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月23號孩子面臨第一次口語測試了。
12
回覆列表
  • 1 # 伊頓家長大學

    您家孩子不喜歡開口說英語可能有幾種原因:

    1.單純不喜歡說話。這需要您觀察孩子平時的言行舉止,是不是內向、不願與人交談?如果是內向不愛說話的孩子,這可能和提高口語沒有太大關係,更重要的是鼓勵他張口和別人交談。

    2.英語水平不佳。如果是這種情況則需要系統地鞏固一下之前所學的英語,瞭解孩子究竟哪部分是弱項,是聽不懂發音?還是記不住單詞?

    3.口音。還有些人的英語水平不錯,但是因為自身的口音或者發音不準而不願說英語,這種情況建議為孩子找一位可以糾音的老師,並且告訴他口音不是阻礙語言交流的因素,大膽說出來就行了。

    可能還有其他原因,總之,您需要弄清楚孩子不願開口的真實原因是什麼,最好的方法就是和孩子溫和地聊一聊,只有瞭解了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 2 # 使用者72705368482

    語言類的學習都是為了交流和閱讀。照您所說,孩子在不喜歡開口說英語,大半是因為自己對口語不太自信,怕說錯後被別人笑話。考試臨近,務必要孩子每天堅持開口練習英文。您可以給他下載一些口語軟體,如趣配音、英語流利說等,讓孩子自主配音和跟讀,以興趣帶動說英語的動力。此外,可以給孩子報網路聽口影片課程,找比較活潑開朗的老師帶動孩子的積極性。現在北京新東方優能一對一部初中英語組有新開的網路直播課,特別適合口語零基礎或是想拔高口語的孩子,您可以瞭解一下。

  • 3 # 全職媽媽養成記

    其實英語口語同中文口語沒什麼太大的區別,唯一的區別就是使用的語言。那為什麼孩子中文交流無障礙,但是不喜歡用英語交流呢?原因有很多,比如不習慣說英語,不自信,不知道如何用英文表達,沒有語言環境,不知道跟誰說等。但是說到最根本原因,是中英文水平的差距。

    比如,孩子想描述一件事情的時候,他很自如的用中文去選擇合適的詞彙,語法,語氣,但是用英文的時候,可能一會兒不知道這個東西怎麼說了,一會兒又不知道時態怎麼用了,明明中文我想用個成語詩詞,翻到英文不知道怎麼翻譯了。

    這種情況會非常打擊孩子的熱情和自信。要怎麼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幫助孩子用英語思維來表達呢?

    首先,我們的訓練可以從易到難。我們可以從特定場景的詞開始,將看到的詞都用英文表達出來,達到看到物品即可反應單詞。

    第二,將詞彙組成簡單的句子。比如我看到了一個枕頭。這個枕頭是藍色的。我很喜歡它。等簡單的單句。不用複雜的句子。

    第三步練習用英文做計劃,同樣是簡單的句子。比如,我睡醒了。今天我要去見朋友。要和她吃午飯。午飯我想吃披薩。吃完午飯我們可以去書店。

    注意,第二、三步驟都不要複雜的,都是最簡單的句子。當這種句子沒有障礙,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時候,再練習更復雜的句子。這個時候可以輔以大量的閱讀和背誦,加大輸入量才能講輸出。

    如果是定製的考試內容,可以用主題形式。把可能考的主題都列出來,然後發散性思維,把能聯絡到的內容都用英語寫下來,背過。熟能生巧,應對考試

  • 4 # 喬爸的教育LAB

    首先請注意,不開口和內向沒有關係

    喬爸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孩子會內向,畢竟在遺傳上面應該不會基因突變,但是物極必反,卻讓我的老大有了一個高冷的性格。和很多家長一樣,作為英語老師的我,喬爸也遇到了和很多家長一樣的老大難:孩子見到外華人就開不了口。

