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雷哥69886961
-
2 # 明天更美好154837567
儒,泛指教書人。儒家,指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學派。儒家的開山始祖為孔子(名丘,排行老二,字仲尼。人稱孔老二。)儒家形成於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期。此時天下大亂,禮崩樂壞 ,孔子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於是乎四處遊說,講學,視“克己復禮”為己任 ,嘆曰“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因此,儒家又稱為“禮教” ,以周朝的禮制為典範,用嚴格的等級制度來規範,約束人們的思想和4動。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成為主流學派是幾百年後的事了。東漢大儒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 和當朝皇帝不謀而合。試想 ,哪位統治者不要等級制,不要規矩,不要“禮教”呢?不久,孔子徒子徒孫們編寫的幾本小冊子被欽定為科舉的教材,至此,儒家學說已經牢牢佔據了中華文化的首席。平心而論,儒家在教育後人,治理國家方面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歷代統治者都要拜祭孔子的原因。到了民國,當時的統治者更是把孔子的第七十六世嫡孫認命為高官。當然,孔子並非完人,不是“萬世師表”,儒家理論也不是無懈可擊。其封建糟粕如“三綱五常”,“克己復禮”的開倒車的那一套是必須批判的。今天我們重提孔子,儒家一定要剔除糟粕,繼承精華 ,準確定位,發揚光大。老祖宗的的東西,都扔了要不得,都留下來 ,有地兒放嗎?
-
3 # 代用名
儒家是如何上升到聖學的地位的?
核心:實事求是!
奉行:中庸之道!無過不及,恰到好處…
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庸提出: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兩千多年來至今依然是一些大學的校訓。
事物:止.定.靜.安.慮.得.
•知止而後有定,
•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安,
•安而後能慮,
•慮而後能有所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還有後來的王陽明。
孔聖人是儒家代表性人物依然是國家推崇的萬世師表,天安門前的孔子像還有在外國的孔子學院等等,國家領導人向世界宣傳的儒家文化…“聖人”的尊稱不是蓋的,每朝每代凡帝王者都為之感嘆不已而膜拜,百姓對儒家聖人的學問又瞭解多少,理解到什麼程度正確嗎?
做大事的人一定會經歷一番跌宕起伏,困苦掙扎和洗禮,最後才能明白儒家聖人的學問才懂得什麼是一字值千金!這些儒家聖學是古人傳下來的瑰寶。你想平凡忙碌的度餘生也許真的是廢話一堆,如果你想幹一番大事業大成就會相見恨晚也必然視若珍寶!
聖人就像一盞明燈,向我們指向成功光明的道路!
—————————————
有些人對儒家的詬病和怨恨是什麼?
請問你對“儒家”瞭解有多少?理解到什麼程度?解讀是否正確?如果你自己沒有看過儒家的書籍只是聽說而起鬨就請你別瞎扯蛋了。
為什麼兩千多年來儒家一直是主流學派,有人說儒家跟道家佛家有相似之處…其實差之毫釐 繆以千里!因為“道家”虛幻無為,修道成仙還聽說長生不老,感知宇宙萬物盡在掌握之中…就是不能掌握現實社會實踐齊家治國理政與發展!而“儒家”實事求是卻能一一理會做到。“佛家”更是超越生死輪迴,普渡眾生你不知道的他都能知能管,就是不會管現實社會的人事也不能齊家治國理政與發展…這就說明了一個道理儒學都是樸實又經典的智慧,儒家才是經久不衰亙古亙今的“聖學”!
我們日常中有多少典故來自“儒家"文化兩千多年來一直沿用至今,較常見又簡短的一些詞語依然耳熟能詳…都是在指引我們怎麼正確處理和看待事物!
