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鍾銘聊科學

    我們常常說地震是由地殼運動引起的,也知道位於板塊交界地帶容易發生地震,但是我們不知道地殼究竟是怎麼運動的?也不知道地殼為什麼要運動。關於這點,我們要知其然還要知所以然,今天就好好了解一下,地殼究竟是怎麼運動的。

    地殼是怎麼運動的?

    地殼之所以會運動,和地球的構造有關。地球從地表到地心分別是:地殼層、岩石層、軟流層、地幔層、地核。

    我們知道,地球的核心溫度很高,達到了5000攝氏度左右,按理說如此高溫,物質應該是液體,但不要忘了,地球內部壓力非常大,導致地球核心呈現出高溫的固體,也就是鐵核。

    由於地球內部溫度非常高,導致鐵核把地幔層給烤融化了,而地幔層的壓力沒有地核那麼高,因此沒有形成固體,而是呈熔融狀的流體,也就是火山剛噴發時的物體狀態。

    由於地核溫度非常高,所以熱量會帶動地幔的物質上升到岩石圈,而岩石圈比較冰冷,所以冷卻後的物質會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幔層下降,從而形成熱對流。

    由於地幔是熔融狀的流體,所以地幔可以流動,當地幔在熱對流的作用下流動時,也將會帶動地球上方的地殼移動,於是就形成了板塊運動。

    板塊運動和地震

    其實,地球內部的物質分佈並不均勻,岩石的性質也不相同,導致有些地方溫度較高,而有些地方溫度較低。

    地幔層在形成熱對流的過程中,當下部的高溫物質上升到岩石圈時,由於熱對流的作用會導致高溫物質發生水平移動,連帶著會帶動上方的岩石層以及地殼也發生水平位移。

    由於岩石層比較冰冷,因此地幔層的物質到達這裡時會冷卻後下沉,此時又會帶動上方的地殼也隨之下降,而下降部位會受到來自兩側的壓力,會使得地殼內部產生擠壓變形,形成褶皺以及破壞,從而引起地震。

    由於地震的發生需要積累相當多的熱能,當地球內部的熱能釋放一次之後,會間隔一段時間再次積累,因此地震的發生並不是連續的,而是有寧靜期和活躍期之分。

    板塊運動和地球地勢

    由於板塊的運動,導致地球上的形成了山脈、平原、丘陵以及海洋,地球上許多著名的地形都是由於板塊運動。比如:喜馬拉雅山脈。

    山脈

    我們根據板塊的不同,將地球劃分為6個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喜馬拉雅山脈剛好位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由於板塊運動,導致這兩個板塊相互擠壓,導致地勢不斷抬高,最終形成了地球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

    除了喜馬拉雅山脈以外,地球上大多數山脈都是這麼形成的。

    海溝

    海溝的形成和山脈一樣,也是兩個板塊相互擠壓,但不同的是海溝的形成是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的擠壓。

    我們知道,大洋板塊較薄但密度大,而大陸板塊較厚但密度小,當這兩種密度不同的板塊相互擠壓時,密度更大的大洋板塊會俯衝到大陸板塊之下,形成一條海溝。日本附近的馬里亞納大海溝就是這樣形成的。

    裂谷、海洋

    東非大裂谷的形成剛好和山脈的形成相反,它是由兩個板塊不斷分離造成的。原本這兩個板塊是連在一起的,但由於板塊運動造成該板塊一分為二相互分類,在這兩個板塊分離的地方,就會形成一條大裂谷。

    如果這兩個板塊分離的時間足夠遠,還可能會形成海洋,比如:裡海。

    導致該板塊相互分離的原因,是這兩個板塊剛好位於地幔熱對流的上升處,地幔層的熱量會推動者這兩個板塊向地球兩邊移動。

    由於板塊之間相互擴張,導致很容易發生火山噴發,而火山噴發時又容易帶動地震,因此有火山的地方經常也有地震,但有地震的地方不一定有火山。

    總結

    地質災害和地球的板塊運動有關,而板塊運動又和地球的內部構造相關,雖然我們沒有鑿穿地球,但我們已經透過科學的方法知道了地球的內部構成,甚至還知道了地球是怎麼發生地質運動,以及地震是怎麼形成的。

  • 2 # 科學驛站

    在千年前,人們就對地震開始記載。有人認為,中國對地震最早的記載,就目前已有的史料來看,應該是晉代出土的《竹書紀年》:帝舜時期“地坼及泉”、夏桀末年“社坼裂”的現象,但這一說法並未被大多數人認可。轉而,人們公認最早的記載是出自公元前1177年的《呂氏春秋》記載:“周文王立國八年,歲六月,文王寢疾五日,而地動東西南北,不出國郊。”這一記載明確指出了地震發生的時間和範圍,是中國地震記錄中具體可靠的最早記載。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認知的拓寬,我們知道地震是由板塊運動造成的,當然,也有人為活動導致地層斷裂而造成的地震。

    那麼,板塊又為什麼會運動呢?我們知道,一個物體運動需要力的作用,究竟是什麼力導致了板塊的運動呢?板塊是如何運動的?板塊運動有規律可循嗎?

