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蝦米小亭

    蝦米君的答案是:傳說中孔子是一個生於麒麟,又死於麒麟的人。

    意思是說,相傳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現了麒麟,

    1. 孔子出生的傳說——麒麟送子

    歷史上對孔子的生辰是有爭議的,《公羊傳》、《穀梁傳》和《史記》記載不太相同。 但是孔子出生的傳說卻由來已久。

    《拾遺記》是東晉王嘉編寫的古代中國神話志怪小說集,其中記載了“麒麟送子”的傳說:“夫子未生時,有麟吐玉書於闕里人家,文雲:‘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

    大概的意思是說,孔子降生的當天晚上,有麒麟降臨的孔府闕里人家,並吐玉書,上有“水精之子孫,衰周而素王,徵在賢明”的字樣。既告訴眾人,孔子非凡人,乃自然造化之子孫,雖未居帝王之位,卻有帝王之德,堪稱"素王"。

    孔子家人將一彩繡系在職角上,以示謝意。周敬王末年時,有人在曲阜掘土犁田時,竟挖出了那條當初繫於麟角的彩繡。以後,人們又引申出玉書三卷,孔子精讀後成為聖人。至今,在文廟、學宮中還以《麟吐玉書》為裝飾,以示祥瑞降臨,聖賢誕生。

    孔子出生

    2. 孔子去世的傳說——孔子因麒麟而死

    詩仙李白在《古風詩》中寫到:“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說的就是聖人孔子獲麟絕筆的故事。

    春秋時期魯哀公十四年(西元前481年),魯哀公領著他的大臣們圍獵,選擇的地點是大野南部,透過轟趕野獸,突然驚擾了一隻神獸,也就是麒麟。這隻神獸被驚擾之後倉皇逃竄,最後被捕獲,這就是西狩獲麟四個字的來歷。《春秋·哀公十四年》中記載:“西狩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至此擱筆不復述作。因為他認為麒麟出世時而被獵獲,不是好兆頭。

    自從麒麟被捕獲以後,孔子就不再寫書作文,史稱其獲麟絕筆。孔子曾寫歌:“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

    不久以後,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

    孔子去世

    所以說,我的關於孔子的故事是:傳說中孔子是一個生於麒麟,又死於麒麟的人。

  • 2 # 陳年往事1222

    孔子塑像。 ,

    位於大成殿內明間正中。高3,35米,頭戴十二旒冕,身穿十二章服,手捧鎮圭,一如天子禮制。清康熙帝曾在此親祭孔子,行三跪九叩大禮,隨從認為皇帝對一介布衣行如此大禮實有不妥,康熙說:"孔子乃千秋帝王之師,萬世人倫之表。"並親書"萬世師表"四字以示虔敬。

  • 3 # 財神25935

    1:孔子誤會了顏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

    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才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

    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髒的飯粒拿起來吃了。

    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2喪家之犬

    一次孔子到了鄭國與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牆東門旁發呆,鄭國有人對子貢說:“東門邊有個人,他的前額像堯,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產,不過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勞累的樣子就像一條“喪家之狗”。子貢把這段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著說:“把我的外表說成這樣,實在是誇過頭了。不過說我像條無家可歸的狗,確實是這樣!確實是這樣啊!”

    3知其不可而為之

    《論語•憲問》:“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卻偏要去做

    “明知不可而為之”, 這段故事雖無孔子,這對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顯然,這個守城門的人並不是一個等閒之輩,而是一個修養很高卻隱身於市朝的大隱士。

    4子見南子

    南子,衛靈公的夫人,宋華人,富有風情,緋聞頗多。南子也是一個追星族,久慕孔子之名,如今孔子來了,得好好見一見,《史記》說:(南子)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原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孔子曰:"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

    這就是"子見南子"。按理,這一次會見,不過是極普通的一個追星族與名人的見面,然而,不少史籍都對此予以記載,其奧妙何在?

    這是因為子路不悅的緣故。

    子路這人也怪,自己的老師去見了一個漂亮的女粉絲,有什麼值得小題大做的呢?

