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9
回覆列表
  • 1 # 守正名禮

    崇禎所說,個人認為有一些道理,但不全面。明亡,是諸多因素造成的。既是偶然,也可以說是必然。

    先說明朝滅亡的原因,個人認為有以下因素:

    一、小冰河時期的到來,導致明朝大面減收,加重農民的負擔,同時也逼著北方的遊牧民族不得不向南,以爭取生存的機會。

    二、明朝的藩王,經兩百年的發展,已尾大不掉,雖然藩王在政治上無所作為,但是,極大的影響了中央的財政及公信力,加劇了階級矛盾。

    三、明朝的政治制度,有他先進的一面,比如萬曆數十年不正經上朝,朝庭也能正常運轉,雖然君主厲害,大臣得力是主因,但也證明其制度還是有優點的。但到後期,東林一黨獨大後,所謂的眾正盈朝後,就變味了,其重心變成了為本黨爭利益,為其代言的豪商爭利益。另外,階級固化較為嚴重,阻礙了下層人物的上升(連個餅都沒畫,長久這樣就勾起了底層人物的怨氣)。

    四、明朝末期的經濟,特別是稅收制度,不適宜當時的國情,在大量自耕農破產的時候,在衛所土地被大量侵吞的時候,仍然商人低稅甚至免稅,大量讀書人免稅(明末時,這個雷基本不敢亂碰了),導致百分之十不到的人,佔有百分之九十的資源,但免稅……占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自耕農,只有百分之幾的土地,卻負擔起全國的需求。

    五、衛所制度崩潰,募兵制尚不算成熟,卻產生了家丁這個畸形兵制,導致朝庭對軍隊的掌控力每況愈下,甚至崩盤。

    六、崇禎皇帝本人,是個勤奮的皇帝,也是最有血性的皇帝。但是,他是以藩王身份繼位,也就是說他在繼位前,沒有接受過標準的帝王教育,缺少了合格帝王的手腕、手段(比如干掉魏忠賢,對皇帝來說,做事是沒對錯之分的,只要幹得漂亮,可崇禎,卻導致了東林失去制約,一黨獨大。制衡之道,永遠是帝王的精髓,哪怕是現代,市長和書記都不能好得穿一條褲子)。其次,因藩王得位,想出成績,想守住祖宗家業,所以也有許多過猶不及的做法(比如十七年三十餘首相,導致了政治的不穩定。比如對統兵大將的不信任或錯誤指揮,如袁崇煥、孫承宗、孫傳庭、盧象升。)

    七、漢奸,大量的漢奸,或主動,或被動的當上漢奸,把漢人的科技、軍事、民生等等先進的東西或制度帶入滿清,甚至親手將大明推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以上,是我個人認為明朝滅亡的主要因素。然後再談談我認為明朝滅亡的必然和偶然。

    明朝滅亡的必然性在於它的政治、軍事、經濟制度統統過時、腐敗、僵化,落後必定要捱打。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腐敗落後的制度必定會被淘汰。

    明朝的滅亡的偶然在若天啟不早死,或崇禎受過正統的培訓,那麼明朝至少還能多二三十年的國運(沒明確的證據,純屬意測,其原因是崇禎如此折騰,都撐了十七年)。並且,崇禎的太子是有機會接受正統的皇位繼承人培訓的,能不能起死回生,那也不好說。

    在我心中,崇禎皇帝是個堅定的理想主義者。是個有赤子之心的帝王。

    個人見解,有諸多個人意測及不實之處,敬請包涵

  • 2 # 袁愛說中華真歷史解密

    肯定不對,崇禎的性格就是有些自以為是,本來是他自己的原因造成的,他要怪罪別人,雖說他是政變奪來的皇位,但是他的性格和能力完全不適合當皇帝,他太多疑,對其他人不信任,沒有一個當皇帝的心態和胸懷,他肯定當不好皇帝,如果做為一個大臣,負責他份內的職責還可以處理好一點,但是整個朝代的事情他都要掌握,太難了,他的能力不高,這是經過他對戰場上的將領和朝廷官員看出來的,他自己的親戚不出軍餉,要其他百官出軍餉,誰都不願意;他派兵攻擊邊關將領,導致邊關總兵死亡,副總兵投降後金,幾個城鎮都出現這種局面,崇禎朱由檢殺了袁崇煥以後,邊關將領都寒心了,無人願意、敢幫朱由檢抵抗後金,抗後金的局面出現逆轉,後金處於上風攻勢以後,崇禎帝無能為力,他走向沒落皇帝的末日到來時,他還怪朝廷官員,邊關將領誤他、害他,真正原因是他胸懷小,對人不公,處事不明,有功之丞不獎勵,還想辦法陷害,他怕有功之人的號召力比他高,影響力比他高,所以他出手害邊關將領,最後導致他自己吊死在煤山,還說他乃百姓一人,爾等官兵莫傷他!最後他害人害己害死他自己,他未想到這一天吧?!

