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顏玉

    首先我們來定義一下什麼是完美主義。完美主義並非常人所以為的做事追求盡善盡美就叫完美主義。而是過於在意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印象,過度追求他人評價的完美。完美主義者通常對自己過於苛刻,不能容忍自己在他人面前呈現不完美的自己。所以無論自己已經能力超群,還是有待提升,都對自己不會滿意。

    因此,完美主義者常常都不會快樂。輕則喜歡抱怨自己或他人,重則可能會因為不能忍受尚未達到自認為完美的目標而形成自我攻擊,陷入抑鬱症或強迫症的泥潭。

    那麼,如何才能走出這種極端心態的影響呢?

    1、分析自己完美主義傾向的成因。通常與自己的成長經歷與父母的教養方式有關。嚴苛的父母教養下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完美主義。儘管這是父母的錯,但卻不能心有怨恨,只有放下過去,原諒父母,才能走出第一步。

    2、嘗試讓自己放下完美。既然意識到過度追求完美來源於父母的嚴苛這點,就應有意識地放寬對自己的要求。父母對你嚴苛,要求你只爭第一不可第二,也許是為了實現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其他人也會對你有同樣要求。當你嘗試著呈現並非那麼完美的自己時,其實反而更真實,更容易讓人親近時,完美主義的神話就不攻自破。

    3、透過訓練讓自己的內心變得強大。兒時在意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形象,長大便會過度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歸根結底是因為自己的不自信,缺乏獨立完整的自尊水平。而提高自尊水平的最佳方式,就是把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緊密結合起來,學會與他人合作,為社會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 2 # 承諾只是手中沙一吹便化63979152

    其實我覺得凡事都有兩面性,雖然極端主義有時候生活中確實很頭疼,約他一下,他要幹嘛幹嘛;可是在工作中老闆應該會很喜歡這樣的人吧,凡事都給你做到最好,那老闆就不用在管他,可以很放心。我覺得這種心態得看放在哪裡,生活中可以讓他消除一些,偶爾給自己放個假,工作中,就還是保持著,畢竟對工作認真負責就是對生活認真負責,不是麼?

  • 3 # 知我心理學

    完美主義不僅不能帶來成功,還可能對人們的親密關係、情緒等,造成諸多的負面影響。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緩解完美主義的心理呢?來聽聽專家的建議。

  • 4 # 深度讀書了嗎

    完美主義始於“對卓越的健康追求”,是心理健康素質的重要人格因素,長期以來,心理學界一直把塑造完美人格作為心理健康的標準之一。

    在心理學中把完美主義當作是塑造完美人格的心理標準之一,這也就證明追求沒有問題,那問題出在哪裡了呢?過分追求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完美主義是一種“認知網路” ,包括期待、對事件的解釋、自我評價、對他人的評價。完美主義者設定並嚴格堅持不符合實際的高標準,並以是否達到這些標準來判斷自我價值。

    在完美主義者的眼中世界很簡單,只分為對或錯、好或壞、最好或者最壞。病態的完美主義就是追求極致的完美,要麼就是好的,要麼就是壞的。

    心理學家阿瑟•帕克特說:“對於完美主義者來說,連續統一體上只存在兩極,他們無法意識到還有一箇中間地帶。”

    但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只有對或錯。現實生活中還有沒對或者沒錯,真正的生活是存在中間地帶的,真正的生活中是存在原諒的。

    1、接受現實——自己並不完美

    2、認識到自己有哪一些方面的不足——一個人是無法做到面面俱到的,在事業、家庭、朋友、專業、個人健康中,一個人無法做到面面俱到。我們能做到的只是拼盡我們的全力,去過好我們的日子。

    充分的認識到自己在哪一些方面做得不足,能讓我們放下追求完美的執念。

    生活不是你努力了,就一定能夠過得好。但,努力了總比沒努力要強。我們要從完美主義的世界中走出來,做一個已經”足夠好了“的現實主義者。

    ”足夠好了“思維背後的邏輯是,接納我們自身,從整體上接納我們自身的不足,從整體上認識自身的侷限性。找到我們自身的優勢去做,用最佳的方式去分配我們的時間和精力。

    穆旦有句詩: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過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接納自身的不完美,認識到自身的侷限性,找到自身的長處、優勢,你會走出病態的完美主義!

