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咸豐皇帝死後,兩宮太后聯合“恭黨”發動政變,一舉打倒了大行皇帝欽命的顧命八大臣(即“肅黨”)。 作為勝利者,後黨尤其是慈禧老佛爺、恭黨尤其是恭親王奕訢都得以風光富貴的安度一生,他們對於晚清史也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對於慈禧與奕訢也瞭解頗多。 而作為失敗者,顧命八大臣之首的肅順由於隨著“祺祥政變”而在近代史上突然嘎然而止,因此大家對於肅順其人遠不如像慈禧和奕訢那樣瞭解的多。 其實在咸豐年間,肅順及其“肅黨”可謂是權傾朝野如日中天無人不曉。肅順歷任御前大臣、總管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協辦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等文武高級別官職,他力主嚴刑峻法鐵腕吏治,很多朝中勳貴都因為他的一再要求而性命不保,當然了這離不開咸豐帝對他的絕對信任與倚重。此外,作為滿臣的肅順卻直言滿八旗腐敗無能、力主大膽放權給漢臣,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歷史名人便是在他的力薦下得以脫穎而出,最終成功的鞏固了清朝統治給了晚清續命! 很多影視劇中肅順的形象都是飛揚跋扈不可一世的,我覺得他鐵腕吏治從嚴反腐到處樹敵又不拘一格正是其跋扈個性的體現,不跋扈的人根本做不到雷厲風行。換言之,跋扈囂張≈雄才大略。 您怎麼肅順呢
7
回覆列表
  • 1 # 論壇說事

    北洋大臣只能落在曾國藩或左宗棠頭上,不管二人誰就任,都會竭盡全力強化北洋艦隊,由於肅順不會允許慈禧用軍費過大壽和修園明圓,北洋艦隊也不會缺資金而落伍日本艦隊,相信日本人不敢發動甲午海戰,既使敢,只要不是李鴻章領導,北洋艦隊就不可能敗給日本人,更不可能有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所有假設都已成夢,慈禧只喜歡長得漂亮,會拍馬屁能見風使舵貪得無厭的李鴻章,不僅葬送了強大北洋艦隊,而且開起了割地賠款投敵賣國黑暗歲月!慈禧和李鴻章是國家的不幸,民族的恥辱!

  • 2 # 隨便123840952

    首先祺祥政變的結果用八個字就可以概括了。那就是兩宮垂簾,親王秉政。兩宮指的是慈安慈禧,親王就是恭親王奕訢。這三個人之中又以慈禧為首。政變之初慈禧羽翼未豐,恭親王尚能制約,其後則唯有奉旨之名而無秉政之實。可以說祺祥政變給晚清乃至中國帶來的都是悲慘的命運。追根溯源,祺祥政變的起因無非是咸豐兄弟不和,奕訢為其兄所忌被早早的被排擠出權力中樞。終咸豐朝都未再未有奕訢的政治地位。而奕訢其人,從後來的歷史看,確實也不是很有才能的人,政治上不成熟,天潢貴胄的積習甚重而自視不明。應該說他的政治手腕遠不及乃兄。所以咸豐一直疏遠這個六弟,甚至在咸豐駕崩之後,都沒有安排奕訢進入輔政的班子。這可能是咸豐的本意,更可能是肅順從中作梗。但也正是這個安排徹底斷送了奕訢透過合法的途徑進入權力中心最後的可能。最終迫使奕訢以垂簾為代價換取兩宮委其秉政。應該說咸豐兄弟的不和使得咸豐親自安排的顧命制度的破產,最終白白便宜了慈禧。

    再來說說肅順,應該說沒有這個人太平天國運動或許還要鬧騰很多年。他是咸豐朝最大的政治亮點。肅順銳意除弊,勇於辦事的作風在晚清官場無人能比。《清史稿》對其的評論也很中肯:“肅順以宗潢疏屬,特見倚用,治事嚴刻。其尤負謗者,殺耆英、柏葰及戶部諸獄,以執法論,諸人罪固應得,第持之者不免有私嫌於其間耳。其贊畫軍事,所見實出在廷諸臣上,削平寇亂,於此肇基,功不可沒也。自庚申議和後,恭親王為中外所繫望,肅順等不圖和衷共濟,而數阻返蹕。文宗既崩,冀怙權位於一時,以此罹罪。赫赫爰書,其能逭乎?

