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博古論今天
-
2 # 是阿維啊
封狼居胥是指漢朝漢武帝時期大將霍去病率精銳騎兵登上匈奴聖地-狼居胥山敬拜天地的故事,因為它的影響深遠,後來被看成武將一生的最高榮譽。
狼居胥山是今天蒙古國境內的肯特山,漢武帝元狩四年,武皇帝為了徹底消滅匈奴主力,命大將軍衛青為統帥,名將霍去病為前鋒發動了規模空前龐大的“漠北之戰”。此戰霍去病一舉殲滅匈奴左賢王部,斬首7萬餘人,俘虜匈奴王爺三人。霍去病勢如破竹,一直打到了匈奴的聖地狼居胥山,並率領大軍在此地進行了祭天地的典禮,被匈奴人視為奇恥大辱,也一改漢室歷代以來只能靠和親維持和平的局面。
封狼居胥成功以後,霍去病繼續率軍深入,一直打到了瀚海,今天俄羅斯的貝加爾湖才回兵。此役形成長城以北無匈奴的局面,正是“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奠定了後來數十年的和平局面。因此封狼居胥也就成為了中國曆代將領的最高追求。
當時霍去病年僅21歲,真是英才出少年,漢武帝也將他看做衛青的繼承人,下一任大將軍培養。可惜天妒英才,不久霍去病感染瘟疫離世,漢武帝特意將霍去病的墳墓修築成祁連山模樣以彰顯他的功勞。
-
3 # 知行史話
“封狼居胥”跟後面兩句“禪於姑衍,飲馬瀚海”合起來的意思就是:在狼居胥山進行祭天封禮儀式,在姑衍山進行祭地禪禮儀式,在瀚海進行人與馬的水源飲用。
這是三個地點。是古代匈奴的王庭所在地的祭拜之所。霍去病的功績就在於此:他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與少數民族的大融合!
眾所周知,我們是個多民族國家。但我們這麼多少數民族,並不是一開始就與中原相處融洽的。我們今天民族團結一致,是幾千年來先人努力的結果。
而霍去病就是這些為中華民族大團結努力的其中一員,也是重要的一員。因為從他之後,匈奴真正認識到了中原希望統一融合的決心和誠意,中國的北方少數民族終於納入了我們這個大家庭,安定了很長一段時間。
雖然,霍去病是用武力去表達我們的誠意。但我們有時不能因為手段而否定我們的誠意和決心。也不能只看到戰爭的殘酷而沒有看到結果對國家團結民族融合的幫助。
“封狼居胥、禪於姑衍,飲馬瀚海”,我覺得更重要的意義在於我們與北方少數民族的融合,而不在於炫耀我們西漢的武力。
-
4 # 耳食記
“封狼居胥”是一個動賓短語,由兩個片語成,分為“封”和“狼居胥”。
其中的“封”就是“封禪”中的“封”,祭天的意思。(“禪”為祭地。)
“狼居胥”是一座山的名字,地點有爭議,有人認為是位於現在蒙古國的肯特山,也有人認為是位於現在內蒙古河套地區的狼山。不管真實地點是在哪兒吧,反正“狼居胥”確實就是一座山。
所以“封狼居胥”的字面意思就是“在狼居胥山這個地方舉行祭天儀式”,而它背後涉及的是在漢武帝時期,冠軍侯霍去病遠征匈奴、大獲全勝的故事。
按《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記載:
驃騎將軍去病率師,……,以誅比車耆,轉擊左大將,斬獲旗鼓,歷涉離侯,濟弓閭,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再次發動征伐匈奴的大戰,令衛青與霍去病各自領軍,分兩路橫渡大漠,追擊北部匈奴。此戰中,霍去病率軍深入漠北,“涉離侯,濟弓閭”,跨過離侯山,度過弓閭河,進軍兩千餘里,與匈奴的左賢王部接戰,大獲全勝,殲敵七萬,俘虜了匈奴的屯頭王、韓王等三王,此外還有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高官貴戚八十三人。霍去病一路追擊,來到狼居胥山,便在山上建造祭壇祭天,又在姑衍山建壇祭地,以彰顯大漢軍威。
此戰之後,“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漢朝一舉消滅了匈奴的剩餘勢力,從此北部邊境的安全得到了長久的保障。
霍去病這一年二十一歲,英雄少年,真是不負冠軍侯之號。可惜天妒英才,三年後(前117年)突然因病早逝,一代將星就此隕落。
-
5 # 平沙趣說歷史