  • 3 # 宋安之

    崇禎臨死前的“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這句話對了一半也錯了一半。

    明末的東林亂政是一個很嚴重的現象,朋黨起源於明世宗嘉靖帝時期,成立於明神宗萬曆帝時期,這兩個不愛上朝的奇葩皇帝直接促成了朋黨的存在,萬曆時多黨並存,經過立太子爭國本以後,東林黨透過支援皇長子朱常洛,整合其他朋黨,迅速一黨獨大,朱常洛是有名的一月天子,登基勉強一個月便駕崩,兩個兒子先後繼位,一個是有名的木匠皇帝天啟帝,一個就是大家熟悉的崇禎帝,天啟登基時還年幼,更方便東林黨一黨獨大,後天啟推出魏忠賢為代表的閹黨,大力打壓東林黨,雖然做了不少惡事但是也幹了不少實事,比之東林黨務實多了,而到了崇禎帝時期,登基之初就幹掉了魏忠賢,沒人可以制衡東林黨,東林黨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明末的黨爭剛開始只是因為政見不同互相傾軋,後來就成為各個地方利益代表了,而最後一黨獨大的東林黨代表了江南士族的利益,也就是說他們心中無國無君,自己的利益最大,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說明實亡於萬曆,也是崇禎臨死前為什麼說出那樣話的原因所在。

    封建社會家天下,帝王的個人素質更重要,個人作為可以影響這個帝國的興衰,其實崇禎帝登基以後,局面並非不可收拾,還有孫傳庭、盧象升、曹文詔、袁崇煥等人,更有戰略家孫傳庭,卻因為瞎指揮打爛了一手好牌,他負的責任要更大。

    明亡之因,雖崇禎臨死之言亦有理,但是封建王朝家天下,他的責任更大,要負最大責任。

  • 4 # 時越山

    亡國,內憂外患莫不如是。明清如此,民國亦如此。內有貪腐從生,各路“英雄”舉旗造反,民不聊生。外有強敵壓境,再強大的帝國又能堅持多久?

  • 5 # 相忘江湖71941665

    本人觀點:崇禎說的這句話不完對,只是涵蓋了明亡的原因之一。主要觀點如下:

    一:崇禎登基時的大明帝國,經過萬曆帝33年的怠政,特別是再加上萬歷朝因立太子問題而引發的28年“國本之爭,遺禍帝國皇室,導致了帝國江山從根基上已經徹底塌陷。天啟五年春天,孫承宗和崇煥收復遼東200裡國土,這時連寧遠城己經成為內地。但十月孫承宗被罷免後,來代替孫承宗的高第認為關外守不住,命令全部撤回錦州,右屯等城守備,並且態度堅決的要撤掉寧遠,和前屯二座重鎮。袁崇煥態度堅決,不撤出二座重鎮,高第就撤走了錦州,大、小淩河,右屯,松山,杏山,塔山的守備,將屯兵都趕進關內, 拋棄米,粟十多萬石,兵,民沿途逃亡,並死去不少,哭喊聲震動山川曠野,民眾怨恨,軍隊士氣更加低落不振。再加上天啟朝惡性的黨爭,己經使根基塌陷的帝國病入膏肓,風雨飄搖,已如干柴烈火,一觸即燃。

    二:崇禎帝可以說是明帝國除太祖朱元璋之外最勒政的皇帝,可以用“夙夜焦勞”來形容,但可惜的是他接手時的帝國江山己經成為一個爛攤子,邊疆武備廢弛,百姓生活長久貧困,官場陋習積弊難返。文臣貪財無恥,為了一黨一己之私,無上限,無下限的如瘋狗一樣置帝國危亡於不顧,相互攻訐。武將貪財,虛報名額,貪汙軍餉己成普遍現象,難怪崇禎向大臣們吐露自己的心聲:“朕非亡國之君,事事乃亡國之象”。明清史宗師孟森:“天啟帝,亡國之君也,而不遽亡,祖澤猶未盡也。崇禎而在萬曆之前,非亡國之君也,在天啟之後,則必亡而已矣!”