    而往往家長會統一把問題歸結為:我的孩子和內向似乎內向成了一個貶義詞,因為內向,我的孩子無法開口與其他人交流,因為內向我的孩子錯失了很多機會,而也逐漸的成為很多父母的焦慮和自責:“我的孩子口才了得,一說起什麼來滔滔不絕,再沒有誰比他更能侃了。可是讓他開口說英語,半天憋不了幾句。” “寶貝的性格有些內向,在家時,願意和我練習用英語交流,可是到了外面卻是一副扭扭捏捏的樣子。”“孩子能夠熟讀英語課本,但是有一天在街上碰到一個外華人問路,雖然課本上有類似的內容,但當時孩子還是不會說。”我們把說不了歸結為內向,一方面否定了這個性格,也一方面忽視了整個的語言成長期。作為家長以後,喬爸也有段時間和其他家長一樣,希望看到孩子能過不斷開口說話,說英語,尤其自己又是英語老師,那種“老師的小孩怎麼能比別人差”的焦慮感,也會無法自已的流露出來,這種焦慮感會讓作為英語老師的自己無法看清孩子的狀態,以至於甚至忘記了對於孩子基本的耐心和語言理論。而當喬爸發現這種情況以後,是強迫自己改變的,因為我要告訴自己,英語學習是一個過程,而在認知的過程中,我們很容易進入以下的誤區:誤區一:將孩子的沉默期誤認為是孩子的內向性格語言學家krashen的理論認為,兒童在習得母語時,總是經歷一個為期大約一年的“聽”的過程(沉默期),然後才開口說出第一個詞。這一規律同樣適合於第二語言習得。第二語沉默期的長短因人而異,有的只要一天,有的則要半年或更久。這種經歷對於很多家長來說有時候是不能夠忍受的,我們更樂於看到孩子不斷的開口說話,尤其是和別人孩子進行比較的時候。因為,在我們看來,不說話的孩子會處於我們認知上的弱勢群體,而這種我們對於交流的認知會給予孩子壓力,甚至在不斷暗示孩子不要內向。請記住,這種不斷的暗示會讓積極的孩子產生自信心的挫敗。原本孩子是外向的性格,但是由於語言沉默期產生了語言接觸的正常反應,但是操之過急的家長會給予孩子壓力,強迫他們不斷的去開口表達。而這個時候會讓孩子產生對於語言的抗拒。喬爸曾經也讓沉默期的大女兒參加了四歲小朋友的英語演講比賽。由於在語言的沉默期,對於剛剛只進行了一年的孩子來說簡直是一個噩夢,而她自己正是Krashen所說的要經過長時間的適應。那個時候當喬爸的大女兒哭著從比賽現場出來的時候,我們除了鼓勵沒有說任何話語,因為讓她忘掉學習語言的不愉快才是父母要做的事情,而不是不耐煩的說為什麼其他孩子沒有哭。而正是那次小心的處理和對於語言的放慢速度,反而大女兒在四歲以後對於英語的接觸能力不斷上升,開始能夠整句輸出,很習慣地用英文對話。而對於那次比賽我們也是很後怕,若是一個操之過急的家長,很可能從那次開始就讓孩子抗拒英語了。誤區二:能說並不一定是好事,大量的傾聽才是輸出的基礎這個誤區經常會在我們的線上口語課程中出現。很多家長認為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需要看到孩子說才是最好的表現,這樣似乎孩子就可以得到提高。但作為旁觀者的喬爸,經常會發現多說的孩子其實由於自己急於表達,反而在語法語言上的沉澱不足,雖然說的多,但是錯的也多,而在家長眼中倒是“一說遮百醜”。一是沒有辦法糾正,第二是發現不了問題,以為孩子說得很好,等真正到了口語比賽或者正式場合以後再遭受打擊,孩子原本建立的高度自信會急劇落空,反而不如內向的孩子抗壓能力強。krashen認為“沉默期”是使習得者建立語言能力的一個非常必要的時期。在沉默期這段時間裡,兒童透過“聽”來提高語言能力,也就是說,透過接受可理解的語言輸入來發展語言能力。說到這個“聽”,有的家長可能會覺得很簡單,我天天給孩子放英文,讓他多聽,聽過一段時間後,他就自然會說了。而事實當然不可能這麼容易。語言永遠是一種交流的工具。如果沒有交流,只是被動地聽,孩子是永遠學不會語言的。只有當孩子想說、想表達時,他才會積極地去調動語言的組織。所以,聽肯定不是單純地聽,而是在交流環境當中聽。所以,按照一個正常的英語課程設計邏輯,如果我們簡單的讓孩子簡單的去跟外教嘮嗑,當然家長喜歡孩子高興。但是這對於孩子語言邏輯的提升並沒有太大的作用。口語最後的能力一定是思維邏輯的提升,而不是簡單的對話。而這也是真正有體系教材,有教學經驗的外教能夠帶給孩子思維的碰撞。誤區三:不要被焦慮感所帶跑偏很多家長因為孩子內向主要是長期泡在各種論壇上,碎片化的接受大量焦慮資訊所導致的,比如下圖:一個內向的性格直接會導致小升初的失敗,而小升初失敗基本沒有未來。在這樣的邏輯下家長自我內心戲在不斷疊加,以至於把所有的暴躁都會傳遞給孩子。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作為成年人要反思一下自己,我們學了那麼多年英語,真正要你和外華人突然溝通的時候,你是不是也一下也反映不過來,極盡自己所能去比劃,也在乎不了自己的語言動作的失態。難道會影響我們的事業,同事關係,產生了惡性迴圈?你也許會說,你的抗壓能力比孩子大?那為什麼你要把內向害怕的標籤留給孩子?而不去耐心的鼓勵他們?告訴他們,別怕,慢慢來,我們一起說。曾經有這樣一個實驗,當一個外語初學者被逼著開口的時候,會產生很強的焦慮情緒,這種情緒會轉化為強烈的生物電,收集起來竟然可以電死一頭小白鼠。而這種焦慮和性格無關,家長的情緒才是最大的推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熬過無人問津,孤獨寂寞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