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910143606

    任何學說,都有他的侷限性。一個學說只能解決一個問題,我們不能指望他解決所有問題。儒學,主要解決人與人的關係問題。但是中國的發展,並不僅僅依靠一個儒學,還有道家,佛家,法家。儒釋道一起構成中國完整的傳統哲學體系。崛起是用道家法家,大一統後用儒家佛家。我們現在處在什麼時候?對號入座就行啦

  • 2 # 大聲疾呼叫醒裝睡的人

    儒家哲學已經退出歷史舞臺,根本沒有約束現代人的思想。現代人有幾個學儒家哲學。真要學一點也比現在什麼也不學好的多。

  • 3 # 北芪2sunguixiang

    不可否認;儒家哲學思想在歷史發展中、起到過積極作用。

    作為現代人;不能以照班硬套、甚至迷信的方式、方法來對待儒家哲學,這樣就會固化、約束我們思想的發展和擴充套件。

    現代人類面臨的不單是對待儒家哲學,還有人類歷史文化中很多精神、文化、思想遺存。

    現實有必要將這些歷史中的遺存,進行系統的整理;拂去歷史中積賦的塵埃,去糟粕、取精華,用時代的語言重新敘述,為推動時代發展增添動力。

  • 4 # 楊劍鋒Frank

    儒家思想講究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哲學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在中國三千多年的發展中,外來的佛家、本土的道家互相影響,才形成了中國哲學或者叫中華文化的體系。無可否認在兩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儒家更多的扮演了正宗,因此一定程度上對思想的禁錮起到了一定的影響。

  • 5 # 阿彌陀佛手

    看你怎麼理解。一般人認為現代人應當自由,而儒家是封建禮教,這樣就約束他。其實呢,一味的自由並非好事,同樣抑制過分亦復如是,過與不及,都是病。實在說中庸之道是儒家的心法,所以真的明白中庸之道,也就無所謂約束不約束。

  • 6 # mulin30311368

    儒家學說是春秋時代的產物,是關於人道的學說,仁義禮智信是其主要的學術觀點和基本內容,其指向是人和人際關係。它把周朝的政治制度理想化,作為構建社會秩序的主要依據,其歷史的侷限性不言而喻。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的主觀意圖是好的,是想構建一個和諧社會。君臣父子,人人安於本分,不越位;人人都是謙謙君子,無妄念。這就是中國式的一個早期烏托邦。但是,那是一個生產力低下的時代,生活資源匱乏,人們不得不為生存而戰,沒有人人都做謙謙君子的客觀條件。生產力要發展,社會的物質文明要提高就必須激發人們的內在慾望。法家學說就是適應了當時社會這種需求,所以成為強國富民的理論依據,被多數國家採用,而儒家受到冷落。直到漢武帝時代,儒家學說才成為官方學說。於是一個奇特的現象產生了,即需要改朝換代時就打到儒家,需要治國安邦是就遵從儒家。儒家學說也被歷代統治者不斷解讀賦予新意,以至於離開建立者的原意愈來愈遠。發展到清代,儒家學說的確限制了人們認識世界主觀能動性,只能按照儒家的思維定勢去理解這個世界。中國引進西方各派學說,給華人認識世界打開了更多的視窗,儒家學說也在此基礎上有了新的含義,仁義禮智信的內涵得到豐富。今天談儒學,必須融合其它哲學和科學的思想,對儒學進行改造,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才能使儒學鳳凰涅槃,重獲新生!

  • 7 # Lauzi

    錯了。在教育學這叫自己無才就怪爹媽、在心理學這叫自己無能就怪祖宗,近代、現代精英文人的頑疾、流行病,沒出息。

    易經、道家、儒家哲學專門約束人的言行,這叫禮儀、做人。你我想什麼連萬能的上帝也約束不了,沒聽說過“自由意志”嗎?

