她建立了浩途俱樂部,幫助更多的家長從知道到做到,共同修行接納的能力。她是新東方家庭教育的重量級嘉賓,也是北京衛視早教欄目的特約專家,她將接納力傳播給更多的人,讓每個人都活出生命的綻放。

    1.找回自我:傾聽和共情

    一個人成長為今天的個體,生命中經歷了眾多的事情,那些戳痛自己的,在自我認知中留下了痕跡,並不自覺地運用到別人或下一代身上。 要說育兒先育己,不如說,育兒先找回自己,可以透過傾聽、共情來實現。

    先說說傾聽,做到這四個字——忍住不說。 有一天,浩浩媽給浩浩四塊錢,讓他買四根糖葫蘆回來,他和弟弟每人兩根,可是當浩浩回來後,只拿了一根。 浩浩媽剛要說,你怎麼把弟弟的糖葫蘆吃了,可話到嘴邊就嚥下了。 她用鼓勵的眼神看著浩浩,浩浩喘口氣繼續說,我去買糖葫蘆時,就剩下三根了,買完我看見李老師和張老師,就給他們一人一根,剩下了一根拿回來給弟弟吃。 浩浩媽倒吸了一口涼氣,暗自慶幸,幸虧忍住沒說。

    浩浩媽忍住沒說的話其實是她內心的寫照,曾幾何時,浩浩媽小時候也是這樣被父母質疑,你怎麼就不能再努力一下?你為什麼搶妹妹的東西?這麼簡單的題都答錯了?……這些質疑和委屈讓浩浩媽心裡烙下一道又一道的傷疤。

    再說說共情,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透過說出孩子的感受,說出自己的感受表達共情,學會這個句式,我看到……我感覺……。

    當浩浩感冒哭鬧不打針時,浩浩媽脫口而出,你要像個男子漢,不許哭。 浩浩媽很心疼孩子,但她為什麼會說出這樣的話呢? 原來,浩浩的姥爺是軍人,非常嚴厲,對浩浩媽就像訓練士兵一樣,有嚴格的規章制度安排學習生活,這讓浩浩媽更像個男孩子,不苟言笑,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緒。

    當浩浩媽找到癥結所在,感受那時自己的無力,她終於意識到自己脫口而出一句生硬的話,會讓孩子感覺不到愛,甚至覺得自己不夠好。

    於是,她平靜一下心情,用了共情的句式,對浩浩說,我看到你打針,把手縮回來,我感覺到你是不是害怕疼啊?可能真的會有點疼。但是為了治好病,明知道疼也要把手伸進去,媽媽會陪著你。 這樣的描述,可以與孩子共同走過這個過程,讓孩子相信自己能行。

    育兒的路上充滿荊棘,找回自己的過程也屬不易,透過對孩子進行傾聽共情,進而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共情曾經受傷的自己,走出陰霾,用清亮的心面對孩子,才能對孩子更好的傾聽共情。這種良性迴圈,讓雙方都在愛的環境中被滋養。

    2.重塑自我:劃界限和立規則

    找回自我,就像知道房間裡有什麼東西,而重塑自我,是把房間原有的東西拆掉重新裝修,它需要透過劃界限和立規則來實現。 先看劃界限,比如房間的主臥是媽媽的,次臥是孩子的,而客廳是公共場所,這就是劃界限,分清楚哪塊區域屬於誰。

    如何弄清楚哪塊區域是誰的呢?找到事件的主體即可。 比如孩子學習,主體是孩子,那學習就是孩子自己的事兒,讓他自己做自己領地的主人。 孩子需要幫忙的時候,媽媽可以給予幫助,但要有界限,倘若他問這個單詞怎麼讀,你回答怎麼讀,不需要繼續講解這個詞還有其他含義云云。

    這就是退出孩子的領地,讓孩子自己做主,需要時給予幫助並保護孩子的領地完整,孩子比較容易形成獨立的思想,不會人云亦云。 琪琪媽意識到劃界限的重要性以後,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孩子,可孩子姥爺看不下去了,把手伸到琪琪媽的領地裡,阻止她的養育行為。

