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史載:關羽遇害後,劉備傾起“蜀漢”之兵討伐東吳,為二弟雲長報仇,兵敗猇亭,造成了無法估量的損失,卻成就了“桃園結義”這一千古傳唱不絕的歷史名詞,到底是對是錯
13
回覆列表
  • 1 # 短閱讀之家

    雖然後來的結果好像是證明這一戰略是完全錯誤的,但是歷史就是充滿了不確定性,不能事後諸葛亮,一言斥之錯誤。當年,孫劉聯合抗曹時,也沒有多少人看好,官渡之戰時曹操也是明顯處於劣勢,戰爭有五成把握就值得全力而為,何況劉備從地理和軍力上來講還佔據有利位置。曹操、劉備這樣梟雄都有賭徒意識,他們或許在具體問題上不如郭嘉、諸葛亮等人智計百出,但是他們最大的長處是敢於冒險,敢於死中求活。

    夷陵之戰時,劉備集團從長江上流居高臨下,順流而下,佔據地利優勢;劉備經營荊州十餘年,有很好的百姓基礎,東吳剛奪取荊州統治並不穩固,而且當地的山夷洞蠻少數民族首領,都是支援劉備的,劉備軍團人數約有八萬人,東吳為了防備江北的曹軍,陸遜軍團只有約五萬人,劉備也佔據了人和。如果再等幾年,東吳對荊州的統治完全穩定了蜀漢就更沒有機會了。

    夷陵之戰最大的贏家是孫權,但最大的輸家並不是劉備,而是曹丕。如果此時曹操仍在,東吳必亡,三國鼎立之勢或許變成東西對峙之局,或許提前歸於一統。

    劉備在伐吳之前已經做了戰略上的準備,借曹操去世之機,派人弔唁,“備聞曹公薨,遣掾韓冉奉書吊,並致賻贈之禮。文帝因其因喪求好,敕荊州刺史斬冉,絕使命。”“冉稱疾,住上庸。上庸致其書,適會受終,有詔報答以引致之。備得報書,遂稱制。”

    曹操、劉備這樣的高手,爭奪的只是利益,並無個人恩怨,更不會有什麼不共戴天的想法。既可以鬥爭,也可以合作。而且,劉備之所以堅持伐吳,並不是因為關羽之死,也不僅僅是為了荊州,而是他深知以曹魏之實力,無法一戰擊破,東吳則不然,如果與曹魏共分東吳之地,劉備佔據西方和南方,就形成了當年劉邦與項羽相爭之勢。在西線,有蜀道之險,有攻無守;在南線,可攻可守,能形成兩路夾攻的戰略優勢。

    劉備最初的戰略設想是借曹操之死,建立與曹魏的外交關係,再聯手共滅東吳。此時,東吳為了迎擊劉備,向曹丕稱臣。曹魏很多老臣都深知孫權反覆不可能真心稱臣,又不送質子,故多建議與蜀漢聯手攻取東吳。而曹丕想從中漁利,沒有同意。事後後悔不已,既沒有從東吳拿到實惠,又與蜀漢結了死仇,於是惱羞成怒,先後兩次舉兵伐吳。硬是把一步活棋做成了吳、蜀結盟的死局,終其一生無法彌補,喪失了最好的機會。

    劉備的最大失誤是戰術上的,事後陸遜就說,他最怕的劉備水陸並進,以孤注一擲之勢,直搗東吳腹地。而劉備考慮順流而下,易發難收,不敢冒險,而採取從陸路攻城的佔線,最終失敗。

    劉備這一生,經歷過無數次失敗,他總能屢敗屢戰,終成大業。他並不害怕再多這一次,只是天不假年,他不再年輕了,已經六十多歲的他,無法再像年輕時那樣振奮再起,只能把後事交給了諸葛亮。

    劉備不死,諸葛亮無法獨立治國,這對於蜀漢,不知是幸也?憾也?