    地球構造

    地球的內部結構為一同心狀圈層構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為地核、地幔、地殼。地球地核、地幔和地殼的分介面,主要依據地震波傳播速度的急劇變化推測確定。地震主要發生在地殼這一地震,當然深源地震發生的深度最深的達768公里,遠遠超出了地殼的平均厚度。

    地殼的位置

    如果把地球內部結構做個形象的比喻,它就像一個雞蛋,地核就相當於蛋黃,地幔就相當於蛋白,地殼就相當於蛋殼。可知,對於整個地球而言,地殼是很薄的一個地層。

    地殼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體外殼,地殼的厚度是不均勻的,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地殼的厚度分佈不均勻,在高山高原地區厚度大,平均厚度達到60~70千米;海洋地殼較薄,平均厚度約6千米。

    地殼為什麼會運動?

    試想:在水面上漂浮幾塊挨著的泡沫板,在水體的擺動下,泡沫板自然就會相撞或者分開;在泡沫板的一端加重,泡沫板加重的一段自然會向下運動,相對的,相鄰的泡沫板做上升運動。

    其實原理就這麼簡單,但地球是一個複雜的結構,要想弄清楚其中的秘密,需要專家學者不斷探索以及先進的技術,從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進行解釋。

    經上文介紹,可知地球的構成不是一個整體,而是由多個地層構成,其地層分為固態和液態兩種。地幔是介於地表和地核之間的中間層,厚度將近2900千米。地幔物質具有一些可塑性,但沒有熔成液體,可能區域性處於熔融狀態,這已從火山噴發出來的來自地幔的岩漿得到證實。

    地球各地層不是一來就有液態和固態之分,而是經歷了45億年的演變後形成的。鈾的鏈式核裂變停止了,只剩下鈽的鏈式核裂變,生成的熱能減少了,地球開始冷凝。當熔漿表面溫度下降到700~800℃時,較輕的花崗岩質岩漿首先凝固成薄層,這就形成了地殼。此時的地殼還是較為均勻的,在流水搬運和風力搬運等外力作用下,地殼被侵蝕得“坑坑窪窪”,出現江河湖泊海洋,這樣一來,地殼上各個地方的壓力不一樣。

    當地殼岩石受熱軟化和可以流動之後,便開始向壓力小的方向流動。又受日、月引力和地球自身自轉力的作用,軟流層的動能又有了增強。這種巨大的能量支配了地殼的升降、褶曲、斷裂、變質、岩漿、火山和地震等活動。

    總之,地殼之所以運動,首先是自身條件,即地殼漂浮在熔融的地層上,且地殼的厚度不大。其次是外力幫助,如日月引力和地球自轉力的帶動。最後,地殼在演變中厚度不均勻,區域性壓力也會促使地殼運動,從而引發地震,地貌也因此不斷髮生改變。

  • 3 # jackson316

    地球並非均質完美球體,近月端和遠月端受到月球引力不同,由於地球自轉,各部分受月球引力始終在變化,海水的潮汐現象就是例子。在月球的潮汐力作用下,地殼會漂移擠壓,引發地震

  • 4 # 數字李論

    地殼運動是一種常態,無時不在運動,通常比較慢不易感覺到,但有時快速而激烈,這就是地震,地震是地殼運動的極態。

  • 5 # 搖擺的地球

    地殼運動是地球運動引起的,地球存在著三種明顯的運動狀態,既自轉,公轉,和搖擺運動,地球公轉不能引起地殼運動,而自轉和搖擺運動,都能引起地殼運動。地球自轉時地殼產發生水平運動,水平運動的地殼產生交錯力;地球搖擺運動時地殼發生偏轉運動,偏轉運動的地殼產生扭曲力。無論是水平運動產生的交錯力,還是偏轉運動形成的扭曲力,只要超過地殼彈力限度,都會導致地殼斷裂而發生地震。因此地震也有兩種形式,既地殼水平運動形成的地震和地殼偏轉運動形成的地震,兩種地震發生的位置是不同的,形成的裂痕也是不同的。

  • 6 # 癲濟哥

    地震的成因大致有如下幾種情況。

    1.地殼是漂浮在地幔上的,地幔溫度很高,所以地幔是液態,熔融狀態的岩漿,把地殼薄弱處燒穿,就造成火山噴發。地殼相當於給一口開水鍋的鍋蓋,如果地幔聚集的能量大於地殼的承受能力,就會以地震或火山噴發的形式釋放能量。

