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城市的發展,都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既需要城市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外部的各種拉動,在特定的條件下,某一方面的影響會佔主導地位,但是總體上還是內外因素相互影響的結果。
從自身條件來看,城市所處的地理條件,交通條件,資源稟賦,自身努力等是影響城市發展的關鍵因素。而從外部條件來看,周邊地區的發展狀況和政策條件也影響著城市的發展。自身條件無疑是最為關鍵的,不過外部條件常常也是不可忽略的。
地理條件是影響城市發展最為重要的先決條件,地形是平原還是山地,是高原還是丘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城市的發展規模和方向。城市在區域中處於什麼樣的位置,是中心還是邊緣,也影響著城市的發展。
不難發現,中國歷史上那些長期繁榮的大城市,基本上都是位於沿河的平原,而且基本上都是區域性的中心城市。諸如西安、洛陽,北京,南京,杭州,廣州,揚州,徐州,成都這些大都市,幾乎沒有位於山區或高原,並且都是各自所在區域中的中心城市。因而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這些城市無論經歷怎樣的戰火,始終發展的很好。
有了優越的地理條件,城市發展也需要發達的交通條件。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交通條件不斷的改變,城市的發展也隨之而不斷改變。在傳統的農業社會里,陸上交通以馬車為主,水上交通以船隻為主,水運地位總體上要強於陸路交通。不過沿河地區也容易受到水災的影響,所以早期的很多大城市基本上都位於大江大河附近的高地,前文中提到的眾多城市無一例外,都是沿河發展起來的大都會。例如揚州能長期成為全國性的經濟中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它位於長江與京杭大運河的交匯處,是古代中國最為重要的交通樞紐。
到了近現代時期,隨著公路和鐵路交通的發展,水運的地位明顯下降,一系列鐵路拉出來的城市應運而生,諸如鄭州,石家莊,株洲,蚌埠等城市,這樣的例子同樣很多。這些新崛起的城市有的成為區域性的大城市,有的取代了原有的省會。而伴隨著水運地位的下降,一大批繁榮上千年的城市悄然退出了歷史舞臺,特別是京杭大運河沿線的一系列城市,逐漸失去了昔日的榮光。由此可見,交通條件對於一個城市的發展,影響是非常大的,正是因為如此,如今的大多數省會或者是區域性的中心城市,都將最好的交通資源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一下子這個地方要搞個米字型的樞紐,一下子那裡又要來一個米字型的樞紐了。
除了地理條件與交通條件,城市如果擁有豐富的資源,特別是比較重要的礦產資源,有時也可以讓城市從無到有,成為顯赫一時的資源型城市。但是如果過分依賴資源的開採來發展經濟,當資源走向耗竭時,這些資源型城市的發展也會出現嚴重的困境。除此之外,時代發展到了今天,也不能簡單的把資源理解為礦產資源。事實上任何一種潛在的資源,例如旅遊資源,環境資源,土地資源,淡水資源,只要開發得當都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
最後,再好的地理條件,再發達的交通,再豐富的資源,都需要城市自身的不懈努力才能走向輝煌。這是內部因素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常常也是最不受重視的一環。我們經常看到一些網友在談到家鄉發展的時候喜歡抱怨這個條件差,那個條件不好,上面不支援等等,卻常常容易忽視自身的努力。其實只要仔細看看目前各省的城市發展狀況,就不難發現,很多過去發展的不咋地的城市,常常透過自身的努力發展的非常不錯,也有很多城市本來基礎還是不錯的,年復一年的不思進取,發展的並不是很好。所以說各種客觀因素固然重要,自身是否努力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與此同時,城市周邊地區的發展狀況,對城市的發展常常也很關鍵。一個城市如果靠近經濟發達的地區,城市發展的條件相對較好,但也容易成為發達地區的後花園,始終處於不慍不火的狀態。而一個城市如果相對遠離周邊的大城市,起點或許比較差,但是透過自身的努力,也不是沒有可能成為新的大城市。而政策的支援對於一個城市的發展也是十分重要的,有了政策的支援,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夠快速的發展,成為昨日的深圳,今天的雄安。相反,如果城市發展失去了政策的支援,則會慢慢走向衰敗。
總的來說,一個城市的發展需要各種因素共同作用,既需要自身的不懈努力,也需要外部的支援與拉動。時代發展到了今天,任何一個已經崛起的城市,都應該努力升級產業,帶頭引領中國創造,而那些試圖崛起的城市,應該努力招商引資,承接發達地區轉移的產業。任何一個城市要想維持繁榮或者從容崛起,都不能年復一年的停留在房地產的時代裡。城市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發展實體,增加就業,不斷地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讓百姓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利益。如果經濟發展的目的僅僅只是增加所謂的GDP數字,然後每年年底各個城市之間相互攀比,那就毫無意義了。
1.對待人才的態度
2.對外來人包容程度
3.交通(基礎設施)便利程度