  • 3 # 人生如詩14

    肅順跋扈張揚目空一切,受到皇太后和恭親王奕訢等一班大臣的抵制。這個事變還是稱辛酉政變更合適。西太后初試身手,果然是對內弄權的高手,之後證明對清末破爛不堪的局面也是無能為力。肅順與端華等又是親戚,和咸豐皇帝跑到承德,引導皇帝日益荒淫,其敗也是必然。只是覺得不應該敗給年輕的西太后,難怪他在菜市口臨刑時還不服。

  • 4 # 劉家五叔

    “祺祥政變”又被稱為“辛酉政變”這次政變算得上改變中國歷史的重大政變之一了,結果導致從對內朝廷的政策、到對外列強的政策都發生了改變。

    1、好的,我們先了解一下這次政變的起因及結果: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咸豐皇帝在英法聯軍的逼迫、壓力下逃離京城,其攜皇后等重臣逃往熱河(今承德市)。由於自己身體本來就羸弱,再加上京城失守,狼狽不堪逃往熱河,心理鬱悶、不快,病情愈來愈重;不到一年,於十一年七月十六日(1861年),咸豐帝在熱河的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撒手人寰。

    在臨終前咸豐皇帝做了三件事:

    一,立皇長子載淳(後來的同治帝)為皇太子。

    二,命御前大臣載垣、瑞華、景壽,大學士肅順和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或稱為“顧命大臣”,讓八大臣控制政局,輔佐年幼的新皇帝。

    三,(為限制大臣權傾朝廷、架空皇帝)給皇后鈕祜祿氏(慈安)“御賞”印章,給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慈禧掌管),擬旨下發前,需兩宮太后先在其上用印,諭旨方能生效。

    肅順等八人的“顧命大臣”奉旨“贊襄一切政務”,自然想權傾朝野,統攬所有政權,完全想架空兩宮太后和小皇帝。(慈禧鼓動咸豐帝皇后鈕祜祿氏(即慈安太后)與八大臣爭權,授意御史董元醇上朝奏請由皇太后垂簾聽政,隨即遭到八大臣抵制)如此一來,“顧命八大臣”便成為凌駕於一切之上的存在,擁有生殺予奪的大權。

    此時的肅順,也是志得意滿,可就是在這巔峰時刻犯了一個嚴重的戰略性錯誤,他們根本沒有把慈禧孤兒寡母放在眼裡,或許認為不出宮門的年輕寡婦和幼稚的小兒不會有什麼見識和能耐,沒有皇帝撐腰,能任其擺佈,俯首聽命。但他完全低估了慈禧對於這件事的分寸的把握能力和對於事態發展的駕馭能力。自從慈禧進宮以來,她就朝思暮想、全力以赴的就是等兒子成為皇帝后,自己成為皇太后,利用母子關係,把握皇權,統治天下。當夢已成真、前途大有可為的時候,肅順等人卻要把它奪走,這豈是她能夠接受的。

    再加上,宗族中比較親近的恭親王奕訢與咸豐朝顧命大臣僧格林沁和軍機大臣文祥等人被排除“顧命八大臣”最高權力之外的不滿。

    忍辱負重不是慈禧的性格,有膽有識、敢做敢為才是真正的慈禧。於是慈禧、慈安和恭親王奕等人發動了政變,載垣和端華以白綾自盡,尚無太多痛苦。而肅順臨刑前情況則尤為慘烈,肅順不肯下跪,破口大罵,最後劊子手以大鐵錘敲斷肅順雙腿,才將他斬首。另外五大臣則或被革職或被充軍。

    “顧命八大臣”問題解決後:1、加封恭親王奕為議政王大臣,軍機大臣領班。奕譞、文祥、勝保等人也得以加官晉爵

    2、實行“垂簾聽政”所謂“垂簾聽政”就是在同治帝御座後設一黃幔,兩宮太后並坐其後,接見大臣處理政務。因兩宮太后性格有別,東太后(慈安太后)則優於德,接見大臣時經常默默無言;而西太后(慈禧太后)則優於才,有著幫助咸豐帝批閱奏章的經驗,並且秉性機敏,處理軍政大事井井有條,於是大權逐漸落入慈禧太后的手中。

