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詩今詞

    如果說的是內容,我覺得也不盡然。古云,文史一家。近現代有很多詩作都有與時俱進的氣息,如果你有關注晚清到建國前後的詩詞,是可以看出歷史發展趨勢。

    如果題意指的是形式落後的話,我覺得您可能是對古典詩詞瞭解不深。詩有寬鬆的古體詩,也有相對嚴格的格律詩,兩者的區別只是在於是否有格律的限制。

    很多人對格律有偏見,認為格律限制了內容,其實這也是對格律不甚瞭解的緣故。自古以來,格律都只是作為基礎知識,沒什麼高深的門檻,基本是文人都會,而古人寫格律詩詞,也沒有說被格律限制到。

    自古有云,“詩書畫一脈”,如今學書法繪畫,都要求從基本功開始練起,不按章法一揮而就的書法大眾一律稱之為“醜書”;反觀詩詞,按照基本知識入門,就稱之為“泥古不化”,今人多怪哉。而多半一味排斥格律之人,其高作按如今的定義,也可稱為“醜詩”。在這點上,只有水平不到家的作者,沒有不合時宜的功夫。

    我個人也提倡詩詞應該與時俱進,但是怎麼進步,是要站在瞭解的基礎上再做文章,而不是連門都沒入過就指點要怎麼裝修。

    關於格律詩詞與時俱進這點,我比較認同啟功先生的觀點,“平仄須嚴守,押韻宜放寬”,平仄是格律的基本框架,不按平仄就與古體詩無異,那麼分古體詩和近體詩就沒有意義;押韻,韻的基礎是語言,古今語言迥異,只要讀來順口就行。

    以上就是個人一些見解。

  • 2 # 覓夜尋星

    因為沒有創新。

    比起剛剛發展起步的現代詩,我們傳承了幾千年來的詩歌文化要更為厚重。現在的人們少有人去靜下心來了解那些詩歌知識,甚至很多時候寫詩都只是為了凸顯自己的文化。詩的本質被拋棄了。

    其實比起格律詩,現代詩要更接近於詩歌的本質。這不是說現代詩就要優於格律詩,而是它們兩者之間的特點而決定的。格律要更為內蘊,講就的是意境和音律的和諧。哪怕是情感的迸發,也是深邃的。而現代詩更直接,因為語言沒有那麼凝練,所以在情感抒發上面更為直接。這兩者的區別不止於此,這裡說的也不夠詳細。

    詩是自由的,就像人一樣,但是總該有點什麼束縛。絕對的自由是不存在的。而詩,就是在一定束縛內自由奔放,詩就算自由,就算內蘊,也一定要有所寫內容的中心。就如同,自由是一個圓內的面積,而規矩是其周長,面積總是被周長束縛著,但是圓內就是它可以自由奔放的地方,但是哪怕再怎麼自由奔放,還是會有一個圓心,也就是詩的中心。

    所以,即使是現代詩,我也更為提倡去了解一些格律知識,把它運用進去。哪怕你是實在不喜歡格律,也可以像新月詩派一樣,以三美之美的形式來寫詩,總要比那些雜七雜八,不知所云的現代詩要好。

    對於現代詩,其極低的門檻導致很多不入流的作品出現。很多人以為白話詩就是想寫什麼就寫什麼,無拘無束。這樣的現象凸顯著一個問題,對於現代詩人們的理解還不夠。這裡可以建議大家去看看艾青的詩論,雖然有些地方有失偏頗,不過對於現代人來說還是有著很多借鑑意義。也可以去看一看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概論,詩詞格律十講。

    詩歌是一種藝術形式,而所以藝術的源泉往往來自於人類對於美的嚮往。人之所以和其他生物不同的地方,其最根本最重要的地方應該是能否對於美的理解。一個能夠感受並且熱愛美的人一定會是一個正直善良的人。

    這個階段的社會主義中國,人們還沒有到物質充裕開始追求精神的崇高境界。我卻覺得,對於美的追求應該是人類骨子裡面的,哪怕是在那些物質匱乏的年代,任然有著詩歌在傳唱,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最後,對於現代詩歌的創新,其實就是一種對於美的思考和理解。也就是告訴人們,什麼應該是美。從別人的答案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美的理解和感受。而格律詩,也應該保留下來,這是中國特有的詩歌形式。不應該被拋棄,而其博大精深的文化也更應該滲透到華人的骨子裡面,帶著血脈流傳下去。

