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每天五分鐘教出好孩子

    “愛發飆”其實只是孩子們諸多負面情緒中的一種。心理學上有一個專門研究心理發展規律的分支學科,叫做“發展心理學”,它把孩子不聽大人話的現象,統稱為負面情緒。

    負面情緒不能避免,只能去化解。孩子矯情、發犟,多數情況是因為情緒沒有轉過彎來,如果透過認同他的情緒,並且引導他把情緒轉過彎,孩子就容易教育了。

    科學研究發現,人類情緒的產生是先天的,但是情緒的表達是後天學習到的。合適地表達情緒,對孩子今後面對社會都是受用終身的。

    1.要幫助孩子認識情緒。父母要幫孩子分析:你臉紅、揮拳頭,這就是生氣了。鼓勵孩子用語言描述自己生氣時的感受。

    2.在孩子表達完之後,家長可以用自己小時候的同樣經歷,告訴孩子,你的情緒產生很正常。這就是認同孩子的情緒。

    3.等孩子情緒平穩了,就可以引導他學習恰當地表達情緒了。家長要給孩子立幾個基本原則,比如:不傷害他人,不傷害自己,不損害財物。

    4.等孩子情緒好了,就能夠理性地對待困難了。所以,家長不要怕孩子有情緒愛發飆,每次有情緒的時候,也正是他面臨成長,學會正確處理事情的時候(包括控制、安撫自己的不良情緒)。

    5.有一點需要注意,在有些時候,我們可能得停止處理孩子的不良行為,而首先修復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因為當父母親沒有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和相互尊重的親子關係之前,孩子可能不會有足夠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這種不信任的心態下,孩子不會對你說的話感興趣。

    另外,在親子關係修復的過程中,包含的鼓勵等往往能消除孩子不良行為的動機,使得我們無需再直接處理孩子的不良行為。

    如何管教愛發飆的孩子,簡而言之就是家長先保持好心態,不要帶著情緒處理問題,面對孩子,理解、尊重、包容、愛護。

  • 2 # 書霞育兒說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是兩個孩子的寶媽,大寶12歲了,每次和他有矛盾和爭執,或者他發脾氣的時候,我都不覺得這是壞事,反而是孩子和我們瞭解彼此最好的機會。有很多時候,孩子發脾氣並不是壞事,反而是孩子長大,有自己想法的好事。很喜歡一本書《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書中作者提出情感引導,這絕對是處理親子關係的金鑰匙,建議有需要的家長看下。

    哭著發脾氣的孩子

    孩子發脾氣不聽話,不要想著去管教,其實孩子才是我們最好的老師,過於管教的孩子始終是我們父母手上的木偶。對於天真無邪的孩子,對於發脾氣的孩子,正確的做法是父母控制自己的情緒,接受孩子的情緒,正確引導孩子。引導孩子學會合適的來表達情緒,引導孩子找到問題,處理問題,讓孩子判斷事情的對錯。孩子哭著發脾氣,我一般會抱抱她,緩解他的情緒,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然後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父母學習親子課

    為人父母,雖然不用考證。為了對孩子負責,父母必須學習學習兒童心理學,學習親子課,學習如何處理孩子的問題?記得有一次,我和大寶經常發脾氣。我碰巧在圖書館找到一本書,《我們怎麼說,孩子才會聽,我們怎麼聽,孩子才肯說》,學完後用書上的方法和孩子溝通談心。孩子當時就哭了,就是那種被理解後的感動,後來還主動寫了300字日記。父母學習親子課,帶孩子有招更省心。

    親子閱讀

    培養孩子親子閱讀。愛上閱讀,是孩子一生受益的好習慣。而且親子閱讀越早越好,親子閱讀不僅能讓孩子快速識字,也是增進親子關係的最好辦法。故事裡的知識和道理也能讓孩子更好的成長,也能引領孩子更好地處理問題,而不是一不順心就發脾氣。

    孩子愛發脾氣

    一個巴撐拍不響。孩子愛發脾氣,父母也要檢討和反省。平時是太寵孩子子?還是父母過度忽略孩子的感受?孩子發脾氣時,父母得找原因。一般一歲多的孩子,自我意識都很強烈。凡是和孩子有關的事,我們都應該和孩子溝通,或者聽聽孩子的意法和意見,多給孩子自己做主的機會。這樣不但增強了孩子做事的主動性,也能讓孩子更有自信。哪怕有事,孩子的人決定是錯誤的,父母這時引導孩子,知錯就改的孩子更可愛。孩子發脾氣,父母切記打罵,恐嚇。這種治表不治本的方法只會害了孩子。

  • 3 # 紅石榴ar

    孩子不會無緣無故發脾氣,之所以發脾氣,是因為遇到比較糟心的事。

    孩子發脾氣甚至哭鬧不止的時候,很多父母會嚴厲制止。

    有的寶媽會說:再鬧騰就讓警察叔叔把你抓走!

