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omin62

    私生活究竟如何,外人並不知道。如果陳冠希不去修電腦,誰能知道阿嬌張柏芝的風騷?連這種老百姓都如此,一人獨大的太后怎麼會被人知道她的私生活。

    中國的歷史,大多是被文人把控的。對秦始皇,對曹操,對雍正,都是如此,只要是不討好文人,過於重視百姓疾苦的,動搖士紳利益基礎的,無外乎被文人集團定義為暴君,偉大的隋煬帝也是如此,同樣,也包括慈禧,對於以康有為為首的文人集團發動的政變失敗後,大肆對慈禧的謾罵也開始了。至於百姓們,也就只知道慈禧怎樣不堪,而不知道她也算是為了國家付出了她的心血;只知道康有為的所謂變革,而不知道他的小人無恥作為。對於戊戌變法也好,甲午海戰也罷,所謂的正史無外乎把屎盆子全扣給慈禧,但據考證知道那時候她已然很大程度上歸正給君王,改革失敗了,仗打敗了,無法收拾,慈禧和李鴻章重新出山承擔局面,於是一百年來被罵至此,倒是成全了一幫亂黨。

  • 2 # 國史館

    首先,說慈禧年輕時美若天仙,有什麼依據呢?哪一本實錄或筆記記載了慈禧美若天仙?

    慈禧是咸豐二年選秀入宮的。他的父親是徽寧池太廣道惠徵,四品大員。按清的制度,八旗四品以上官員的女兒,13歲至16歲,凡是沒有出嫁的,報內務府侯選。這就是所謂的選秀女制度。選秀女三年一次,每次入選的人數大約都在20名左右。除了留在皇帝身邊充嬪妃以外,其他的會由太后或皇后指婚給親王貝勒做福晉。主持選秀的人一般都是太后和皇后。皇帝本人很少親臨選秀現場,除非是選皇后。

    這就是說,從制度上看清代選秀一般不大可能選出國色天香的美女,當然也不可能是些醜八怪。官員的女兒都是好人家的孩子。官員娶妻基本上都會選門當戶對的普通人家,不會去勾欄院裡選老婆,因此出現國色天香的女兒這種事機率很小。所以官員們的女兒也都不會太漂亮。如果選秀中遇到一個漂亮的,也要看能不能入太后太妃們的法眼,過於妖豔的肯定過不了關。清朝特別注重祖宗家法,對於皇帝沉溺於女色荒廢朝政特別警惕。而老太后也是女人,她們人老成精,看女孩子的眼光往往比皇帝本人更靠譜。

    說慈禧不是絕色佳人不等於慈禧沒有姿色。事實上,慈禧還是因為有幾分姿色而入選的。她不難看,五官端正,身材姣好,個頭兒較高。據說她比咸豐的皇后鈕鈷祿氏和咸豐寵愛的麗貴妃的個頭都要高。

    慈禧在家是長女,父親常年在外,弟弟妹妹年幼,只有慈禧幫助母親操持家務。家中境況不好,父親惠徵又不是那種能弄錢的人,所以慈禧養成了殺伐果決、處世幹練的性格。這種性格也許不會討男人歡心,但在宮鬥中卻能遊刃有餘。

    慈禧有姿色的另一個佐證是她的親妹妹婉貞。婉貞比她小四歲,咸豐六年選秀女被皇帝親自指婚給醇親王奕譞做福晉。這個福晉可是正房大太太,以醇親王奕譞的身份,其分量一點也不次於慈禧。慈禧孃家所在的方家園因此被稱為鳳凰窩。

    所以,慈禧年輕時長得不錯,有姿色,也有幾分凜然不可犯的豪邁氣質。但要說她國色天香,甚至美若天仙,過了。這麼形容慈禧,她自己也會難為情的。

    慈禧年輕時美如天仙,為何到了晚年私生活如此不堪?

    且不論這兩個問題之間沒有任何邏輯關係,年輕時美若天仙,晚年就不能如此不堪了嗎?單說慈禧晚年的私生活究竟有沒有“如此不堪”。

    說慈禧的晚年,應該是指慈禧50歲以後的生活吧。

    光緒11年,1885年,慈禧50歲。這一年,浸透了無數華人血淚的美國的西部鐵路竣工,克利夫蘭當上了美國的第22任總統。同時,中國軍隊在劉永福的帶領下取得了鎮南關大捷,中法簽訂停戰協定。

    這一年距光緒皇帝親政還有兩年時間。這個時候,慈禧太后簡在心中念茲在茲的大事有三件:

    一是皇帝馬上親政了,按理來說皇帝親政後大權就要交出去了。交還是不交?交出去了就是大權旁落,這對一輩子以弄權為樂趣的慈禧來說是一件心有不甘的事。

    二是皇帝大婚。鑑於自己親兒子載淳的先例,慈禧對於皇帝選後一事早有打算。她想讓自己的親弟弟,一等承恩公兆祥的女兒入選中宮。可是,自己的家人自己知道,兆祥的女兒實在醜得可以,自己雖然可以做一大半主,可如果皇帝死活不依也是一件沒有面子的事。

    三是修園子。這是慈禧為自己將來的打算。在她的心裡,雖然歸政心有不甘,但也是無可奈何早晚的事。真到了那一天,自己就像當年的乾隆皇帝當太上皇一樣,在圓明園裡悠哉悠哉頤養天年也不錯。只是銀子不湊手,當國的恭親王奕訢在這個問題上與他不是一條心,根本不配合,她還不能為所欲為。

    修園子是慈禧一生中所犯的最大的錯誤,這個錯誤的後果幾乎貫穿了慈禧的晚年。

    因為要修園子,就要弄錢。而要弄錢,就得找一個聽話的人來替她張羅。這個人,慈禧看中的是醇親王奕譞。

    奕譞這個人,志大才疏。好大言,不務實。年輕時因為自己認為自己“知兵”,所以掌管清廷的神機營20多年,把一個曾經很唬人的八旗勁旅管成了一群架鷹走狗的廢物,成為京城笑柄。但這個人一直不甘心,覺得自己還能有更大的作為。

    此前,清廷的軍政掌握在恭親王奕訢的手裡。恭親王奕訢是老資格的政治家,他縱橫裨闔,能團結滿漢有能力有才華的大臣,曾親手開創出同治中興的局面。

    但他對慈禧卻是有保留的服從。對於慈禧的私心任用他是不附和的,尤其是在修圓明園的問題上。因此,慈禧如果想把園子修起來,就必須罷黜恭親王。

    其結果就是,醇親王奕譞雖被慈禧重用,但他主要的工作是園工。而且,他還為慈禧承擔了挪用北洋水師經費的惡名。

    更嚴重的是,醇親王的政治才能與恭親王奕訢不在同一個層面。他重用的禮親王世續和軍機大臣孫毓汶一類的人,無論是能力還是聲望都遠不如恭親王奕訢的班底,甚至出現某種程度的人才斷層。以至於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朝廷中樞的重臣中沒有什麼像樣的幹才,釀出庚子之亂那樣的大禍。

    庚子之亂,慈禧貿然宣戰固然有不可推諉的責任。但身邊被載漪之流的小人環繞,沒有可備諮商的人也是重要原因。朝中重要職位盡被滿人親貴把持,中樞與地方大員格格不入,明知內輕外重局面已成卻仍然關起門來自說自話。究其淵藪,不得不說是從棄恭親王而重用醇親王而起。

    慈禧這個人要說她攬權弄權,甚至誤國都不過分。但她的私生活實在是無可挑剔。說她私生活有問題,要麼是獵奇炒作,要麼就是對宮廷生活不了解。

    觀慈禧的一生,不管怎麼攬權,她都是有底線的。這個底線就是她把自己定位於愛新覺羅家族的一個守寡的兒媳婦,她是以一個寡媳的身份在當愛新覺羅的家。晚清慈禧執掌清廷政治50年,從來沒有越過這個底線。

    清朝特別注重祖宗家法,祖宗家法是清廷的最高憲法。這一點,慈禧不僅知道,而且身體力行。

    太后垂簾不合祖制,但卻合前朝的慣例。儘管如此,慈禧也儘量做到不落痕跡。她在垂簾之初遵從親貴和重臣的安排:太后垂簾,親王秉政。至於以後暗度陳倉罷黜恭王,是伴隨著她政治上逐步成熟,建立自信的結果。

    晚清不同於別的朝代,是距離現代社會最近的朝代,舉凡朝廷中有點風吹草動都會有人如實記錄下來,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有慈禧私生活不檢點的記載。一些野史傳聞,比如與榮祿如何,與安德海如何,與李蓮英如何,史家早有定論,不值一提。

    慈禧自咸豐11年開始垂簾聽政,到辛亥革命的前夜撒手人寰,50年裡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奉獻給了政治。她當政治家也許強差人意,但至少是愛新覺羅家族勤奮而盡責的大家長。說她私生活不堪是子虛烏有的事,這樣的說法沒有什麼事實根據,也不負責任,是對慈禧的抹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歲半男孩沒有紀律父母管不了,在學校也總是受批評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