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左手996
-
2 # 契茶書舍
三皇:天皇伏羲、地皇神農、人皇軒轅。
三皇之前,人類是茹毛飲血,與野獸無異。因“三皇治世”,人類才逐漸走出原始與野蠻,初步形成文明。
天皇伏羲
中國古籍記載的最早的王,人首蛇身,與女媧兄妹相婚。伏羲演先天八卦,推算野獸出沒,教人打漁狩獵,並創立文字和姓氏,發明了瑟,創作了曲子,為中華上古人文祖神。
地皇神農
中國上古部落首領,九代炎帝之首,傳位530年,因懂得用火而得王位,故稱為炎帝。神農製作農具,教人耕作,並親嘗百草,為人治病,有《神農本草經》傳世,開中草藥治病之源流。
人皇軒轅
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被尊稱為中華“人文初祖”。軒轅征戰四方,將所征服部落族徽的一部分取下來加在蛇身上形成了龍,我們都是龍的傳人。
後來軒轅打敗炎帝和蚩尤,與炎帝部落融合形成華夏族,封禪於中央泰山,中央屬土,土為黃色,故稱黃帝,我們都是炎黃子孫。
黃帝惜物愛民,治世有方,統一天下,奠定中華,娶西陵公主為妻,教人制衣冠,造舟車,創音律,相傳黃帝曾問道於廣成子,後乘龍登仙。
五帝:顓頊、帝嚳(kù)、堯、舜、禹。五帝開始,人類逐漸從部落族群形成更大的聯盟,至禹建立夏朝統一的奴隸制國家。依靠“國家”這種全新的種群組織方式,華夏祖先有序分工合作,逐漸擺脫自然,形成人類社會。
顓頊
黃帝之孫,顓頊與炎帝后裔共工爭奪帝位,打敗共工,繼承帝位,號“高陽氏”。顓頊即位後,延續黃帝治世方略,社會安定太平,首次劃分天下為“九州”,即兗、冀、青、徐、豫、荊、揚、雍、梁。顓頊在位78年,98歲逝世。
帝嚳
黃帝的曾孫,叔父帝顓頊死後,繼承帝位,號“高辛氏”。帝嚳聰明好學,德行高尚,明察秋毫,知人善任,順從民意,深得民心,開創了上古時期的太平盛世。帝嚳在位70年,享年105歲。
帝嚳善於探索天象及物候變化規律,劃分了四時節令,指導人們科學從事農畜活動,促使華夏農耕文明走進一個嶄新的時代。帝嚳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奠定華夏根基。
堯
號放勳,帝嚳之子,繼位於兄長帝摯。最為後人稱道的是堯在位70年,不傳子而傳賢,禪讓於舜。堯設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其錯。
堯命令羲氏、和氏觀測日月星辰,確定24節氣,指導農業生產,同時確定一年為365天,並用閏月來調整四季的偏差,從而進入華夏農耕文明飛躍進步時代。
舜
顓頊的六世孫,到舜的時候早已經是一個普通老百姓,舜一家人都想害死他,但他每次都逃脫了,同時做到和善相對,孝敬父母。舜因為品德高尚,在民間威望極大,深得百姓讚譽,舜是華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
舜因為孝被舉薦給了堯,堯把兩個女兒嫁給舜、以觀察他的德行,舜最後順利透過並繼承了堯的帝位。舜將天下劃分為12個州,選賢任能,讓12個州長治理。傳說舜巡狩四方,整頓禮制,減輕刑罰,在其治下,隱惡揚善,鄰里和睦,八方賓服,四海頌功。
禹
顓頊之孫(也有說禹應為顓頊的六世孫),因治理黃河有功,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建立夏朝,開創華夏文明,我們都是華夏兒女。禹改定歷日為夏曆,制九鼎,代表九州,禹為九州之主。禹是個工作狂,三過家門而不入,曾打敗淮水大妖吳之奇。
禹結束了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的社會組織形態,創造了“國家”這一新型的社會政治形態,中國正式從原始社會進入階級社會,從野蠻社會步入文明社會。禹去世後,其子啟繼夏朝天子位,中國帝王歷史從此沿革發展數千年。
-
3 # 亂答題
三皇五帝指的是誰 ?三皇是,1. 是天皇_ 盤古,2. 是神皇_ 女媧,3. 是人皇_ 伏羲。… 五帝是,1. 炎帝,2. 黃帝,3. 堯帝,4. 舜帝,5. 禹帝。以上人物就是中華民族自有記憶能力時期的組織紀律組織形式組織活動的八代領導人 。
-
4 # 寒冰147227752
三皇是伏羲氏,燧人氏,神農氏。
五帝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伏羲是捕魚,狩獵。燧人是鑽木取火。神農是中醫,農業。
五帝是夏朝之前的五位先王。他們都是禪讓制傳承。
-
5 # 在下翩竹
三皇五帝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
《帝王世紀》一書中,引《初學記》有“德合神者稱皇,德合地者稱帝,德合人者稱王。”故而點明名號“天皇”的只有太昊伏羲氏,號“農皇”的只有炎帝神農氏,但夠格稱“皇”的有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有熊氏(黃帝)等,夠格稱“帝”的有少昊金天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以及帝舜有虞氏等。
除《帝王本紀》以外,《呂氏春秋》中有:“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又《三五歷記》中又記載為“天皇、地皇、人皇”;《春秋緯》中記載三皇為伏羲、女媧、神農;《白虎通義》中收錄為伏羲、神農、祝融;《禮緯》中是:燧人、伏羲、神農……由此可見除伏羲與神農可以確定列於三皇名位之中外,第三人的身份始終是有爭議的。
說完三皇,再來看五帝——除了剛才說的少昊、顓頊、帝嚳、帝堯、帝舜以外,還有兩種比較常見的說法,一種是以五帝配五行,是為東方太昊伏羲氏,西方少昊金天氏,南方炎帝神農氏,北方顓頊高陽氏,以及中央黃帝軒轅氏,這一說法出自《禮記》;而又有一種說法,是將帝嚳高辛氏摘出五帝行列,排為少昊、顓頊、帝堯、帝舜、帝禹,故而莫衷一是,只能說“三皇五帝”是對遠古時期一系列有作為的帝王英雄的統稱,但並不能確定到底是哪幾個人物。
最後附一張顧朝林教授考據的三皇五帝時期定都圖:
-
6 # 江辰教你寫網文
三皇五帝有很多種說法,不過我傾向於三皇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的說法。
其中燧人氏是天皇,神農氏是地皇,而伏羲氏則是最尊貴的泰皇。
為什麼要這樣分?因為伏羲氏的功績是毫無疑問的,另外相傳“道”字,就是伏羲氏人首蛇身的形態所演變,而“道”在中國的地位毋庸置疑。
還有一方面則是因為女媧,中國神話的體系比較混亂,但女媧無論在何種說法中,地位都是舉足輕重的,可以說女媧是中國的創世神之一。
而伏羲作為女媧的哥哥(丈夫),他的地位也可想而知。
至於五帝,黃帝是絕對可以上榜的,其下分別是顓頊,堯,舜,禹。
而帝嚳由於疑似是帝俊,所以不上榜。
-
7 # 一視覺YSJ
三皇五帝 [sān huáng wǔ dì]:歷史與神話中的三皇五帝
三皇:天皇,地皇,泰皇
