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現在人口已經達到了七十五億,到2100年,人口就會過百億,地球盛不下
3
回覆列表
  • 1 # 微迅019

    不要指望有第二個地球,因為沒有用,去不了,什麼光速飛船沒有實現的可能,人類最大命限是太陽壽命,目前人類食物來源大部分靠光合作用,火星微弱的Sunny,不能進行光合作用,沒有利用價值,土、木衛星更不用說了,咱們在南北極圈生存都很艱難,更不用說火星之外了。金星倒是光照充足,但要解決它濃厚琉酸雲和轉動的問題,金星過去是轉動的,不然不會那麼園,不探索怎麼知道呢?不能居住也可作糧食基地,用地球人現有掌握的原子能技術,就可推毀硫化物,核汙染幾百年還不衰減麼?科技日新月異,能用化學和物理學解決的問題,人類遲早總會有辦法解決其餘的!

  • 2 # 電影綠腳趾

    首先,你多慮了!

    100年前所謂的科學家就說,世界人口到1980年將要突破地球極限,但是雜交水稻,轉基因等技術解決了口糧的問題,2017年了地球也沒怎麼滴。

    人類的認知水平總是有侷限的,沒飛機之前,你問從北京到紐約要多久,只能按輪船的速度來計算不是嗎?

    第二,既然多慮了,人類還會去第二個地球嗎?

    肯定會!

    我又要拿出這張圖片來了!

    知道地球有多渺小了吧?而人類有個毛病,對未知永遠保有好奇心,這也是人類不斷進步的動力源泉!

    想起電影《星際穿越》最後女主孤獨一人來到陌生的星球,實際上就是“第二地球”,因為女主已經可以摘下頭盔了。

    可惜我們是看不到這一天了,洗洗睡吧,別想太多!

  • 3 # 環球科學貓

    在太陽系之中,對於地外適合居住的“第二地球”探索是人類長期的一個目標,但是至今我們都還沒有發現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

    雖然說銀河系存在很多“類地星球”,但是分析出來的結果都是缺少一些適合人類居住的基礎物質。所以說要想未來實現移居,我們第一步都還未完成,連基本可以居住的星球都還未找到。

    而根據《天體物理學雜誌》和 arXiv雜誌報告指出,國家天文學家們又發現了一個“天體”,可以說非常具有適合人類居住的條件,如今科學家們正在進行研究,探索,希望最終能夠確認出來是否真的適合人類居住,成為人類的第二地球。

    這是一顆什麼樣的天體?

    根據國際天文學團隊表示,該天體可以說堪比“第二地球”,編碼為“RAVE J183013.5-455510”。是一顆距離地球9000光年的星體,令天文學家感到驚訝的是,這顆天體具有獨特化學成分。

    透過分析發現,這顆遙遠的星體是已探明宇宙中最缺少金屬物質的星體之一。它的金屬性指標為-3.57——金屬含量比太陽還少1000多倍。這顆特殊的星體富含碳、氮和氧以及大量鋇、鑭和鈰等物質。

    看到沒?最重要的物質就是富含碳和氧,這意味著可能是一顆具有適合居住條件的天體,不過這顆天體的含量物質到底有多少,暫時沒有一個精確的答案,只是如今科學家們發現了它們的存在,所以我們說是一顆“潛在”的第二地球,至少很少在其他天體發現類似於這些物質,這也是天文學家們感覺到驚訝的原因之一,而天文學家暫時也無法解釋RAVE J183013.5-455510是如何形成的,也就是不知道如何形成的。

    同時科學家們發現,這顆星體並非是一個“雙星系統”,利用光速測量來定義的結果,而這些非同尋常的物質出現,天文學家們懷疑與周圍星球質量轉遞存在一定的聯絡,接下來科學家們將會對該星球的物質研究,並且可能會查清楚它形成的最接近真實的理論。

    RAVE J183013.5-455510會成為備選天體嗎?

    當然從上面的條件來看,這可能算得上是最佳“第二地球”,但是作為RAVE J183013.5-455510的情況來說,我們也只能將其作為備選星球,因為它距離我們地球太遠了,如果人類能夠達到9000光年外,那早就開啟了“星際文明”之旅。所以說要想去9000光年外的天體,困難程度還是挺大的,我們暫時也只能以發展目標才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到底多久能夠實現可能也沒人看得到了。

    這相比如今移居火星來說,火星到地球的距離近距離約為5500萬公里,遠距離則超過4億公里,而人類如今也還沒有能力到達,雖然如今說移居火星的“聲音”非常的響亮,但是最終我們多久能夠真正乘坐宇宙飛船前往火星,這還是一個未知數,如今做得最多的就是發射火星探測器。所以說要到這個9000光年外的天體,至少從現有的技術來說,還為時過早。

    人類可能選擇地外移居嗎?

    當然,站在如今的角度來講,人類移居地外星球完全是一個“目標象徵”,因為我們地球的破壞程度真的是太強了,每個人都可以看到的地球變化,而不需要資料的支撐。根據科學報告指出,自從工業時代以來,地球上75%土地和66%海洋生態系統都找到了改變,在改變的時候,生物多樣性也在逐步的崩潰之中,越來越多的動植物逐步走向消失,而隨著人口的增長,這種破壞還將會持續下去。

    如今世界人口約為76億,預計到2030年將達86億,到2050年將達98億。雖然人口的增長,人類對資源的需求肯定會變得越來越大,所以未來如果人類在破壞的時候,不進行生態資源的合理利用或者合理的開發與保護,那麼最終影響的還是我們自己。科學家們也是多年來一直警告,但是成效並不好,所以就看我們未來自己了。

    綜合情況也可以看到,如今的生態環境也已經帶來了很多影響,例如高溫,強風暴等等,以前也沒有這麼強,這麼高的頻繁出現,這也說明了我們地球已經發生了改變。所以人類如果沒有改變地球的能力,只可能選擇已經到地外居住,太空移民或就成真了,這就成為了發展趨勢。

  • 4 # 震長

    可能人類太寂寞了,很多年來努力尋找外星人,一直未果,於是就變通了思路,開始尋找適合居住的星球,這麼多年仍然一無所獲,暫時沒有發現類地行星。

    事情在兩年前有了轉機,這是因為美國宇航局在2009年發射了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它的主要使命是探測太陽系外類地行星的飛行器,這也是人類首顆探測類地行星的探測器。終於,美國NASA在2015年7月24日對外宣稱,在天鵝座發現了一顆與地球相似指數高達0.98的類地行星,被命名為開普勒452b,繞著一顆與太陽非常相似的恆星執行,它到恆星的距離與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相同,也就是說,開普勒452b是迄今最接近另外一個地球的太陽系外的行星。

    據瞭解,開普勒452的體積是地球的1.6倍,所圍繞的這顆恆星與太陽幾乎是一模一樣,亮度只比太陽亮了10%,並且它的公轉週期為385天,只比地球的公轉週期多了20天,所以天文學家說,這顆行星與地球的相似度是98%,但由於它距離地球約1400光年,太過於遙遠,人類目前對此還知之甚少,說它是第二個地球也只是推測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世界,迪哥和萌殭屍你喜歡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