    有的寶爸會掄起巴掌打屁股。

    有的父母會不管不問,任其自然。孩子鬧累了或鬧困了,就沒事了。

    父母的嚴厲制止,會讓孩子把情緒憋回肚裡。久而久之,孩子不再發脾氣,變得乖巧懂事,會察言觀色,順著父母說話。

    不管孩子還是大人,都有會情緒,高興,悲傷,憤怒,憂慮等,有情緒就要發洩,撤回去對身體心理都不好。大人會默默地自我調整,小孩子只有哭鬧發脾氣。

    如果情緒不能發洩,孩子永遠擺脫不了這種情緒。這會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因為人際關係很複雜,難免會有憤怒或憂慮的時候,一味地乖巧懂事會被欺負,發脾氣又怕把人際關係搞砸。

    一個不會吵架發脾氣的人,也許不會明白:吵架完了以後是可以和好的。怕把關係搞砸而不願意發脾氣的人也無法理解別人的情緒和壞脾氣,只要別人與他吵架他就會記仇恨,從而把關係鬧得很僵。

    所以,當孩子發脾氣哭鬧吼叫時,父母應該蹲下,看著孩子的眼睛:你很難受很憤怒對嗎?哭吧,哭出來就好了。

    這樣做表示你理解他,沒有因為他發脾氣而拋棄他。

    然後你接著說:你發脾氣是因為什麼?他會說出原因。

    然後你接著問:除了哭鬧發脾氣,還有其他更好的解決辦法嗎?

    哦?

    他會減緩發脾氣或停下哭鬧,看著你的眼睛。他在思考。

    你接著說:發脾氣解決不了問題。如果這件事是別人不對,你沒必要因為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可以很別人講道理,據理力爭。

    如果是自己的錯,就要勇敢地承認錯誤。是人都會犯錯,承認並改正錯誤了會被諒解。

    你接著說:現在這個事你看怎麼辦好呢?

    孩子會動腦子表達自己的意見。

    貌似孩子自己解決了問題。

    然後孩子會高興地玩去了。

  • 4 # 瀟灑人玍

    01

    不要以暴制暴

    “再鬧,就給我試試看!”“不乖就把你趕出門”之類的嚴懲、恐嚇和威脅話語,不但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會使孩子採取自我破壞和被動的攻擊行為當成報復。

    02

    不要歸罪於他人

    ”不哭!都是他害的!”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為了安撫孩子情緒而歸咎外界環境的做法,會讓孩子無法對自己負責,失去從錯誤中反省學習的機會,容易養成遇到挫折“只會怪別人”的惡習和養成推卸責任的心理。

    03

    要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

    如果孩子出現情緒反應,父母要先用同理心和傾聽的技巧,接納孩子的情緒。要讓孩子明白:所有的感覺都是可以被接納的,但是不當的行為必須被規範。

    04

    要協助孩子覺察、表達情緒,理清原因

    父母要運用言語反映孩子的真實感受,協助孩子覺察、認清自己的情緒,例如:”看你哭得這麼傷心,一定很難過,對不對?”協助孩子正確表達情緒,理清情緒背後的原因。

    05

    要引導孩子用積極的心態解決問題

    等孩子情緒緩和下來,引導他調整心態,從另一種角度看待引起他困擾的事情,例如:”玩具被同學不小心弄壞了,你覺得很生氣。但是你打人沒辦法讓玩具恢復原狀。我們一起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好不好?”孩子的改變需要時間,幫助培養情緒力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一旦開始,就會漸入佳境。

  • 5 # 古月凡58

    這個問題,我想很多家長都會發出疑問,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這麼乖巧聽話,自己的孩子難道是上天派來折磨自己的嗎?

