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沙洲孤鴻24331826
-
2 # 讀史鑑智
明末巾幗英雄秦良玉:古代唯一封侯、立傳記載入將相列傳的女將軍
長久以來,在中國民間流傳著許多巾幗英雄故事,如花木蘭、樊梨花、楊門女將、梁紅玉等人。她們都曾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但這些人要麼是民歌或演義中的人物,要麼就是其身份並非正式將軍,正史中鮮有記載。數千年的中國歷史上,唯有一位封侯女將軍,二十四史唯一單獨作傳的女子。她就是被明朝崇禎皇帝詩讚“鴛鴦袖時握兵符”的女將軍秦良玉。
巾幗英雄 秦良玉像
秦良玉是明朝末年四川著名女將。丈夫馬千乘是漢伏波將軍馬援後人,世襲石砫宣撫使(俗稱土司)。馬千乘被害後,因其子年幼,秦良玉於是代領夫職,開始了戎馬生涯。秦良玉率領兄弟先後參加抗擊清軍、奢崇明之亂、張獻忠之亂等戰役中,戰功顯赫。秦良玉雖是女將,但在保衛大明王朝確實立下不朽戰功。在明朝滅亡後,南明加封秦良玉太子太保銜,封忠貞侯,仍以鎮東將軍督兵平定川中諸賊。秦家一門都是忠臣良將,其三兄弟、侄子都在保衛明王朝中戰死沙場,兒子兒媳也為國捐軀。
秦良玉
《明史•秦良玉傳》說:“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兼通詞翰,儀度嫻雅。而馭下嚴峻,每行軍發令,戎伍肅然。所部號‘白桿兵’,為遠近所憚。”所謂“白桿兵”,就是以持白杆長矛為主的部隊,這種白杆長矛是秦良玉根據當地的地勢特點而創制的武器,它用結實的白木做成長杆,上配帶刃的鉤,下配堅硬的鐵環,作戰時,鉤可砍可拉,環則可作錘擊武器。
影視劇 秦良玉
後來由於滿清大舉進攻明朝,在此大背景下,明廷在全國範圍內徵精兵援遼。秦良玉聞調,立派其兄秦邦屏與其弟秦民屏率數千精兵先行,她自己籌馬集糧,保障後勤供應。為此,明廷授秦良玉三品官服。 瀋陽之戰中,秦氏兄弟率“白桿兵”率先渡過渾河,血戰滿洲兵,大戰中殺辮子兵數千人,終於讓一直戰無不勝的八旗軍知曉明軍中還有這樣勇悍計程車兵,並長久為之膽寒。
由於眾寡懸殊,兩千多白桿兵戰死。但也正是由此開始,秦良玉手下的石柱“白桿兵”名聞天下。後來張獻忠進駐四川,到處招降四川土司,卻不敢來秦良玉的石砫。已68歲高齡的秦良玉,帶著她手下歷經百戰的白桿兵,不畏強暴,誓死抗拒。
秦良玉
1647年,75歲的秦良玉結束了她戰功赫赫的傳奇人生。秦良玉死後後世文人讚頌秦良玉所作的詩詞非常多,近代冰心、郭沫若也對秦良玉大加稱讚,愛國將領馮玉祥也曾說到:“紀念花木蘭,要學秦良玉。”歌頌秦良玉最讓人感動的詩篇,當出自清末女英雄秋瑾。二人同為巾幗女兒身,英雄相惜,自然別有一番真味在詩中:
古今爭傳女狀頭,誰說紅顏不封侯。馬家婦共沈家女,曾有威名振九州。
執掌乾坤女土司,將軍才調絕塵姿。花刀帕首桃花馬,不愧名稱娘子師。