  • 5 # 迪迪乾貨

    作者提到的這種情況其實是適應性不良的完美主義,他們認為做事情要all or nothing,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好最好。

    一、總是追求完美,然後一事無成

    小C是個白領,在工作中,她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領導叫小C完成一份市場分析報告,要求下週一在會上展現。小C接到任務之後,忍不住設想這份市場分析報告應該如何構思精巧、資料精準、妙筆生花,如何讓領導和同事讚歎不已。

    在這種期待下,小C開始查資料,看各種同行業的分析報告,跑市場。這些事情都做了一遍,想要動筆了,又覺得資料太少,內容不夠豐富,想再等等,等蒐集全了,再動筆寫也不遲。抱著這種心態一直拖到週六,終於要開始寫了,開頭寫了一小點,又覺得這個開頭配不上這篇分析報告,於是又開始尋找寫開頭的方法,一天過去了,開頭還在難產當中。

    直到週日晚上,領導問小C市場報告準備的怎麼樣,小C才開始著急,熬夜逼著自己隨便寫點內容了事,可想而知,在週一工作會議上,小C的市場分析報告做的很差勁。

    聽完小C的故事,你是不是也經常遇到類似的情況,習慣在一個任務開始之前,先給自己設立一個看起來不太可能的完美標準,並因為這個標準遲遲無法動手 ,那你有可能是一個完美主義者。

    但我們也許會有疑惑,同事小紅做事也追求完美,為什麼她能高效的完成,我就成為完美主義呢?

    其實,這裡存在一個誤區,不是所有的完美主義都會拖延,在我們身邊又很多高效和卓越的人,他們對自己、對工作也有很高的要求,但他們並不會拖延。

    泰勒·本沙哈爾在《幸福超越完美》中把完美主義分為兩種型別,一種是適應良好的完美主義者,另一種是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

    前者是高自律高的職業道德,而我們常常說的是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他們執著於追求一個目標,對任何事情永遠都不滿意,永遠過分關注事情不好的一面。他們想的是:“如果能做這麼好就好了,可惜我肯定做不到”。

    所以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只會增加挫敗感,時刻提醒自己不夠完美,卻又偏偏難忍受自己的不完美,陷入惡性迴圈。

    二、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會帶來哪些不好的影響呢?

    1.容易陷入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哈佛幸福課的TalBebn Shahar 博士說過一句話:“完美主義其實是一種對失敗的失能性恐懼,而失能就是因為害怕失敗而徘徊不前的畏懼。”

    比如我有一個朋友大王,她給自己規定每週五推文,這就意味著最遲週四晚上要寫完。為了寫出一篇“流傳千古”的文章,大王查閱很多資料,然後不斷頭腦風暴。雖然各種點子都層出不窮,但亂糟糟的,一直理不清頭緒。於是一拖再拖,始終不肯動筆,導致每一次推文都趕在凌晨傳送。

    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經常會陷入一種極端:all or nothing,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好最好。在他們眼中事情的結果只有成功和失敗。

    在職場上,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認為:“我是名校畢業,應該在各個方面都比他們強”、“我是領導,必須能力是最強的”等等,他們經常拿自己和周圍所有人的長處去比較,希望自己是完美的。如果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沒有達成自己的期望水平,又立刻陷入內疚和自責無法自拔。

    理想豐滿,現實骨感,面對落差。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往往失去改善的勇氣,他們活得很累,對自己他人的要求都很高,偏執、焦慮。

    2.抓小失大,效率低

    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試圖把事情做得“恰到好處”,這就會緩減工作的進度。過分關注細節,抓小失大,容易阻礙一個人完成更大的事情。

    比如你們公司下週有外來領導參觀,需要製作一份PPT介紹,領導欽點小王來做小王接到任務後,很謹慎,想著:“大領導要來,不能搞砸啊!”於是要求自己在各個細節都力求完美,配圖、配色、字型換了又換,直到外賓來的前一天才做完。

    給領導過目,誰知道領導看完後不滿意,說了一句:“小王,你太讓我失望了。”原來,領導覺得這份PPT做得像繡花枕頭,只有形式,沒有乾貨內容,直接棄用。

    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對細節有一種病態性的迷戀,會花費非常多的精力去完美一些小細節,在小細節上花費大量的時間,抓小失大,降低工作效率,影響整體進度。

    3.強烈的自卑感

    適應性不良的完美主義有嚴重的自卑情結,看到自己身上的小缺點就否定自己,即使自己很優秀的前提下,也依然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這往往跟小時候父母嚴厲要求有關。

    比如,一場小考測驗,大劉考了90分,父母就說:“怎麼就考了90分,太差勁了,隔壁家的小李考了100分。”大劉很傷心,發奮努力,再下一次考試測驗中,大劉考了100分,把成績單給父母看,本以為父母會誇獎大劉,結果他們卻說:“不要驕傲,要繼續努力,這次考100分,不代表下一次也能考100分,而且這次是試卷簡單。”

    父母就像最嚴苛的評委,讓孩子潛移默化地認為:“我還不夠優秀。”長此以往,聽到別人誇獎,第一反應是懷疑,懷疑對方是在騙自己的,而不是自己真的做的很好。

    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他們心中有一個“自卑的空洞”, 就像破了一個洞的袋子,就算你用水暫時把它填滿,也很快會再次漏光。沒有把內心的缺失填補好,就算在外界稱得上圓滿,內在真實還是會提醒我們:你還是一個糟糕的,不完美的小孩。

    三、如何克服“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

    丘吉爾曾經有句名言:“完美主義等於癱瘓。”既然完美主義如此糟糕,我們該如何克服呢?

