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學無術的木木
-
2 # 十月兮姐
我特別反對爸爸的做法,孩子本身是來尋求安慰的,爸爸反而這麼說,會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在這我想對你說:孩子,膽子大一點,不要怕。世人都是欺軟怕硬。我們只要做到自己不去先招惹是非,勇敢一點。加油
-
3 # Jessica5502
爸爸這樣說確實挺打擊人的,還不如不跟他說呢!說了以後心情更不好啦!很多父母都是這樣,文化低不知道怎麼和孩子溝通。
-
4 # 兒科醫生小愛
作為孩子,不能和自己的父親進行順暢的溝通和交流,也得不到父親對自己的肯定和鼓勵,儘管感覺到你很努力。但父親一貫不當的表達和對你的否認,讓您為此很傷心,我表示理解並感同身受。請你別灰心,父親肯定還是很愛你的,只是他不善於表達對你的體貼和理解罷了。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的父母都有這樣的想法,希望孩子好,希望孩子更加優秀,所以他們通常用負面和打擊的語言取代愛的教育,讓孩子感覺很糟,而且讓孩子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愛。其實,對孩子的愛和教育,家長們也需要積極正面的表達,而非消極負面的斥責。
父母和孩子正確的相處模式應該是這樣的,經常和孩子能像朋友那樣溝通和交流。
當孩子做的很好時,我們家長要積極地給予認可和鼓勵,告訴他我能感受到你的努力,也為你而感到高興和自豪。當孩子做得不好時,不要向孩子發脾氣,或者責罵和一味的否定孩子,我們父母要好好說話,並耐心的告訴孩子,不要緊,我知道你也很難過,我們一起來找出原因,共同去面對和解決問題。
還要明確的告訴孩子,無論發生什麼事情,不管多糟糕,都可以告訴爸爸媽媽,我們是最愛你的人,無論如何,我們都會幫助你的。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理解和共情會溫暖孩子的心,會讓他感受到愛,他會從中汲取更多的力量,樹立強大的信心,會更加努力的學習和進步,並以此來回報父母和社會。
祝您開心、順心、快樂!
-
5 # 冷靜分析君
我想先反問你一個問題,你覺得你是怎樣一個性格呢?是不是就像爸爸說的那樣?
1.我想說,爸爸的行為是不對的。家長的義務是什麼?是教養。無論孩子長到多大,都不該用這種語氣的話,去傷害孩子的內心。
2.關於性格上的問題,其實這個是有先天性因素的。但是後期生活環境和一些個人遭遇的影響也非常的重要。
我小時候是跟著爺爺長大的,很膽小,愛哭,遇見陌生的人根本說不出話來。這也是由於我天生比較內向,而且又不在父母身邊。
但是後來,慢慢地自己意識到自己性格的缺陷,父母也會告訴我,要多講話、多跟別人交流。
但是他們並不會說,你太軟弱、你真不會說話這樣子。
現在我也變得開朗起來啦~希望你也是一樣,對自己要有督促,個人成長是自己的事情,只要是往你嚮往的地方去努力,那就是最好的你。
3.溝通。跟父母首先的溝通要到位,什麼你不喜歡、什麼會傷害到你…直接說出來,不要害怕。因為你一直不說的話,父母以後會一直用你不喜歡的方式去對待你,這樣是更重的傷害。
4.如何看待家人對自己的一些評價。父母說的對的,要接受;不對的,自己心裡要清楚。不用過分傷心,因為年齡的差距,我們不可避免的跟父母之間存在很長的代溝,唯一能夠用來填補的,就是雙方對彼此的愛。
我相信你的爸爸也是愛你的。
以上,希望回答對你有幫助,祝你開心。
-
6 # 家寶戶外
肯定很委屈,時間長了都:不想跟父母溝通了,得不到理解還被一通批。這也是中國大部分家庭常見的教育模式,可憐的孩子們。
回覆列表
我們的父輩,祖輩都是經歷過上個世紀諸如文化大革命、甚至是十年災荒等磨難的勇者。在那個年代的他們,用無數的生命換來了更多人的生存。那麼性格剛烈、要強自然是經歷過大風大浪的父輩們的品質之一。在父輩眼中,身體力行地去勞動才是過去那個時期生存的唯一資本;不像今天這個社會,除了出賣勞動力,我們還可以透過努力讀書去更好地生存和發展。
提問中所描述的父親和簡直和木木的父親是一模一樣的,每每被父親要求去做事情,心裡都不禁會顛一下,做得好就沒事,要是父親稍微不滿意,木木都會被說一頓:你怎麼這麼“死”腦筋,在學校讀書讀“傻了”??
不過題中所說的“哭”就屬實沒必要了,畢竟都是成年人,今年都20了。要是小個五六歲再哭,倒還有情可原;但我們在慢慢成長,成長的過程本就是佈滿荊棘的不是嗎?以後還有更委屈的事情等著自己呢,何必為了父親的一句氣話掉眼淚呢?越是委屈,就越要學著挺過去。挺不過去?大不了就睡一覺,去運動,打打遊戲,把情緒發洩出來。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我們不都是要堅強嗎?在這個世界裡,真正可靠的就是自己,若是連自己都不堅強話,還談什麼積極進取呢?
所以,加油叭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