道聽途說-
不言而喻-
怨天尤人-
自暴自棄-
舉一反三-
克己復禮-
名正言順-
一以貫之-
三思而行-
此一時彼一時-
五十步笑百步-
君子成人之美-
聽其言而觀其行-
得民心者得天下-
放之四海而皆準-
多行不義必自斃-
有所為有所不為-
三人行,必有我師-
差之毫釐 繆以千里-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道不同,不相為謀。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
4 # 公議
這是個非常大的歷史性社會問題!儘管儒不承認是“教“西方學者是第三方認為是“儒教“!華人也有使用比較法來判斷是“儒教“!簡略地看看:“教“製造語言或文字真理且是單邊極端的!儒,符合!其二,教徒與教眾來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行讀書人必須只能讀儒經典才有質格考取功名,將讀書人都變成教眾來源!獲得功名者上升成不同等級的教徒有資格傳授儒道和取得官爵的資格但必須拜門生獲得大教徒的保薦才有可能!當然也有“范進““孔乙己“之流的不懂竅門者。對於百家文化能強佔為己有的就作一下篡改就變成自己的了!不能篡改又強佔的就扼殺卻嫁禍於法家!等等。一切都是為了給勞動創造者套上精神枷鎖供其長期控制!控制文化到控制政權!製造精神枷鎖控制勞動創造的思維能力!製造從家庭開始的內亂!如“三綱五常““孝道“編造母系社會與父系社會等等……等等……
-
5 # 明貞
儒家思想是忠恕和格物致知,本來是想使社會和家庭能夠和諧而有秩序的發展卻被有心人利用成為封建官僚統治的教條,其中原因很複雜,主要是人性中自私的部分被壯大了,雖然近代因西方文化的理性和邏輯的發展有所約束,但卻不能有效解決因自私而導致的戰爭危險和對自然的破壞。當代我們應汲取各民族基礎文化的精華,發展出一種集百家之長且更加有力的新的文化,用愛真誠和包容性重塑人們的價值觀,開創新時代。
-
6 # 待我施為地煞變
很簡單一句話:因為科舉就考它。不信的話,你試試高考賦予烏干達語200的分值,看看烏干達語會不會成為熱門中的熱門。
至於中國古代選官用儒家思想,而不像歐洲一樣用基督教,像中東一樣用伊斯蘭教。這要從社會差異說起。
歐洲基督教佔統治地位,是因為其本身勢力強大,擁有大量的土地、人口,掌控著大量的政治、軍事、經濟資源。而王權就要孱弱許多,很多時候都要仰仗教會的鼻息。教會說你是異端,就可以把你綁到火刑架上;開除哪個國王的教籍,這個國王就玩完了。德皇亨利四世為了求得教皇的赦免,曾在雪地裡站了三天三夜。
當時大多數地方都像歐洲一樣,神權壓制王權,或者政教合一。唯獨中國不同,自從西周開始王權已經壓倒了神權,祭祀的時候不再出現商朝那種大規模“人牲”的現象。
所以哪個宗教(或思想)能否在中國興盛,不再像歐洲、中東、印度一樣,看本身實力如何,而是看能不能得到統治者的扶持。
任何一個社會都必然有一種主流思想。在古代中國,想成為統治地位的思想,首先不能是宗教氛圍太濃的,這樣是給大國師、大法師統治找合法依據,讓中國像歐洲一樣神權凌駕於王權。所以佛家、道家肯定不可以,信的人再多也不行。只要科舉不考佛經道經,而考別的,你就佔不到統治地位。再者,也不能太無神,畢竟還得要君權神授宣揚自己的合法性——如果宣揚能力強所以當皇帝,那就是說誰覺得自己能力比皇帝強就可以造反了;如果宣揚道德高所以當皇帝,那就是說誰覺得自己道德比皇帝高就可以造反了。只能宣揚“天意”,誰得了天命,誰跟誰的子孫才能當皇帝,統治才穩固。這方面宗教色彩過於淡的兵家、墨家等也被否決了。
而儒家,在春秋時就說
〖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
〖神,聰明正直而一者也,依人而行。〗
既不完全否認“神”的存在,這神還基本不管事,都得聽民的(民聽誰的,當然是統治者的了)。
再加上儒家講究“大一統”、“忠君”,有利於統治的穩定。沒有比儒家再適合當統治的了。
所以之前查舉時當官講究儒家的經學,後來科舉時直接考四書五經。高考考哪種東西,哪種東西不得興盛起來啊,如果只考這樣東西,那這種東西必然要成為成為統治思想。因為能讀書想當官的聰明人都全副精力地鑽研它
回覆列表
儒家對維護社會的穩固有百利而無一害,但是否能促進社會的長足發展,這就不是儒家考慮的問題了,事實上儒家也沒有提供這種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