    很多家長或許迫切想要一個立竿見影的辦法,能將自己的孩子管教得服服帖帖,即懂事又聰明好學,成為自己的驕傲

  • 6 # 三喜育兒日記

    看來家家都有個愛發脾氣的熊孩子。

    我女兒3歲,動不動就愛發脾氣,動不動就跟我冷戰。

    人家每次發脾氣都還可有理,好像每次發脾氣都是我的錯。

    自己在那玩的時候叫媽媽,我沒有第一時間搭理人家,就開始發脾氣。

    自己專心的堆積木沒堆好也要發脾氣。跟小朋友玩生了氣回來也要跟自己發脾氣。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但是愛發脾氣的小朋友有個特點,發脾氣的時間特別短,如果又有另一件事吸引到他,他立馬就會把令他發脾氣的事情給忘掉。所以我家小朋友發脾氣的時候我一般採取兩種措施。

    1.冷處理

    他發脾氣的時候先不跟他說話,讓他自己先獨處一會,給他時間冷靜。他願意跟我說話的時候我再詢問他惹他發脾氣的原因。

    2.大人做其他事情來吸引他引導他忘記讓他發脾氣的事

    這樣往往很有用。比如藏貓貓了,扮鬼臉了,我每次這樣做都會引得我女兒破涕為笑。

    小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大人一定要正確對待,不能他發脾氣,我們大人也發脾氣,這樣絕對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小孩子發脾氣背後的原因我們也要去了解,不是誰生來就會發脾氣的,發現他發脾氣的原因,慢慢加以引導,他的脾氣是會慢慢改變的。

    都說愛發脾氣的孩子聰明,我認為愛發脾氣的孩子都特別感性,更值得父母去好好愛護,好好改變。

    我是金豆媽媽,育兒路上,你我同行。

  • 7 # 超悅玩具

    不要打他,孩子不會把體罰和犯錯聯絡在一起,相反他可能會仿效

    說到做到,嚇唬式教育是教不好孩子的,空頭威脅會降低父母的威嚴

    減少衝突,爭吵確實不能解決問題,只會加速情感破裂,要溝通好

    先冷靜下來,將孩子暫時隔離,不理會他,過一會再和他講道理 ,這樣就會好很多

  • 8 # 小木易兒

    大家好,我是愛答問題的大一羊。

    這個問題,我想很多家長都會發出疑問,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這麼乖巧聽話,自己的孩子難道是上天派來折磨自己的嗎?

    很多家長或許迫切想要一個立竿見影的辦法,能將自己的孩子管教得服服帖帖,即懂事又聰明好學,成為自己的驕傲,

    但擁有這樣的孩子,做父母的你們又做了什麼?

    想起從前的一件小事,一件很小卻讓我很後悔的事。

    那一次我帶著侄子,和幾個朋友出去玩,當時一共帶了四個孩子,都是男孩,我侄子在裡面最大,十一歲,那幾個孩子分別是九歲七歲和五歲。

    到了公園,我侄子開始瘋跑,我拼命叫他並且嚇唬他,如果再亂跑,我就把他扔在公園裡,還說,如果他不聽話以後絕不帶他出來玩。

    公園裡的人特別多,我怕他跑丟了,這樣的話我說了不下於十來次,每次我都叫得嗓子要啞了,直到最後終於惱了。

    我揪著他耳朵問他,為什麼他一點話都不聽,什麼時候才能像另外幾個孩子那樣乖乖的聽話呢!

    我侄子翻著眼睛看我,說了一句:“你對我,像對那三個孩子那樣時,我就會聽話!”

    我聽得心裡特別不是滋味,是的,一路上我在不停的罵他吼他,而對別人的孩子卻是溫言甜語,甚至他們犯了錯誤,我也是柔聲勸說,再不曾有半點惱意。

    冷靜下來才發現,儘管他比別人大上一兩歲,但他也還只是個孩子。

    接下來,我努力剋制住自己,不再吼他,而我發現,侄子竟然真的變成了別人家的孩子,懂事而又聽話!

  • 9 # 放飛的香片

    孩子愛發脾氣,父母可以先判斷一下,他為什麼而發脾氣。找到原因,對症下藥,就方便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一般來說,孩子發脾氣可能是有這幾方面的原因:

    1.他想要的東西沒有得到。

    症狀:平時,孩子想看電視,想玩手機,想買玩具,想買零食……家長不同意,孩子就因此哭鬧、發脾氣。

    家長被鬧的不行了,就滿足了孩子的慾望,給了他想要的東西。從此以後,但凡孩子有想要而沒有得到的東西,他就會透過哭鬧、發脾氣來向家長索要。

    藥方:孩子習慣已養成的話,試著用“七兩”忽視+三“兩安慰”來解決。讓他先哭鬧上一陣,冷處理一下,再送上著暖心的語言安慰他的情緒。

    記得千萬得狠狠心,多忽視幾次,當他知道發脾氣是沒法滿足他的慾望的時候,這個藥方就發揮了應有的效果。

    2.他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

    症狀:很多父母平時忙,沒有什麼時間和孩子相處。即便有時候父母和孩子在一起,也有可能是在打著電話,或者是刷著手機,並沒有全身心陪著孩子。

    孩子希望父母陪他,但是得到迴應,這是孩子就會莫名其妙的發脾氣、哭鬧。

    藥方:要讓孩子從哭鬧和發脾氣中停下來,只需要父母“十分”的陪伴。當你放下手機,放下工作,跟他玩一小會親子游戲,例如枕頭大戰那一切的脾氣都會煙消雲散。

    3.他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

    症狀:他搭好的積木被弟弟一腳就踢壞了;他畫的一幅畫塗顏色時有一點兒塗壞了;他在學習的時候,明明沒有做這件事,可是老師以為他參與了……

    孩子也有孩子的小煩惱,孩子也有孩子的小委屈。沒有人理解,他只好用憤怒的脾氣來表達。

    藥方:“九分”的同情心糅合“一分”的擁抱,理解和支援的感受,他在發洩完之後就能夠安靜下來。

    下次再遇到事情的時候就知道找父母來傾訴。

    任何人都有可能情緒失控、發脾氣的時候,孩子也不例外,我們家長要知道這是正常的表現。

    當孩子出現情緒波動的時候,只有我們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對症下藥,就有可能幫孩子解決他總愛發脾氣的毛病。

  • 10 # 教育觀察號

    1. 家長過分的疼愛。

    我們常說慣子如殺子,家裡所有的人都以孩子為中心,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一種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如果孩子的無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發脾氣,而如果家長此時為了安撫孩子答應他的要求,那麼以後,他就會習慣以發脾氣的形式來獲得想要的東西,這是最糟的情況,很多家庭都有這樣的問題,尤其是爺爺奶奶等隔代人對孩子更為溺愛。

    2. 教育觀點不一致。

    在我們孩子沒出生時,我和愛人就達成了一致,在教育孩子問題上必須意見一致,如果對某件事父親鼓勵,母親阻止,爺爺同意,奶奶不讓,就會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剛容易做的事卻又被阻止,這種挫敗感會讓孩子心理煩躁。

    3. 父母要求太高。

    望子成龍的心態使很多父母都寄予孩子過高的期望,如果達不到要求輕則訓斥重則動手,這種不僅會讓孩子感到不滿,而且你的行為也會被孩子模仿,自己作為父母如果都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氣,如何指望培養出良好脾氣秉性的孩子呢。

    話說回來,如果孩子的脾氣不好,從小處說可能對人際關係有影響,往大了說,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人生,因此,家長可以採取以下方法來管教孩子的脾氣。

    1. 先溝通再開導。

    孩子不像大人顧及那麼多,只要不開心想發脾氣,馬上就會釋放,而很多時候這種“壞脾氣”對人傷害很大,既包括心理也包括身體上的,因此,當孩子發脾氣時,家長避免和正面衝突,訓斥責備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先冷靜下來問題孩子原因,溝通是解決問題的前提,然後再進行慢慢開導。

    2. 向孩子表明立場。

    父母在平時的生活中,就要給孩子慢慢滲透你對他的所作所為的立場,這裡並不是說要跟孩子動武,而是要告訴孩子,你這樣做我是喜歡的,你那樣做,我是反對的,我很生氣,同時,你要給孩子講明道理,為什麼我會這樣,這樣做一是可以告訴孩子你對他的行為的態度,二是讓孩子漸漸體會到“壞脾氣”對別人的傷害和別人對“壞脾氣”態度。

    3. 分享“壞脾氣”

    剛剛提到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多是因為需求得不到滿足,我們經常在商場裡會看到孩子想要買玩具,而當家長不給買時,就在地上打滾兒、哭鬧,如果此時為了面子滿足了一次,就還會有下一次,如果孩子的要求確實是無理取鬧,可以先利用他感興趣的東西轉移他的注意力,當孩子情緒穩定下來後,再明確告訴他你的態度,當然,如果答應過孩子而沒有兌現承諾導致孩子發脾氣就是家長的問題了。

    同時,作為家長,尤其是當孩子逐漸長大後,經常會有不順心的時候,在生活中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及時溝通疏導孩子的壓力,避免激化矛盾,一旦養成“壞脾氣”,不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會受到影響。

  • 11 # 樂歡爸媽

    導讀:怎樣管教愛發脾氣的孩子?

