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
2 # 太常吸貓
古人對於瘟疫的應對措施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預防、控制治療和後續處理。古代有不少預防瘟疫的民間習俗和驗方。
清代醫書《松峰說疫》中對這個問題著墨不少。書中,不同的月份節氣對應著不同的避瘟之法。從宗教角度,可以祭祀瘟神:“元日五更,以紅棗祭五瘟畢,閤家食之吉。”五瘟使者指的就是瘟神,即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仕貴,總管中瘟史文業五人,能夠散播瘟疫。也有除夕晚上將家裡所剩雜藥放在一起焚燒,並焚燒蒼朮躲避瘟疫的方法,與向門外倒藥渣之意大體相同。還有除夕 “以黃紙朱書“天行已過”四字,貼於門額”,來躲避當天降臨人間的“行瘟疫使者”之法。也有“麻豆投井方”,要在除夕四更時:“取麻子、赤小豆各廿七粒,並佳人發少許,同投井中”,這樣一整年就能避免傷寒瘟疫。此外,春分、初伏、穀雨也有以藥煎水服用或者沐浴等避瘟之法,種種習俗不一而同。
除了這些習俗以外,也有懸掛香草,燃燒香料的避瘟之法。例如,門上懸掛馬尾松枝,帳中懸掛放有“女菁草末”的布袋,燃燒青木香、薰陸、安息膠香等方法據說可以避瘟。這些香料和藥材本身就有淸神靜氣等功效,所以用來避瘟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
除了家中避瘟以外,出門在外也有避瘟之法。書中記錄有數種避瘟藥丸之方,例如“避瘟殺鬼丸”、“太蒼公避瘟丸”、“避瘟丹”。出門在外可以隨身攜帶,也可以到達旅店後點燃,同和現在的衛生香有異曲同工之妙。從外歸家也有避瘟之法,要“用舌頂上額,努力閉氣一口,使氣充滿毛竅”,則可避免把瘟疫帶回家。
除了民間百姓可用的避瘟之法,古代的醫學家也會未雨綢繆。瘟疫因其危害甚廣為歷代醫藥學家重視,他們對於瘟疫的認知和應對的辦法則被後人彙總梳理,以資參考。比如明清時期系統研究瘟疫的著作就有《廣瘟疫論》、《瘟疫論》、《松峰說疫》等等。書中對瘟疫的成因,種類以及對應的治療方法都有記錄。
參考文獻:
百度百科-瘟神
《松峰說疫》
-
3 # 該死的風
古代的醫療條件不好,又時常發生戰亂。一些屍體沒有即使得到處理也會發生瘟疫,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當然這種情況之下發病的地區就得不到有效的幫助。
如果是太平的時候,發生瘟疫。那方法就是把發病的村莊,城市隔離起來。派士兵把守許進不許出,這樣就可以比較有效的控制瘟疫的傳播。
當然這樣做的代價也是非常大的,這一個村莊很有可能會永遠的消失。當然也會有一些救治,和糧食但大部分人還是會死去。
回覆列表
據統計,自西漢以來的兩千多年,中國一共發生了321次瘟疫。儘管如此多災多難,但因為治療及預防及時,中國歷史上從來沒發生過西班牙大流感 、黑死病等重大瘟疫。
當然,儘管如此,古代華人在防治瘟疫也是一部成長史、曲折史、血淚史和有效史。
疫者,以其延門合戶如徭役之役,眾人均等之謂也。中國古代最早記載的疾疫發生在春秋時期,魯國曾爆發大疫。當時人們幾乎不瞭解疫病的原因。通常認為是瘟神作祟,或是陰陽不合所致。
從漢代開始,中國的疫病記載出現逐年增長的趨勢。兩漢疫病共有13次,流行年份約為20年。
魏晉南北朝時共有17次,流行年份約為40年。到了明朝時期,疫病出現暴增趨勢,在276年間,疫病流行年份就有118年,幾乎每隔一年就有一次疫病。
而到了清代更為恐怖,僅官方的記載的疫情就高達134次,平均兩年一次,而且疫病中的死亡人數也在劇增。
史據悉,上疫病死亡人數最多的是金朝時期的汴京大疫。
