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只緣無事可思量

    現在最接近《老子思想》的不是哪一部《道德經》而是現存《道德經》中有多少是(老子)的(原著內容),因為(經典)的(核心內容)未丟失對(智者而言)就能從中找到(真實真言)而(實證~道德經)。老子(道德經)中的(道可道、非常道)一句偈言中可理解為(道可、道非、常道),其義說明(道可)選擇(道非)就是(妄想執著~生死輪迴)的是非道(常道)就是(清淨平等~心安理得)的平常道。因為(迷人~求知識)以(染汙心處世)故凡事需要具體分析,而(覺人~取智慧)以(清淨心處世)故凡事了明透徹直心應對便可。

  • 2 # 趙雪琴

    現在最接近老子思想的不是那部《道德經》經書的問題。讓我說不管是那部經書都接近老子的思想,你也許不會相信,但要看人們如何去學習,去理解,《道德經》所傳達的是道理,哲理是生命的本質,本源是一切思想的基石。《道德經》所想傳達的是告訴人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生存,都有他的客觀條件,先天,後天,各種環境,各人有各人的命運,應各安所命。差異是天然,能耐是命運,技能,本能都不同。有多大能耐辦多大事,不要為難自己,也不要妒忌別人,取長補短各歸本命享天年就好,否則會有不測。要說的太多了看懂多少就做多少吧。

  • 3 # 劉怯之

    謝bellsking相邀!此問題專業性及學術性較強,知識界、學術界和考古研究方面始終存有太多爭議,至今仍各說各是,無法形成統一認識。爭議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哪個版本更正宗

    主張王弼的通行本的,認為此版本體現老子思想理論的系統性更完備,完整性更好。而主張帛書本的,則認為帛書本比王弼本在時間線索上更早,又屬出土證據,於考據方面更加可靠。

    二、關於作者是否為老子的爭論

    此爭論主要起自司馬遷《史記》中對老子相關描述的模糊性。有的專家學者認為作者不是老子,另有其人。更有些專家學者則直接判定歷史上根本不存在老子其人。

    三、關於成書時間的爭論

    主流觀點認為老子比孔子年長几十歲,老子的《道德經》成書時間早於《論語》。但也有一些專家學者認為《道德經》成書於孔子之後,而證據就在《道德經》中,持此觀點的代表性人物,就我所知最著名的有馮友蘭和易中天。

    四、關於書名之爭

    書名叫《道德經》還是《老子》,歷史上一直爭議不斷。還有人提出書名為《周》的說法,認為這是老子取的名字,因為這是老子在周王朝藏書館取得的學問。

    總之,關於老子及其書,歷來爭議不斷,爭論不休。但有一點卻不可置疑:此書是人類智慧的巔峰之作。

    以我的淺見而言,我認為,爭議和爭論之處,應交由專家學者們去完成,因為那是他們的專業責任及份內之事。而我們作為學習者、關注者和熱愛者,面對如此希有的巔峰,目標只有一個,努力攀爬上去,一覽人類智慧的極致景色。並以尼采為榜樣,面對老子的思想富礦,放下汲桶,唾手可得,盡取所需。

  • 4 # 獨自前行204948681

    我想,其實無論哪一個版本的道德經,最多隻能儘量接近老子思想。正所謂,思想是無法用語言來準確表達的,這也就是行不言之教的一個理解吧……《道德經》對人的思想啟迪有很大邦助,這不可否認,但要真正理解、認知,更需要自我深度開悟,以獲得對“人”本身的認識。明白了“人”之後,再看《道德經》,體會就完全不同了!如果沒經過這個過程,學習《道德經》,必然受限於自我意識水平侷限和翻譯水平的侷限,當然就很難理解《道德經》真正說了什麼,更別說達到或超過老子的思想境界了!個人淺薄之見,僅供參考!

  • 5 # 波叔45259851

    老子應該是一把鑰匙,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具體應該是以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為底本,缺字依楚簡老子、河上公版、王弻版順序結合考古成果,予以補齊。然後依據《說文解字》翻譯過來。這應該接近原貌。其思想也就接近老子思想了。

  • 6 # 天道勤酬八卦

    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老子是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還是更偉大的自然科學家!偉大的軍事家和偉大的生命科學家!文人永遠讀不懂全部道德經!!!!!中國文化是以武文化為基石的偉大的自然科學包括中醫!!!現在中國內的中醫家們沒有一個能解釋出夏天為什麼屬火?那個是陰火那天是陽火!冬天什麼時候冬藏?都什麼冬藏?我們每個人都有什麼感受等等?我藐視磚家叫獸!!!你們口口聲聲說天人合一確無法科學解釋證明它!!!

  • 7 # 董豔臨

    老子的思想要用動態和發展的觀念看待,不能簡單認為什麼就是對的,什麼就是錯的,因為宇宙世界的特徵就是變化,每個時代每個國家每個區域都會不一樣。老子並不是特別想寫書,他怕他的理解誤導了別人,把一時的真理當成永遠的真理,可是不寫又不想自己的研究被白白浪費,想給後人指明方向,可是他又怕自己指錯了,又怕別人理解錯了,老子寫書也很矛盾。所以看道德經首先要理解老子的思想根源,理解他的理念,而不是簡單論對錯,任何一本書裡面矛盾的東西越多,價值越高,越接近本源,呈現的就是彎曲迴圈思想,越是真理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他就偏離真理的道路越遠。所以不能把很多矛盾東西都融入一體的人很難真正理解道德經,道德經只是一盞指導方向的燈塔,具體方法都要自己具體分析,想讀懂道德經就成為智慧的人,只能是妄想,而且你一旦有這種妄想,再斷章取義,可能就意味著你永遠不可能讀懂了。所以道德經最主要的是世界會一直變化和在變化開始時就要知道,就要採取措施防止變大,依次把握未來和世界,這是思想。具體方法就是把握實際情況,以現實為依據,不要照搬理論,就是毛主席說的實踐出真理,也是科學上說的以存在為前提,以物質為基礎,不要自己幻想。