  • 2 # 冰冷的眼神1

    都說劉備鼠目寸光,是因為夷陵之戰大敗。 但是實際情況呢,魏蜀吳三國,魏國國力六倍於蜀,吳國國力在荊州之前並不比蜀國強多少,甚至戰力遠不如蜀國,此時借關羽張飛之死討伐孫吳,以自己優勢兵力和戰力,徹底打擊吳國有生力量,重新奪取荊州,打服的吳國才會真正臣服,不然就算給了荊州給劉備,誰來守?吳國有生力量沒有耗損,來日誰能保證不反目聯合魏國。劉備的戰略其實是沒有問題的,獲得江南富庶之地,消滅江南有生力量,既可以重新獲得荊州,又可以獲得被削弱的吳國的上供,同時吳國戰力大幅度下降,沒有機會背後捅刀,這樣,劉備才能真正的實現夾擊魏國之勢。劉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戰略家,諸葛亮的隆中對,劉備基本上完成的差不多,本身借荊州以後,戰略朝著有利於劉備的方向走,但是孫權背後捅刀子,讓劉備看到了這個盟友並不值得託付,而三國這個時期裡又屬你最弱,我一輩子都沒有任何機會討伐這個最弱的對手,突然有個機會,又怎麼能失去。 如果夷陵之戰劉備贏了,那是不是評論者會說諸葛亮趙雲目光短淺?老了以後變得保守了?說白了,造化弄人。 要是我,如果有這個千載難逢的理由我也會找機會消滅滅掉最弱的吳國。不然既然在我最強的時候,你都敢背後捅我刀子,殺我結拜兄弟,將來我全心北伐,你東吳就不會背後捅我刀子?那個時候背後捅我刀子,我可能會有滅國風險!魏國在這個時候必然會坐山觀虎鬥(因為夷陵之戰前東吳就曾求救,曹丕按兵不動,夷陵之戰後三十萬大軍攻打吳國),如果夷陵之戰劉備獲勝,因為主力在荊州一帶,曹丕定然會出兵漢中,而漢中有魏延統帥,西川有諸葛亮坐鎮,也是徒勞。 所以一旦獲勝戰事都會朝向著劉備的方向進展。 成王敗寇!

  • 3 # 玄眾妙之門

    想自當年劉備以販賣草鞋為生,食不果腹而自強不息,剿平黃巾之亂後,劉備有了點小小的人馬,後屢敗屢戰鬥志不改,歷經大風大浪總結了一套經驗,成大事者要心黑麵皮厚,黑得發亮、厚得刀槍不入水火不侵。此後劉備先後投靠了多個主人,每投靠一個那主人便倒黴,地盤被大耳賊霸佔了,陶謙之徐州,劉表之荊州等等數不勝數,最後入川投劉璋,奪取了益州這塊風水寶地,得意忘形而漢中稱帝,然樂極生悲、痛失荊州,氣急敗壞而不顧益州初定、百廢待興,舉全國之兵伐吳,東吳名將陸遜以逸待勞,火燒連營八百里,把大耳賊燒得哭爹喊娘,敗入白帝城,氣急攻心而白帝託孤。餘認為蜀國之亡有其四,一者關羽失荊卅,二者劉備兵敗陪陵,三者諸葛六出祁山,四者姜維九伐中原。​​

  • 4 # 小鴻哥

    我認為是對的。魏太強能攻的只有吳。蜀漢只有拿回荊州才有一爭天下的資本。有人說劉備準不足這是不對的。從荊州丟了後,劉備差不多兩年才出。說明劉備在準備。劉備帶的將帥也非無能之輩,只是歷史沒有讓他們展現才能的時間。例如魏延在劉備佔領漢中後鎮守漢中,有誰知道魏延是誰?史書上也是隻有幾個字而已。只是說有戰功。魏廷肯定在攻蜀和取漢中兩次戰爭中取得過很大的功勞只是史料少。例如黃權江北部軍,降魏時封候四十多人,封將軍的三百多人。還有個叫史合的是南郡大守,能讓劉備任命為一郡太守的人才能也差不到那去。但是翻遍三國關於史合的事不超過十字。比如陳到率領劉備的白毛精兵,後來就是靠他斷後的。史書上同趙雲齊名。但是三國志關於他的事也不超過十個字。這樣很多人就會覺得東征隊伍根本沒有什麼象樣的將軍。劉備要奪回荊州還是有很多有利的條件

    1劉備在荊州,二十多年,獨自治理十多年。深得荊州豪強的擁護,熟悉荊州地理人情,而已帶的人大都是荊州人。不如說劉備是本土作戰。

    2呂蒙死了,接班的陸遜當時威望不高。老將不會服

    3魏,不幫吳。只是做觀眾

    4東吳佔荊州後不穩定,豪強蠻夷不認同吳的統治?所以要趁吳不穩時趕緊

    劉備取荊州有很大好處,當年關羽一下都差點逼曹遷都。如果荊州在手,蜀漢糧直接用船動到荊州。搶回荊州後有北上能攻魏。往東能順流

  • 5 # 本是微塵

    回答這問題前我們最好先了解下歷史,起碼是比較靠譜的公認的歷史,不是小說野傳什麼的。其實荊州在劉備攻打劉璋落鳳坡受挫時,東吳就利用劉備戰死的謠言詐取了三個郡,後來又拐帶阿斗,然後我們實際就統治了荊州半個郡的關二爺,這裡你們應該多少了解他的難處和對東吳的鄙夷態度了吧?我們的關二深明大義,沒有和東吳搶地盤,而是和曹操搶地盤,這之前其實和東吳是有默契的,但是我們的孫權,機智的呂蒙多才的陸遜一如既往背後來了一刀,這裡也說明了關羽為什麼不被關押而是處死,東吳可是把蜀漢瞭解情況的高層俘虜全殺了,不只是關羽關平,也這是孫權典型個性寫照,他不是晚年昏聵,而是本來就是這樣一個人。那麼好了,如果你們站在蜀漢的角度,不管是誰的角度會怎麼看待處理這事呢?另外說一下,劉備雖然沒打贏孫權,他本身也沒打算打贏,只是想去報仇的,但是東吳損失其實比蜀國更慘重,不說堅壁清野,就說東吳死的大將就有十幾人,這一仗最直接的結果就是蜀漢和東吳後期真正張久的安定