“封狼居胥”就是一個組合短語,拆分出來就是“封——狼居胥”,封是"祭天"的意思,與之對應的禪是"祭地"的意思,二者合稱封禪,狼居胥是一座山的名字,在今蒙古國肯特山。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載:歷涉離侯,濟弓閭,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漢書·霍去病傳》載:“歷度難侯,濟弓盧,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資治通鑑》載:“其後深惟社稷之計,規恢萬載之策,乃大興師數十萬,使衛青、霍去病操兵,前後十餘年,於是浮西河,絕大幕,破窴顏,襲王庭,窮極其地,追奔逐北,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以臨瀚海,虜名王、貴人以百數。”封狼居胥指的就是霍去病大敗匈奴後在狼居胥山祭天的故事,之後他還在姑衍祭地。
匈奴是漢朝前期最為主要的敵人,從漢高祖建立漢朝到漢武帝時期,數十年間漢朝均處於守勢,不曾大規模反攻進入匈奴腹地,但在漢武帝時期這個情況得到改變。
在扭轉漢匈戰爭局面的歷次戰役中,霍去病和其舅舅衛青表現得最為亮眼,霍去病從18歲首次隨軍出征就以功封侯,之後短短數年便以功做到了大司馬的位置,原因就在於他給與了匈奴極其重力的打擊。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各率騎兵5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力求徹底殲滅之戰,史稱“漠北之戰”。
漠北之戰是漢武帝向匈奴戰略進攻的頂點,是西漢對匈奴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仗,是西漢和匈奴雙方都畢其功於一役的戰略大決戰。
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里,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43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
到此山下,強敵遠遁,放眼四顧,悲風揚沙。霍去病命人堆土增山,然後他登臨山頂,南面中原設壇祭拜天地,並在山上立碑紀念,以示此地納為漢家疆土。
漠北之戰最終以漢軍的全面勝利而告終,打得匈奴短時間無力渡漠南下,經此一戰,“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
因為這次彪炳史冊的功勳,“封狼居胥”從此成為武將夢寐以求的最高榮譽,能與之相比的只有東漢的燕然勒石。
-
6 # 瓊林夜話
在辛棄疾寫的《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中,有這麼一段話,“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這三句話是三大事件的縮影,其中,也只有“封狼居胥”是唯一值得稱道的事情。
元狩四年,漢武帝再次出兵征討匈奴,這一次,除了大將軍衛青之外,還有時年21歲的驃騎將軍、冠軍侯霍去病。
霍去病率領五萬大軍從代郡出發,尋找匈奴主力。在向北行進了兩千多里,翻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遇到了匈奴左賢王部,兩軍交戰後,漢軍斬首匈奴七萬多人,俘虜甚重。左賢王率殘部逃跑,霍去病率軍追擊,直到狼居胥山全殲左賢王部。經此一戰,匈奴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南侵。
此戰斬獲頗豐,霍去病便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大典,在姑衍山舉行了禪地大典,向天地報告這次的豐功偉績。
此後,“封狼居胥”便被歷代軍事家看做功績的象徵。
-
7 # 兵法天下
前言:
在中國的古代,提到"封狼居胥",可謂是一個職業軍人一生的最高追求,是一個將士建功立業,揚名立萬,最崇高的理想。盤點中國歷史上,能享有如此戰功的,屈指可數。
縱觀中國的古代戰爭史上,也不過是隻有唐朝李靖、李績、明朝藍玉,僅僅這區區幾人,實際上達到了“封狼居胥”的成就。
那麼這個軍事成就的由來如何?誰是歷史上創立這個稱號的人?我們今天不妨來說說。
首先讓我們先來看看這樣一個名片:
主要政績:大敗匈奴,封狼居胥,請立三王 ;
時代:西漢;
職 務:大司馬驃騎將軍 ;