  • 8 # 明實112695966

    老子本人出生在春秋戰國時代,距今2500多年,他是周圖書館館長,那個時候已經有很多上古之學以及為道之人了。《黃帝內經》《山海經》《易經》《奇門遁甲》等上古絕學,我相信老子本人一定也讀過這些書。

    站在他那個時代,我們可以想象當時的為學者,其主要參學的就是上古之學。而老子,正是在博覽眾書之後,才著作的《道德經》。所以說,讀道德經,首先要了解它的源頭,它的基礎——那就是上古之學。

    上古之學很牛逼,現代人幾乎難以想象難以把控,用我們現在主流的科學去解讀、攻破,入泥入大海煙漂長空,毫無所成。就我個人而言,上古之學的智慧,重在一個“悟”字,所以不管是看道德經也罷,其他經書也罷,靜心、悟,不可丟。

    繼續說道德經。個人感覺,老子本人,應該是上古之學的集大成者。什麼易經,奇門遁甲等等,他會不懂麼?不可能!所以我猜測:老子正是在學通悟透上古之學之後,他撲著到了一種更高層次的東西,那就是“道”。可是上古之學種類繁多,當時的學者們將各種理、術推廣到了極致,老子擔心了,於是提出要修“德”,於是《道德經》應運而生。

    喜歡古學的人會特別驚奇的發現:道德經裡的文字特別簡單流暢,不像其他絕學那樣隱晦難懂,更不像有的絕學那樣羞羞不可示人。老子其實是在告誡當時的那些“聖人”“騷客”——止,絕學無憂,道法自然。

    道生天地萬物,無所不包,無所不含,上古之學縱能通天徹地會人事,僅是法,是術而已。所以如果站在最高視角來評價道德經與其他古學經典,道德經應該才是萬經之王。不讀道德經,不依道徇德,即使學遍上古絕學,最終可能一切俱成空,萬事皆枉然。

  • 9 # 拙筆淡靜

    過去常有納悶兒:常聽人說老子的思想“消極、龜縮、毫無鬥志”甚至是“在替統治階層‘愚民’的說教”;可老子那個時候,估計即不清楚啥是“統治階級”也不清楚啥叫“階級鬥爭”呢吧?!

    之後尋思,所謂“老子思想”,大概是後人們為了利用老子學說硬給他塞去的一頂帽子?單就老子當時當人當思去看,愈讀愈加以為,距今2500年前的老子寫的《道德經》,並非什麼政論、議論、時評類的東東,而是著著實實是在隨著心流去自然而然地想哪兒寫哪兒、想啥些啥、毫無刻意與“雄心”的隨筆集!

    話說回來,唯有在隨心流而動而出的那些東東,才沒有什麼矯揉造作和意圖目的,也才能真實深刻地提煉揭示出“物極必反、過猶不及、福兮禍兮、柔能克剛”這樣一些影響深遠的哲理和規律來。

    隨筆,隨心之筆。隨心流自然淌動流出的東西,處處體現出了挺由衷、挺真實、挺隨意、挺自然、挺從容且沒有刻意的“隨筆色彩”……估摸著,被世代地球人廣泛認可並譽為“先師”、“先哲”的一類人,似乎全是這樣生出來的?

  • 10 # 老農民嘮三農

    最近的一個世紀看來,地球和我們都在不斷的經受考驗,這一世紀我們一次次地經歷災難,又一次次地蛻變。雖然現在社會的科技化越來越高,但是大家是否有想過未來我們生活的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呢?其實在很久以前就有兩個人給我們留下過答案。

    在中國千年之前,道教品德創始人老子就提出了一個觀點,他認為萬物都是有靈性的,各種生物之間息息相關,而且一切都來源於道,最終迴歸於天,而這個天代表的就是精神方面,而所謂的迴歸於天,就代表著宇宙當中只有精神是永恆的。其次外國科學家愛因斯坦在他死之前也說過,宇宙當中的一切物質都是不存在的,只有精神是永恆存在的,但是很多人都認為這部可信,但是兩人能說出這樣的話,想必也是有一定的道理。

    其實這一切總結起來就是精神和物質這兩方面,但是現在還是物質存在的比較多,人們的追求還沒有達到精神層面的高度,而在康有為所撰寫的書籍當中就提出了一個美好的構想,那就是世界大同,而這所謂的大同就是全世界不在存在國界的分割,沒有戰爭,沒有掠奪,一切都是和平共處的模樣,人們也不會像現在這樣每天都疲於生計的奔波,他還鼓勵人們選擇修身養性,只工作二十年以上,到了四十歲就選擇停下來享受生活,不在忙碌,放鬆身心追求精神修養。

    但他的這個觀點在我們許多人看來都是非常不切實際的,甚至還會覺得簡直不可思議,但是如果你熟悉中國近代史你就會發現,許多近代的哲學家都有著相同的觀點,那就是享受生活,追求精神的昇華,而且錢學森老先生晚年的時候還選擇了去研究玄學,而這玄乎的學問研究的人還不少,好多人更是選擇皈依佛門,潛心學習,而相對於這些人來說,他們說追求的不在是物質了,而是更高層面的精神追求。

    最後宇宙到底會不會只存在精神,這個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但是現在的我們也不要一味的制追求物質,也可以選擇去追求一點精神,來提高生活品質,對於目前而言我覺得物質還是最主要的,當然如果到了你覺得物質不再重要的那天,你肯定也會選擇更高層面的精神追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代化、現代性、現代主義、現代的意義究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