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崔大有

    吳昌碩(1844年8月1日—1927年11月29日),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多別號,常見者有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今湖州市安吉縣)人。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後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

    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在繪畫、書法、篆刻上都是旗幟性人物,在詩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吳昌碩熱心提攜後進,齊白石、王一亭、潘天壽、陳半丁、趙雲壑、王個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

    中國畫教學人言去吳取潘,若如此潘於何處生,當無根基矣。或可吳為體,潘為用。

    缶翁如道德經,盡善。白石如禮記,盡美。當以缶善(散)石,或用石美缶,可以盡善盡美矣如維摩詰。

    老缶作篆如溯急流,用盡力氣,不離故處。白石則如平波盪槳,力柔而緩,隨之釋然。

    老缶、白石難能同徽宗甚至溥儒的審美品格相論。前者是根植於民間,後者則是皇家高品,廟堂江湖之別。如米勒、梵高比之於達芬奇、提香,然各有至理,非類優劣。

    白石印刀法源自天發神讖,篆法大開合,空間情感激昂。刀法不喜雕琢,不做不削,其畫卻心機用盡。錢君陶失於弱,陳大羽過霸悍。老缶畫不喜雕琢,其印也難脫。其功全在漢印,朱文偶有奇態,然並無特出之作。白文多有可觀之作,沉雄古厚,更見蒼辣活潑,孟海公由其入漢,後專吳熙載,更添文態。來翁師缶,做之極矣。錢公奇才,清辣蒼雄。

    白石曾言李可染草書作畫,強於他,其唯以楷而已,以此訓其不能沉厚。試想若能沉厚又以草書入畫當如之何,缶翁有畫款文:草書之幻、糊塗草寫枯藤,頗為自矜。

    潘天壽早年山水全從陳衡恪出,失於狂,卻勝於風,總未能沉厚妥帖。款文亦未出陳之圍囿,添之以經亨頤、黃道周、沈曾植,惜未樸融,各做本體的延伸推進。至其晚年,唯畫可道,書印已不能相稱。老缶,齊翁亦如此,晚年再不操刀,畢竟印難久攻,耗精費神。書畫則不然,養心安神。卻難共進,何能相稱。

  • 2 # 弄墨人3476384831199

    中國近、現代書畫藝術發展過渡時期關鍵人物。詩、書、畫、印四絕的一代宗師,清末民國時著名的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吳昌碩、任伯年、趙之謙、虛谷被稱“清末海派四大家”。

    吳昌碩(1844~1927),他畢生寫“石鼓文”,其書法得力於石鼓文甚多,凝練遒勁,獨具個性。六十五歲時自題石鼓文臨本時說:“予學篆好臨石鼓文,數十載從事於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 3 # 安娜蘭馨

    吳昌碩(1844年8月1日-1927年11月29日),原名俊,俊卿,字昌碩,別號缶廬,晚年自稱吳字,浙江安吉人,中國清末民初的篆刻家,亦工書法、繪畫,與任伯年、趙之謙、虛谷齊名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把書法、篆刻藝術融入繪畫,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獨特畫風。他以篆筆寫梅蘭,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筆力敦厚老辣、縱橫恣肆、氣勢雄強,構圖也近書印的章法布白,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畫面用色對比強烈。代表作有《瓜果》《燈下觀書》等。

  • 4 # 瀟湘十一

    吳昌碩(1844年8月1日—1927年11月29日),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多別號,常見者有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今湖州市安吉縣)人。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後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

    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在繪畫、書法、篆刻上都是旗幟性人物,在詩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吳昌碩熱心提攜後進,齊白石、王一亭、潘天壽、陳半丁、趙雲壑、王個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

    吳昌碩作品集有《吳昌碩畫集》《吳昌碩作品集》《苦鐵碎金》《缶廬近墨》《吳蒼石印譜》《缶廬印存》等,詩作集有《缶廬集》。

  • 5 # 橙爸說

    吳昌碩(1844.8.1 -1927.11.29),男,原名俊,字昌碩,別號缶廬、苦鐵、老缶、缶道人等等,漢族,浙江湖州人。中國近、現代書畫藝術發展過渡時期的關鍵人物,"詩、書、畫、印"四絕的一代宗師,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與任伯年、蒲華、虛谷齊名為"清末海派四大家"。