學 術:軍事指揮;
爵 位:冠軍侯 ;
名人名言: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姓名:霍去病。
霍去病作為西漢,乃至中國歷史上一顆閃耀璀璨的將星,歷朝歷代備受推崇,同時他的天妒英才,英年早逝,死因撲朔迷離,也頗為人惋惜與哀悼。針對題主的問題,我就為大家講述霍去病,這個被迷霧籠罩的人物。
【霍去病的家世】
霍去病其實是私生子。母親衛少兒為西漢平陽公主家奴,父親是平陽縣的小吏,這個身世怎麼說也不值一提。但古人說:一人得道, 雞犬升天。衛少兒是衛子夫和衛青的姐姐,大家都知道衛子夫得寵於漢武帝,衛家就開始逐漸顯赫了。衛子夫是公元前139年受寵,霍去病是公元前140年出生,公元前138年衛子夫開始成為夫人。可以說霍去病是含著金鑰匙降臨世間。據史書記載,等到衛青出人頭地的時候,霍去病已經大有名望。所以電視劇所描述的:霍去病和衛青一起做平陽公主的騎奴,純屬娛樂。
【少年成名】
公元前123年,霍去病十七歲,漢武帝劉徹發起漠北戰役,以霍去病為驃姚校尉,率領八百軍隊參與會戰,在這一戰中霍去病以八百人突進,斬獲2000多人,並且還有匈奴高官,俘虜了單于的叔父。這一戰以後就受封"冠軍侯"。這是一個比衛青還要輝煌的初戰,這也就是冠軍侯的由來。
【驃騎將軍】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十九歲,漢武帝欽此他為"驃騎將軍",統領大軍攻打河西,這一戰殺敵四萬多,同年鎮守河西的匈奴渾邪王休屠王部落歸降,霍去病又收服了四萬多人,這一戰以後漢朝徹底打通了河西走廊,為漢朝和西域地區打開了通商之旅,具有很高的商業價值。
前119年,漢武帝又命霍去病衛青各率5萬騎兵攻擊匈奴。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里,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43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即今蒙古國境內肯特山,又一說河套平原西北的狼山),並在此舉行了祭天封禮,祭地禪禮,隨後兵鋒一直逼至瀚海(今貝加爾湖)。
據《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記載: 驃騎將軍去病率師,……,以誅比車耆,轉擊左大將,斬獲旗鼓,歷涉離侯,濟弓閭,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
同年,漢武帝設定大司馬,霍去病成為大司馬。
【景桓侯,英年早逝】
公園前197年,霍去病24歲,這一年霍去病突然去世,漢武帝十分哀傷,舉行了高規格的葬禮,諡號景桓侯,是取勇武與擴地,墓葬像祁連山一樣。
【結論】
最後同樣以一首詩來結束這次回答:
【七言古詩/茂陵感懷】
漢家五陵氣宇宣,咸陽紫氣槐裡煙。
國興君崩貪奢華,文治武功惜聖賢。
輔國當效驃騎後,論功堪贊冠軍前。
祁連盧山兩相望,馬踏匈奴趁少年。
-
8 # 楊朱學派
封狼居胥是封禪狼居胥山。指霍去病在狼居胥山進行封禪、祭天儀式。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記載:元狩四年,霍去病率軍深入漠北,跨過離侯山,度過弓閭河,進軍兩千餘里,與匈奴的左賢王部接戰,大獲全勝,殲敵七萬,俘虜了匈奴的屯頭王等三王,以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高官貴戚八十三人。大獲全勝後,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封禪祭天,以彰顯大漢軍威。
此戰之後,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
霍去病英年早逝,死因成謎。
漢武帝最最最最心愛的女人是衛子夫。衛子夫被漢武帝滅族。
漢武帝最最最最寵愛的女兒是長公主。長公主被漢武帝滅族。
漢武帝最最最最疼愛的兒子是太子劉據,太子劉據被漢武帝滅族。
漢武帝最最最最信任的武將是霍去病。依照慣例,鄙人臆測,霍去病是被漢武帝指使法家酷吏毒殺。
霍去病之死,一是功高震主。二是封狼居胥。居然行使天子之權。
當然,這僅僅是臆測。
-
9 # 老街味道
問題:“封狼居胥”是什麼意思?它的背後蘊含著怎樣的故事?
