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化一家人

    這個問題應該不會有什麼異議——人的力氣是無法實現倒拔垂楊柳的。

    如果是一棵小樹,也就沒有喧染的必要了。魯智深當時拔的那棵樹,老鴉都在上面絮了窩,樹的年頭肯定不會短,而樹的年歲越大,根鬚也就扎的越深,拔的難度也會隨之加大,人再有力氣,也不可能拔出來。

    那麼,既然它違背常識,《水滸傳》的作者為什麼還要這樣寫呢——無疑是一種藝術表現手法。

    在文學作品中,同類表現手法比比皆是不勝列舉。遠的不說,還拿《水滸傳》中的武松打虎來說,一個人赤手空拳(武松手裡的哨棒已折斷),怎麼可能打死一隻吊睛斑斕猛虎呢?猛虎又沒有受傷,即便是被人按住了頭部,它也會掙扎,那種掙扎的力量是何等巨大可想而知,人怎麼能控制得住?但是,人們仍然寧可相信這是真的,並且家喻戶曉口口相傳。這無疑是一種美好的願望,一種心理上的安慰,一種威武不屈的象徵。說到底就是藝術的魅力——好比李白所說的白髮三千丈是一個道理。

    另外,恐怕還能有一種解釋,就是運用氣功。

    氣功這個東西在客觀上是存在的。一個人的內力練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發出的氣力確實實與常人不同,所以習武之人與不習武是不一樣的。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氣功也難脫此理。也就是說,氣功也是有邊線的,不是無窮無盡的。一個人的氣功練得再好,其蘊含的氣力也不可能達到把大樹拔出來的程度,也不可能達到空手打死老虎的程度。

    所以,倒拔垂楊柳也好,打死老虎也罷,都是一種藝術表現手法。實際當中是不可能辦到的。

  • 2 # 一憶一

    《水滸傳》的成書

    《水滸傳》的成書,取材於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的故事。《宋史·徽宗本紀》:“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南宋羅燁《醉翁談錄》記有小說篇目《青面獸》《花和尚》和《武行者》。而《大宋宣和遺事》中的故事概況與目前的水滸傳基本一致,總的來說《水滸傳》成書以前,其故事大都是民間流傳分散獨立的單篇,水滸是把他們連貫起來發展成完整的體系。

    《水滸傳》的寫作時期是大約是元末明初時期,這時候社會動亂,階級鬥爭嚴重。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統治階級的罪惡,寫出了“官逼民反”、“亂由上作”的歷史真實,揭示出農民起義的社會根源在於殘酷的封建壓迫和剝削,肯定和歌頌了農民革命鬥爭的正義性。

    《水滸傳》中魯智深倒拔楊柳

    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楊柳 豹子頭誤入白虎堂。原文這樣寫道

    智深大喜,吃到半酣裡,也有唱的,也有說的,也有拍手的,也有笑的。正在那裡喧鬨,只聽得門外老鴉哇哇的叫。眾人有叩齒的,齊道:“赤口上天,白舌入地。”智深道:“你們做甚麼鳥亂?”

      眾人道:“老鴉叫,怕有口舌。”智深道:“那裡取這話?”那種地道人笑道:“牆角邊 綠楊樹上新添了一個老鴉巢,每日只聒到晚。”眾人道:“把梯子去上面拆了那巢便了。” 有幾個道:“我們便去。”智深也乘著酒興,都到外面看時,果然綠楊樹上一個老鴉巢。 眾人道:“把梯子上去拆了,也得耳根清淨。”李四便道:“我與你盤上去,不要梯子。” 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樹前,把直裰脫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繳著,卻把左手拔住上截, 把腰只一趁,將那株綠楊樹帶根拔起。眾潑皮見了,一齊拜倒在地,只叫:“師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羅漢身體,無千萬斤氣力,如何拔得起?”

    關於,這個故事網上確實有很多分析法,有人說,魯智深這棵樹上的老鴉巢就是疑點之一,畢竟一般情況下老鴨築巢的地方都很高,離地面大都在8-10米左右,從拿梯子也能看出來,再看拔樹的過程一氣呵成,假設10米的樹,碗口粗細,不計樹杈的密度。少數這棵樹也有一千斤,這輕描淡寫的。一下就連根給拔出來了,十五年的柳樹 30釐米粗。所以,碗口粗至少也十年了。這個拔樹有水分,當然有人說,魯智深深知槓桿原理,腰好腿好,但是是十年的樹啊!不是一年兩年的小樹,腰再好,也是不行的,也有人這個樹地下土是被挖過的,但是畢竟是小說,誇張的手法還是有的,但是有一種說法還是比較靠譜,從成書的背景來說,表面看是拔楊柳樹,烏鴉巢,不正是象徵著當時的統治者嘛!魯智深這一拔就倒了的樹,不正是說明當時的社會根基已經不穩了。