    然而,子路也不是一般人啊,他的不悅肯定有其道理,況且,因子路不悅,導致他的老師竟然反覆對天發誓:"天厭之"。

  • 4 # 金剛一樣的堡壘

    孔子的經典小故事 1.孔子相師

    《史記》記載一日孔子子乘著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裡面。孔子就問:“你看見馬車為什麼不躲開呀?”那孩子回答:“人們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麼樣。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麼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項橐。”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但是都被項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得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回頭對弟子們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矣。要不恥下問。”經孔子這一褒獎,項橐便名揚九州,震動朝野。以後《史》、《志》有關章節都有記載。據《史記》記載,甘羅十二歲拜丞相時,還拿項橐作比喻,說服文信侯呂不韋讓自己出使趙國。南宋大儒王應麟編寫的《三字經》勸諸後生說:“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蓋出於此。

    2. 欲速則不達

    子夏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現在的山東省莒縣境內)去做地方官。臨走之前,他專門去拜望老師,向孔子請教說: "請問,怎樣才能治理好一個地方呢?" 孔子十分熱情地對子夏說: "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複雜的事。

    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簡單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應注意的一些事後,又再三囑咐說: "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這段話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單純追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單純追求速度,不講效果,反而達不到目的;只顧眼前小利,不講長遠利益,那就什麼大事也做不成。

    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師的教導去做,就告別孔子上任去了。後來,"欲速則不達"作為諺語流傳下來,被人們經常用來說明過於性急圖快,反而適得其反,不能達到目的。

    3、後生可畏

    孔子在遊歷的時候,碰見三個小孩,有兩個正在玩耍,另一 個小孩卻站在旁邊。孔子覺得奇怪,就問站著的小孩為什麼不和大 家一起玩。

    小孩很認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鬧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會傷人的身體;再退一步說,撕破了衣服,也沒有什麼好處。所以我不願和他們玩。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呢?”

    過了一會幾,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裡面,好久不出來,也不給準備動身的孔子讓路。孔子忍不住又問:“你坐在裡面, 為什麼不避讓車子?”“我只聽說車子要繞城走,沒有聽說過城堡還要避車子的!”孩子說。

    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麼大小可言呢?” 孔子不由感嘆他說:“好啊,我現在才知道少年人實在了不起呀!” 4. 孔子學琴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子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

    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反覆的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動了師襄子,直到現在,孔子的名言“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仍是我們的座右銘。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整理的對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錄。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5 . 為君之道

    魯莊公二十八年,魯國遭遇了災荒,大臣臧孫辰提議向齊國買米。孔子說:“君子治理國家,一定要準備下三年的積蓄。遇到災荒的當年就向別的國家買糧食,這是國君的失職。”

    孔子說:“國家有道,即使是刑罰增加了,也等於沒有刑罰。國家無道,即使把所有犯法的人都殺掉,也永遠殺不盡。”孔子說:“商湯與周武王並非因為一方面的善而興盛起來的,夏桀、商紂並非因為一方面的惡而亡國的。

    夏商周三個朝代的興亡,在於平時的所作所為,平時積聚的善多,即使有一方面的惡,這也只算是過失,不足以使它滅亡;積聚的惡多,即使有一方面的善,這也只算是無意之中碰上的,不足以興盛。”

    6. 魯班考孔聖

      孔子有七十弟子。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

      古時候,字都刻在竹板上,顏回讀了許多書,也學會了作文章,很想幫助老師著書立說,但他書刻得太慢,就請來當時有名的木匠魯班替他刻。魯班手藝高超,他一邊聽顏回念,一邊用鑿子刻,又快又好,不一會兒就把竹板都刻完了。

      書刻完了,魯班說:“孔子好是好,就是不愛勞動,種田做工的事都不行,因此,我不太贊成他!”顏回說:“孔子學問很高,他每天講學,根本沒空做工……”魯班說:“孔子學問高,我刻個字他若認得,我也拜他為師。”顏回說:“已經沒有竹板了,你就說怎麼動鑿子就行,說不定我都認得!”魯班說:“豎鑿六下橫鑿九下。”顏回聽了目瞪口呆,想了半天也沒答出來,就去請教孔子。

      孔子說:“魯班要答案給沒給期限?”顏回說:“他臨走時只伸了3個指頭。”孔子問:“3年?”顏回搖搖頭說:“不能這麼長吧!”“那麼3個月吧?”“也太長吧!”孔子說:“那他是叫我們在3日內回答他吧!”