莫重男兒薄女兒,平臺詩句賜娥媚。吾驕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曾有此。
-
3 # 成周子
古時從軍,女子為將領的少之又少,這是因為男女在肌肉力量方面有所差別,所以能夠被史書記載下的女子,大多是後宮嬪妃,一般出現在後妃傳、皇后紀裡面。然而,在明朝末年,卻有這麼一位女將軍,英姿颯爽,戰功赫赫,併成為古代史上唯一正史立傳的女子。
她就是秦良玉。
翻開《明史秦良玉傳》,可以看到這位女將軍是忠州人,是石砫宣撫使馬千乘的妻子,馬千乘據說還是伏波將軍馬援的後人。那麼,雖不能說秦良玉是將門虎女,至少可以稱之為“將門虎媳”。
萬曆二十七年,馬千乘帶領三千人去征討播州,秦良玉夫唱婦隨,自己也帶了精兵五百緊隨其後,親上戰場殺賊,並於第二年,和其夫一起追擊敵人,連破七寨。只是遺憾的是,後來馬千乘被部民告了狀,死於雲陽獄,從此秦良玉接過了夫君的軍職,以一騎巾幗風采,馳騁在明末那片慘烈又悲壯的戰場之上。
身著戎裝的秦良玉,無疑是戰場上一道亮眼的風景線,那麼這位巾幗女將軍到底外貌如何呢?遺憾的是,明史裡面並未詳細描寫,但北韓使臣黃中允在《燕行錄》裡面,倒是有過大概記載:
“是日行至曹莊,遇馬門秦氏。體甚肥大,網巾、靴子、袍帶,一依男子。能文墨,熟兵書。馬上用八十斤雙劍,年可三十五六許。。。凡女兵四十餘名,著戰笠,穿戰服,黑靴紅衣,跨馬馳突,不啻男子驍健者。”
“體甚肥大”,說明秦良玉本人體型相對魁梧,不是那種嬌弱無力的型別,否則她也掄不起重達八十斤的雙劍。年紀大約三十五六,手底下還帶著一支四十餘人的“娘子軍”,光是想象那畫面,就讓人不由歎服。
除去娘子軍外,秦良玉的主力部隊號稱“白桿兵”,是明末戰鬥力很強的一支隊伍,這支軍隊在秦良玉的治下,軍紀嚴格,風氣肅然,為遠近敵人所忌憚。
泰昌年間,岌岌可危的大明朝急調各處精銳部隊,用來支援遼東,秦良玉也派遣了自己的兄弟秦邦屏、秦民屏,率領數千白桿兵前往參戰。渾河血戰爆發,秦邦屏戰死,秦民屏突圍而出。秦良玉後自領三千精兵開赴戰場,大軍所過秋毫無犯,朝廷為嘉獎她一門忠烈,特地將二品服賜給她,封為誥命。
然而,那時還是個男權社會,並不是所有人都對秦良玉表示認可,在史書裡面就曾經記載過,總兵李維新,因為渡河一役戰敗歸營,卻緊閉營門,拒絕接見秦良玉。最終惹得這位女將軍向皇帝奏言:以六尺軀鬚眉男子,忌一巾幗婦人,靜夜思之,亦當愧死。
這樣一位豪氣干雲的女將領,率領著她的白桿兵轉戰於平播、援遼、援貴州、渾河等戰役間,一時間,名聲大噪。
崇禎十三年,張獻忠連破朝廷軍於觀音巖和三黃嶺,“神弩將” 張令被殺,而秦良玉奔過去救人,卻被張獻忠打敗,其屬下三萬人幾乎死傷殆盡。
四年之後,張獻忠打到了夔州,秦良玉急忙趕往支援,卻因為兵力不足,被擊潰。此時,蜀地全都陷於敵手,在此緊要關頭,秦良玉講出的一番話擲地有聲:
我兄弟二人都已為國捐軀,我一介婦人身受國恩二十年,現在不幸到了這個地步,又怎敢在晚年去侍奉逆賊?