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三皇五帝說法眾說紛紜,三皇版本參考《司馬貞·三皇本紀》、《帝王世紀》和《尚書大傳》的說法。五帝參考《史記·五帝本紀》、《禮記》和《春秋》、《國語》說法;《白虎通義》和《尚書序》說法;《呂氏春秋》和《淮南子》說法。三皇五帝分別有以下各種說法:東方天帝太昊伏羲,屬神句芒;南方天帝炎帝神農,屬神祝融;西方天帝少昊金天,屬神蓐收;北方天帝顓頊高陽,屬神玄冥;中央天帝黃帝軒轅,屬神后土。三皇五帝,並不是真正的帝王,僅太古時期出現的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後人追尊他們為“皇”或“帝”。人民則把他們敬為神靈,以各種美麗的神話傳說來宣揚他們的偉大業績。指歷史時期,即“三皇五帝時代”,又稱“上古時代”、“遠古時代”或“神話時代”。也可以簡稱為“三皇五帝”。三皇五帝率領民眾開創了中華上古文明,近現代考古發現了大量與這一時期相對應的龍山文化遺址,證明三皇五帝時期確實存在。三皇五帝簡介三皇:伏羲
中華上古人文祖神中文名:伏羲別名:宓羲、庖犧、皇羲、太昊、伏犧國籍:中國民族:華夏族出生地:有爭議,山東濟寧或甘肅天水等地出生日期:農曆3月18日、新石器時代早期職業:帝王其他成就: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之一其他作品:發明創造八卦,成了中國古文字的發端等。伏羲(生卒不詳),風姓,燧人氏之子。又寫作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太昊,史記中稱伏犧。又稱青帝,是五天帝之一,生於成紀,所處時代約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傳說中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是中國醫藥鼻祖之一。相傳伏羲人首蛇身,與女媧兄妹相婚,生兒育女,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占卜八卦,創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曲子。伏羲稱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後去世,留下了大量關於伏羲的神話傳說。神農
中國上古人物中文名稱:姜神農別名:薑石年、炎帝、三皇之地皇、藥祖民族:太古華夏出生地:歷山(今湖北隨州)出生日期:公元前3245年古歷四月二十六日逝世日期:公元前3080年職業:部落首領主要成就:剷草興鋤 遍嘗百草 :教人醫療與農耕地位:三皇五帝之一在位時間:約公元前3220年~公元前3080年神農(Shen Nong):即炎帝,是華夏太古三皇之一的地皇,踞今5500年至6000年前生於歷山(今湖北隨州市境內),遠古傳說中的太陽神。又稱神農氏,中國上古人物,有文字記載的出現時代在戰國以後。被世人尊稱為"藥祖"、"五穀先帝"、"神農大帝"等。一說地皇氏即神農氏,《尚書大傳·卷第四》:「神農為農皇也。……神農以地紀,悉地力種穀疏,故託農皇於地」。他是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他教人醫療與農耕,掌管醫藥及農業的神只,能保佑農業收成、人民健康,更被醫館、藥行視為守護神。燧人
歷史與神話中的三皇五帝之一本名:燧人氏所處時代:中國舊石器時代(距今幾十萬年以前)民族族群:華夏族出生地:燧明國(今河南商丘)出生時間:幾十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去世時間:不詳主要成就:鑽木取火等十項發明地位:中華始祖;萬姓之祖;三皇之首妻子:華胥氏,弇茲氏陵寢:商丘燧皇陵尊稱:燧皇燧人氏(生卒年不詳),風姓,燧明國(今河南商丘)人。幾十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燧人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帶鑽木取火,成為華夏人工取火的發明者,教人熟食,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文明,被後世奉為“火祖”,位列三皇之一,尊稱“燧皇”。商丘因此被譽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被中國文聯授予“中國火文化之鄉”稱號。燧人氏死後葬於商丘古城西南3裡處的燧皇陵。華夏文明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始於燧人氏,燧人氏是中華民族可以考證的第一位祖先。五帝黃帝
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文名稱:軒轅黃帝外文名稱:The huangdi Yellow emperor別 名:軒轅氏、帝鴻氏主要成就: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代表作品:《黃帝內經》(約戰國時期成書)出生日期:三月初三配 偶:嫘祖逝世日期:約公元前2599年祭 祀:黃帝故里拜祖大典臣 屬:倉頡、大鴻、風后、力牧、常先等信仰:上古道家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 ,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顓頊
上古部落聯盟首領本名:顓頊(zhuān xū)別稱:黑帝、玄帝字號:高陽氏所處時代:中國上古時期民族族群:華夏族出生地:若水之野(蜀地)主要成就:和九黎地位:被後人尊為帝,列入五帝陵墓:顓頊陵、顓頊墓職業:天帝配偶:女祿顓頊是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姬姓,號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 。顓頊生子窮蟬是虞舜的天祖。後來的夏、楚都成了他的子孫。顓頊生於若水之野(蜀地) ,實處空桑。 因佐少昊有功,被封於高陽(今河南開封杞縣高陽鎮) 。少昊死後,共工氏與顓頊爭奪帝位 ,顓頊打敗共工,繼少昊主政 ,號"高陽氏"。顓頊成為天下共主後,始都窮桑,又遷都於商丘(今河南商丘) ,後居於帝丘(今河南濮陽)。 據說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歲逝世 ,葬於東郡濮陽頓丘城門外廣陽裡中。顓頊去世後,由黃帝曾孫、玄囂之孫高辛(帝嚳)繼位。顓頊成為黃帝系下與帝嚳並列兩系中的一系,成為中華民族人文共祖之一。在流傳下來神話傳說中,顓頊是主管北方的天帝。《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帝嚳