      第3天,魯班問顏回:“孔子猜到沒有?”顏回把他同孔子的對答從頭至尾講了一遍。魯班說:“他到底學問高,猜對了。”可顏回仍然矇在鼓裡。

      請您猜猜魯班要刻的是什麼字

      謎底:“晶”字。

    7. 學而時習之 孔子的先世是宋國的貴族,後來破落下來了。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母親帶著他搬到離陬邑不遠的魯國都城曲阜,過著清貧的生活。魯國是當時公認的文化中心,跟宋國一樣儲存了很多古老的商周文化。其中的禮可真夠多的,結婚、死人、祭祀祖先,都有一套十分繁瑣的儀式。窮人當然說不上這些,但是,從天王、諸侯、大夫,到一般奴隸主富貴人家,對此特講究,他們認為這正是炫耀自己財勢的好機會。每逢婚喪大事,他們便會僱用一班子人來舉行禮的儀式。那時管從事這種職業的人叫“儒”。孔子從小就受到這種古老文化的薰陶,學懂了許多古代的禮,以至連做遊戲,也常用小木塊當祭器,小泥團當供品,演習著古代的禮儀,總是樂此不疲,並且發展為以禮治國的政治主張。由是,後人把孔子倡導的學說稱作“儒家”。

  • 5 # 進士及第

    說到孔子的故事,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兩小兒辯日》,記得是在初中語文課本上學過的。

    原文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日,問其故。(辯日 一作:辯鬥)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解讀

    孔子向東遊歷,看到兩個小孩子在爭論太陽,他問爭論的緣故。

    有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離人近,而中午的時候離人遠。”

    另一個孩子認為太陽剛升起的時候離人遠,中午的時候離人近。

    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有車蓋這般大,而中午的時候只有盤子般大小了,這難道不是遠小近大的道理嗎?”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很涼快,但到中午了就像熱水般熱,這難道不是近熱遠涼的道理嗎?”

    孔子不能決斷,兩個小孩取笑道:“是誰說你智慧多呢?”

    這篇故事取自先秦時期的《列禦寇》。故事中面對兩個小孩提出太陽是早上日出時近還是中午的時候近這個問題,孔子也不能回答。

    故事中的道理

    古人尊崇孔子為聖人,說他生而知之。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大家沒有誰是生下來就知道的,不屬於自己領域的問題我們都和普通人一樣。

    我們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努力才能提升自我,活到老學到老就是這個道理。

    這篇故事還在於教給學生以自信心,古代先賢聖人不理解、不知道的事,我們透過學習就可以知道答案、明白道理,這難道不是一件有巨大成就感的事情嗎?

    故事答案

    學過天體物理的同學可能知道,從太陽中心點到地球表面上的一個點,由於受到地球公轉和自轉的影響,那肯定是早上地球那個點理太陽近,中午離太陽遠了。

  • 6 # 聽風看海讀夕陽

    關於聖人孔子的故事,正史、野史、傳說都有很多,今天說兩則曲阜的“野導遊”講的關於孔子的故事吧!

    1.與麒麟的緣

    傳說孔子的父母親叔梁紇與顏徵結婚後,經常去尼山燒香祈禱,保佑他們早得貴子。

    一日,一隻麒麟從天而降,並吐血於一塊大石頭上,孔子的母親顏徵就是因為坐過這塊石頭而受孕。

    孔子出生之前,又有一隻麒麟降落在他們家的院子裡,麒麟口吐玉書,上面寫著“水精子,繼哀周而為素王”十個字。

    孔子的母親顏徵感到很驚異,就把做衣服用的繡著花邊的布條麒麟的角上,孔子降生,麒麟離去。

    到了孔子七十三歲這年,魯哀公帶著大臣去打獵,也約了孔子。

    孔子和弟子不喜歡追逐,就在河邊觀賞風景。到了中午的時候,魯哀公派人過來叫孔子,說他們獵獲了一頭似牛非牛、似鹿非鹿的怪物,讓孔子看看是什麼。

    孔子過去一看,那隻“怪物”已經奄奄一息,心痛不已,久久不能說話。

    在魯哀公的追問下。孔子才開口:這就是傳說中的麒麟,是仁獸啊!本來該出生在太平盛世,現在這麼混亂,你怎麼出現了呢?”