4.本市教育文化(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等)
任何一個城市的發展,都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既需要城市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外部的各種拉動,在特定的條件下,某一方面的影響會佔主導地位,但是總體上還是內外因素相互影響的結果。
從自身條件來看,城市所處的地理條件,交通條件,資源稟賦,自身努力等是影響城市發展的關鍵因素。而從外部條件來看,周邊地區的發展狀況和政策條件也影響著城市的發展。自身條件無疑是最為關鍵的,不過外部條件常常也是不可忽略的。
地理條件是影響城市發展最為重要的先決條件,地形是平原還是山地,是高原還是丘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城市的發展規模和方向。城市在區域中處於什麼樣的位置,是中心還是邊緣,也影響著城市的發展。
不難發現,中國歷史上那些長期繁榮的大城市,基本上都是位於沿河的平原,而且基本上都是區域性的中心城市。諸如西安、洛陽,北京,南京,杭州,廣州,揚州,徐州,成都這些大都市,幾乎沒有位於山區或高原,並且都是各自所在區域中的中心城市。因而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這些城市無論經歷怎樣的戰火,始終發展的很好。
有了優越的地理條件,城市發展也需要發達的交通條件。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交通條件不斷的改變,城市的發展也隨之而不斷改變。在傳統的農業社會里,陸上交通以馬車為主,水上交通以船隻為主,水運地位總體上要強於陸路交通。不過沿河地區也容易受到水災的影響,所以早期的很多大城市基本上都位於大江大河附近的高地,前文中提到的眾多城市無一例外,都是沿河發展起來的大都會。例如揚州能長期成為全國性的經濟中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它位於長江與京杭大運河的交匯處,是古代中國最為重要的交通樞紐。
到了近現代時期,隨著公路和鐵路交通的發展,水運的地位明顯下降,一系列鐵路拉出來的城市應運而生,諸如鄭州,石家莊,株洲,蚌埠等城市,這樣的例子同樣很多。這些新崛起的城市有的成為區域性的大城市,有的取代了原有的省會。而伴隨著水運地位的下降,一大批繁榮上千年的城市悄然退出了歷史舞臺,特別是京杭大運河沿線的一系列城市,逐漸失去了昔日的榮光。由此可見,交通條件對於一個城市的發展,影響是非常大的,正是因為如此,如今的大多數省會或者是區域性的中心城市,都將最好的交通資源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一下子這個地方要搞個米字型的樞紐,一下子那裡又要來一個米字型的樞紐了。
除了地理條件與交通條件,城市如果擁有豐富的資源,特別是比較重要的礦產資源,有時也可以讓城市從無到有,成為顯赫一時的資源型城市。但是如果過分依賴資源的開採來發展經濟,當資源走向耗竭時,這些資源型城市的發展也會出現嚴重的困境。除此之外,時代發展到了今天,也不能簡單的把資源理解為礦產資源。事實上任何一種潛在的資源,例如旅遊資源,環境資源,土地資源,淡水資源,只要開發得當都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
最後,再好的地理條件,再發達的交通,再豐富的資源,都需要城市自身的不懈努力才能走向輝煌。這是內部因素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常常也是最不受重視的一環。我們經常看到一些網友在談到家鄉發展的時候喜歡抱怨這個條件差,那個條件不好,上面不支援等等,卻常常容易忽視自身的努力。其實只要仔細看看目前各省的城市發展狀況,就不難發現,很多過去發展的不咋地的城市,常常透過自身的努力發展的非常不錯,也有很多城市本來基礎還是不錯的,年復一年的不思進取,發展的並不是很好。所以說各種客觀因素固然重要,自身是否努力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與此同時,城市周邊地區的發展狀況,對城市的發展常常也很關鍵。一個城市如果靠近經濟發達的地區,城市發展的條件相對較好,但也容易成為發達地區的後花園,始終處於不慍不火的狀態。而一個城市如果相對遠離周邊的大城市,起點或許比較差,但是透過自身的努力,也不是沒有可能成為新的大城市。而政策的支援對於一個城市的發展也是十分重要的,有了政策的支援,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夠快速的發展,成為昨日的深圳,今天的雄安。相反,如果城市發展失去了政策的支援,則會慢慢走向衰敗。
總的來說,一個城市的發展需要各種因素共同作用,既需要自身的不懈努力,也需要外部的支援與拉動。時代發展到了今天,任何一個已經崛起的城市,都應該努力升級產業,帶頭引領中國創造,而那些試圖崛起的城市,應該努力招商引資,承接發達地區轉移的產業。任何一個城市要想維持繁榮或者從容崛起,都不能年復一年的停留在房地產的時代裡。城市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發展實體,增加就業,不斷地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讓百姓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利益。如果經濟發展的目的僅僅只是增加所謂的GDP數字,然後每年年底各個城市之間相互攀比,那就毫無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