當時的汴京大疫發生後,不到兩個月時間裡,汴京城共死了近百萬人。
無獨有偶,到了明代瘟疫成了人們的殺手鐧。永樂年間的瘟疫,有十萬人死於非命; 正統年間,有四萬人死於疫病;景泰年間,有兩萬人死於災難;正德年間,有九萬人死於暴亡; 萬曆年間和崇禎年間,瘟疫更猛,死者竟到了不可統計的地步。清代時期,鼠疫、天花和霍亂橫行,依然是死亡無數。
儘管如此,古人還是一點一滴地積累了疫情控制手段。主要手段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史上名醫名家發揮“定心丸”作用。
比如說東漢時期的醫聖張仲景就是以治療“傷寒”病成名的,他的著作《傷寒論》有對多種傳染性疾病不同時期的治療方法,書中的方藥至今沿用。而神醫華佗用青嫩茵陳蒿草治療流行性“黃膽病”的療法,後來民間流傳“三月青蒿能治病,五月六月當柴燒”。現代研究從新鮮青蒿中分離出青蒿素,成為一個治療瘧疾的新藥。明代的李時珍,清代的葉天士,晚清的吳瑭等醫學家都被稱之為治療瘟疫的專家。
總之,這些名醫名師為抗防治瘟疫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是他推動了中國醫藥學的發展。
第二, 官府組織醫官全力救治。
從漢代起,就有官方為疫區和患者免費提供醫藥的記載,以後各朝各代都如此效仿。到了唐代以後,朝廷組織防治瘟疫就已成為制度,地方官員全力配合醫護人員,救死扶傷。宋朝期間,瘟疫發病時政府組織醫生為患者義診,免費發放中藥,並開倉賑濟。明清時期,根據疫情等級,由醫官配置湯藥或膏藥,給患者按病下藥。有時太醫院也會參加,民間也會自發組成免費的醫療隊。
第三,及時隔離控制疫情蔓延。
中國古代醫家很早就認識到一些瘟疫病的傳染性,並發現隔離具有傳染性的病人是必要的預防措施,於是設立隔離病坊,切斷瘟疫的傳染源,阻止疾病傳播。
據悉,唐朝時已有麻風病的專門收治機構,收容機構叫“癘人坊”,將傳染病人強制集中到某一處進行隔離。而到了宋代時的收容機構叫“安濟坊”,明清時又設立“避痘處”。
第四,發明了人痘接種術。
從公元980起,中國醫學家透過數百年時間,發明了人痘接種術,既用天花病人身上痘疹皰裡的痘漿、痘瘡結痂、或是用天花病人穿過的沾有天花痘漿和痘疹的衣服,去感染未患過天花的人。
第五,進行相關的檢疫與免疫。
控制瘟疫的重要環節是建立防疫管理系統。宋太祖時規定,所有被派往到邊塞的將官,都要帶隨行醫官負責防疫和健康。元朝設立了民間的醫戶制度,醫戶是政府許可能從事醫療活動的民戶,戶籍由太醫院管理,一旦瘟疫發生,醫戶要參加治療。而到了清代時,人員檢疫開始盛行,清代海港檢疫制度是在同治年間確立的。光緒年間,廣東鼠疫爆發,上海海關對所有旅客進行體檢,並要求旅客提供“免疫通行證”。公共租界被徹底打掃,建立了相關的消毒站,避免疫情的蔓延。
第六,加強普及防疫常識宣傳教育。
兩千多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素問》,就講述了很多預防疾病的常識和方法。唐朝時把瘟疫的預防知識和簡單的藥方刻錄在石板上,放置於病坊、村坊和路邊,以示民眾,供緊急情況時使用。清代就提出用水消毒的方法。晚晴在霍亂的防治中,對環境和食物消毒提出要求。對於人們的日常排洩物,要敷上細碳屑。對任意傾倒垃圾者,官府通常會給予重罰,甚至會被關押。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它措施,如完善醫療機構,推廣醫學知識以及破除迷信等。
總之,古人在疫病控制上,並不坐以待斃,他們從對瘟疫的矇昧到清晰,從畏懼到征服,摸索出一些有效的防治手段,大抵是有效的,很多招現代依然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