    說完掩面大哭:“我要死了,我快要死了!”

    果然,回去沒多久,孔子就去世了。

    2.風水奇緣

    據說孔子認為墓地風水很重要,直接關係到子孫後代,所以他到老了的時候,不顧自己疾病纏身,四處為自己尋找有好風水的墓地。

    在幾番檢視之後,最終選擇在曲阜城北的泗水河之濱。

    當時有懂風水的弟子問他:老師,您不是說好的風水背山面水嗎?這處墓地後邊有山,前面缺一條河,這能算的上好風水嗎?

    孔子微微一笑:不用急,時機一到,自有人來挖河。

    到了秦朝,秦始皇最恨的就是儒家,為了徹底是儒學消亡,他先是“焚書坑儒”,想想這樣也不能斬草除根,就派人去破壞孔林的風水。

    怎麼破壞呢?有人說,把孔子的老家與孔林中間挖一條河,就能截斷儒家的根基。

    秦始皇就趕快下令讓手下去挖,河很快就挖好了,但秦始皇萬萬沒有想到,這條河正好補上孔林的不足。

    據說,從孔子起,七代單傳,到了第八代,也就是秦始皇挖河以後,孔家一連生了三個兒子,此後,子嗣開始興旺。

    儒學也因為後世的統治者推崇,而得到更大的發展。

    孔子作為偉大的思想家,奇聞軼事,歷代傳說數不勝數,這兩則帶有神話傳說的小故事,讓我們看到後人對孔子的崇拜。

  • 7 # 芝蘭莊主

    孔子以其淵博的學識,高深的治國安邦理念,溫文有禮的處世哲學和亦莊亦諧的談吐而被後世尊為“天下文官祖,歷代帝王師。” 歷朝帝王及儒學之士皆對其推崇有加,在中國歷史上享有極高的地位及榮譽。

    孔子的一生都在講學和遊歷中度過,雖然早期曾做過魯國的掌管司法刑獄方面的官職,終因不是做官的料,與官場規則不對付而去職,從此開始了周遊列國傳播其思想與理想之旅。可想而知,他的精神旅程是辛苦的,他的匡世安邦之學百姓理解接受不了,諸侯霸主們需要其術卻猜忌其人,註定了他的落寞收場。

    如此一個絕世獨立的大儒,身上自然少不了故事。一次在遊歷山中的時候,孔子口渴,囑子路去山中泉處取水,不料與猛虎相遇,子路蠻力,捉虎尾奮力殺之,然後懷揣虎尾面見孔子,不無得意的問道:“上士是如何殺死猛虎的?”

    孔子回答說:“上士膽大勇敢,常按住虎頭將虎打死。”

    “那中士又是如何殺死老虎的?”

    “中士略顯怯懦,只有抓住虎的兩耳方置虎死地。”

    子路臉上不悅,說;“老師請說下士是怎樣殺死猛虎的?”

    “下士呀?”孔子面帶微笑,“下士只能抓住虎尾把猛虎弄死。”

    子路羞憤,心想老師明知水所有虎,讓我去取水,是故意置我於死地,於是出門丟掉虎尾,懷揣石塊欲傷害孔子,卻又不甘心問道:“上士是如何殺人的?”

    孔子早將子路的行跡心思看在眼裡,冷靜的回道:“上士殺人使筆端。”

    “中士呢?”子路又問。

    “中士殺人用舌端。”

    “那下士究竟如何殺人呢?”

    孔子看著子路,道:“下士殺人懷石盤。” 子路聽後羞愧萬分,出門扔掉石塊,從此愈加敬服老師。

    做為優秀的教育家,孔子經常把對學生的教誨寓於現實生活當中,啟發誘導,讓學生認識不足,不斷提升能力和格局。

    一日,孔子駐足河邊,出神地觀看東流之水,若有所思。

    子貢不解,問道:“君子見到大水每每仔細觀察,是什麼緣故呢?”