說完此話,她召集剩下的軍隊規定說:“有投降賊人的,滅族無赦。”於是分調兵力去守衛四方。
因此,張獻忠不斷在四川招撫各土司,卻獨獨不敢到石砫去招降。後來張獻忠去世,而一代巾幗女英雄秦良玉最終得以壽終正寢。
-
4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個人因為:既有內因,又有外因。
內因是秦良雲文韜武略確實過人,足以為將。
外因是秦良玉和其丈夫馬千乘雖是漢人,卻長期生活於各族聚居的石柱地區並世襲當地土家族人的土司職位,當地土家族人尚保留著部分母系氏族的遺風,男尊女卑的觀念沒中原嚴重。以秦良玉自身的才能足以令族人們信服。事實上秦良玉的部下並非明朝正規軍,大多是自己的土司部隊。
-
5 # 小方說歷史1990
秦良玉當上女將軍,除了自身確實出色外,還在於她身處風雨飄搖的明末,這個時候的大明王朝無將可用。
首先秦良玉不是漢人,她是苗族人。她周圍的生活環境大多都是土家族人。
秦良玉是石柱縣的土司夫人,那個地方本來是窮山惡水。但是在秦良玉夫婦在軍事、農耕等方面都為當地做出了很大貢獻,很得民心。石柱縣民風彪悍,賊匪很多。為了防止賊匪搶奪老百姓的糧食,秦良玉組織了百姓練兵。由於練兵的主要目的是保護糧食,所以她的招兵十分成功。秦良玉根據螞蟻搬家的情況推斷當年的旱澇情況很準確,這些在今天看稀鬆平常的自然規律在當時確實被視為只有神明才能知曉這一切。
秦良玉組織的白桿兵還掌握著鉤鐮槍,在當時的作戰能力非常強。賊匪再也不敢搶這一方百姓的糧食。
明朝末年發生了楊應龍叛亂,當時明朝政府腐敗無能根本沒有能力對付叛亂。朝廷只好藉助地方武裝來平叛,接到平叛命令的就有石柱土司馬千乘(秦良玉丈夫)。秦良玉憑藉自己出色的軍事才能,帶著3500白桿兵搗毀了楊應龍的老巢。事後秦良玉獲得崇禎皇帝的嘉獎,還賜了一塊“忠義可嘉”的匾額。這個時候的秦良玉還算不上國家正式編制,她的身份還是一個土司夫人。
馬千乘後來遭小人陷害而死,他的職位本來應該由兒子繼承。而此時馬千乘和秦良玉的兒子才幾歲,在這種情況下朝廷才考慮孩子母親秦良玉作戰有功文武雙全,勉強地讓她接任了。所以秦良玉當上女將軍的最直接原因還是朝廷無人。
在大明王朝動盪的最後時刻,後金國越來越強大。1621年京城告急,朝廷不得不發出天下勤王的詔書。這期間秦良玉的哥哥為國捐軀,兒子也負傷。等到1630年朝廷再發天下勤王詔書時,明朝很多將領都已經是靜觀其變,不怎麼太理會朝廷了。而秦良玉卻選擇自籌糧草,第三次馳援京師。她的白桿兵也是以一敵十,打得清兵落荒而逃。正是因為秦良玉的奮勇拼殺,京城之圍才得以很快解除。崇禎瞭解情況後,立即在平臺召見秦良玉,賜給她一件龍鳳袍。這是秦良玉戎馬生涯中獲得最顯赫的榮耀。
回覆列表
秦良玉是少數民族的土司,少數民族的風俗與漢族不同,女性可以繼承爵位,現在所謂的“一國兩制”在古代天朝內部的管理制度上也不是新鮮事。類似的還有戚繼光抗倭時期幫助戚家軍的佤夫人,也是女中豪傑。
說明朝對女人看管得嚴是表面現象,只是皇家對女人較殘酷,民間女人地位自不必說,貴為首輔的嚴嵩、手握重兵的戚大將軍都是怕老婆的主,怕老婆的根源自然來自制度和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