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清陽易學

    最完美的東西看去總有殘缺,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

    最充盈的東西看去總是空虛,但它的作用沒有窮盡。

    最筆直的東西看去彎曲,

    最靈巧的人看去笨拙,

    最卓越的辯才看去反而木訥。

    燥熱戰勝寒冷,而冷靜克服燥熱。

    清靜無為才是天下之正道正統。

    解讀

    強調事物相反相成的道理,所謂的大智若愚、抱殘守缺、福禍相倚等,都源於事物間的相反相成的道理。由此說明清靜為天下之正統正道。唯有清靜,才能讓人的本性保持純真,靈性得到發揮,從而產生智慧。

    2.天地萬物沒有完美的,所以完美主義是行不通的、必定讓人失望的。事物的發展有其自身規律,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總是曲折甚至反覆著發展的。所以聖人不求完美,不理想主義,能忍受缺憾、空虛、彎曲、笨拙、木訥、虧損等,因此能成就自己相對完美的人生。

    3.燥熱固然能戰勝寒冷,而冷靜卻能戰勝燥熱,所以冷靜的力量更大,所以聖人善於保持冷靜,清靜無為,以達到事半功倍,無為而無所不為之效果。

    物成必毀,盈必溢,理之常也。有道者雖成若缺,雖盈若衝,故不弊不窮。

    ——司馬光

    隨物而成,不為一象,故若缺也。

    ——王弼

    大巧者至妙無機,故若拙也。大辯者不言而信,故若訥也。

    ——範應元

    春夏陽氣躁疾於上,萬物盛大,極則寒,寒則零落死亡也。言人不當剛躁也。秋冬萬物靜於黃泉之下,極則熱,熱者生之源。

    ——河上公

    靜則全物之真,躁則犯物之性。故曰清靜為天下之正。

    ——王弼

    雖然,人豈有靜而不動者哉?但不可躁暴,當常以清靜為正爾。

    ——範應元

    靜心以待真陽生,而真火薰蒸脾土固,而虛火不生。心地靜,而妄火不生。意寧,而肝火不生。情絕,而肺火不生。性定,而髒火不生。一塊真陽,諸火皆散。謂之靜勝熱。故曰清靜為天下正。正者,正其心,誠其意,絕其情,儘性而得命。

  • 2 # 水殿風來暗香滿

    這是一個特別棒的問題!感恩題主給出這樣一個好問題!提供了一個讓大家交流、碰撞的好平臺!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bì)。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nè)。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本段主要是老子要進一步闡述探尋大道、強身健體、益壽延年、涵養品德、超越自我的學問和方法論。

    在生活中,我們有沒有看到這樣一種人?

    因為做人太張揚,很多時候會遭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打擊。現在社會上流行“做人要低調”的說法,這正符合了老子“清靜為天下正”的觀點。

    做人不僅僅要表現出一種激情、一種鬥志,更要表現出一種堅忍、一種冷靜,這樣才是真正的大智慧的表現。

    人只有常清靜,逐漸進入到這種平衡的狀態,才能守一,謂之得道。

    老子說,自控力來自清靜,只要給自己獨處的時間,人就能清靜下來——清靜為天下正!

    當陽過旺或陰過盛時,不平衡即為不正;只有陰陽彼此勢均力敵、互相協調,才是中正。《道德經》說得道就是守一,守一就是保持陰陽平衡。人若能常清靜,逐漸進入到這種平衡的狀態,才能守一,也就謂之得道。

    一般人的自控力弱,多是因為沒有調服自己的心,其中的根本原因是做不到“清靜”。

    人保持清靜,就如同進入充電狀態;清靜時間越長,人的內力就越強。

    所以,每天留出一段或長或短的時間,一個人獨處,不被任何人打擾,讓自己得到清靜。時間長了,人的自控力就會增強。

    得道的人順其自然,不執著美德,不執著高尚,不執著聖賢,也不執著任何一個點,一切都是跟隨天地自然規律而變化,這就是道法自然。

    老子的哲學,可以運用到人生的所有方面,也可以運用到養生方面。

    有智慧的人首先要保全好自己;其次才可能談及發揮自己的長處,更好地有所為。

    數千年以來,中國式“養生”的第一條就是要“清靜”——清靜,實際上不一定是外在要歸隱山林,更重要的是內在的清心寡慾。

    所謂“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真正能達到“清靜”狀態的人,即使是在喧囂的鬧市也能保持內心的寧靜。

    一個王者、一個領導者保持內心的清靜,才能引領更多人走上正道。

    老子說“我好靜而民自正”,就是讓自己內心具備清靜、冷靜、寧靜的一份修養,這樣才能引導大家走正道。

    這是天下最正的一種領導方式,也是我們由內聖而外王的一種正確的修養方法。

    以上內容供大家參考指正!