    1.降低期望,重新認識成功

    我們都希望自己與成功之間是一條最短的直線,只要沿著這條線,就能成功。而事實卻是,道路蜿蜒曲折,中途會有半路打劫的。所以你不用感到沮喪,你其實沒有失敗,你只是發現這條路不通,不適合你而已。如果你發現自己很難實現預期的期望,無論這個目標原本是自己還是別人設定,都要降低自己期望了。

    在美劇《權力遊戲》中飾演提利昂·蘭尼斯特的彼得·丁拉基,丁拉基一出生就患有軟骨發育不良,這種病意味著長不高,還骨骼畸形,小時候受盡同學的冷漠和嘲笑,上了大學,在本寧頓學院學完表演專業,與好友一起到紐約追夢,因為外形特徵只能出演小矮人、精靈或者小丑的角色。他認為這是對身高的一種“嘲笑”,因此,當有人再找他演這類角色,他全部拒絕。

    由於放不下驕傲,他的琴行打工、給別人當園丁,離開表演,丁拉基並不快樂。自己明明是名校畢業,夢想成為演員,現在卻做著無聊的事情。

    這種極端的反差讓丁拉基有所觸動,他慢慢放下心中的偏執。丁拉基告訴自己:不管什麼角色、多少錢,他都要出演,要當一名演員。

    很快上帝給了他幸運之門,2003年丁拉基開始逆襲,從《心靈驛站》到《納尼亞傳奇2》,再到《X戰警》,終於到《權利的遊戲》徹底爆發。

    丁拉基飾演的“小惡魔”雖然出生貴族,但母親因生他難產,本人又是侏儒,從小遭到家人冷酷對待,但他憑藉自己的智慧,反抗自己的命運,在危機時刻又能化險為夷,很多人都覺得小惡魔是英雄。

    憑藉“小惡魔”的角色,丁拉獲得美國電視界最高榮譽“艾美獎”最佳男配角,奧巴馬都表示,丁拉基扮演的“小惡魔”是他們最喜歡的權遊角色。

    如果丁拉基一直因為執著於要有個“完美”的演員路徑,也許到現在他都是一個普通打工者,正是他放下對完美的偏執,帶著樂觀和堅持,活成了王者。

    2.螺旋迭代

    啥叫螺旋迭代呢?就是先用簡單的方案解決80%的問題,再慢慢解決剩下的80%。

    但張小龍卯足了勁,團隊晝夜開發,在工作區過道上低聲討論,餓了就叫外賣,累了就停下來抽根菸,困了就開始做俯臥撐提神,張小龍爭分奪秒,抓大放小,2011年1月21日,微信1.0上線。短短 8 個月微信就橫掃了整個市場,比它炫的沒它簡單,比它簡單的沒它快。

    我們需要先解決有沒有的問題,再解決好不好的問題。如果一上來就糾結好不好的問題,不僅抓錯重點,也浪費很多的時間,錯失機會。

    完成一件事情比完美更重要-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3.利用認知連續體,看清楚自己的現狀

    在《不完美,叫看破,不完美,是生活》中提到一個詞叫做“認知連續體”。

    它是評估一個人或一件事在某一個維度表現的方法,範圍從0%成功(徹底失敗)到100%的成功,你可以在這條數軸上標記處自己的現狀。

    比如寫一篇文章:

    0%成功(徹底失敗):一個字都不寫,沒有題材,沒有資料

    20%成功:有了少量的資料,有了大致的框架

    40%成功:確定好提綱,寫出來的文章可以跟門口的大媽嘮嗑

    60%成功:寫出的文章中規中矩,沒什麼亮點,大家覺得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80%成功:案例新穎,語言精練,結構豐滿

    100%的成功: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內容選題都很棒,還被大量的傳播,分分鐘上10萬+

    這樣標準下來,你只需要看自己在哪個狀態,通常情況下,我們能做到60%-80%,100%還需要一些運氣。這樣想想是不是就輕鬆很多了,一件事就只要做到60%-80%就夠了。

    從0%成功(徹底失敗)到60%成功,你只需要掌握寫作方法就夠了,從60%做到80%成功,要花費一些腦力,週末花半天或者一天的時間,精修一下。你看,這樣我們就不會總是陷入焦慮,不開心的狀態,而是開心的做一件事。

    事實上,不完美才是生活的真相,學會妥協是人生的大智慧。你不需要拼命做到滿分,不需要“更好”,你只要做到“足夠好”就夠了。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找到女朋友,怎麼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