本名:姬俊(一作姬夋)別稱:帝嚳字號:號高辛氏所處時代:新石器時代(五帝時期)民族族群:華夏族出生地: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高辛鎮)主要成就: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陵寢:商丘帝嚳陵帝嚳(kù)(生卒年不詳),姬姓,高辛氏,名俊(一作夋),出生於高辛 (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高辛鎮), 黃帝的曾孫,中華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是《山海經》裡天帝帝俊的原型。姬俊的祖父玄囂是黃帝元妃嫘祖的長子,父親名叫蟜極。姬俊5歲時受封為辛侯,15歲輔佐叔父帝顓頊,帝顓頊死後,時年30歲的姬俊繼承帝位,成為天下共主,以亳為都城, 以木德為帝,號高辛氏。深受百姓愛戴,死後葬於故地辛,建有帝嚳陵。春秋戰國後,被列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帝嚳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奠定華夏根基,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商、周兩朝先祖,帝堯、帝摯之父。堯
中國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本名:伊祁放勳別稱:唐堯、帝堯字號:陶唐氏所處時代:上古時代民族族群:華夏族出生地:唐國出生時間:約公元前2377年去世時間:約公元前2259年主要成就:開創禪讓制;設立誹謗木;治理水患;頒授農耕時令;制定四時成歲禪讓於:舜女兒:娥皇女英堯 (約前2377-前2259年),姓伊祁,號放勳,古唐華人(今山西臨汾堯都區,古稱河東地區) 。中國上古時期方國聯盟首領、"五帝"之一。堯為帝嚳之子,母為陳鋒氏。十三歲封於陶(山西襄汾縣陶氏村)。十五歲輔佐兄長帝摯,改封於唐地(今山西翼城),號為陶唐氏。二十歲,堯代摯為天子,定都平陽。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後,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後死去,葬於谷林(山東省鄄城縣)。堯從兄長帝摯那裡繼承帝位,並禪讓於舜。他命羲和測定推求曆法,制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測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堯設定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帝堯德高望重,人民傾心於帝堯。舜
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本名:姚重華別稱:虞舜,帝舜字號:都君 、有虞氏所處時代:中國上古時代民族族群:華夏族出生地:姚墟(今範縣)出生時間:約2277 BC去世時間:約2178 BC主要成就:舉八元八愷;放四凶;命官職;職業:上古帝王都城:蒲阪(今山西永濟)禪讓自:堯禪讓於:大禹妻子:娥皇女英父親:瞽叟生母:握登氏兒子:商均異母弟:象信仰:上古道家舜(shùn,約公元前2277- 約公元前2178),姚姓,媯氏,名重華,字都君,諡曰"舜",中國上古時代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領,建立虞國,治都蒲阪(今山西永濟市) ,被後世尊為帝,列入"五帝,史稱帝舜、虞舜、舜帝,故後世以舜稱之。三皇五帝(公元前1.5萬年—公元前2225年)(三皇為伏羲(太昊)、神農(炎帝)、軒轅(黃帝亦稱有熊氏)。五帝為少昊金天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及帝舜有虞氏.)《史記》上對“三皇”未作記載,所記“五帝”為:黃帝、顓頊、嚳、堯、舜。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三皇五帝是中國在夏朝以前出現在傳說中的“帝王”。現在看來,他們都是部落首領,由於實力強大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導者。一般認為他們應該屬於蒙古人種。基本上,無論是按照神話傳說,還是史書的記載,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早於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對“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義。三皇有五說,五帝也有五說。三皇:
燧人、伏羲、神農伏羲、女媧、神農伏羲、祝融、神農伏羲、神農、共工伏羲、神農 、黃帝最後一種說法由於《尚書》的影響力而得到推廣,伏羲、神農、黃帝成為中國最古的三位帝王。此外,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後來在道教中又將三皇分初、中、後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後三皇中的後天王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五帝:黃帝、顓頊(zhuan\xu)、帝嚳、堯、舜宓戲(伏羲)、神農、黃帝、堯、舜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少昊、顓頊、帝嚳、堯、舜黃帝、少昊、顓頊、嚳、堯其中第四種說法最為流行。另一種說法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中國在夏朝以前出現在傳說中的“帝王”。現在看來,他們都是部落首領,由於實力強大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導者。秦始皇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無比,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但是不同史家對“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義。三皇有八說,五帝有六說。具體三皇是誰,五帝是誰,存在多種說法。基本上,無論是按照史書的記載,還是神話傳說,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早於五帝的年代。大致上,三皇時代距今久遠,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為久遠,時間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時代則距夏朝不遠,在4000多年前。三皇
①燧人、伏羲、神農(《尚書大傳》); ②伏羲、女媧、神農(《風俗通義》); ③伏羲、祝融、神農(《風俗通義》); ④伏羲、神農、共工(《風俗通義》); ⑤伏羲、神農、黃帝(《古微書》)。 ⑥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三字經》); ⑦天皇、地皇、泰皇(《史記》)。 ⑧天皇、地皇、人皇(《民間傳說》)。五帝