    讓我們一起走進生命,瞭解生命,綻放生命!

  • 3 # 馬振廷1

    躁勝寒,動者生火,煅煉身體,不論什功法,生熱勝寒。不要把躁和燥混為一談,有錯嗎?看看運動員就知道啦,冬天煅煉穿的都很單,煅煉兩字都有火字熱也。靜者生水,靜勝熱,熱了靜下來進逼暑洞或空調室,累了休息一會就知道了。清靜安居樂業不好嗎?反,亂,戰爭,洪水,地震,蝗蟲,等好嗎?所以清靜為天下正,太平年,風調雨順好年境。

    別都往復雜裡整。不清靜戰亂天下還能正嗎?

  • 4 # 小草芃芃

    《道德經》指出:清靜為天下正,戒躁熱。

    此乃老子傳世真知。清淨,猶如智慧之海洋騰起的朵朵浪花,跳躍著、警醒著、晶瑩著,一一滌淨人性中因貪婪、嫉妒、猜疑、憤怒而滋長不息的躁熱。莎士比亞的悲劇作品昭示著這一真理。悲劇《奧賽羅》,勇武的奧賽羅因猜疑而燃起熊熊的憤怒之火錯殺了自己最摯愛的妻子,知道中計和真相後拔劍自刎。同樣悲劇《麥克白》,蘇格蘭內戰激烈,本是忠君者的麥克白以正義神勇的威力潰退敵軍,女巫對他 “未來的君王”的輕喚,點燃了他對最高權利貪婪的慾望,昏亂地殺死了國君。從此,除了不斷殺人,他再也無法約束自己惶亂的心情,無道的魔鬼般的暴政終被推翻。此所謂清勝熱,亦所謂靜為躁君,躁則失君。

  • 5 # 中自然

    "躁勝寒",表述的是修行者達"是以聖人抱天下式"的天人一體後,自然的天的無為狀態征服(融化)其色身肉體的過程。彼老子稱為天人之戰。在化變過程中,其色身肉體會排出種種寒氣,尤其是色身中的滯點(病體),更為寒涼。使其遭受疼苦的磨難。能夠引發其身體的躁熱和情緒上的躁動不安。隨著時間的推移,肉體的寒氣會被排出來,滯點(病體)也會消除,其身體的躁熱和情緒的躁動不安也會隨之消除。此時修行者感受是溫暖和舒適。是為"躁勝寒"。

    "靜(淨)勝熱",表述的是修行者達到功德圓滿後,萬物歸一的"為天下"的境界中,此修行者的溫曖的舒適感也消失了。是唯有靈知在,一切化作無。是為"靜(淨)勝熱"。

    "清靜(淨)為天下正",真正的萬物歸一的為天下是清靜的。獨一無二的。

    這段經文的意境與笫78章經文的"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返"。的意境是基本相同的。請查閱《解析道德經》的解析。如果遇到對巜道德經》經文的章句解析的不清楚,我們在共同學習,共同分析。

  • 6 # 張翼遠

    此乃老子傳世真知。清淨,猶如智慧之海洋騰起的朵朵浪花,跳躍著、警醒著、晶瑩著,一一滌淨人性中因貪婪、嫉妒、猜疑、憤怒而滋長不息的躁熱。莎士比亞的悲劇作品昭示著這一真理。悲劇《奧賽羅》,勇武的奧賽羅因猜疑而燃起熊熊的憤怒之火錯殺了自己最摯愛的妻子,知道中計和真相後拔劍自刎。同樣悲劇《麥克白》,蘇格蘭內戰激烈,本是忠君者的麥克白以正義神勇的威力潰退敵軍,女巫對他 “未來的君王”的輕喚,點燃了他對最高權利貪婪的慾望,昏亂地殺死了國君。從此,除了不斷殺人,他再也無法約束自己惶亂的心情,無道的魔鬼般的暴政終被推翻。此所謂清勝熱,亦所謂靜為躁君,躁則失君。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寒勝躁,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經典的魅力在於解讀,自然此段文字的義理也不乏多種理解。我個人淺見認為,這一章實際上是在講老子哲學思想裡面“以無為本”的價值取向。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字面意思是,世間偉大、至大的完成,若顯現欠缺,其功用才可彰顯而不致埋沒。實際上是說,世間事物的價值完成,正是靠“無”來體現其作用。這裡的“缺”是指“無”的顯露——缺什麼,是與有什麼相待——故言其為“無”的顯露!舉個例子,一個封閉的翡翠、和田玉礦石,如果是囫圇的一塊,也就是一塊石頭,只有當其被剖開一角,露出一絲玉質光色之時,這個礦石的價值就顯露出來了,也就是“其用不弊”了。