  • 3 # 六甲番人

    先切題,問題是說,一提起詩歌,當代人就會想起唐詩宋詞,而不會想到現代詩歌吧,如是,筆者談談個人的想法。

    唐詩宋詞確實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巔峰,宋以後的詩歌雖也有佳作,但總體質量已遠不如唐宋,而且詩歌形式缺乏創新,尤其是元以後,基本上就只能沿著前人的創作路線走著,而路越走越窄,到後來,隨著詩歌的不可演唱,音樂性也越發差了。

    到了今天,古典詩歌很少有人創作,勉強寫出來的,音樂性、意境和用詞都無法超越前人,所以有人甚至說,中國古典詩歌已死。

    而中國現代詩歌呢,是學習西方詩歌結合中國古典詩歌而形成的,經過一百年來很多詩人的探索和實踐,詩歌形式也基本成熟,呈現出來的是與古典詩歌完全不同的閱讀感,而且重在意象,而不是意境。

    老實說,現代詩歌的佳作非常少,大部分都是無病呻吟,或文字的堆砌,不單讀起來不美,想表達的感覺也是雲裡霧裡,所以筆者基本不讀當代的詩歌。但在筆者有限的閱讀範圍內,還是有一些現代詩值得一讀的,比如早期卞之琳、戴望舒、徐志摩、劉半農和胡適等人的詩,稍後點的余光中、紀弦、洛夫、鄭愁予、瘂弦等的詩,以及當代的顧城、海子、北島、舒婷等的詩,再往後,沒了。

    但是這些詩歌的讀者群很是可憐,曾經在八十年代詩歌也有過輝煌時,那時不懂詩歌的文青是可恥的,但是後來這些文青都轉型了,到現在,讀詩歌的人寥寥,而寫詩的人甚至比讀詩的人多。

    而為了追求所謂的創新,各種新的詩歌體卻又時有推出,用身體寫詩的,用醜陋寫詩的,用不懂寫詩的,這些新的詩體,賺得讀者一陣恥笑,然後,隨風飛逝。

    現代詩歌現在無人讀,是不爭的事實,而古典詩歌,幸好學校的教育尚在,也確實因為很美,所以還活著。

  • 4 # 風鈴1777

    如果您是說現代人用古代詩歌的評判尺度來評論現代詩,那這個命題不成立,因為沒有人這樣做。現代詩就是現代詩。現代詩歌評論也是現代詩歌評論。沒有人用古代詩歌的眼光來看待現代詩歌。也沒有人運用古代詩歌的創作技巧來寫現代詩。現代詩是舶來品。是現代漢語西化浪潮中的衍生物。

    如果您是說現代人欣賞詩歌主要還是欣賞具有古典風韻的詩歌,或者說現代人更多的還是欣賞古典詩歌,那這個命題成立。確有這樣的傾向。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吧。

    以唐詩宋詞為代表的中國古典詩歌的輝煌無與倫比的,甚至天下獨步。我說的是天下,包括橫向與其他語言的詩歌進行比較。漢語古典詩的光輝燦爛真的是不可思議。

    每個民族、每個文明都有自己獨特的審美。這個不容置疑。不能講老子天下第一。我們的文明最牛,我們的詩最棒。不能這樣講。我說中國古典詩天下獨步,也只是從語言技術角度去講。詩與散文體寫作完全不同。兩者都能達到同樣的深度高度,但是詩用詞語的律動、節奏、鏗鏘直接叩擊心底的衝撞,散文是無法實現的。尼采等人曾說詩超越哲學。同意。詩可以背誦,可以讓人過耳不忘,散文行嗎?不僅因為詩歌短,散文長,更因為詩的那種律動、節奏感的衝擊,頓時讓人魂飛魄散!正是站在詩歌的律動節奏這個角度,中國古典詩歌天下獨步。因為中國古典詩歌的這種律動節奏的衝擊,其它語言的詩望塵莫及!更不要說現代漢語。

    現代漢語詩創作就沒有好詩人了嗎?也有的。但他們的成就與古典詩人是不能相提並論的。這裡面原因非常複雜,沒法展開講。純粹從語言技術角度講,現代漢語是模仿借鑑歐式語言演變來的。因此現代漢語詩也模仿歐洲語言的詩,反而放棄了我們古典詩歌最優秀最純正也最不可模仿的節奏律動。有人說時代生活變了,現代生活只能用現代語言來寫。不一定哦!主席詩詞、魯迅詩詞,表現的不是現代生活嘛!一樣動人啊!他們的成就,絕大多數寫現代詩的詩人都難以望其項背。

    一個民族骨髓裡的東西,也就是最深層的文化基因是不可輕易更改的。它是這個民族立於這個世界最根本的支撐。漢語古典詩歌就是中華文明最優秀的文化基因。是我中華文明的神韻。展現著我們民族的優雅、高貴、滄桑、悲憫、豁達、纖巧、精緻、柔情、豪邁、勇毅。如果中華文明真的實現偉大復興,那漢語詩的創作,甚至是古典漢語詩創作也必將迎來新的高峰!