    三:崇禎自身的原因。

    崇禎五年,兵部主事華允誠在奏疏中,就向崇禎 直言不諱的指出朝政的可喜與可憂之處,大意是“,三四年來,皇上焦勞於上,群臣匆匆孜孜,目不暇接,而法令煩鎖,臣民解體,人才損失,國家受傷,終於形成這樣的局面,皇上焦勞於上,群臣舞弊於下,一切的努力都付諸東流。他從三個層面進行了分析:

    一:主事者借皇上剛毅嚴明,大搞嚴刑峻法,藉口皇上綜合名實,大搞錙銖必較,終於使得官場競尚刑名,追求細碎,把皇上圖治的迫切心情,化做諸臣頭智的捷徑。

    二:率領部屬的閣僚,一再驚魂於向皇上認罪,監察官員埋頭於撰寫彈劾奏疏,致使官吏考核只問稅收錢糧,同心同德的精神,化做案牘文書的較量。

    三:廟堂不以人心為憂,政府不以人才為重,四海(漸行漸遠成土崩瓦解之勢,大臣只有分立門戶的念頭,意見分歧,議論分擾,致使“剿撫”大計等同兒戲,人才用舍舉棋不定。

    但不幸的是,這種情況以後不但沒有改變,反而更加變本加厲,日益嚴重了。難怪崇禎總是感慨:“此時不矯枉振頹,太平何日可望”?

    崇禎以弱冠之年,18歲即登帝位,為了保住岌岌可危的帝國,六下罪己詔,全力挽救帝國面臨滅亡的命運,但是無奈帝國積弊太深,縱使傾盡全力,依然無法挽救帝國滅亡的命運,在國破家亡之際,在煤山的壽皇亭發出最後的嘆息:“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說完,便自縊於一顆歪脖樹上,年僅三十五歲。本人對不和親,不稱臣,不割地,不納幣,天子守國門的大明帝國充滿了無限敬仰與崇拜之情,對死社稷的崇禎更是寄於了無限同情與惋惜之心。本人對崇禎的評價正如《甲申傳信錄》在“睿謨留憾”標題下所說”英毅果斷,繼承萬曆,天啟的政治遺產,革除前朝弊政,打擊邪黨,勵精圖治,勤於朝政,希望出現中興之治。然而邊疆戰事頻發,中原內部空虛,飢謹連年,盜賊橫行,拮据天下十七年,王朝覆亡,以身殉國。嗚呼!如此英明睿智的君主,十七年宵衣旰食,從來不曾開懷舒心,留下多麼大的遺憾啊!

  • 6 # 王榮聯1

    崇禎帝臨死前講的那番亡國原因,意思我不是亡國之君,那些大臣才是亡國之臣。事實果真如此嗎?我們知道,年輕的崇禎帝不貪財不好色,有文化,還勤儉。但他個性卻非常古怪,疑神疑鬼,治理朝政就如武大郎開店,專用比他矮的。他在朝17年,最樂意做的事就是不停地換官或者就是殺官。17年裡,他一共調換了50名內閣大學士,平均算來每年換3人。因此有“崇禎五十相”之說。其中被罷官、流放、致死的有27人。還有,崇禎帝撤換部級官員就如走馬燈,遭遇逮捕、被殺的競有80人之多,至於降職調離的就如天上星星,數也數不清。崇禎帝抵禦外敵一籌莫展,嚴防家賊卻一套一套。自己的軍隊前腳剛去前線,崇禎帝后腳就派太監去監視軍隊。“監軍”,崇禎帝的一大發明,光聽名字就是奇恥大辱,監軍本身就是對軍隊的最大不信任。崇禎帝在位17年,不停地撤官換官殺官,打仗還派太監做監軍,這樣的王朝豈能不亡?!

  • 7 # 書劍漂零

    差不多吧,言由心生,“然皆諸臣誤朕”,這個話倒是反應了明朝為啥亡在崇禎手上了

    這個皇帝一生的特點,就是不願承擔責任,壞事都是下面的人乾的,所以到死都是諸臣誤我,

    皇帝有生殺予奪大權,想怎麼就怎麼來,大臣也是他任命的,不滿意就換人或者殺了,結果卻是“諸臣誤我”,

    歷史還有傳說,皇帝臨死想起來魏忠賢來了,魏忠賢也是皇帝逼死的好吧,

    自己有著無上的權力,卻不願意承擔責任,最終與群臣離心離德,明朝最終覆滅也就不奇怪了。

  • 8 # 倪說歷史

    崇禎皇帝說自己“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其實作為最高領導人,怎麼能把責任都推給部下呢?宦官王永章《甲申日記》曾專門記載了崇禎皇帝與妃子的對話: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六日,萬歲諭娘娘雲:“賊陷昌平,悔不從汝言,早令太子南遷。”入夜,賊犯平則等門,竟夜未睡。十七日早朝,怒書御案曰:“文武個個可殺!”後來,這一情節在《烈皇小識》等書中均有記載,《小腆紀年附考》亦有記載:

    ……(罷朝後)大門樓接進偽詔一封,召太子、永王、定王入宮,諭“汝等”二字,即哽咽不成語,撫其手。諭娘娘雲:“廷臣惟爭義氣,全忘忠義。十七年辛苦,仍為若輩所誤。朕惟一死報祖宗,但苦百姓耳。”

    娘娘雲:“毛文龍不誅,袁崇煥不殺,盧象升、洪承疇不必勤王,賊猶可滅。天運人事,一至於此。”

    萬歲又云:“除卻數人,竟無人可圖大事耶?”娘娘雲:“早年求治太急,朝廷皆不安於位。後來已補救不及。或者永樂爺殺戮忠臣太過耶?”

    從上面的記載來看,當時人的看法是,當年袁崇煥不殺“皮島”上的毛文龍,遼東一幫驕兵悍將就不會叛明而降清,明就會有從背後牽制清人不敢貿然南下的武裝力量;後來崇禎中計殺了袁崇煥,遼東的失守以至後來吳三桂的出賣山海關,都可能避免;更要緊的,如果不是把剿殺義軍最為得力的盧象升、洪承疇調到抗清前線,改剿為撫,而是趁熱打鐵,崇禎十三、四年左右,說不定農民軍的事情也就僥倖解決了。此後,回頭全力對付遼東,何至於有“清兵入關”這局悲劇呢?

    當然,歷史是沒有辦法重複的。

  • 9 # 忘憂草146578522

    不對,東林黨任曾稱崇禎獨夫民賊是有一定原因的。當時可以挽救大明於危亡的人是孫承宗,但因為於崇禎意見不符最終被棄之不用,可算是自毀長城了。袁崇煥雖然不能滅清但至少可以固守,只因軍事策略於崇禎不同就被扣上通敵罪名被凌遲。還有盧象升等等皆是如此。崇禎把那些敢於說真話真正為國為民的大臣或殺或棄之不用,使得自己身邊只有唯唯諾諾明哲保身的小人,崇禎到死都不明白那些誤他之人卻恰恰是他自己選的人。

  • 10 # 青言論史

    崇禎對亡國原因的評價,也對,也不對,因為身為局中人,他是很難有一箇中肯和客觀的評價的。

    要知道崇禎臨死前說的亡國原因對不對,首先得看看他說了什麼:“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明史-莊烈帝紀》

    這段話是崇禎帝臨自殺以前的衣帶詔,前半部分是評價亡國之因,後半部分是交代後事,在歷史上應該是很有名氣的了。尤其是“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的遺言,讓很多人覺得這個皇帝還是很體恤百姓的。問題是,真的是如此嗎?

    有關於亡國之因,崇禎認為是自己“涼德藐躬,上幹天咎”,同時“諸臣誤朕”。但是他自己無論從言辭還是內心上都很清楚,所謂什麼“天咎”都是沒影兒的事情,只有“諸臣誤朕”才是最根本的亡國之因。

    確實,歷朝歷代的亡國,大臣班子腐化是重要原因,問題是,這些大臣,是誰用的呢?

    剛上臺的崇禎銳意剷除閹黨,將魏忠賢和他的徒子徒孫們全都弄死了事,結果不一會兒太監們就比以前更加精神,甚至能指揮軍隊;

    崇禎朝光大學士就換了五十個,但是這種靠抽籤抽出來的大學士,水平到底怎樣,大家心裡基本都有數;

    崇禎喜歡讓大臣們給自己頂雷,但是真出了事又不愛負責,所以從袁崇煥到陳新甲再到孫傳庭,無數名臣名將最後就這麼被他自己活活玩死。

    說了這麼一堆話,其實就想證明一點——崇禎朝的大臣,混蛋的確實不少;但是用這些混蛋的人,自己該不該死呢?

  • 11 # 布夫舟

    崇禎皇帝這個人怎麼說呢。舉個例子吧,一個人讀高中的時候,天天從早上6點學習到晚上12點,在老師和同學眼中是非常勤奮的。可問題在於他成績就是沒有起色,反而越來越差。前前後後差不多找了十幾個家教來補課,他總覺得家教水平不行,因而每個家教都幹不長。

    等到了高考的時候,崇禎皇帝在自己一直不擅長的數學上考崩了,加上他外語實在是太差了。因此,他一時間想不開,跑到教學樓後面那座假山上的歪脖子樹上吊了。同時,他還留下小紙條,都怪那些家教水平不行,我本來可以考得很好的。

    崇禎皇帝雖然是亡國之君,但是他的情況事實上比很多末代君主好很多。朝廷大臣基本都聽指揮,軍隊也調得動,自己也當政十幾年。君不見漢獻帝早年顛沛流離,後來更是連皇后都保不住,曹操把他欺負得不要不要的。人家漢獻帝都不曾自殺,崇禎為什麼要自殺?