①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大戴禮記》); ②庖犧、神農、黃帝、堯、舜(《戰國策》); ③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呂氏春秋》); ④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資治通鑑外紀》)。 ⑤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偽《尚書序》);以其經書地位之尊,以後史籍皆承用此說。於是這一三皇五帝說被奉為古代的信史; ⑥黃帝(軒轅)、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農)、白帝(少昊)、黑帝(顓頊)(五方上帝) 三皇五帝中三皇:燧人(天皇),伏羲(人皇),神農(地皇);五帝分別指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燧人(天皇)
燧人氏(生卒年不詳),風姓,又稱燧人,尊稱“燧皇”、“天皇”,位列“三皇”之首。燧明國(今河南商丘)人,出生於商丘,為華胥氏之夫、伏羲與女媧的父親。一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燧人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帶鑽木取火,成為華夏人工取火的發明者,教人熟食,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文明,被尊為“三皇”之首,奉為“火祖”。 《尚書傳》雲:“燧人為燧皇,伏羲為羲皇,神農為農皇也。燧人以火紀,火,太陽也,日也。陽尊,故託燧皇於天。”所以,燧人氏又被尊稱為“天皇”,商丘因此被譽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被中國文聯授予“中國火文化之鄉”稱號。燧人氏死後葬於商丘古城西南3裡處的燧皇陵。華夏文明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始於燧人氏,燧人氏是中華民族可以考證的第一位祖先。伏羲(人皇)
伏羲(生卒年不詳),風姓,燧人氏之子。《記》中稱伏犧,又寫作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太昊,又稱青帝,是五天帝之一。傳說其生於成紀,所處時代約為新石器時代晚期。伏羲是古代傳說裡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是中國醫藥鼻祖之一。相傳伏羲人首蛇身,與女媧兄妹相婚,生兒育女,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占卜八卦,創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曲子。伏羲稱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後去世,留下了大量關於伏羲的神話傳說。神農(地皇)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別號朱襄(尚有爭議,也有說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領尊號炎帝 )。傳說姜姓部落的首領由於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稱為炎帝。從神農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農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傳位五百三十年。 炎帝所處時代為新石器時代,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爭,分別是:陝西寶雞、湖南會同縣連山、湖南株洲炎陵縣、湖北的隨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炎帝部落的活動範圍在黃河中下游,在姜水(一說是今寶雞市渭濱區的清姜河,一說是今寶雞市岐山縣的岐水)。一帶時部落開始興盛,最初定都在陳地,後來又將都城遷移到曲阜。相傳炎帝牛首人身,他親嘗百草,發展用草藥治病;他發明刀耕火種創造了兩種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他還領導部落人民製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傳說炎帝部落後來和黃帝部落結盟,共同擊敗了蚩尤。華人(不僅漢族)自稱炎黃子孫,將炎帝與黃帝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成為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的精神動力。炎帝被道教尊為神農大帝,也稱五榖神農大帝。五帝:少昊
少昊(約公元前2698年—約公元前2525年)是漢族神話中的五方上帝之一,又作少皞、少皓、少顥,史稱青陽氏、金天氏、窮桑氏、雲陽氏或朱宣,又名玄囂,黃帝長子。是遠古時代華夏部落聯盟首領,同時也是早期東夷族的首領。他為五帝之一,也是華夏共祖一,在漢族神話中被尊為西方上帝。從太昊伏羲到少昊的羲和部落再到皋陶、伯益的東夷部落聯盟,一直是中國早期華夏族的主幹,為早期華夏文明奠定了堅實基礎。據記載其部族以鳥為圖騰,在他的部落裡誕生了原始的鳳文化,成為漢民族的圖騰之一。其子孫分化出很多姓氏,如:嬴、桑、秦、譚、徐、黃、江、李、趙、蕭(蕭氏族主要是商朝微子弟弟仲衍之後裔) 、舒等。顓頊
顓頊(zhuān xū)(生卒年月不詳),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本名乾荒,號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又稱黑帝或玄帝,在流傳下來的上古神話傳說中,顓頊是主管北方的天帝。顓頊始自窮桑,而遷都於商丘 ,後居於帝丘(今河南濮陽)。《國語·楚語》說顓頊是繼少昊之後主政。《列子·湯問》說法亦同:“共工氏與頹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山海經·大荒東經》神話中說少昊育顓頊於東海。後來的虞(舜)、夏、秦、楚都成了他的子孫,成為黃帝系下與帝嚳並列兩系中的一系,成為中華民族人文共祖之一。顓頊生子窮蟬,是舜的高祖。據說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歲逝世,葬於濮陽。帝嚳