..........
前言 辛棄疾詞有三重含義我們最早接觸“封狼居胥”來自於辛棄疾的一首詞,辛詞喜愛用典,因此讀辛稼軒的作品沒有一定學問讀不下去,大多數人要仔細看註釋才能搞明白背後蘊含著什麼故事。
先看看辛棄疾的這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 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 尋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 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 望中猶記, 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 廉頗老矣, 尚能飯否?辛棄疾詞中的“封狼居胥”有三重含義,下面一層層說一說:一、第一層 霍去病 ”封狼居胥山“《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記載:
驃騎將軍去病率師,……,以誅比車耆,轉擊左大將,斬獲旗鼓,歷涉離侯,濟弓閭,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據說,自從驃騎將軍霍去病”封狼居胥“以後,匈奴”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
這次的封狼居胥是漢族政權的高光時刻,以勝利而告終。 當然,南宋的辛棄疾不會知道後面還有個朱棣為南宋雪恥。也來了一次封狼居胥。
二、第二層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劉裕父子的成敗元嘉草草 :元嘉是劉裕的兒子劉義隆年號。劉義隆好大喜功 ,倉促北伐,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反而讓北魏主拓跋燾趁勢南下。
詞中上闋有:” 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 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這裡的寄奴是南朝宋的建國之君:劉裕。劉裕和霍去病一樣,也是一個成功的軍事指揮者。劉裕曾兩次領兵北伐,收復洛陽、長安等地。
這首詞的上下闕用父子對比, 諷刺劉義隆的好大喜功,北伐失利。
三、第三層 四十三年, 望中猶記, 烽火揚州路第三層,是以劉義隆的元嘉草草、霍去病的封狼居胥,一反一正兩個典故來哀嘆南宋被金國的欺凌。
四十三年:辛稼軒四十三年前, 紹興三十二年(1162)率眾南歸的 。 當年 “壯歲旌旗擁萬夫 ,錦襜突騎渡江初 。”
隆興和議以來,朝廷苟且偷安, 朝野上下似乎忘記了過去,所以會有:
“佛狸祠下, 一片神鴉社鼓”而辛棄疾自己呢? :
“只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結束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作於開禧元年(1205)。當時韓侂冑正準備北伐。賦閒已久的辛棄疾於前一年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 因此有“憑誰問: 廉頗老矣, 尚能飯否?”之語。
雖然辛棄疾主張北伐,但是對於當時的形式卻有這擔憂,認為當時的條件並不充分,有可能會出現“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贏得倉皇北顧 ”的結果。果然,開禧二年(1206年)北伐失利。
開禧三年(1207年)秋,辛棄疾病逝,享年六十八歲。
-
10 # 希望星晨58298869
1.先講封狼居胥背後的故事。
西漢元狩四年,即公元前119年春,漢武帝為安穩邊疆,命令衛青和霍去病各率騎兵5萬分別出擊定襄和代郡,深入茫茫漠北境內,尋找匈奴主力部隊並殲滅之。
霍去病率軍翻越離侯山,涉渡弓閭河,孤軍深入兩千多里,與匈奴左賢王遭遇,經激戰殲敵7萬多人,並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各級軍官共83人,乘勝追擊至今天蒙古境內的狼居胥山!