    一個皇帝活著便是對王朝最大的貢獻。崇禎厚著臉皮逃到南方去,哪裡會滅國?連宋朝這樣軍隊不行的國家,趙構逃到南方都能建立南宋,苟延殘喘延續上百年。如果不是遇到蒙古這樣空前強大的帝國,南宋可以堅持更長時間。

    明朝有很多問題,甚至很多問題都是很難解決的。比如土地兼併,官員腐敗等等。但是有問題不代表這個國家一定會亡國?歷史上哪個大人物沒經歷過失敗?劉備一輩子打了多少敗仗,顛沛流離,可是別人什麼時候放棄過自己恢復漢室的理想?

    崇禎皇帝只是北京城被攻破了,便想不開自殺了。強大如唐朝,黃巢起義攻入首都,還不是最後有收回來了。

  • 12 # 不一樣的風景不一樣的人

    中國歷史上皇帝有幾百個,亡國之君也不少,其中昏君明君暴君也是很多,但崇禎是讓我最噁心的那種,他是個典型的偽君子,所作的一切不過是作秀,演了一輩子明君最後演得身死國滅。

    一個大型國企有著各種資源政策,最後讓一個小民企玩死了,而國企老總卻把責任全推給下面員工,說自己沒錯,我估計會讓別人把他噴死。而崇禎這麼做居然還有一幫人認同,並想法幫他開脫,說什麼明亡於萬曆,什麼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卻全忘了崇禎當了十七年皇帝,他接位時明朝也並沒那麼糟,而他如果遷都南京明朝也許會多玩幾天,而正是他為了可笑的虛名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大明,害苦了天下百姓,死前讓賊人勿傷百姓,卻到死也沒醒悟所謂賊人以前也曾是他百姓。逼反了天下卻還想著當聖人,比楊廣“大好頭顱誰當斫之”差太遠了。

  • 13 # 壹號人

    我認為:崇禎其實很冤,但對他臨死前所說的亡國原因不敢苟同。首先,崇禎很勤勞,不像是以前諸朝亡國之君的跡象,不好色,不暴戾,不亂來,規規矩矩,辛勞工作,誰曾想這樣一個皇帝竟然成了亡國之君。崇禎和萬曆朝有點類似,可是他沒有萬曆運氣好,萬曆一朝還有像張居正那樣能力強的大臣,但是崇禎一上臺就把魏忠賢給幹掉了,然後一大批魏忠賢的黨羽也被幹掉,我們想想,魏忠賢執掌大全乾掉了一批反對他對大臣,崇禎一上臺把魏忠賢和擁護魏忠賢的大臣也幹掉了。這麼說吧,你要是生在崇禎年,擁護魏忠賢被崇禎幹掉,反對魏忠賢被魏忠賢幹掉。不過,慶幸,還有孫傳庭,洪承疇,盧象升,袁崇煥等等,但是,這些人最後都被崇禎指揮到絕望,在絕望中大部分也死了。崇禎也喜歡推卸責任,做錯事不承認,還喜歡找遮羞布,有這樣的老闆,就有這樣的大臣這樣的朝廷,最後朝廷上下一片死寂。朝廷其實有給錢給地方賑災,可是結果就是各地府庫糧食堆積如山,但是老百姓就是活活餓死。當然,崇禎受的教育就是大臣應該受的教育而他沒當過太子,更不會帝王之術。這就是崇禎一朝的大臣,這樣的朝廷,崇禎是要負責的,而絕不是一句“諸臣誤我”能搪塞的。其次,最差最差了,等李自成打來的時候,抵擋不住的崇禎為什麼不帶著文武百官南下去南京,南京也是中心,那裡有成套的中樞機構,如果去南京,各地勤王部隊以及群臣都可以去吧?最起碼還有吳三桂關寧鐵騎可以用吧,去了南京反思反思以前,調整戰略再戰,不一定李自成就能打贏啊,而且滿清也不至於荼毒中原,但是崇禎沒有去,寧願讓所有人和他一起死。崇禎居然在明朝還有幾十萬精銳部隊的情況下亡國,可悲,可嘆,這個中原因絕不是他死前說的那些話能搪塞能掩蓋過去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命中,有哪些電視劇你看了兩集就停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