    所以說,此處應該是暗喻手法,柳樹根部已經不穩,而魯智深用的勢巧勁。至於可信度,小說而已。大家不必去較真。

    關於古代武功

    古人們,生活的條件不似現在這般,很多時候人們吃的都是靠天吃飯,靠山吃飯,靠水吃飯。身體素質反應能力,或者說強壯程度,要比現在的人好很多。而武功並非現在影視劇那樣,飛天遁地,動不動就來一大招。武功是真實存在的。至於多麼厲害,我想歷史上功夫高深之人也是有記載的。而《史記》《卷七 項羽本紀第七》中就曾寫道: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你要是說他沒武功的話你覺得可能嘛!

    所以,古代是有武功的,關鍵看你怎麼去定義武功。

  • 3 # 一朵跳躍的浪花

    哈哈哈!我認為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是可信的,至於古代的武功有多厲害,我從三個方面告訴你答案!

    古代確實有很多厲害的牛人,力大無窮

    霸王舉鼎,項羽就是這麼牛!我們從博物館看到過大鼎,可以說是很重的,項羽舉起來了,可以說是力大無窮!

    典韋也是一樣,保護曹操的時候,一手一人當武器!每個人按100斤算,也有二百斤了,而且連續作戰,厲害!

    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是可信的!

    魯智深是小種經略相公下面的提轄,武功應該很好!在大相國寺看菜園子應該沒有荒廢武功!而楊柳的根系也不是那麼發達,拔起來應該不是那麼困難!所以小說中描述的可信!

    著名的風塵三俠,武功應該很厲害!

    風塵三俠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其中紅拂女的武功達到了出神入化的水平,李靖也是文武全才!這些都是有記載的!

    當然現在也有大力士,所以魯智深倒拔垂楊柳不值得大驚小怪!

  • 4 # 喬鞅人物誌

    《水滸傳》中魯智深倒拔楊柳可信嗎,古代武功真如此厲害嗎?

    “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是小說《水滸傳》中的情節,完全是作者施耐庵憑空想象虛構出來的故事,現實中,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沒有任何人能夠倒拔垂楊柳,就更別迷信什麼古代武功有多厲害了,那都是小說家給杜撰出來的東西。把小說裡虛構的故事和情節當真,那得多幼稚啊!

    第一,要拔得起碗口粗細的樹,最少要上萬斤的力量,人的極限沒有超過一千斤力氣;第二,“魯智深倒拔垂楊柳”只不過是作者為了增加小說的精彩度而作的誇張寫法;第三,武俠小說裡描寫的那些武功都是虛構的,完全超越人體極限,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做到的。

    第一,要拔得起碗口粗細的樹,最少要上萬斤的力量,人的極限沒有超過一千斤力氣。

    魯智深倒拔垂楊柳,這是明顯違背常識的事情。按照書中描寫,那樹最少有十多米高,直徑應該有碗口粗細,這樣的樹,根部在地下至少也有十餘米深。

    魯智深要能倒拔這樣的樹,那就是神仙了。像書中描寫的這種碗口粗細的樹,如果真的要拔起來,最少需要上萬斤的力氣,只能用長臂起重機才有可能辦得到。

    按照我們人類真實的記錄,力氣最大的大力士的記錄,最大的力量也只不過是槓鈴深蹲554公斤,槓鈴臥推:243公斤,槓鈴硬拉:295公斤。要是像魯智深這樣硬生生拔樹,目前還沒有一項具體的記錄。

    而且,按照發力的方法來說,像魯智深這樣拔樹,也使不出特別大的力氣。即便是破了世界吉尼斯紀錄的大力士,在這個專案上估計也使不出1000斤的力氣。

    所以,我們只能把魯智深倒拔垂楊柳看成是小說情節,不要當真,更不要和現實劃等號。

    第二,“魯智深倒拔垂楊柳”只不過是作者為了增加小說的精彩度而作的誇張寫法

    《水滸傳》是小說,而不是歷史紀實,根據北宋末年宋江等人的故事藍本,經過許多人的加工而慢慢演變成108將的故事,再由施耐庵將這些故事進行再加工、再創作,最後形成了以“魯智深”等為主要人物的108將的鮮活故事。

    小說中的魯智深的特點就是力氣大,為人豪俠,重情重義。為了突出魯智深天神一般的力量,作者故意虛構出魯智深倒拔垂楊柳的故事情節,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為了讓故事寫得更精彩,更震撼人心。

    試想一下,如果魯智深也跟現實中的你我他一樣,普普通通,最多拿得起幾十斤的東西,做重一點的體力活就累得氣喘吁吁,那還有誰願意讀這樣的小說呢?