    “祺祥政變”亦或“辛酉政變”是統治集團內部鬥爭的結果,在朝代更替的同時,新團體“務實派”“主和派”“求和派”登上歷史舞臺,也存在對舊體制的“頑固派”“強硬派”“主戰派”的打壓、摧殘或毀滅,看似兩宮太后的垂簾聽政、恭親王輔政大清王朝穩定、牢固,實則背後暗流湧動,已經經不起時局的動盪了,也預示著清朝的末路。

    2、“顧命八大臣”之一的肅順呢?他有著相對來說較突出的個人能力,在與皇上、大臣之間的關係可謂處理的遊刃有餘。但他也存在自己的侷限性,不管是個人的、還是所處了大環境。

    1、肅順的強硬手腕的政治能力:

    從辦理了“戊午科場案”和“戶部寶鈔案”兩個大案可以看出。其兩宗案件涉案的九十多名官員中沒有一個漏網之魚,全遭到了應有的處罰,甚至將一品大員柏葰處斬;在中國科舉史上舞弊情節最嚴重的“順天考案”中被肅順用最血腥的方式處置。甚至還順藤摸瓜,挖出了涉案金額觸目驚心的“戶部銀案”,把京城數百名藉著發行新官票盤剝百姓的大小官員奸商,全數抄家,抄的家破人亡,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京城的王公貴戚。追回的數千萬兩贓銀,更給此時為軍費焦頭爛額的咸豐帝大補血。

    2、肅順對於最大的政治對手:

    為保住自己來之不易的權位,肅順還不遺餘力地排擠恭親王(清朝末年也算一位能人)。在咸豐末年,皇帝對肅順幾乎言聽計從,因此,咸豐對恭親王的態度,基本代表了肅順的態度“用而遠之”,要不自己跑到熱河,留下他還在京城談判。

    3、肅順與漢官大將:

    面對大清王朝的頹勢,當時的傳統八旗到此時以不能同日而語了,腐敗、無能不堪,肅順看清了現實,當前只有漢人人才才能拯救現在局勢,才有可能度過重重難關,而在漢人當中,“肅順推服楚賢”,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燾等湖南人,都為肅順所保舉和重用。

    賦予曾國藩、胡林翼等人南下練兵大權,甚至不顧滿朝非議,親自出面給曾國藩等承擔後果,擔當後臺。在曾國藩建立湘軍最苦的幾年裡,凡是刁難曾國藩的各級官僚,大多被肅順鐵腕出手拿下。當時咸豐皇帝擔心以大事託付曾國藩,會讓漢人操持權柄,對朝廷構成威脅。後來在肅順的堅持和保薦下,咸豐才重新啟用在家守制的曾國藩,以其出任兩江總督,穩住了東南戰局,如此力挺,晚年的曾國藩也曾嘆息:沒有肅順,湘軍平定太平天國的功業,根本就不可能實現!

    而對左宗棠,肅順則稱得上對其有再造之恩。肅順早就聽聞左宗棠是大人才,聞之此事,便聯合曾國藩、胡林翼等官員上書力保左宗棠,並邀請深受皇帝信任的吳地才子潘祖蔭寫了“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之語。此後又在咸豐帝面前力薦左宗棠,給予重用。

    肅順向朝廷推薦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燾等漢族官員,為平定太平天國、為“同光中興”吸收了大量的人才

    4、他也有著自己驕橫專權、目中無人的一面從“龍氣碎杯事件““鉤弋故事””週中堂簽署事件”這些軼事可以看出。

    肅順被殺後,“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曾國藩深知當今朝廷之中能識大體、懂得時局、有膽識、有魄力之士除肅順外,所剩無幾了。懂得知進退的曾國藩就曾擔心,如果沒有他們的支援恐政府使用漢人的政策或許有變數,不僅太平天國起義難以平定,或許自身都有危險。

    在肅順去世五十年後,1912年的清王朝,大廈將傾時刻,會不會有人想起““祺祥政變”,會不會想因“祺祥政變”而死的肅順?