    吳昌碩的藝術別闢蹊徑、貴於創造,最擅長寫意花卉,他以書法入畫,把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章法融入繪畫,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獨特畫風。他以篆筆寫梅蘭,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筆力敦厚老辣、縱橫恣肆、氣勢雄強,構圖也近書印的章法布白,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畫面用色對比強烈。

    【書法作品】

    吳昌碩與石鼓文

    吳昌碩以臨寫石鼓文稱譽於世,石鼓文的風格原本屬於比較工穩端正一路,而吳昌碩的石鼓文卻寫出了一種流動感,更以遒勁老辣、筆墨厚重為其主要特徵。

    石鼓文四條屏

    後人學石鼓文者,多以其為圭臬,反倒是學石鼓文原本工整一路風格的愈見稀少,由此也足見吳派石鼓文影響之大。

    吳昌碩學石鼓文的時間很早,30歲到蘇州,從當時著名的書法家楊峴學金石學和書法,即開始臨寫石鼓。

    吳昌碩晚年曾說:“餘學篆好臨石鼓,數十載從事於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從現存作品看,早期臨寫的石鼓文,筆法受當時另一位篆書大家楊沂孫的影響很大,筆畫細廋,體態平板,略顯軟弱拘謹。

    臨石鼓文軸

    浙江省博物館藏贈施石墨七言對聯,作於光緒二十年(1894),吳昌碩時年51歲,即具有早年臨石鼓文書法的典型特徵。直到60歲以後,他才開始形成自己的面貌。70歲以後,個人風格進一步成熟和強化。如展品中的“鶴壽千歲”橫幅,是吳昌碩83歲時的作品,用筆老辣,有如枯藤盤旋,蕩氣迴腸。

    篆書七言對聯

    吳昌碩臨寫石鼓文,注重的是整體氣勢的強烈突出,他曾說自己寫石鼓文是“臨氣不臨形”,正是這種對於“金石氣”的執意追求,使得他的書法在當時能與眾不同,形成自己獨特風格。“金石氣”是吳昌碩書畫作品的靈魂所在,也是後人鑑賞大師藝術的最佳切入點。

    吳昌碩與隸書

    其實,吳昌碩的隸書也寫得極具個性。

    漢隸以橫平豎直、蠶頭燕尾為其基本特點,而吳昌碩的隸書恰恰不是如此,他的隸書體態是變扁橫為直立,顯得特別雄強寬博;又由於吸取了臨寫石鼓文的經驗,所以起筆收筆處,也和篆書一樣,是藏鋒,含而不露,與通常隸書那種波磔左右飛揚的風格大相徑庭。在他的隸書裡面,融合了很多篆書的因素。

    吳昌碩的隸書多系晚年所作,傳世數量不多,但成就同樣不可低估。

    隸書五言對聯

    隸書四言對聯

    吳昌碩與草書

    如同他的隸書一樣,吳昌碩的行草書也個性突出,用筆迅疾,具有連綿奔放、酣暢淋漓的動感特徵。

    體態上通常是從左下方向右上方傾斜取勢,右上方轉筆處多呈銳角,顯得方勁果斷。他的行草同樣受到篆書很大影響,是將篆、隸與行草合為一體,而又統一在行草的氣勢之下。這種書法風格實際上又是受到了明末清初張瑞圖、王鐸等人的影響比較大。

    行草王禔潤例手卷

    《行書五言詩》軸

    釋文:

    風香鄰有無,花影佛跏趺。歷劫龍籲盋,餐霞鳳別梧。石真彊取詩,柱詩奈不奇。觚山儻(此字點去)燕支奪,狂歌待老夫。普寧寺牡丹。

    丁卯深秋錄於癖斯堂

    吳昌碩年八十四

    本幅書錄五言詩一首,末作者自識:“普寧寺牡丹丁卯深秋錄於癖斯堂,吳昌碩年八十四。”下鈐“倉碩”印。無藏印。“丁卯”為1927年。

    此軸書法古拙遒勁,於法度之外別開生面。用筆時而厚重沉著,時而瀟灑飄逸,起筆與橫筆多沉實,撇筆多細長,有如其畫梅之法。結字多欹側,但以筆劃之粗細保持字形的穩定,無傾倒之勢,充分體現了吳氏書法“用筆遒勁,氣息深厚”,“結體以上下左右取姿勢”的書法特徵,並可從中看到許多繪畫的用筆特點,面貌獨具一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人教育跟電大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