    “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字面意思是,世間偉大、至大的豐富、充盈,若顯現空虛之象,才可持續其取之不竭的作用。大意是世間事物的豐富性,是靠“無”來體現其持續的再生、生生不息。舉個例子,一個號稱水利資源豐富的環境,必須有源源不斷的水來匯聚、流走、蒸騰,好像沒有存下來多少水(若“衝”),這才形成一個良性迴圈的水迴圈,這才可謂之為“豐富”,而不是積聚滿滿的一潭死水。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偉大的“直”靠曲線、曲折的陪襯,才能彰顯作用;偉大的“巧”靠適度的拙劣、笨拙的襯托,才能彰顯作用;偉大的口才辯智,靠恰當的沉默、木訥作為間歇,才能彰顯作用。比如,一個口若懸河的說客,在說服他人時,正當對方理屈詞窮之際,他會突然沉默,令聽者返觀自省、消化咀嚼,才能有棒喝之奇效。這個“屈(曲)”是“直之無”,“拙”是“巧之無”,“訥”是“辯之無”,“有”的鋪陳、醞釀,最後需要靠“無”來生效。

    那麼,最後一句話“寒勝臊,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是什麼意思?這是一句總結,“躁”是“動”之意,與“靜”相對,還是在說以無為本、相反相成。這句話做了文學上的換位表述,實際上是表達“躁勝靜,寒勝熱;靜勝躁,熱勝寒”這樣兩對意思;之所以可以做這種換位表述,是因為“躁、熱”是同氣,“靜、寒”是同氣。其實和前面幾句的邏輯是相通的,就是說躁、熱與靜、寒的辯證關係:

    動(靜的“無”相)反而才能凸顯至靜。注意,“勝”在此處的意思是“優於、愈加”,也就是大體相當前文中“大”的意思。換句話說你就明白了,就是說“大靜若躁”、“大躁若靜”!寒(熱的“無”相)反而才能凸顯至熱。就是說“大熱若寒”、“大寒若熱”!

    “清靜為天下正”是什麼意思?這句話就是點出“以無為本”的價值取向命題。以“清靜”代表了“無”這種價值判斷,可用於衡量天下的一切事物——“正”的意思是尺度、判斷標準。通俗地說,你在衡量任意事物時,注意其臻於極端的完成形態、充盈形態正表現為其核心特徵的消亡(即“無”),也可以說是具有反面特徵。

  • 7 # 逍遙谷逍遙

    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五章講:

    大成若缺,

    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

    其用無窮。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辨若訥。

    躁勝寒,

    靜勝熱,

    清靜為天下正。

    解釋一下:

    得道的聖君,陽神以成,功德圓滿,是謂大成者,其人滅名藏譽,和塵同光,於常人無別殊,似和常人一樣有欠缺,其人能恆順眾人之不足,引領眾人重歸道德,居於道,用德度化世人,不遠不會衰竭。

    得道的聖君,是得到德一之人,他的身體充滿道光德能,達到天人合一,得道德之大盈滿之人。若衝者,心無妄念,處於虛無,居無馭有,沒有窮盡枯竭之時。

    大直者,修道之人,修煉功法,正直如一,不會朝三暮四,一門深入,永不退轉,如此修道才能成功。

    若屈者,處理世事,不與俗人爭各爭利,可隨圓就方,如何屈折。

    大巧者,修道之人,修得慧光出現,神通廣大,多才多術。

    如拙者,內含慧光,外示愚頑。被褐懷玉,外為狂夫。

    大辨者,修道之人,修得語言神境通,辨才無礙,講經說法,對答如流,

    若訥者,平時示人,如木訥不通,不會說話。

    躁者,動也。天地間陰陽二氣,春夏躁動於上,萬物春生夏長,陽極則陰,.陰則寒,即躁勝則寒。夏至一陰生,為躁勝則寒。

    靜勝熱者,秋收冬藏,陰極則陽,陽則熱,靜極則動。冬至一陽生,為靜勝則熱。

    人能常清靜,除情去欲,心中虛空,凝神調息,達到胎息之時,先天一氣,自虛無中來。用來治身,則身體自然康健,用以治國,則天下一定太平。

  • 8 # 汪汪隊大H

    這句話字面有一套理論。

    另外,它也是講的修行中的狀態。你要是打坐過,應該有體驗。身上發熱勝過遍體之寒,說明氣脈是通的,於中守靜,清涼自來,無寒無熱,物我兩忘。本無雜念,不偏為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討厭每天都把悲傷流露出來的同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