帝嚳(kù),姬姓,名俊(一作夋),五帝之一。出生於高辛(今河南商丘高辛鎮), 中國上古時期一位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山海經》等古籍中天帝帝俊的原型就是帝嚳。15歲受封為辛侯,30歲受禪即位 ,號高辛氏。春秋戰國後,被列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黃帝的曾孫,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奠定華夏根基,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被商族認為是其第一位先祖。帝嚳的祖父玄囂,是次妃女節的大兒子,父親名蟜極,帝顓頊是其伯父。帝顓頊死後,他繼承帝位,時年三十歲。帝嚳繼為天下共主後,以亳(今河南商丘)為都城 ,以木德為帝,深受百姓愛戴,死後葬於故地辛,建有帝嚳陵。堯
堯,姓伊祁,名放勳,古唐國(今山西臨汾堯都區)人。中國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帝嚳之子,母為陳鋒氏,“五帝”之一。十三歲輔佐兄長帝摯,封於陶地。十五歲改封於唐地,號為陶唐氏。十八歲,堯代摯為天子,定都平陽。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後,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後死去。堯從父親帝嚳那裡繼承帝位,並開創了“禪讓制”的先河。他命羲和測定推求曆法,制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測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堯設定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帝堯德高望重,人民傾心於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樸,吃粗米飯,喝野菜湯,得到人民的廣泛愛戴。被後世儒家奉為聖明君主的典型。舜(shùn)
中國上古時代的部落聯盟首領。被後世尊為帝,列入“五帝”。傳說姓姚,名重華,字都君。出生地在姚墟,治都蒲阪(今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受堯的“禪讓”為有虞氏首領。尊號有:帝舜(舜帝)、大舜、虞舜。戰國簡牘“清華簡”《保訓》中提到虞舜傳承“中道” :“測陰陽之物,鹹順不逆,舜即得中”。《史記·五帝本紀》講“天下明德皆自舜帝始。”《童子問易》考證舜帝系大易重卦之人,來自《易經》的德道淵源於舜帝,所以舜被稱為易學發展史上五聖之一,現今世界舜帝后裔達3億多人,世界至孝篤親舜裔總會(含陳、胡、袁、姚、虞、田、孫、陸、車、王十姓),其中舜帝后裔陳胡公的分出姓氏陳姓全球人口總規模達九千萬人,胡姓全球人口達到兩千多萬人。注意事項三皇,指燧人氏(天皇)、伏羲氏(人皇)、神農氏(地皇)也有說三皇為伏羲、女媧、神農氏,還有另外幾種說法,具體說法不一,但一般以這兩種為主;五帝,指少昊、顓頊、帝嚳、堯、舜(也有說軒轅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另有其它說法一般以這兩種說法為主。 -
8 # 微洪範
三皇五帝歷來眾說紛紜,我以《山海經》、《拾遺記》、《史記》、《淮南子》為藍本,列出何為三皇,何為五帝。茲分述如下:
一、三皇
庖犠氏、女媧氏、神農氏
1、庖犠氏(伏羲氏)在最著名的一本國學經典《易經-繫辭》中便有記載,說其仰觀天文虛空,府察地理萬物,又得黃河中顯出的揹負河圖的龍馬獻河圖,逐發明了先天八卦,此圖歷害,其排序竟然是上南下北,據現在科學家研究,地球每至一個週期就發生地磁轉變的事件,最近一次地磁上南下北若為50000年前,也就是說:大概也就是現代人(人類)突然在地球出現的這個年代(考古至今沒找到進化為現代人的憑何化石,所以說人類是突然出現的)。
傳說:其母華胥氏,遇上彩虹纏繞她身體數天,離開後,華胥覺得懷孕了,並感娠十二年後生下伏羲,後道教人稱:太歲乃上蒼之主,其週期為十二年一輪迴,伏羲氏乃應上蒼之數,所以懷孕十二年才誕生。又一神話傳說:伏羲氏是創世神盤古死後所化,其人頭蛇身,與女媧同出於盤古。
2、女媧氏
女媧氏主要出於兩大神話,分別與前面伏羲氏相對應,為何?因為女媧是伏羲的姝姝。傳說一:華胥氏生女媧氏。其二:女媧為盤古神開天闢地後所化。
女媧最為人所知的有兩大事件,一是煉石天補。《淮南子》記載,當年水神共工與天帝爭當窮蒼大地的控制權,失敗,憤而怒撞向不周山,撐天巨摯天柱被觸坍塌,滔滔洪雨傾盆而下,民不聊生!人類的祖先女神女媧氏採五彩神石補蒼天,斬了由共工所化之神鱉的四巨足立了四極,拯救了其苗裔人類。二是,女媧造人,女媧氏模仿自己的模樣摶土造人,《山海經》說:女媧一天七十變,每一變化就創造一樣東西。
3、神農氏
神農即炎帝。《拾遺記》:神農教會人們耕種以使天下人能免於飢餓,又嘗百草,發明了中醫中藥,使天下人免於疾病的折磨。《史記》說炎帝年老,不能再勤政,其部下就趁機,出來擾亂天下,後被新興的軒轅部落打敗,互融成為中華民族的前身,華夏的主要構成部分。
二、五帝
黃帝、顓頊、高辛、唐堯、虞舜
1、黃帝
黃帝是少典的兒子,姓公孫,名軒轅,出世就可以說話,非常聰明,當黃帝成人時,神農氏已經衰老,管治不了天下,各諸侯紛紛你侵我伐,民不聊生,其中有九黎部首領蚩尤最為兇悍。黃帝以眾望,率軍隊與炎帝部落在阪泉開戰,雙方較量了三次,黃帝軍打勝仗。而蚩尤不服,起兵再戰黃帝,雙方並於涿鹿展開終極一戰,蚩尤率九兄弟,其個個身高九丈,銅頭鐵臂,能呼風喚雨,飛沙走石。開始時將黃帝軍兵殺得死傷慘重,黃族軍兵個個頹喪而心中恐懼,眼看就要失敗滅族之時,突然天降環形狀又發出萬度光芒之圓器,在環狀物中走出一神女,自稱是九天玄女…傳黃帝兵法與神物,黃帝立刻明瞭兵法,並以奇門遁甲之生門殺出,又命神女所賜的應龍噴出烈火烤融銅頭鐵臂,又命旱魃展神通令風雨消散,黃帝親坐中軍,又以夔牛的皮造成戰鼓擂動,其聲威震千里,黃族軍兵聽了,人人奮勇,個個爭先,終於大敗九黎。黃帝終於成為天下的共主了。
2、顓頊
顓頊為黃帝的兒子意昌之子,就是帝之孫,是道教的北帝即西遊記中的蕩魔天尊,相傳其很有智慧,教化民眾,周邊諸侯都歸附他,顓頊的國力範圍:向北到達了幽陵(即現時的西伯利亞),南邊到達了交阯(即現時的越南、寮國),西邊去到流沙,東邊到了蟠木(琉球一帶)。司馬遷的史記說:顓頊帝國凡是日月光芒所到之處,均來歸屬,用現在語言便是“日不落帝國”…
3、高辛
高辛帝又是帝嚳,其曾祖父就是黃帝,高辛出生便非常靈異:剛生下便說自己的名字叫嚳,高辛的主政是以仁德為重,其關愛黎民百姓困苦,慈愛又篤實,道德以自身做起而以此教化天下,聆聽百姓的心聲而施行政事,其道德修維就如廣博的窮蒼一樣渾厚無垠。高辛是繼黃帝后,華夏古民心裡最為仁愛的領袖,其光輝尤如星月豔陽,所能照耀的地方均如沐春風。
關於高辛有很多美麗的神話傳說,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4、唐堯
堯帝叫名叫放勳。相傳堯帝生性淳樸,精通天文地理,其施政尤其注重節氣,被聯合國定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國二十四節氣,就是始成於唐堯。