  • 5 # 苆岢苡還傆紦

    這是個難題。尤其是在中國。古人的詩詞曲賦的影響到了骨髓。人們在酬合問荅或直抒心意總喜歡用五言,七絕等。現代社會是一個高度文明而快速發展的思維群體。生活壓力和環境因素,導致人的思想處於一種長期緊張甚至恐懼狀態,生存尚且,詩意何存。現代人,有幾個沉靜在詩意中。用心,去體會靈魂的重量。

  • 6 # 胡潤民詩詞原創

    客觀地說這命題存在諸多問題(或許連命題人自已都搞不清楚),主觀地說我沒辦法也沒能力回答這樣的問題。但我們必須清楚什麼叫“現代社會”與“古代”的界線劃分、定義、內涵等等,不然很容易落進“阿蒙是阿蒙”的陷阱。。。。罷了,此類內容不想多論!(耽誤大家時間)

  • 7 # 智慧改變命運

    個人有時也附庸風雅的吐兩句。

    個人意見,詩是感情和文采的複合體。

    1.在感情方面要求,有情,有意,有景,有境。體現取自生活而高於生活。

    2.在文采方面要求言簡意賅,乾淨利落,可傳唱(歌)。

    3.形式上,古體詩更注重意涵和傳唱,近體詩對平仄格律等形式要求更高。

    現在談正題,現代人對詩詞的理解。

    主要是現代詩詞在1,2兩點功夫不到位,加之基礎教育中語文教學中現代詩詞份量不夠。即宣傳不到位

    還有詩詞是生活的點綴人人都可以有感而發。現代獨立的詩人沒有達到人民對詩詞的要求,書物,抒情,抒懷之意境難以引起共鳴,同時經濟狀況不能支撐獨立詩人獨立性造成著名現代/當代詩人詩詞傳唱侷限性。

    附小詩一首,重陽節走在加班路上。

    。。。。。

    走重陽

    忙忙碌碌駒隙過,

    一年悠忽又重陽;

    嗮秋議案走鵬城,

    決疑定略親商量;

    莫道南粵驕陽紅,

    清翠綠道灑秋涼;

    茱萸菊酒好節令,

    辭青路上備冬忙。

  • 8 # 黑虎97

    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詩元曲,三千多年了,中國古代是詩的天下,不會吟詩作對就會說成是沒有文才,沒有經天緯地之才,考不取進士,做不了官,光宗耀祖無望!詩,從蒙童初進私塾就開始背,開始學寫,考秀才舉人進士都考詩(清後期考八股文除外),詩也經融入到了每個華人的心坎裡,不讀詩無以談齊家治國平天下,不學詩就只做人下人了。現代詩,誕生於百年前,受西方影響,胡適,魯迅,陳獨秀是為開路先鋒,創作了大量現代詩,但成就不大,郭沫若為後起之秀,名作較多,有浪漫色彩,冰心,馮至,聞一多繼之,名動一時。延安詩歌走工農兵結合的道路,賀敬之最為傑出。解放以後,詩人輩出,艾青光的讚歌最為響亮!改革開放,詩迎來了復甦,傷痕文學,尋根文學風光一時,朦朧詩成詩歌主流,舒婷,顧城,海子等最為有名。汪國真的哲理詩也曾傳遍大江南北,在校學生最受歡迎。我以為,新詩要取代舊體詩在華人心中的地位,很難,也不必要,新詩相比古代幾千年的沉澱,幾千年的輝煌,就象一個初生的嬰兒,太小,還沒有長大,還沒有長高,枝繁葉茂還沒到來,還須不斷學習,兼收幷蓄,取中外之所長,才會出現光輝燦爛的明天。現代社會,資訊時代,智慧時代,量子時代,資訊交流之快,超乎想象,故步自封已不可能,就讓我們放開想象的翅膀擁抱生活吧,就讓我們用量子計算機來好好研究古人外華人詩之長短,寫出偉大的作品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即將走入社會的年輕人,你有什麼忠言要對他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