    琪琪媽拼盡全力捍衛領地,打小聽話乖巧的她,與父母發生了有生以來最大規模的爭吵,琪琪媽哭述,自己的人生從沒有做過主,她不想孩子跟她一樣,而孩子姥爺不能理解,覺得這樣會毀了孩子,瘋吵後憤然離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領地,為了保護好自己和孩子的領地,媽媽們不斷折騰自己,劃界限通常帶著傷痛,要跟過去的自己告別,要擺平入侵的人和事,但傷痛過後創傷才能被撫平。每個人的內在就像一個家,家的領土完整很重要。

    再來說說立規則。 為了保證每個人的利益,而約定的一種處理事情的方法。 如何將規則立起來呢?一句話,決定自己做什麼並言行一致。 一個喜歡聽戲的媽媽,每次村裡來戲班子她都會去,即便孩子哭鬧,不願意讓媽媽走,她並不會指責孩子,你不要哭,怎麼這麼不聽話……只是說明緣由後,仍然坦然離開。 這是立規則的準則,決定自己做什麼,而不是決定其他人做什麼,規則不是立給孩子,你不能做什麼,而是要告訴他,我需要做什麼了。

    比如媽媽每個月只給孩子買一個玩具,而不是不許孩子要兩個以上的玩具。 再比如爺爺無意說了一句話,“這孩子真不聽話”,媽媽不需要告訴爺爺這麼說話會傷害孩子,而是決定自己做什麼,媽媽可以跟孩子講述發生的事情,客觀評價,讓孩子明白爺爺的這句話並不代表孩子不夠好,就可以了。

    同時,立規則要立住,一定要言行一致。本書作者海文穎老師每個月只給兒子買一個玩具,可有一次路過玩具店,龍兒要再買玩具,不管他怎樣央求哭鬧,海老師都沒有打破規則。 在這個過程中海老師並沒有吼孩子,不許哭,不買就是不買,而是溫柔地告訴龍兒,媽媽愛你。

    目的是讓他知道,不買玩具不是因為不愛他,而是因為有規則。 其實,劃界限與立規則相輔相成,界限分的清,規則才立的好。當各自在自己的領地可以做主時,才能更好的在公共領域裡遵守約定,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不僅要保護好雙方領地,還要懂得在規則中決定自己做些什麼。

    3.表達自我:我資訊

    我資訊就是表達自我,既能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又不傷害別人。這裡涉及家長的自我表達和孩子的自我表達。 家長的正確自我表達是,描述事實、感受和影響,同時做到脆弱的表達。

    歡歡媽休假在家陪歡歡,工作上有些事情需要用手機處理,每次媽媽拿起手機,歡歡都會大吵大嚷,搞得媽媽進行不下去。 後來歡歡媽對孩子說,媽媽現在需要處理工作,你在旁邊說話,媽媽會分心,因為在我心裡,你很重要,我現在很煩躁,即不能聽到你說什麼,也不能集中工作,你願意安靜一下嗎?媽媽處理完就來認真聽你說話。 歡歡聽到“你很重要”,很快就放鬆下來,安靜的呆在媽媽身邊等待。

    歡歡媽這句話用我資訊來解讀一下,是這樣的。 事實是,工作時孩子說話; 感受是,很煩躁; 影響是,媽媽不能力中工作,也聽不到孩子的話; 你很重要,表達出媽媽的脆弱。 這樣的方式,媽媽僅僅在表達自己,沒有對其他人做出任何評價,而這世界上,最好的評價就是不做出任何評價。

    再來說一下,孩子的自我表達。 為人父母,要給孩子撐起一片天,給孩子機會讓他去嘗試和體驗自己生命的完整。 媽媽要學會看到孩子的表達,不僅僅是聽她說話、看他表情,而是放下自我的執念,看到孩子真正的需求。 新

    新一家,原本準備週末去博物館,票已經買好,週末一大早全家動身準備出發,可蹣跚學步的新新,突然走到了廚房,玩起暖水瓶,新新爸媽只得在一旁陪著,結果孩子自顧自的玩了一上午,去博物館的計劃泡湯。 新新爸媽放下自己原有的計劃,尊重了孩子的表達,雖然孩子不會說話,但是他透過肢體語言傳達出自己的想法,對於他來說暖水瓶比博物館好玩得多。