在狼居胥山,霍去病稍作停頓,舉行了盛大的祭天封禮,在姑衍山舉行了祭地禪禮(容易被人忽略),以告反抗侵略的成功事實,兵鋒直指瀚海(今天俄羅斯境內的貝加爾湖); 經此一役,匈奴聞風喪膽,相當長的時期不敢正視漢庭,“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 這一年,年輕的一代戰神霍去病才21歲!
《漢書·霍去病傳》曰:“驃騎將軍去病率師躬將所獲葷允之士,約輕齎,絕大幕,涉獲單于章渠,以誅北車耆,轉系左大將雙,獲旗鼓,歷度難侯,濟弓盧,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2.再說“封狼居胥”的意思。
這不僅僅是一個隆重莊嚴的儀式,也是在表明保家衛國、抗擊侵略、同仇敵愾的堅強決心,與陳湯之“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如出一轍!
兩千多年來,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事蹟被廣為傳頌,成為中國曆代縱橫馳騁於殘酷戰場上的行伍戰士的嚮往與渴望,甚至是夢寐以求、終生奮鬥的理想,後來逐漸演變成中華民族將軍的最高榮譽之一。
-
11 # 有書博物館
這句原話是在《漢書·霍去病傳》中的記載:“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狼居胥山築土為壇,舉行封禪大禮,祭拜天地,以示慶祝。”
所以,“封”就是封禪大禮的意思,“狼居胥”指的是一處山脈的名字。“封狼居胥”則理解為在狼居胥山上舉行封禪大禮。
讓人感到疑惑的是,是誰”封狼居胥“呢?又是為什麼要”封狼居胥“呢?今天有書君就在這裡一一為大家解答。
一、霍去病大勝匈奴,為了慶祝,他命人在狼居胥山建下祭壇,舉行大禮。早在漢朝建立初期,北方遊牧民族匈奴日益強大,他們為了奪取陰山南麓的一片水草肥美的沃野,開始不斷攻擊駐紮在邊境的漢朝守軍。
到了漢武帝時期,北部邊患的問題更是愈演愈烈,成了漢武帝日夜憂心的嚴重問題。為此,漢武帝更是多次調兵遣將,試圖平定匈奴,為還邊境太平。
而在諸多將領當中,身為驃騎將軍的霍去病的功績可謂是戰功赫赫。
果不其然,霍去病將軍北征的時候,率軍五萬,砍殺了匈奴七萬餘人。為漢朝狠狠滅了一把匈奴人的威風。
二、建壇舉行祭祀大禮,除了慶祝,更是希望後人銘記此次戰事。要知道匈奴的屢次侵犯,不僅是邊境的守軍暗暗叫苦,受害的還有平民百姓們。
而此次霍去病將軍的大獲全勝後,在靠近匈奴部落的狼居胥山舉行祭祀大禮,除了給常年在外的邊境戰士吃了一顆定心丸,勝利在望,早日回家的願望指日可待。
更是給了匈奴人一記下馬威,霍去病將軍在這次戰役中,活捉了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多尉等八十三人。
這是何等功績!是漢朝建立以來與匈奴屢次交戰最勝利的一場!