    2.地球的自轉。地球自轉,地殼又漂浮在地幔液體上,想想由於地殼地質密度等原因,有的板塊阻力大,有的稍小。地殼會發生碰撞,造成地震。

    3.月球引力。月球引力不可小覷。看看錢塘江大潮就知道了。其強大的引力翻江倒海。當然也能引起地震。

    4.人類活動造成地震。近年來由於大量的開採礦物,地理結構破壞,地殼下能量大於地殼承受能力,引發地震。

  • 7 # 使用者61173379661

    地震發生是由諸多因素影響造成的,主要是熱脹冷縮和空間引力拉牽,其次是地內塌陷、隕石撞擊等。地球在空間存在,那麼空間環境在維層上有著不同層次的質量天體的遠近變化。在太陽系內有八大行星體在一年之內與地球有遠近之距離變化,地球的橢圓公轉軌道也會與太陽有遠近之變化。在太陽系之外,與我們的近鄰星系有一個半人馬星團體,它的三個塵裹用質體有二十多顆恆星也會與我們有近臨或遠離現象。尤其是現在離我們最近的西蜀塵裹質體的九大恆星體與太陽系的近臨或遠離,都會使地球內部和地表產生熱脹冷縮現象。有大質量天體近臨,天體之間的對應能量線輻射會相互作用,產生熱效應,而且往往是地內先熱,地表後熱,說明空間的對應能量線有許多是我們肉眼不可見的,它們可以直接穿透地殼而作用於地幔和地核物質。地內熱脹時地殼層會破裂,而引發地震。這是其一。天體之間的引力作用也會作用於地表和中地幔固殼層而使地殼層或中地幔固層斷裂形成地震,如一些震源深度在100多千米以上的地震,往往是中地幔斷裂地震。尤其是這種引力與空間眾多大質量天體引力疊加所產生的異常疊加引力更具有極大的破壞力,拉裂地殼和中地幔固殼層而生成強地震。所以空間是否有大質量天體的疊加引力直線作用應該是預測地震的一個極重要指標。而地殼層熱脹的臨界狀態也是預測地震的一項重要指標。如果我們有了這兩項大資料收集和分析,那麼地震也是可以被預測的。地球大板塊運動也是地球熱脹冷縮的一種結果。

  • 8 # 岷山

    首先應該明確下面的事實:一, 地殼不是一個整體,而是由若干板塊構成。地殼類似足球表面。

    地殼板塊結構的成因:1地球冷卻過程溫差作用。2 慧星撞擊作用。

    二, 構成地殼的板塊是相互緊密嵌合的,相互之間沒有可以產生水平運動的空間。所以,所謂的地殼運動只能是垂直方向的位置變化。這種運動主要是由地球表面冷卻,體積和表面積縮小產生的內部擠壓應力引起。這種應力表現為兩種形式:1 緩慢的擠壓造成地面向上抬升(造山運動)。 2 板塊突然斷裂,產生上下錯動(地震)。

    隕星對地球表面的強烈撞擊產生的擠壓應力也具有同樣作用。

    詳細論證見《地球滄桑之迷》第五章“地球板塊構造及慧星”

  • 9 # 晨竹樂縹緲

    地殼浮在岩漿球體之上,岩漿被地核強輻射和引力高壓擠壓和地核旋轉與地核外部物質摩擦產生高溫。高溫擴散產生岩漿對流,岩漿對流推動地殼運動。或沉入岩漿層融化,或產生新的地殼繼續推動地殼板塊的運動!

    ——瞎蒙的,蒙對了就贊一下!

  • 10 # 健康知識快訊

    地殼會發生運動,是因為地殼本身不是鐵板一塊的固體,地殼是由多塊岩石板塊組成,岩石板塊在地幔岩漿的頂託下,會緩慢移動、相互碰撞——這個就是我們所說的地殼運動.

  • 11 # 金童希瑞

    地殼不會產生相對運動(地球自轉首先是地殼的旋轉,地核與地殼不會同步)。

    白堊紀末期小行星環撞擊地球導致地臺活化,隕石坑連線形成環太平洋斷裂帶和特提斯構造域。

    當巨行星衝月時,上地幔岩漿異常活躍(由於巨行星週期性衝月,地震也有周期,火山爆發也有周期;而且火山爆發在前,數日後地震發生,這與上地幔岩漿運動的速度和方向有關)。高溫、高壓下的岩漿產生金屬態氫離子,金屬態氫離子匯聚於斷裂帶或特提斯構造域;一旦達到“臨界值”,就會產生熱核反應,形成爆炸——地震。

    由於金屬態氫離子可以聚合形成二氧化矽,所以強烈地震會有二氧化矽溢位,形成“地震丘”。

  • 12 # 平常人246089341

    地殼是多板塊組成的,堅硬的岩石在運動中受外力作用,發生形變和斷裂,在太陽和月球引力作用下引發地震,火山爆發體積膨脹,衝擊地殼,也會引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們面對事業轉型,應該如何去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