    第三,武俠小說裡描寫的那些武功都是虛構的,完全超越人體極限,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做到的。

    《水滸傳》其實可以算作當代武俠小說的鼻祖了,喜歡看金庸武俠小說的人,起初都是沉浸於小說中那些絕世高手令人歎為觀止的武功之中。

    就以《神鵰俠侶》中郭靖在襄陽抵禦蒙古大軍時的一次大戰為例,當時郭靖單槍匹馬殺進殺出若干次,又因為郭靖曾是成吉思汗封賞的“金刀駙馬”,蒙古大軍對郭靖頂禮膜拜,這時候,在蒙古軍中的金輪法王就想殺殺郭靖的威風。

    在郭靖救回所有的人後,郭靖沒有要人開啟城門,而是抓住了朱子柳放下來的繩子飛上城牆,眼看就要上了城牆,卻被金輪法王射來的強勁的箭給射斷了繩子,郭靖頓時下墜了數尺,但郭靖武功太不可思議了,竟然在空中提一口氣,又能腳踏著城牆頓時上升丈餘,這就是絕頂武功“上天梯”。

    很顯然,郭靖這種所謂的絕世神功明顯是違背牛頓力學原理的。也就是說武俠小說裡描寫的那些武功都是虛構的,完全超越人體極限,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做到的。《水滸傳》裡把魯智深寫成了有萬斤之力的天神,在現實中同樣是不可能的。

  • 5 # 逗趣夢夢

    我覺得這個並不可信,水滸傳本來就是一本小說,水滸傳中本來就有很多誇張的描寫,因為只有這樣寫才能讓更多的觀眾喜歡,至於魯智深倒拔垂楊柳的故事情節肯定是不可能的,因為魯智深拔的樹並不是一棵小樹,而是一棵大樹,並且是一顆還在正常生長的大樹,這樣的樹用現在的吊車都很難拔出來,更何況是一個人呢?

    魯智深的確是一個傳奇人物,他原本是一個小小的提轄,但是為人非常仗義,並且武功高強,後來又認識了史近,李忠這些人,後來魯智深因為打抱不平替別人出頭打死了鎮關西,後來魯智深就開始了逃亡的生涯,被魯智深救的金翠蓮讓魯智深去五臺山出家,但是魯智深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安心做一個和尚了,後來魯智深因為喝醉了酒大鬧了五臺山。

    主持沒有辦法只能趕走魯智深,但是這個主持卻非常欣賞魯智深,所以就教給了魯智深一套功夫,並且還給了魯智深一柄武器,魯智深的實力大增。後來魯智深來到了一個菜園子,在菜園子裡的生活倒是十分愜意,雖然有幾個小混混來找事,但是他們根本不是魯智深的對手,被魯智深收拾了以後這些小混混就成了魯智深的小弟,後來他們在喝酒時候魯智深嫌樹上吵,於是就想辦法把樹上的烏鴉窩給弄下來,他的這些小弟們想去找個梯子,而魯智深就吧這棵大樹給拔出來了,這就是魯智深倒拔垂楊柳。

    但是我覺得這個故事情節就是虛構的,要知道按照小說中描寫的大樹沒有十級颱風是吹不倒的,魯智深就算是天生神力難道能和十級颱風一樣厲害嗎?古代人的身體素質雖然比現代人要好一點,但是也沒有強到這個地步。

  • 6 # 楊子笑看

    別瞎扯,我試過用二十五噸吊車拔作業半徑不到八米碗口粗的楊柳樹,根本拔不出來,所以你們該涼快涼快了,別在這瞎推理了,胡亂推理違背事實規律也是一種無恥行為,

  • 7 # 棒棒噠581

    提這種問題,水平太低,最好不要看書了,《水滸傳》是小說,施公為突出魯智深這位粱山頂尖好漢,誇張無限,也是塑造最豐滿人物了,也是作者自己最喜愛人物,讀者也非常喜愛。給提問題者提醒一下,看文學作品不要當歷史,也不要忘了文學修辭。