    孔子說:“水麼,是可以用來比喻君子的德行的呀。它遍佈天下,給予萬物,並無偏私,如同君子的道德;所到之處,萬物生長,有如君子的仁愛;水性向下,隨物賦形,有如君子的高義;淺處流動不息,深處淵然不測,有如君子的智慧;奔赴萬丈深淵,毫不遲疑,有如君子的臨事果斷和勇毅;滲入曲細,無微不達,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蒙受惡名,莫不申辯,有如君子包容一切的胸懷;泥沙俱下,最後仍以一泓清水而出,有如君子的善於改造事物;裝入量器,保持水平,有如君子的立身正直;遇滿則止,並不貪務得,有如君子的處事有度,講究分寸;無論如何千折百徊,一定東流入海,有如君子的堅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所以,君子見到大水一定要仔細觀察呀!”

    孔子對事物的觀察視角和洞察力無比非凡,且能引申為自省自律的道德規範,在他身上滿是思想的光芒和智慧的閃光以及豐滿的故事。

  • 8 # 悅茗生活

    我來引一段《史記》裡的記載,描述了孔子和老子的故事。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孔子前往周都,向老子請教禮的學問。老子說:“你說的禮,發明它的人和他的骨頭都已經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論還在。再則說,君子時運來臨才會出來建功立業,時運不濟,則像蓬草一樣的苟存性命。我聽說,善於經商的人會把貨物囤積起來不為人知,君子雖有高貴德行才智過人,看上去卻毫無鋒芒。去掉你的驕氣和過多的欲想,去掉顯掛在臉上的神采和情態和過高的志向。這些都是對你的身心沒有好處的東西。我能跟你說的,只有這些了。”

    孔子回去後,和弟子們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遊;獸,我知道它能

    跑。會跑的野獸可以用網捕捉它,會遊的魚可以用絲線釣它,會飛的鳥可以用弓箭射它。至於龍,我不知道它是怎麼乘風雲而上天的。我今天見到的老子,他就像龍一樣。

  • 9 # 微洪範

    在孔子的眾多引人入勝的故事中,對孔子最為影響深遠的事情莫過於孔子在三十歲左右時,在東周國首洛陽城會見:中國另一位上古大哲智者-老子。

    孔子當時就恭稱正名叫李耳的老子謂老聃。這個稱謂是種恭稱,老就是老人家的意思,而聃是指那些耳朵很長的長輩,因此可看見孔子在回到曲阜後稱李耳為老聃,而不以直呼其名,可知孔子對老子是非常敬重的。

    而可見在上古已經有對耳朵長大的老人家尊敬的風俗了。這個也看出中原民俗對後來的佛教是影響非常之深的,你看現在被譽為福壽象徵的佛像無不是長大耳朵的。

    另一方面也看到:正值壯年的孔子,拜回老子之時,老子已經是位髦髦老人家了。

    而孔子的出生是正史上明確記載的是:公元前551年,而其剛而立之年時李耳已經是位老聃了,所以老子估計會生於公元前6世紀,那麼東方三聖的生年長幼排次為:老子、佛陀、孔子。

    這樣在另一個古代著名故事,老子西出函谷關化胡為佛的故事就在時間上得以成立,佛陀釋迦牟尼比孔子年長十餘年,其壯年之時老子也是位老聃了。著名神話小說也是持此說法,看來吳承恩也並非空穴來風。

    話回孔子見老子,開始之時老子先細心聽年青的孔子講其哲思理念。然後兩大聖人展開探討數天,臨別時,老子對孔子講:您所學問的大都是古人的禮儀,然而古人已經逝去很久了,就也只剩白骨了,他們所說可以聽、可以學,但不要過於執拗。因為古之聖者其神粹是“因勢利導”!用現代語言就是:潮流很重要,憑何學問皆為“與時俱進”。

    這個細想之下,這也是道德經的思想之一,經中說得清晰:天地(宇宙)的終極本體是“道”,而“道”的後天功能就體現為變化,正所謂“世間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老子對孔子的臨別總結贈言充分體現了老子的向來的這個理念…

    孔子與老子依依惜別後,回到曲阜,其經常滿懷敬重之心對弟子說:獸我知其能走,魚我知其能遊,但龍在雲端,變幻萬千,莫測高深,連我也找不到其規律,老聘就是這樣的人物了。

    可見,洛陽孔子會老子,對後來孔子的人文思想影響很為深刻…也促使了孔子在其五十歲之時,完成了一本對中華民族影響極為深遠的全球名著-《易經》,易經分周易古經與易傳兩大部分,前者相傳是周文王的作品,而後者則是出於孔子及其門生之手,是起解釋前者之作用。