班師回朝的霍去病將軍更是得到了漢武帝的重重獎賞,所以”封狼居胥“又常借指人們在邊境建功立業。
-
12 # 有書共讀
“封狼居胥”指西漢大將霍去病追擊匈奴至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築壇祭山神以宣告勝利的事蹟,見《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狼居胥山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西北部;封,指築土為壇以祭山神,這是紀念勝利的一種方式。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為了挫敗匈奴,漢武帝發起漠北之戰,令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各領五萬大軍分道夾擊匈奴單于,結果兩路軍都取得勝利。
其中霍去病軍斬殺匈奴七萬餘人,俘虜匈奴王爺三人,俘虜將軍、相國等八十三人。
途中,霍去病暫作停留,“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即在狼居胥山祭天,在姑衍山祭地,大捷而歸。
此戰功受到漢武帝嘉獎,霍去病風頭甚至一度蓋過他的舅父大將軍衛青。
霍去病是漢武帝皇后衛子夫的外甥,作為外戚和驍將一直深得漢武帝寵愛。武帝曾為他營造府第,讓他去看看。結果霍去病說:“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就是說:“匈奴還沒滅掉,咱沒心情考慮修房子的事啊。”武帝瞭解到他的志向,龍顏大悅。
可惜的是,天不假年,漢武帝的這位愛將於公元前117年因病去世,年僅24歲。霍去病是歷史上一位早夭的傑出將領。
而他留下的“封狼居胥”的佳話則名載青史,並常被後人作為戰爭取得大捷的象徵。
-
13 # 綠野農夫961
名將的光輝,匈奴的噩夢
封狼居胥的意思是在狼居胥山舉行祭天地儀式。
這個典故發生在漢武帝時期,狼居胥山位於內蒙古一帶,在漢朝這是匈奴的地盤。
不得不說,對於西漢,匈奴是一個讓人很糟心的詞語。儘管《史記》中記載匈奴和中華民族同源,其祖先是夏朝王族後裔,但這支跑到草原上的夏朝王族一點兒也沒有文明禮貌,經常入侵華夏領土,南下牧馬,順帶再搶點東西。
公元前215年,秦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攻打匈奴。蒙恬出手有點重,捱了打的匈奴牽著馬,趕著羊回草原上養傷去了,從此多年不敢南下。
不長記性的傢伙西漢初期,匈奴達到了歷史上的全盛時期,於是一群沒羞沒臊的匈奴人集和起來高唱著:“醫好了傷疤,我就忘了疼……”又開始南下牧馬了。
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殯天,剛守寡不久的呂后有一天接到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一封信,信中是這樣寫的:
“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載,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獨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這封信是什麼意思呢?簡單說就是:“我是生於草原的光棍君王,你是漢朝的寡婦,我幾次到過大漢邊境,我是光棍不快樂,你是寡婦也不快樂,不如我們各取所需,相互快樂,如何?”
這封信中對呂后不光是侮辱、調戲還有威脅。“數至邊境,願遊中國”,如果呂后不答應,就要兵戎相見了。
面對這封怎麼看都欠揍的信,呂后的答覆竟然是:“我已經年老色衰,頭髮和牙齒都快掉光了,不值得單于這樣,還是和親吧。”
剛強如呂后,竟然說出這麼低眉順眼的話,實在是出人意料。不過也沒有辦法,打不過人家啊。
恥辱的和親因為自身不夠強大,自呂后起西漢初期的幾位皇帝一直都是忍辱負重,低頭攢錢過日子,面對匈奴的無理要求一再妥協,要錢給錢,要女人給女人,歷史將這一政策稱為和親。這是一段讓漢人屈辱的歷史,多為後世詬病。如唐代詩人戎昱這樣說:“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託婦人。”更損的是另一個叫蘇鬱的人這樣說:“關月明懸青冡鏡,塞雲秋薄漢宮羅。君王莫信和親策,生得胡雛虜更多。”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徹登基,一改前朝作風,啟用衛青、霍去病為將,出征匈奴,數次大敗匈奴後,竟打到了匈奴家的院子裡,也就是本文開頭說的狼居胥山。