  • 5 # 一探乾坤靜觀萬物

    祺祥政變實際上是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的一場朝庭事變,結果將肅順等顧命八大臣給殺了,由於新皇帝同治年幼,慈禧得以垂簾聽政,掌握了朝庭最高權力,由於無人制衡,慈禧為所欲為,在腐敗和賣國道路上越走越遠,給國家民族帶來無盡的災難。

    這裡的肅順,作為八大臣之首,儘管有點專橫,但他卻是八旗貴族中最有見識的大臣,他認為滿清貴族不堪大任,勸咸豐帝重用漢臣,象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都得到其推薦,得以重用,同時肅順為了解決經濟危機,正改革幣制,遺憾的是歷史不能假如,如果八大臣不死,歷史肯定會改寫,由於肅順按才用人,左宗棠和曾國藩的才能遠在李鴻章之上,組建北洋艦隊,北洋大臣只能落在曾國藩或左宗棠頭上,不管二人誰就任,都會竭盡全力強化北洋艦隊,由於肅順不會允許慈禧用軍費過大壽和修園明圓,北洋艦隊也不會缺資金而落伍日本艦隊,相信日本人不敢發動甲午海戰,既使敢,只要不是李鴻章領導,北洋艦隊就不可能敗給日本人,更不可能有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所有假設都已成夢,慈禧只喜歡長得漂亮,會拍馬屁能見風使舵貪得無厭的李鴻章,不僅葬送了強大北洋艦隊,而且開起了割地賠款投敵賣國黑暗歲月!慈禧和李鴻章是國家的不幸,民族的恥辱!

  • 6 # 樂觀黃山自在徽州

    論壇是論壇,課堂是課堂。論壇上,只要不違法,每個人都可以直抒胸臆;課堂上,則只能嚴格甚至完全按照教材、教學大綱來講課。教育,就是教育的主辦者透過舉辦教育活動來培養對自己“有用”的人才。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有用的人才”,而不是為了被教育者的獨立思考全面發展。所以,請這位歷史老師千萬不要把不符合教學大綱的內容帶入課堂。

    祺祥政變,是極權家天下的最高權力交接失敗的一個範例。

    上一個極權者——咸豐,在辦理最高統治權交接給自己的皇太子的操作中,由於考慮到自己的太子年幼,無法擔當朝綱,於是安排了一個看似很理想的交接路徑——挑選了八個自己十分倚重的大臣作為顧命大臣,在自己兒子能夠獨立持國之前幫助治理國家。但是咸豐害怕八大臣取自己兒子而代之,又明令八大臣的政令必須由兩宮皇后(太后)按章才能生效。

    兩宮皇后(太后)沒有接受咸豐的安排,將八大臣全部打倒,自己獨斷朝綱。

    是為祺祥政變。

    一,極權家天下,最主要的體現就是“極”,獨一無二。咸豐的交權,實則分權。這樣的安排,除非兩宮皇后都是毫無權力慾望的人,否則根本不可能成功。而且,這個“除非”,也只有一個人,那就是“周公吐哺”的周公。也就是說,咸豐要想成功交權,那就只能把權力徹底完全地交給某個人,無論是肅順還是慈禧,那樣就可以儘可能避免政變的發生。

    二,極權家天下,所謂的顧命大臣,很難善始善終。因為被顧命大臣所輔佐的極權者,必須依靠至高無上的神化的威權才能統治一切。顧命大臣,只會越來越左右為難、處境尷尬。近幾年隔壁那個號稱“小中華”的國家,那個“姑父”被“犬決”,就是一個活脫脫的成例。

    三,這種交權不慎釀成政變的情況,更可能的是發生在極權家天下的政體。在分權制已經成熟、天下為公的政體裡,權力源於全民公意,權力更受制於全民公意,極權統治出現的機率非常低,權力的進退都有法制保障,權爭不會嚴重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說到底,祺祥政變的根子,就在於極權家天下制度。藥方就是,堅決不容許極權,堅決不容許極權出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忌憚”俄羅斯核彈和普金誰更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