堯帝在位時發生了幾個重大事件:
4.1拾遺記:堯在位十二年之時,北海出現環狀發光神器,浮沉出入於北海,北海居民望去,隱若見有發光羽人進出於環狀器中,這些羽人均不需吃喝,卻不時駕御環器繞周天飛行。百姓講:這是由於堯帝廣施德政,得天神靈祐之故。
4.2山海經:堯帝之時義和所生的十日,欲擾亂天下,他們不一日一輪值日,而是十日同出,情況尤如紅紅烈火,燒烤大地,唐堯先向十日發出警告,叫他們各順其時位值日,十日不聽,帝敬請出上古神弓銳箭射日…連發九箭射下九日,以餘一日,從此黎民免了酷熱炙烤之苦,莊稼也得正常生長了。另有一說:射日是堯下令羿乾的。
4.3史記:大洪水事件。從史記看,大洪水始發生在堯帝之時至大禹氏時治水成功為終結。由於洪水造成百姓困苦,堯心裡非常憂慮,便召開諸侯大會,共議治水之策,眾人推薦鯀(禹的父親)治水,堯帝說:鯀性情乖戾,不適合。諸侯們說:不防試試他看看再說吧。於是堯聽從眾議任鯀治水九年還沒有成功。
山海經:鯀欲行捷徑治大洪水,就偷了天帝之息壤(可以自己不斷生長的土壤,說穿了…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能自我複製的土壤),進行堵塞水患,但終不成功,被帝堯殺之,後三年,剖開其肚走出一人,這就是鯀自兒子禹了。
4.4定皇儲
史記:堯在位已經多年了,已經老了,就準備繼承人,眾臣說:丹朱(堯之子)可以勝任。堯帝說:丹朱本性頑愚又好大喜功,聽不進意見,非領袖之材。
後聽說民間有一考兒叫虞舜,其非常忠信而聰慧。最後堯經多年考察舜,果是德行有加,便決定傳帝位於舜。
5、虞舜
堯在位七十年駕崩,舜守考三年後,迴避丹朱,不與其爭帝,但天下百姓與諸侯均擁護舜,他們不去朝貢丹朱反而來到民間朝覲舜,舜說:這也許就是天意罷!然後在眾諸侯束擁著回到帝都,繼天子位,這就是舜帝。
舜為何那麼得堯的信任呢?舉一故事:舜的母親早亡,父親瞽娶了新妻,即舜的繼母生下了象,其為人傲慢而兇狠,為得家產而終日要謀害舜,有一次,象與瞽合謀,叫舜修輯房頂,卻在下面放火欲燒死舜,舜用兩個斗笠護身才逃離火海。又一次,瞽又讓舜挖井,井已經挖得很深時,象從井口上面填土欲活埋舜,舜卻從旁邊挖好的暗道脫離了險境。儘管如此,舜仍然考敬父親瞽歷年如一日。
舜在位之時,大洪水延續禍害百姓,舜便令鯀之子禹治水,禹秉棄父親堵塞之法,用疏道的方法治水,先後用了十三年的時間,終於開通了九系山脈,疏理了九大湖澤,理順了九大河川,劃定了九洲邊界,天下從始又稱為九洲了。
舜帝在位三十九年,在一次南巡江南時去世。這裡還在湖南民間流傳了個悽美的傳說:當年舜為了瞭解天下之困苦,與兩個妃子也就是堯帝女一同南巡至蒼梧之個地方,由於為民操勞過度成疾,於蒼梧郊野去世。舜的倆妃十分悲痛,逐投湖與舜一起去了,兩妃於舜崩後痛哭的淚水撒於竹子之上,以後種於蒼梧生長的竹子上,就有了點點如淚痕的斑駁,湘民把種竹子敬稱為斑竹,以記念舜之仁德,以及舜妃愛情之偉大。
-
9 # 樸易堂國學易學文化
三皇五帝據說是上古時期的任務,但是由於時代久遠,沒有確切的記載,也有相關的出土文物佐證,所以只能從零散的史料中還原其真相。三皇五帝出自於《周禮·春官·外史》記載:“掌三皇五帝之書。”但是沒說清楚是誰,也沒辦法考證。
比如在《尚書大傳》的記載中以燧人、伏羲、神農為“三皇”,後世的《風俗通引》、《白虎通義》、《古史考》等古籍也這樣認為。“三皇”按照流傳最廣的說法是:燧人、伏羲、神農。
而司馬遷的《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天皇、地皇、泰皇為三皇。《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春秋緯》提出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的另一種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這兩處都沒說清楚三皇到底是誰?
具體指出了三皇是誰的史料主要有:《帝王世紀》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三字經》: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也就是伏羲、神農、黃帝,這兩個說法一致。但是《通鑑外紀》又以伏羲、神農、共工為三皇,這裡又出現了異議。再者,《運鬥樞》、《元命苞》等書載:三皇為伏羲、神農、女媧。
綜合上面所說,這三皇的人選在天皇、地皇、泰皇、人皇、伏羲、神農、黃帝、共工、女媧中,九選三,這機率得慢慢計算。
至於五帝也是眾說紛紜,但是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列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這是公認最高的提法,《世本》和《大戴禮記》的記載和《史記》一樣,應該是相互參考的。
但是也有其他不同說法,比如《禮記·月令》以大皞(伏羲)、炎帝、黃帝、少皞(少昊)、顓頊為五帝。而《尚書序》、《帝王世紀》則以少昊(皞)、顓頊、高辛(帝嚳)、堯、舜為五帝。
還有更誇張的,比如東漢·王逸注《楚辭·惜誦》中的“五帝”為五方神,即東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皞、北方顓頊、中央黃帝;而唐·賈公彥疏《周禮·天官》“祀五帝”,為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紀。
同樣,五帝的人選也不少,但相對來說,參考司馬遷的為佳,以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因為起碼有個說法。其他的既沒有其他佐證,有沒有詳細的資料,僅有一個名字,確實難以判斷真偽。
這三皇五帝基本都是上古的大神,神龍見首不見尾,文字記載就肯定難以尋找了,期待有一天能夠找到片瓦能夠證明其存在就夠了。
-
10 # 亦文亦物
在夏朝之前,曾經出現過幾位很有特點的牛人大帝,他們就是傳說中的“三皇五帝”,這些人帶領群民開創了上古中華文明,後人也就把他們都捧同於神,不斷來宣講英雄的豐功偉績。
但是,“三皇”、“五帝”到底固定指的是哪幾位?事實上爭議特別大。
道教流行後,通行的說法“三皇”就是指得伏羲、燧人氏、神農炎帝。而在司馬遷的《史記》裡面,則籠統的說是天皇、地皇、泰皇,所以事實上“三皇”有四個人:伏羲、女媧、燧人氏、神農炎帝。
“五帝”的爭議更大,一般說法是:黃帝、顓臾、帝嚳、唐堯、虞舜,這個說法得到了《史記》的確認。此外,還有把東南西北中五方天神也合稱為五帝的,即:東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顓臾、中央黃帝。
上古神話流傳數千年,中間經過無數人加工和篡改,不能較真。 -
11 # 劉家五叔
自古就有“三皇五帝”“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的說法,而千古一帝—秦始皇取也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也可見“三皇五帝”在炎黃子孫心目中的崇高地位,那麼,三皇五帝究竟是誰?