  • 6 # 腦洞大開的歷史

    關羽被殺、劉孫交惡、夷陵大敗、劉備氣死,如果要追根溯源,都是因為一個人——不是曹操,而是司馬懿。司馬懿的一個建議,改變了三國太多太多。

    當年關羽北伐,水淹七軍、斬殺龐德、直逼樊城,曹操慌了,要遷都。因為都城離樊城不遠,這回要是再給關羽抓住,就沒當初華容道那麼好運氣了。這個時候,司馬懿出來勸阻,提出讓孫權借刀殺人,突襲關羽後方……

    劉備僅僅是因為兄弟關羽被殺,就傾全國之兵去打東吳,你信嗎?反正我不信。如果他真這麼幹,絕不是一個合格的老大。一個政客,如果處處講道德,往往是假象。劉備愛民是吧,他撤軍,老百姓都跟著他走,其實劉備這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似乎從來沒有一個人會帶一堆難民一起走,劉備這樣做,無非是想沽名釣譽;他後來當著趙雲的面,把小阿斗摔在地上,更是暴露了虛偽的一面……

    關羽的死,劉備為什麼要傾力伐吳?根本原因在戰略利益。

    荊州夾在魏和吳之間,其實很不安全。劉備要實現統一天下的夢想,僅僅從蜀地北伐這一個“單箭頭”很難(後來諸葛亮六次北伐失敗已經說明了這一點),必須還有一個“箭頭”,就是從荊州往北打。然而,關羽兵敗身死充分說明,這一路北伐必須把後患(東吳)滅掉,這樣一來,東面這個“箭頭”才沒有後顧之憂。這才是劉備傾力東下伐吳的真正原因,為兄弟報仇只是順帶顧上而已,用來證明自己講義氣,用來鼓舞士氣。

    夷陵大敗了,所以現在大家都說劉備不應該,可如果他贏了呢?戰爭開打之前,誰能預料到結果?開始,蜀軍是很順利的,而且從上游往下游打,佔據很大優勢,後來王浚不是從四川順流而下把東吳給滅掉了嗎?只是劉備運氣不好,遇到了陸遜。

    試想另一種結果:如果劉備此番滅了東吳,然後東西兩個箭頭同時北伐,三國的最終結局,還真不好說。

  • 7 # 縱橫寰宇

    其實劉備沒有選擇,因為他比諸葛亮明白,如果荊州丟了,那麼蜀漢的北伐就必須從隴西進兵,這樣軍糧補給非常困難,而荊州四通八達,可以直接威脅曹魏腹地許昌、洛陽!簡言之,如果劉備不伐吳,坐視荊州丟了的事實,那等於蜀漢的北伐,就很大機率會變成“泡影”!後來,諸葛亮“六出祁山”也證明了這一點!如果喜歡本評論,可以關注我哦,歡迎和各位好朋友一起青梅煮酒,暢談古今!

  • 8 # 歷史簡單說

    劉備討伐東吳這個事情,是很多人反對的,另外就像諸葛亮說了,如果法正在,就能勸阻住劉備不討伐東吳,即使真討伐了,也不會如此大敗。(先主既即尊號,將東征孫權以復關羽之恥,群臣多諫,一不從。章武二年,大軍敗績,還住白帝。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另外還有趙雲的勸諫,(孫權襲荊州,先主大怒,欲討權。雲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

    劉備的討伐東吳,確實是氣頭上,原因有幾個,關羽與劉備的關係確實很深,另外荊州失去,東吳孫權背後捅的這刀子,讓劉備這個氣發洩不了。

    劉備的目標也很顯然,拿回荊州,至少能恢復到之間以湘水為界,分割荊州,還有就是教訓一下東吳孫權。

    但最最關鍵的事情,還是劉備輸了,而且是大輸!這個事情都有兩面性,還有不確定性,劉備這次征伐東吳,得到了一個最壞的結果,那就是全軍覆滅。劉備的夷陵之戰,不管劉備是怎麼想的,有一個很明確的背景是,三國鼎立,蜀吳聯合,才能對抗強大的魏國。如果不是劉備敗得如此徹底,那麼可以預見的一個事情就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那麼三國的程序會加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工智慧時代,最可能失業的職業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