封狼居胥,揚中國威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帶兵打到狼居胥山時,稍做休整,率大軍舉行了祭拜天地的儀式。儀式完畢後,接著打,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方才回兵。就在你家院子裡擺香案祭拜我家祖先,敢吭聲,揍你。
此戰給匈奴留下了慘痛的記憶。也讓封狼居胥永載史冊。
封狼居胥是霍去病的光輝,也是後世歷代武將的追求,更是國家抵禦外侮的榮光。和平,是以強大的軍事力量為前提的,妥協只能換來羞辱。中華洋洋五千年曆史,不光有歲幣和親,更有封狼居胥。入侵中國,會在你家門口打得連你媽都不認識你,不信?問匈奴去。 -
14 # 懷若谷
封狼居胥指西漢大將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築壇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出自於《漢書·霍去病傳》,後來封狼居胥成為華夏民族武將的最高榮譽之一。狼居胥,即今蒙古國境內肯特山。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為了徹底消滅匈奴主力,漢武帝發起了規模空前的“漠北大戰”。此戰中霍去病遭遇匈奴左賢王部,以一萬的損失數量,斬首虜七萬多,俘虜匈奴王爺三人,以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霍去病一路追殺,來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帶。就在這裡,霍去病暫作停頓,率大軍進行了祭天地的典禮——祭天封禮於狼居胥山舉行,祭地禪禮於姑衍山舉行。這是一個儀式,也是一種決心。
回覆列表
狼居胥是一座山,它本來是一座荒蕪的山,卻因一個年輕人而出名,這個人就是西漢的霍去病。
狼居胥山現在的地理位置在距中蒙邊境不遠的蒙古國境內的一座山,現在具體是哪座山已無從考究。
不知道具體位置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西漢時期,這是在匈奴的腹地。所以,封狼居胥的意思就是:在匈奴的狼居胥山築壇祭天以告成功之事。
匈奴是秦漢時期稱雄中原以北的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秦始皇修建長城就是為了防範匈奴。匈奴可以說是大漢民族的最大敵人,對於匈奴人數百年不斷的侵略,漢朝人對其可謂痛恨到了極點,就好比當時日本侵略中國時候,我們對日本人的痛恨是一樣的。
當年劉邦曾被匈奴30萬兵馬圍困在白登七天七夜,要不是他重賄冒頓單于的閼氏,那時候就得交代了。此後漢朝採取和親的政策巴結匈奴,直到漢武帝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執政,才發起反抗匈奴的全面戰爭。
作為大將軍衛青的外甥,十七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命為驃姚校尉。本來大家以為他是個關係戶,誰知道他卻是一個天才。第一次出征,他率八百輕勇騎脫離大軍直插敵人腹地,斬獲敵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國、當戶的官員,同時也斬殺了單于的祖父輩籍若侯產,並且俘虜了單于的叔父羅姑比,勇冠全軍,以一千六百戶受封冠軍侯。此後他開掛的人生一發不可收拾,十九歲時被漢武帝驃騎將軍,兩次出兵殲敵4萬餘人。俘虜匈奴王5人及王母、單于閼氏、王子、相國、將軍等120多人。
霍去病22歲時候,率騎兵五萬,北進兩千多里,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此時的霍去病宛如一尊天神下凡,人擋殺人佛擋殺佛,打得匈奴毫無還手之力,一洗一直以來的怨氣。
這一仗直接把匈奴左賢王本部擊潰,等於說是完全打敗了匈奴,雖然說他們不屑於匈奴的這塊土地,但是在路過狼居胥山的時候,霍去病命人在此築壇祭天,雖說祭天是天子做的事,但霍去病在此祭天並不是要謀反,他這是要對匈奴人宣告:我華夏民族不可侵犯!雖遠必誅!你們這塊土地我成功打下來過!就相當於我們現在如果跟日本打仗,打敗了日本,在靖國神社插一面五星紅旗一樣的道理。
從此之後,“封狼居胥”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種精神,它體現了華夏子孫不屈於外族人的壓迫,誓要驅除外敵,統一北方的決心。後來明成祖朱棣五徵蒙古,在打敗敵人路過狼居胥山的時候,他也效仿霍去病在此祭天,以此宣告我們華夏民族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