    這裡不得不提:出最多影響世界人物的國度:德國。比方科學上的愛因斯坦,哲學上的黑格爾,更有革命導師馬克思等等。德華人在看到中國的上古名典《周易》時,就將其德文版書名擬為:《一本說時間變化的書》(中文翻譯德文的書名的意思)。看來德華人是領略了孔子的神粹,也領略了老子的神粹了。

  • 10 # 荊河州史

    關於孔子的故事其實非常多的,

    孔子,是宋國貴族孔父嘉的後人,但是在孔子的一生中卻非常的窮困潦倒,不要看孔子在後世的地位如何尊貴,在孔子生前還真沒有這個地位。

    孔子經常遭到各國國君的輕視和驅逐,有一次孔子一行人被陳國和蔡國圍困在了兩國的一個交界處,沒有飯菜,孔子的弟子顏回去給師傅討米去了,等回來以後就去煮米飯,然後就用手抓米飯吃,這一幕恰好被孔子看到,不過孔子沒有揭發顏回,等飯熟了以後,顏回就請孔子吃飯。

    孔子就起身說道;“我剛剛夢見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乾淨的飯,然後再請他們吃。”顏回就辯解地回答道:“不是的,我剛才是看到鍋裡進了灰,然後丟掉又不好,扔了又可惜就抓來吃了。”孔子嘆息道:“按說人要相信眼睛看到的一切,但是,有時候眼睛也不可信,應該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信,”所以孔子就告誡學生們,要了解一個人本來就不容易。

  • 11 # 南海好古齋主人

    瞭解孔子,最可靠的資料是《論語》。《論語》的許多事件,可以為《春秋》佐證,而《孟子》許多孔子的言論和故事也和《論語》類似。只是孟子強調仲尼之徒不聞齊桓晉文之事,可是《論語》多次提及管仲,未免過於掩飾了。孟子不願回答,正如孔子不與衛靈公論“陣”,是一個道理。不能說孔子不懂“兵”,因為孔子本身是“士”,不可能不懂兵的。冉有、子路都帶兵,孔子懂得“射”“御”,這本都是戰爭學問。

    孔子和孟子並不是都說實話,只不過他們講假話,是明白講,聽的人和說的人都清楚,這很有意思。有一次一個人想見孔子,孔子不想見,但又故意彈琴給想見他的人聽。我們常人把假話偽裝成真話,不想見,就躲起來,而孔老夫子,把假話當假話,明白告訴人家我說的話是假話,我不想見你可是真的。老夫子很有個性吧?

    孔子的故事大多被司馬遷寫入《孔子世家》。世家是諸侯的家事,孔子乃布衣,史遷也很有個性。但《孔子世家》的故事並非都可信,史遷也用了一些離孔子相去百年後的故事,有一些是後來為了自己的理論編出來的。荀子編了孔子誅殺少正卯的故事,但是《論語》《孟子》都沒有記錄。其實春秋是沒有因思想獲罪的大夫,而《論語》記錄,孔子自成為大夫,未有獨斷而不問三家的,他本身只是下大夫,有什麼能力殺大夫,一個大夫就是一個家族,孔子孤身一人。另外魯國根本沒有“少正”這個職位。有意思的是史遷一方面記錄了誅殺少正卯的事。另一方面,在《十二諸侯年表》中又明確標明,誅殺少正卯那一年孔子已經離開了魯國,孔子不在魯國卻殺了魯國的大夫,大概孔子有神行太保的功夫。

    另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是,孔子見老子,老子教孔子云雲。孔子望之神一樣的人物老子,同樣《論語》《孟子》都沒有提及,孟子連莊子都不提,卻提了楊朱、墨翟、許行、匡章等人。可以基本認定,在孔子身後至少150年內,孔子之門,不知道“老子”的任何事情。

    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湖北荊州紀南城郭店楚簡的出土,其中一部分是“子思儒學”的遺文,另外有三種和今本《道德經》的內容類似的簡書出土。整理為《老子甲》《老子乙》《老子丙》,但就思想完整性講,《老子甲》涵蓋了《老子乙》《老子丙》的全部思想,《老子乙》和《老子丙》只不過是對《老子甲》某一個思想的解釋。出土的楚簡大概的成書年代在孟子中後期,與屈原同時,大概是楚懷王后期。文字全部是戰國楚文字,目前已經全部得到解讀。

