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知止”是什麼意思?其中的“止”和“止於至善”的“止”意思一樣嗎……" ​​?
63
回覆列表
  • 1 # 清陽易學

    不爭之智,是一種功夫,一種境界,並非一朝一夕之所能。不爭,要從一個“止”字開始做起。“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就是說,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一個度,要適可而止。“已”,止也。止,並不是講不動,而是動後在什麼時候停止,在什麼程度上停止,所以說,這裡講的只是一個度的問題。這個度,既體現在意識觀念上,又體現在語言行動上。止,在儒家功夫修養中,是入手之法,也是最高境界的一個標準。《大學》開篇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大學,就是大的學問,是近道的學問,它表現在三個方面,一個是明明德,一個是親民,另一個則是止於至善。凡事若能止於至善,就是最高功夫和最高境界,就接近於道。但要修成這種功夫,達到這種境界,就要從“止”開始,然後是“定”、“靜”、“安”、“慮”、“得”,這是功夫的階梯。

    “持”,是把持的意思,“盈”,是滿的意思。人們能把持的東西,總是希望多之又多,不知滿足,就像有人拿個杯子去接水,杯裡的水已經溢位來了,他還在接,因為他的眼光只盯在水流出來的地方,根本就看不到杯子裡的水早就滿了,他的心思只在“要從外面不斷地獲得”上,就忘記了他接水的目的是什麼,他只知道要不斷地去接水,以至於不去接水,他就會不自在,就會心神不安,就像俗話說的那樣:吃著嘴裡的,佔著碗裡的,盯著桌上的,想著鍋裡的。這種現象,在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像有些貪官貪了很多錢,但又用不出來,可他已經養成了習慣,不收別人的錢心裡就難受,就會覺得日子白過了,所以,他們就會牢牢把住手中的權力,利用一切機會向他人收取、甚至是索取財物。他們中還有一些人,只有看到存摺上的數字越來越大才會越高興,而另有一些人,則會在數鈔票中陶醉不已。當然,不僅僅是一些官員會如此,其他很多有“把持”機遇的人也一樣,他們會在自己權力或實力所及的地方,變得毫不滿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道教的影響為什麼沒有那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