“三皇”關於記載說法較多,不能準確確定:
第一種說法認為:“三皇”之名最早見於《呂氏春秋》,在《史記·始皇本紀》中李斯的奏議,李斯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而《春秋命歷序》則認為三皇是天皇、地皇和人皇。為了調解這個矛盾,宋代的羅泌在給《路史》作注時,引孔衍《春秋後語》認為泰皇即人皇,故:“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
第二種說法認為:根據《尚書大傳》,《禮含文嘉》、《春秋命歷序》“三皇”為:燧人、伏羲和神農,這種說法也是目前流傳最廣的。
第三種說法認為: 根據《春秋運鬥樞》“三皇”為:伏羲、女媧、神農;
第四種說法認為: 根據《禮號謹記》“三皇”為:伏羲、神農、祝融
第四種說法認為:《通鑑外紀》此書中認為三皇是伏羲、神農、共工;
第五種說法認為:《帝王世紀》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
.....................
1、燧人
燧人:燧人氏(燧皇)發明“鑽木取火”,教人熟食,使人類可以用人工取火改變生活方式,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文明,奉為“火祖”《尚書大傳》雲:“遂人為遂皇,伏羲為羲皇,神農為農皇也。遂人以火紀,火,太陽也,日也。陽尊,故託遂皇於天。”是神話中以智慧、勇敢、毅力為人民造福的英雄。
2、伏羲:
伏羲:相傳伏羲人首蛇身,與女媧兄妹相婚,生兒育女,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占卜八卦,創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曲子。伏羲稱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後去世,留下了大量關於伏羲的神話傳說。伏羲有神聖之德,團結統一了華夏各個部落,定都在陳地,封禪泰山 。伏羲取蟒蛇的身,鱷魚的頭,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紅鯉的鱗,巨蜥的腿,蒼鷹的爪,白鯊的尾,長鬚鯨的須,創立了中華民族的圖騰龍,龍的傳人由此而來。伏羲制定了人類的嫁娶制度,實行男女對偶制,用鹿皮為聘禮。並以所養動物為姓,或以植物、居所、官職為姓,以防止亂婚和近親結婚,使中華姓氏自此起源,綿延至今。
3、神農:
神農,即炎帝,踞今5500年至6000年前生於姜水之岸(今寶雞市境內),遠古傳說中的太陽神。神農,又稱神農氏,漢族神話人物,有文字記載的出現時代在戰國以後。被世人尊稱為“藥王”、“五穀王”、“五穀先帝”、“神農大帝”、"地皇"等。華夏太古三皇之一,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他遍嘗百草,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教人醫療與農耕,掌管醫藥及農業的神祇,能保佑農業收成、人民健康,更被醫館、藥行視為守護神。
“五帝”:
《世本》、《大戴禮記》、《史記·五帝本紀》列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
《禮記·月令》以大皞(伏羲)、炎帝、黃帝、少皞(少昊)、顓頊為五帝。
《尚書序》、《帝王世紀》則視少昊(皞)、顓頊、高辛(帝嚳)、堯、舜為五帝。
《通鑑外紀》及《路史發揮》引梁武帝蕭衍畫像碑述,以黃帝、少吳、顫瑣、帝、堯為五帝。
................
