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微
-
2 # 朝陽白露
馬陵之戰是發生在周顯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的一場設伏殲敵的著名戰役。交戰雙方是齊國與魏國。戰事的起因是因為魏國遣約十萬軍隊進攻南韓,而南韓不敵魏國,只能轉而向齊國求救。
南韓的軍事實力是遠遠不如魏國的。和魏國打了五場戰役,竟然五戰五敗,也是沒誰了。而後,在眼看到南韓不行了的時候,齊威王就點將出兵了。
軍師孫臏,主將田盼,兩副將田嬰和田忌。兵馬數不詳。
在這次戰爭中,齊軍的人數是不知道的。齊國採取的是“圍魏救趙”的策略,大軍直逼魏國都大梁。這樣,攻韓的軍隊就會被嚇回去了。魏國肯定不甘心啊,於是,魏惠王就派遣太子申和龐涓帶領數十萬大軍氣勢洶洶撲向齊軍,想在馬陵一戰中好好教訓一下齊國怎麼做人。
大戰的結果都知道,魏軍慘敗,太子申都被俘虜了(牛皮吹大了)。
至於為何有的人會認為這場戰役是以少勝多的戰役。我認為主要有兩點原因。第一點:齊軍孤軍深入魏地,而魏國攻韓軍隊已回援,也許會派更多的軍隊殺向齊軍以確保必勝。畢竟在自己家門口,如果敗了那多丟人,所以為了有必勝的把握,派的人多一點兒很正常。
第二點:對孫臏的個人崇拜。孫臏,著名軍事家,政治家。著有兵書《孫臏兵法》。他最擅長的就是以少勝多的戰法了。而後世之人也視他為“兵聖”一樣的人物。在他們看來,以少勝多方能體現孫臏的厲害。若不是,那不是對自己偶像的侮辱嗎?
第三點:齊軍攻魏都大梁的目的是解南韓之危。正所謂兵貴神速,齊軍有可能為了加快行軍速度而只派輕裝勁旅襲向大梁。這樣的軍隊人數應該不多,多了也跑不快。
第四點:龐涓輕敵冒進。雖然說龐涓是中了孫臏“減灶示弱”的計法才繼續追擊他們的。但是,龐涓也不傻,他難道沒想過這是敵軍的計策嗎?但是他還是義無反顧的追擊敵軍。這說明他的軍隊數量肯定多於敵軍,正因為有這個倚仗他才敢繼續追下去。但很遺憾,他還是輸了。
由於齊國軍隊數量的不詳,所以也只能大致猜測一番了。但是,無論是以少勝多,還是以多勝多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勝者為王敗者寇。齊國作為勝利的一方,亦是越來越強大,而作為敗者的魏國,確是越來越弱,最後又不得不和南韓聯合在一起以對抗幾大強國的勢力。這還真是世事難料啊!但這也是戰國時期的普遍現象,總之就是為了能生存下去而已。
回覆列表
馬陵之戰發生於公元前341年的春秋戰國時代,魏國發兵攻打南韓,南韓向齊國求援,齊國應允。運用“圍魏救趙”、“減灶示弱”的戰法,打敗魏國。
馬陵之戰也是孫臏(齊國)和龐涓(魏國)兩軍事家的對抗。孫臏充分運用孫子兵法,利用龐涓的弱點,製造假象,誘其就範,戰局始終居於主動地位,將魏軍殺得潰不成軍,俘虜了魏太子申。魏國此戰後元氣大傷,也失去霸主地位。
馬陵之戰後,齊國威望上升,為量迅速發展,稱霸東方。魏國在戰爭中遭受重創,實力消弱,又被秦國乘虛而入,喪失了獨霸中原的能力。南韓此戰對己無本質影響,本想借此削弱魏國,目的達到,但唇亡齒寒,不得不繼續與魏國一起抵禦齊楚秦。秦國坐收漁利,魏國從此也無力阻止秦國向東的擴張。
馬陵之戰在後世的爭議非常多。吋間、地點、將領、動機,但在史記中記載了齊魏交戰年代過程相近的兩次戰役(桂陵之站和馬陵之戰)。
史書中沒有記載魏國出多少兵力,只是記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同齊軍決一勝負。只是在戰役過程中孫臏用運計謀,誘敵,造成兵力少,被誤認為以少勝多,其實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