    當孩子被尊重、被愛,他慢慢會找到最完整的自己,並願意表達出自己真實的需求,這讓他養成堅定的品格。 如果媽媽全然不顧孩子感受,或者橫加阻攔,孩子便不願意表達自我,父母失去了理解孩子的機會,親子關係逐漸疏離。

    我資訊不僅是自我表達,也是放下自我的過程,一方面媽媽要學會脆弱表達自己的想法,以“我”為起點,而不是“你”應該怎樣;另一方面當父母放下自我,學會接納孩子的表達,會讓孩子的成長更加完整。

    總結

    接納力透過找回自我、重塑自我以及表達自我完成了家長的蛻變,育兒裡最難的不是遇見頑劣的孩子,而是遇見了冥頑不靈的自己。

    透過傾聽和共情找回自我,找到兒時丟失的生命片段,傾聽內在的聲音,共情過去的自己,放下之後會讓自己變得更好,孩子也會被更好的傾聽、共情,從而更幸福。

    找到自己以後,重新雕琢自我,在身上敲敲打打、縫縫補補,請那些佔領領地的人離開,同時保護孩子的領地不被侵犯,並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構建規則。既有自我的空間,隨意暢玩;又有公共空間的規則,相互約束,在自我空間中放鬆自由越多,在公共空間遵守規則的效果越好。

    所有這些都伴隨著交流,也就是表達。不帶有任何評價的,表達我的感受,不帶有任何評價的,感受孩子的表達,讓他願意在他人面前呈現出完整的自己,形成堅定的人格。

    每個人從小到大所經歷的一切,全部成為了今天的你,身上有各種被打磨過的痕跡,好的、壞的、有情緒、有波瀾,透過接納力的修煉,可以一點點拭去表面的灰塵,留下最本真的自我,這也許是遇見孩子以後,讓自己更完整的方式。 在育兒這場戰役中,先戰勝自己才能贏得育兒最終的勝利。

  • 10 # 人生難題解答

    一天,小剛又在玩遊戲,都快1個小時了,媽媽忍不住說:“別玩了,再玩手機給你摔了”!結果,小剛大吼起來,“你把手機摔了,我就跳樓!”,媽媽一聽嚇壞了,網上經常有孩子逆反跳樓的訊息,媽媽嚇得不敢說了。

    《13歲男孩玩王者榮耀被罵而跳樓 剛甦醒:我怎麼不會飛?》

    《重慶10歲男孩不讓看電視跳樓,都怎麼了?》

    《孩子今年14歲,上初二逆反嚴重,不讓遊戲就跳樓》

    小剛在浙江上小學六年級,成績很差,心思只在遊戲上,而且揹著媽媽用銀行卡買裝備,平時作業做得很慢,老找同學抄作業,自己做的題目幾乎都做錯了,跟他講也不願意聽,想送他住校,又怕他長個子的時候,在學校不吃東西長不高。此時,你可以試試用金錢來獎勵孩子!

    那麼,付錢給孩子好好學習,是否會破壞其內在動機?答案是不會

    1、首先,成績已經是外在獎勵,所以再加個金錢也改變不了整個事情的性質,要是原先就破壞內在學習動機,那麼它還會繼續破壞,如果原先就沒破壞內在學習動機,它也不會加了金錢就破壞。

    2、其次,為了金錢而好好表現,本來就是成人世界的一個現實,所以,為了金錢而好好學習,是為現實作準備。即使為了金錢而學習的孩子,真的喪失了一些內在學習興趣,那也是有用的!

    3、金錢象徵著價值,用金錢激勵孩子好好學習,就是告訴孩子,社會、家庭重視成績,特別是只用金錢獎勵傑出成績的時候。

    星期天時,規定做完作業,才能玩遊戲,玩1個小時,必須睡覺,否則明天不讓玩。父母要制定一些獎懲制度,保證說到做到,前後保持一致,落實到位!

    家長還可以設定獎勵規則,期中考試考第一獎多少錢,某課考第一獎多少錢。這些錢可以讓孩子買一些心儀的玩具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玩夢幻西遊,單開玩哪個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