  • 8 # 不會做菜的小豬

    應該沒有,水滸傳整個故事都是虛構的,除了李師師和皇帝以及那幾大奸臣。 如果你瞭解樹木的結構就會知道,數的根部其實比它在地上的部分還要巨大,一顆小樹如果它還存活,那一般情況下人是很難把它拔起來的,更不用說是枝繁葉茂的大樹,魯智深就算力大如牛,也不可能做到。《水滸傳》中的故事大都是以北宋末年,農民起義為原型,加以小說式的手法,其中很多故事都是有很強的象徵意義,不能從表面的故事上去了解。這裡魯智深的拔樹也不過是象徵江湖豪俠們對權威的蔑視和無畏。

  • 9 # 80有趣汪

    首先作為小說,肯定有誇張和藝術成分。倒拔垂楊柳,你可以指出並沒有說樹有多粗。

    小說有描寫樹上面有個大鳥窩,鳥窩離地一般是5到10米之間,按此高度推算樹的直徑大致在15CM左右。

    成年男子力氣一般在100KG左右,魯大哥鐵塔一般的巨汗我們姑且認為他力氣有200KG。

    200KG可以拔起3-4CM直徑的樹來,倘若15CM粗的柳樹,按照科學計算,至少需要5000-10000KG的力氣。

    這大概是可以舉起半輛公交車所需的力氣,顯然在現實生活中不太可能。

    施公如此描寫,更主要是為了突出魯智深魯莽堅毅,嫉惡如仇的性格。

    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正是這一幕給我們帶來了非常深刻的藝術形象。

  • 10 # 莫莫看點

    魯智深倒拔楊柳是否可信,這個倒是值得探究一番。

    這種力大無比的好漢,無論是小說還是傳說都比比皆是,民間都有很多流傳。是不是真的有這樣的人,沒有親眼所見倒也很難令人信服,我們也只能探究探究!

    《水滸傳》裡面的魯智深,綽號花和尚,原名魯達,擔任渭州經略府提轄一職。喜歡打抱不平,曾因赤拳打死鎮關西,而躲進了寺廟做了和尚,法名智深,所以後來才叫魯智深。後來又因為搭救正在逃難的林沖,流浪於江湖。再後來與楊志、武松一同上了二龍山。

    魯智深性格可謂:俠肝義膽、脾氣火爆,嫉惡如仇、偶爾粗中有細。“魯智深倒拔楊柳”出自《水滸傳》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楊柳 豹子頭誤入白虎堂》,當時魯智深幫忙看菜園子,常有人偷菜,為了震懾不讓人再偷菜而做的一個舉動,只見魯智深用左手向下摟住樹幹,右手把住樹的上半截,腰往上一挺,竟將楊柳樹連根拔起,眾潑皮見狀嚇得連忙下跪要拜魯智深為師。想想要直接拔一個樹那得多大的力氣啊!

    說到大力士,其實裡面還是有的比如:

    晁蓋 :徒手從西溪村把青石寶塔搬到東溪村,青石寶塔就算1000斤,至少也有四五百斤吧,從此就傳開了稱呼他晁蓋“托塔天王”。

    陶宗旺:還記得征討方臘時,為了讓梁山好漢順利過關,陶宗旺獨自一人扛起千斤的大鐵閘。

    武松:在孟州牢房的時候,玩三五百斤的石頭跟我們玩石子一樣輕鬆,全程毫無壓力,可見力大無比啊!

    可見三位的力氣比之魯智深有過之而無不及啊!

    民間也經常有傳聞誰誰力氣多大什麼的,小時候村子裡以前就流傳這樣的小故事,說是有位祖先力氣很大,有次被山賊打劫,他直接把山賊的一匹馬舉了起來,後來山賊嚇跑了。雖然只是聽說但後人還不是津津樂道。

    由此可見力氣大,天生神力者肯定有,但你說要拔起一顆成年的柳樹,那就見仁見智了!

  • 11 # 小酒窩東東

    小說而已,其實就是為了突出魯智深的力大無比。他的水墨禪杖也不是63斤,那時候的一斤跟現在的一斤是不一樣的,不等量的。

  • 12 # 三木C先生

    拔蔥拔蒜尚且不易,拔樹當然不可能。但這是創作藝術,我們大可不必去較真。

    在很多的藝術創作中,從來就不乏虛構和誇張的表現手法,那不是作者憑空捏造,而是為了創造出更加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藝術形象,使人物更理想,更典型而已。

    在《水滸傳》中,魯智深就是作者著墨較多,性格特點非常鮮明、鮮活的人物形象之一。從“三拳打死鎮關西”到“大鬧五臺山”、再到“倒拔垂楊柳”和“野豬救林沖”等一系列事件中,都說明魯智深不但性情剛烈充滿俠肝義膽,而且扶危濟困、疾惡如仇,作為成功的藝術形象,流傳千古,深得人心。

  • 13 # 靜心堂主人9

    魯智深在水滸傳中為人豁達,可圈可點!論其武藝在梁山一百零八條好漢裡絕對前十,要論綜合能力絕對前五。但,書中說了,他倒拔垂楊柳,以他的武力應該可以有,但是,即便有這神力,他的雙腳站在何處?

