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道半齋

    孔子老先生,在教育界可能排第一;但是,在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民族中,應該可以例入百名之內。

    第一,按照 立德 立功 立言 原則衡量,孔夫子立言成功,立德 立功乏善可陳;

    第二,按照 創新原則衡量,孔夫子主張回覆周禮,傳承、整合了周公思想和方法,只是說了幾句、做的較少,怎麼都應排在周公之後;

    第三,按照 貢獻原則衡量,孔夫子就是一個民辦學校校長,培養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這點教育成果排不上名次。

    筆者認為:在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民族中,按照 立德 立功 立言 、創新、貢獻、影響力等原則衡量,唯有 毛澤東主席是第一人。

  • 2 # 美見view

    這個觀點倒是沒有錯,孔子的確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人物,“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其一,孔子開創的儒家學派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正宗,是鞏固大一統國家和穩定統治秩序的理論基礎。孔子思想的核心體系是“仁”和“禮”,內容就是“仁者愛人”和“克己復禮”。“仁”學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愛人”必須遵循“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禮”是西周時的等級名分制度,規定尊卑等級身份的禮儀規範,實現“禮”才能名正言順、貴賤有序,這是其守舊的一面。儘管如此,儒家學說在修身養性、發展人格,在禮教倫常、治國安邦方面有一整套的方案,對於鞏固大一統的政教體制有切實可循的途徑。所以,有助於中國成為世界上歷時最久、社會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封建專制國家。而孔子本人被各代統治者加封,其形象逐漸被神化,最終成為關係國泰民安的聖人。

    其二,孔子開創的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大道之源。孔子生前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見解,晚年回到故里從事教育,整理文化典籍,《易》《詩》《書》《禮》《樂》《春秋》等。孔子特別喜愛讀《易》,韋編三絕,併為其做概說,稱“十翼”,雖不可完全置信,但他對古籍的編訂以及由門人代代傳授下來,則是歷史事實。據說孔子有三千弟子,知名者七十二人。他本人沒有著作,“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教學中的談話,經門人整理,題名為《論語》。孔子“有教無類”,招收弟子不分貴賤。教學上“因材施教”,因弟子而異,啟發誘導。他還主張學與思相結合,而且“當仁不讓於師”。但是,孔子還是被尊為“至聖先師”。儒家學派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品質、人格品質中睿智的文化基因。

    總之,在萬木爭榮的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民族歷經風霜仍然生機勃勃,那是因為我們的民族品質,以及我們文化基因裡內涵智慧的卓越。無論世間如何風雲變幻,智慧的民族永遠都會昌盛。

  • 3 # 顫動的丹田

    正是孔孟之道廓清了春秋戰國以來華人五花八門、千奇百怪的各種奇思妙想,把所有意識形態、思想文化、道德精神的流派正本清源,相容幷包到自己一家,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執行準則。

    這個行為準則一旦形成,就將一個民族或者是鄰近民族文化圈的所有人們,對社會、人類、世界的認識歸併到一個圈子裡,人人都不得越矩,誰要是想跳出這個圈就會碰的頭破血流,不得不再次灰溜溜折回圈內。不管你願意不願意,這就是你思維思想存在的維度,無法逃逸。

    歷史上統治百姓生存的王朝幾百年壽終就寢,古往今來規範華人生活的規則千秋不變,正是拜託這個孔聖立下的千古規矩,為現代中國作為一個實在具體整體而不是一群“華人邦聯國”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我們方能在這個“基礎平臺”上成長為一個現代社會中大國裡的最大民族。

    也正是因為我們“夠大”,所以在世界民族之林才“夠斤兩”,不管落後還是貧窮。亦正是因為“量大”,我們這些不肖子孫近代再怎麼瞎折騰,也不會一時半會兒就敗光家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毒婦人心出自哪些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