    有的學者把道家哲學解讀成自由,大錯特錯。道家比儒家更限制人身自由。自由是墮落的本性、慾望,不是自然的美德。

  • 8 # 陝西董雲峰

    儒學不但約束了現代人的思想,而且使華人現代理性陷入理性依附之陷井而不自知。1.研讀中國史、中國思想史、學術史,對照西方科學、哲學發展之路,梳理中國文化的理性發展特徵,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先秦時代,中國哲學從人出發,按照農業文明價值邏輯,研究人倫、道德、禮法、及齊家、治國之術,先秦諸子講究天人合一的同時,人物不分,以人觀物,自然人化,科學理性失去了根基。中國精神走向理性岔路。並且使中國文化先天具有官本位、血統論、宗法制基因。二是秦漢到唐宋時代,董仲舒,漢武帝聯手,罷百家,尊儒術,專制一統,中國精神走向理性陷進。三是明清時代,朱元璋刪孟子,廢宰相,文字獄,一統專制,中國精神走向理性依附。清承明制,以言殺人。明清鉗制中國精神六百年。2.中國學術之路,大致按照<大學>三綱八目分步研究,一個格物,一個致知,大中華走的好不艱難。3.二十世紀的大中國,在取得建國,立國,強國偉大成就的同時,受歷史、時代的侷限性,同樣產生了義和團思維、文革思維、狼圖騰思維三大思想垃圾。乃至當下,三大思維甚囂塵上,成為理性精神健康成長的輊捁。4.儒學本質,在於明心知性,收拾人心。在於個體人修身齊家。於治國平天下,只有一個“選賢任能”的原則,沒有其他具體的措施。然而,好多學人卻幻想用穿靴戴帽的“內聖外王”,去平治天下。5.儒學,正心誠意,修身養性,培植君子風度,教化個體人心,功不可沒;但,現代社會之個體、群體、類之發展、成長,是權力、資本、道德、科學、文化、技術、思想、組織、暴力等九大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儒學,承擔全球化背景下的治國理政,無能為力。市場經濟條件下,追求什麼仁政、清官、明皇,都是鄉愿之空想。6.總之,應對全球化時代,儒學無法應對或者應對失措,這是歷史告訴我們的。解決當下社會問題,儒學無法提供有效答案或者有力啟示,這是馬哲中國化告訴我們的。儒學約束現代中國理性健康發展,這是顯而易見的。

  • 9 # 連化草

    儒家哲學主旨人與社會的關係,重點在禮。歷經時空與封建地主並行,並被利用而墮落為一種名為封建禮教。儒家,用現代的,遵重客觀發揮主觀兩者相輔相成相長相生,即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內涵忠孝仁義禮智信,由信(誠信)起終於忠,中心大義在禮,說白了,從點滴做起,堅持,莫問前程,前提是封建的特徵保底。這個保底實乃糟粕。說白點,命裡天註定,半點不由人。歷代首個地王都是天的兒子?不是的,實則都是合天時天利人和且不要命式幹出來的。如果儒家哲人們願像佛家人那樣屈尊實幹,進而充實自我,應合乎現代人思想。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毛爺爺的教導。

  • 10 # 亦路514

    很多人讀書有誤區。

    我們看書是要看此人說了什麼,其實更要看其背後的思考方式方法。

    如果你學會了思考方式方法,你也可以自己去判斷。

    儒家思想中心是中庸,思考方式是格物至知,行為準則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知行合一。

    古人也是透過這樣的方式去理解世界的,古人因時代的侷限性,有很多錯誤的結論,這不是問題。

    關鍵是怎麼利用知行合一與格物至知達到自己的中庸。

    結論,你也可以透過這種方式自己得出,結論不是終點,而是另一次格物的開始。

    很多人只看結論,而不看方式方法,天天跳著腳叫囂,而不去認真思考。

    就好像一堆吹老子的人,相對於中庸,道更加虛幻,而老子的思考方式是有無。

    而西方哲學的思考方式是否定之否定。

    其實不論格物至知,還有有無,亦或否定之否定都是一個意思,在否定與肯定之間我能得到的,也就是知行合一中的一。

    很多人總被表面事物迷惑,而不求甚解,人云己雲,你看到了本質嗎?

    你透過什麼方式去看自己的世界?

    而別變成一堆只會抄襲的文化流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人戾氣很重是怎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