  • 14 # 核按鈕

    魯智深原名魯達,本是東京城內的一個底層提轄,此人好行俠仗義,打抱不平,因為看不慣惡霸屠夫鎮關西欺壓金翠蓮父女,便三拳將鎮關西打死,從此揚名江湖,不得不遠走他鄉出去闖蕩了。

    通常情況下,樹根和樹冠的體量大小就相等或者相近的。也就是說,樹冠多大面積,樹根就有多大面積;樹冠多高,樹根就有多深。就算不看課本,相必聽過一句老話:樹有多高,根有多深。就是這個道理了。那麼問題問題來了,魯智深倒拔垂楊柳的時候,他是環抱著樹幹,人就站在樹根上面。這個,怎麼可能連根拔起!

    小說而已,認真你就輸了

  • 15 # 美天MT

    武松和魯智深都是中國古代小說《水滸傳》中的重要人物,都是武功了得的高手,而且他們兩個關係最為要好,那麼你一定想知道,《水滸傳》中武松和魯智深誰更加厲害?

    武松是梁山一百零八將之一,在梁山排行第十四位,因赤手空拳打死猛虎而聞名。他慣用的兵器是雪花鑌鐵戒刀,勇猛威武,人人敬仰。魯智深同樣是梁山一百零八將之一,排名十三,綽號“花和尚”。他曾拳打鎮關西,愛好打抱不平,習慣用重六十二斤的水磨鑌鐵禪杖。

    兩個人都是很厲害的角色,若非得論個高低,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他們兩個先後落草梁山,針鋒相對的經歷幾乎沒有,所以沒法完全客觀地評比出誰的武功更勝一籌。

    只有一次,弄丟了生辰綱的楊志,欲尋短見短見不成,在曹正的建議下去了二龍山,並在山上分別和武松、魯智深單獨打鬥了一場,打得難解難分都沒有分出勝負。照這樣推測的話,那武松和魯智深的功夫或許也不分上下,單打獨鬥的話大概也是平手吧。

    只不過,魯智深以大力勇猛而聞名江湖,他曾大鬧五臺山、倒拔垂楊柳。兩人合抱那麼粗的楊柳樹,豈是誰都能連根拔起的?寺中之人無不佩服得五體投地,直稱他為天上的羅漢。醉酒後,他即興表演的拳術,被稱為魯智深醉拳。而武松雖然也曾赤手打死過猛虎,但終究是藉著烈酒的後勁,若是他當時沒有喝酒會怎樣呢,我們無從得知。何況,六十二斤重的禪杖,也不是誰都能隨便拎起來的啊。單比兵器,武松就不如魯智深。

  • 16 # 西域成

    從人的發展和現實能力相結合來考慮這倒拔楊柳這事,的確是不真實也不可信,除非魯智深拔的是根也沒有完全長在土壤裡小小楊柳樹。那麼為啥會有魯智深倒拔楊柳這一說了,這還需要從我們的文化歷史和文人創作的經歷來說明。

    《水滸傳》的寫作時期是中國的元末明初時期,社會動盪,名不聊生,各種勢力為了爭奪權力和領地相互進行鬥爭,其中歷史上最著名的紅巾起義就是這個時期爆發的,此時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隊伍,開始了自己成為王者的開始。在廣大的勞苦大眾為了生活能夠過的更好,為了逃避戰亂帶來的苦難生活,人們在想象的空間裡形成了對英雄人物的塑造,成為力大無窮,俠義與肝膽並存的人物出現。也正是這樣一種想象的人物塑造,才形成了這個時期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出名的小說創作時期。

    《水滸傳》的創作背景是以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條好漢在山東梁山泊聚義的故事。作者施耐庵透過對當時民間茶館評書為寫作題材收集,在原來民間說書人的基礎上,在根據當時人民生活的理想需要進行了改加,對一些人物進行了重新的塑造,才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偉大著作《水滸傳》,小說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之一,流傳極廣,膾炙人口。

    由此看來,像《水滸傳》中魯智深倒拔楊柳及古代武功是否如此厲害是不存在的,這只是反映了當時人民為了生活的嚮往,透過想象的思維空間,對以前的人物進行重新的塑造,來代表當時的社會中的正義存在。以上只是我的個人觀點,如有不同意見,請留言指正,我們之間進行細緻的交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前任成功撩到你以後又不理你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