    郭店楚簡《老子甲》約1100個字。它有如下幾個特點:

    1、沒有非儒的詞句。

    2、除了個別關鍵文字不同,大多數文字都出現在今天流行版本中。

    3、沒有如今流行版那樣分章,表達意思連貫,可以看成一篇完整的議論文。

    4、沒有“道”“德”的劃分。而“道德”在儒家看來,不依“道”,便無“德”,既有“德”,必依“道”。事實上現在流行版,分為上下篇,而馬王堆帛書的排序已經不同,看不出“德”篇談“德”,“道”篇談“道”,看不懂,為什麼叫“道德經”。

    5、還有一個讓我困惑的問題:《老子甲》全部符合儒家的價值觀念,都是以“仁”為核心。不同的是考慮問題的方向不同,很像一個物品的正反面。而不是我們看到的儒道之間的對立。

    郭店楚簡《老子》可能就是《道德經》的原型,這是我們今天見到的《老子》的最早文字記錄。但依舊不知“老子”是誰,似乎“老子”根本不存在。

    我的看法是所謂的《道德經》本就是孔門弟子的著作。是楚國儒生的作品,在儒生之間傳抄,後來由“顏氏儒學”發展的道家自然把本來出自儒生的作品作為道家經典,開山立派之後,傳說於是出現,所以才有老子為孔子師的說法,為顯示道家的特殊變得與儒家對立了。

    我們今天讀《道德經》會發現,有些觀點是矛盾的,於是不得不承認“玄”之高妙。但是我們讀郭店楚簡《老子甲》我們發現所有的論述都是基於理性,這是不難理解的,因為孔子之學,是基於理性的。硬要和孔子區隔,便出矛盾了。

    欲知孔子,當讀《論語》。錢穆的《孔子傳》考察甚詳。不過太學術化,趣味性不足。如果只是一般瞭解,不求必真。《孔子世家》就是大概了。反正故事就是故事,到底是故事的人還是人的故事,有多少人分得清呢?聽聽而已。

  • 12 # 拓展康樂

    絕糧於陳

    繞城而行

    問道老子

    聽擊壤歌

    兩小兒辨日

    ……

  • 13 # 子所慎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夫子評價晏子“善於人交,久而敬之。”子貢則稱夫子“溫良恭儉讓”,可見,與人交往,聖、賢自有心法。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有所養;不敬,何以別乎?”

    “養”與“敬”乃孝之大者。然二者有別。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天下無道,夫子為木鐸,數千年一以貫之,我輩當敬聽勿失也。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夫子示人於希望,故謂子路曰:“君子固窮”,“固窮”之君子,夫子自謂也。“德不孤”者,亦類之也。

    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子賤為單父宰,夫子嘆其所治之地小,而其功獨大,嘗曰“得見君子”,顏子、閔子,夫子亦稱之。

    子曰:“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忠信,質也。好學,文也。“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夫子之謂也。

    子謂子夏曰:“女(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子夏所重者文,故有此戒。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夫子憂人之憂,樂人之樂。夫子之言行,昭昭也。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此夫子教人心法,又曰:“苟志於仁,無惡也。”故夫子罕言仁者,以此也。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德而稱焉。”

    古公、泰伯、文王、武王、周公、季札,一門多賢聖,故孔子稱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捨晝夜。”

    孟子稱孔子為聖之“時者”,言曰:“道無古今惟其時,”亦夫子之嘆也。

    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夫子厄陳、蔡,此暮年之所傷也。顏淵、子路、宰予、伯魚均先孔子而喪,此盼子貢來歸,子貢猶未至也。

    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國君之子,儉以養德,知足常樂,故孔子稱之。

    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又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曰驥,曰松柏,皆以物稱人,所謂人物者,以此也。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

    子謂子路,“知德者鮮矣”,夫子稱仁,稱德,復又不以仁、德許之,可見,心性之學亦大矣。

    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低迴留之不能去雲。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偉哉!“至聖”先師,金聲玉振。得夫子一言以誦之,終生行之,以為道路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質子重離子醫院每個省都有必要建一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