黃帝:
黃帝:“人文初祖”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華夏上古傳說時代一位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生於有熊(今河南鄭州市)是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相傳,軒轅黃帝建造宮室,製作衣裳,還教人們挖井,發明舟車,她的屬下倉頡發明了文字,她的妻子發明了養蠶繅絲,中國最早的畜牧業生產與養蠶、舟車、房屋、衣裳、文字、音律、醫藥、算數等的發明創時期,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
顓帝:
顓頊號高陽氏,五帝之一,據司馬遷《史記》所載,顓頊是黃帝次子昌意的兒子,操控全國時,“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同時,所屬地圖較以前則又擴充套件不少,東至蟠木,西至流少,南至交趾,北至幽陵。。
帝嚳:
帝嚳: 黃帝的曾孫,中華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帝嚳時代可謂上古時期的太平盛世。他的治國方略是:一要博愛於人,二要讓民獲利。強調以誠信、仁德使天下治。帝嚳在人民群眾中尤以誠信而著稱。帝嚳作為一代帝王,不僅能養性自律,大公無私,而且倡導誠信,明察善惡,為歷代帝王所推崇,時至今日,仍有積極意義。
帝堯:
帝堯:五帝之一,《史記》中記載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接近他,就像太陽一樣溫暖人心;仰望他,就像雲彩一般覆潤大地。在他的治理下,各方諸侯邦國都能和睦相處,堯沒有把位置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禪讓給舜。
舜帝:
帝舜:五帝之一,身世寒微,以篤守孝道而出名全國,帝堯把他選定為繼任者。舜也不負所托,終究以身許國,崩於蒼梧之野。舜還傳承了禪讓全國之美德,讓治水有功的大禹繼位,為後世景仰。
不管三皇五帝是誰,天下炎黃子孫同宗同源,這種血脈親情當世代相傳,生生不息。
回覆列表
三皇……確切的說,是指三個曾經出現過的文明時期。華夏古人將之分別稱為天皇時期、地皇時期以及人皇時期。用科幻的話來理解就是第一次文明、第二次文明以及第三次文明,五帝時代”並非只有短短的幾百年,而是長達幾千年,只是這段歷史被儒家篡改了而已。還有,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帝摯、帝堯、帝舜、帝禹,這些人不僅僅只是一個政權交替的開創者的名字,也同樣是一個歷史階段政權的代稱,並不是僅指一個人。像黃帝的稱謂,實際上先後就有十幾位國君號稱黃帝。大家被司馬遷的《史記》給荼毒了,上古六千餘年的真實歷史,被儒家硬是篡改成了僅有幾百年的虛偽的“五帝時代”,就這樣的一段虛假歷史居然還被後世當成真理,一代誤一代。嘿。。。其實這些東西已經有大量的考古事實證明了,“五帝時代”並非只有短短的幾百年,而是長達幾千年,只是這段歷史被儒家篡改了而已。還有,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帝摯、帝堯、帝舜、帝禹,這些人不僅僅只是一個政權交替的開創者的名字,也同樣是一個歷史階段政權的代稱,並不是僅指一個人。像黃帝的稱謂,實際上先後就有十幾位國君號稱黃帝。其實整個五帝時期從一代炎帝姜魁隗開始到帝禹結束,不算上夏王朝的話,時間跨度約三千年左右。整個炎帝時期分有兩大政權,第一個是炎帝魁隗氏政權。共傳了六帝。魁隗氏末帝姜共工時期大權旁落,被同樣是姜姓炎帝一支的神農氏篡位奪權,之後的神農氏就成了天下共主。神農氏共傳有八帝,立國約二百五十四年,後被黃帝所覆滅。神農氏最後一帝姜榆罔在阪泉之戰結束後逃亡三年,三年後被黃帝所捉,行斬刑,炎帝政權到此結束。也就是說,最後一任的炎帝姜榆罔是死在黃帝手裡,而並非他把天下讓給黃帝,自己跑去行醫、嘗百草,他可沒那麼偉大。而且黃帝就算再蠢,也不可能讓這麼一個有著巨大號召力的人活下去的,更別說還放他自由。還有,儒家說炎帝是先被蚩尤打敗,再跑去向黃帝求救,並自願將部族併入的,這根本就是無稽之談。司馬遷亂寫一氣,卻被儒家視為正統,荼毒後世幾千年。多可悲啊!!!黃帝部族滅掉炎帝部族後,炎帝下屬全部落首領紛紛起兵反抗,刑天、蚩尤都是其中的餃餃者。蚩尤更是一度差點滅掉黃帝,黃帝因此恨蚩尤入骨,在打敗蚩尤後不僅將蚩尤分屍,更將他率領的九黎族打入最下等賤民之列,所以黎民百姓中的黎民這個詞指的就是九黎之民,在最早的時候黎民是最低賤最沒有地位的,只能被奴役的下等人。而百姓在最初則是指達官貴族這些上等人,因為那個時候普遍是沒有姓的,只有擁有顯赫身份的人才可以有姓,所以黎民和百姓是指兩個極端的階層。雖然黃帝打天下的過程一波三折,但最後還是他獲得了勝利,成為天下共主。黃帝有熊氏(也稱軒轅氏)政權共傳了十五帝,立國約四百六十一年。末帝姬號次時期,東夷少昊氏攻佔中原地區,黃帝一族被迫迴歸北方,讓出了帝位。而少昊金天氏政權自一代帝己清嚳(少昊)起共傳了七帝,立國約二百六十四年。少昊金天氏政權末任帝己匠敬死後,被乾荒(顓頊)奪位,建立顓頊高陽氏時期。顓頊高陽氏政權,傳十二帝,立國約四百一十一年。顓頊高陽氏政權第十一任帝祥象與第十二任帝佳琚時期,因大洪水災難,以及共工氏族的叛亂,顓頊族衰落。此時嚳美(帝嚳)東征,顓頊族戰敗後全族逃往東北亞,於公元前3348年被帝嚳高辛氏政權所取代。帝嚳高辛氏政權,傳二十一帝,立國約五百八十二年。公元前2799年,帝嚳高辛氏最後一帝巴加死後,姜角(帝摯)奪位,並建立帝摯青陽氏政權。帝摯青陽氏政權,傳十七帝。立國約四百四十三年。公元前2357年,帝摯青陽氏政權最後一任帝姜匡二被放勳(堯)所廢黜,帝堯放勳繼位建立帝堯陶唐氏政權。帝堯陶唐氏政權。傳六帝,立國約二百三十年。公元前2128年,帝堯政權最後一任帝王姜密去世,姚重華(舜)竊國,虞舜姚重華建立帝舜有虞氏政權。帝舜有虞氏政權只傳二帝,立國約五十七年。公元前2070年,帝舜政權二任帝姚美叔去世。姒禹憑著治水的功績和聲望成功篡位,其子姒啟於公元前2097年繼位,後世稱姒啟開始的時期為夏王朝。不過時間上卻又是從禹登位開始算起的。所有的帝王或是謀逆竊國,或是武功爭天下。並非儒家一直強調的禪讓。整個五帝時期根本沒有誰禪讓過。而儒家不停強調的禪讓其實只不過是為了幫《史記》圓謊堵漏,自圓其說而已。另外,我們就暫且權當《史記》裡面所說的都是真的吧,五帝都是人物而非政權。那麼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史記》中自黃帝后面的那些帝王,可全部都是黃帝的子孫後代,都是他的直系血脈後裔,沒有一個是外人。這已經是血統繼位傳承製度了吧?即是血統傳承又哪裡來的禪讓。既然是血統繼位,為什麼儒家還一直強調五帝是禪讓制?更說夏啟才是第一個血統傳承製?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請勿與現實對照,大家當小說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