    每一個孩子從一剛出生都是一張白紙,他們的喜怒哀樂與其他所有的小朋友都是一樣的,他們會順著一樣的情緒發展規律一樣的去成長,慢慢孩子大一點了之後。為什麼有的孩子性格會很好?沉著、冷靜、寬容、大方,有的孩子偏激、暴躁、易怒、不安,其實這跟家庭教育有著很大的關係。

    之前,我也曾是一個非常焦慮的媽媽,因為兒子的暴脾氣,讓我很是頭疼,幾乎是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會惹他生氣,而孩子一生氣,要麼就是哄,要麼就是吼,不管是哪一種結果,都讓我很不開心。哄了他,我怕把他嬌慣壞了;吼了他,我又覺得自責傷害了他。直到我開始走上學習育兒這條路,像撥開雲霧般,一層一層地去找原因。

    孩子的暴脾氣一切來自於哪幾個方面?

    父母的管教方式

    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父母如若是因為一點小事就會對孩子發脾氣,嚴厲斥責、打罵或懲罰孩子,不僅會嚴重的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無能、沒用、做不好事情。

    《挑戰》中有一句話說:一個行為不良的孩子,是個氣餒的孩子。

    都說孩子是“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父母是怎樣對待孩子的,孩子會很自然的學父母的方式來對待身邊的人。

    夫妻關係

    夫妻關係的好壞也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夫妻關係不好,孩子的內心也很難安寧,他們會時刻警惕,把用來發展自己能力的精力和時間,都放在了關注父母的身上。

    家庭環境

    如果孩子生活在一個不安寧的家庭氛圍中,家庭中總是有爭吵,這無疑也會讓孩子變得缺乏安全感,並變得暴戾。

    曾聽到過一個朋友的傾訴,家庭中由於婆媳關係和,經常為各種大小事開戰,造成的結果就是不僅孩子很暴躁,甚至出現了自殘現象。

    以上不管哪一種,對孩子的傷害都是極大的。那麼面對孩子的暴躁,父母該怎麼做呢?

    首先:改變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從調整自己的心態開始

    很多父母一看到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這孩子這樣做太不合理了,太不聽話了,我得好好教訓他。於是,語氣變成了命令式,聲音音量提高了好幾倍,臉上的表情滿是憤怒,孩子面對這樣父母這番模樣的時候,內心既會有恐慌,行為上又會想極力與父母對抗,親子之間的拉鋸戰就這樣開展了,大家都不願好好說話了。

    面對孩子犯錯時,父母應該先讓自己保持冷靜,放下急躁和焦慮,平靜地指出孩子哪裡做錯了,並建議孩子應該要怎麼調整過來。

    當父母情緒穩定的時候,孩子發脾氣的次數也會減少。

    要相信一句話:孩子所有的行為都是對的,當父母抱著這樣的心去看待孩子的時候,會發現,孩子身上所有的問題映射出來的根源都是來自父母,父母改變了,孩子自然也就好了。

  • 12 # 朵媽聊育兒

    孩子發脾氣,家長該做什麼?

    1、找到孩子發脾氣的原因

    孩子發脾氣哭鬧有很多種原因,在解決問題之前,媽媽們要先get到孩子為什麼會哭鬧、發脾氣。

    嬰兒階段,寶寶無法用完整的語言來告知媽媽原因,但通常情況下,不外乎考慮冷熱、吃喝拉撒、疾病等方面。

    對大點的孩子來說,情況稍微複雜些,除了環境、食物、玩具等物質因素,還有人際關係、成就感、挫敗感等情感因素,都有可能導致孩子情緒失控。

    這就需要媽媽們仔細觀察孩子前後的表現和行為,並心平氣和地同他溝通,找到原因,幫助孩子疏導和排洩不良的情緒。

    2、不要強化發脾氣的行為

    孩子發脾氣最常見的原因就是需求得不到滿足。例如孩子看見一樣想買的玩具,媽媽不願意買,他就開始大哭,甚至躺在地上打滾。

    遇到這種情況,有的家長為了儘快讓孩子停止哭鬧,安靜下來,便會立馬答應孩子的要求。有的家長則會大打出手。這兩種行為都不可取。

    對於自己喜歡的東西得不到,心情就會變的不開心,大人有時如此,孩子也一樣。雖然這一點可以理解,但並不意味著因此要滿足他不合理的要求。否則,只會強化孩子透過發脾氣來表達情緒,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況,還會哭鬧。

    而大庭廣眾對著孩子大聲指責訓斥,則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模仿能力強,家長的處理方式,孩子也會從中模仿,以此來解決他今後遇到的問題。

    3、適當安慰,語言疏導

    即使再細心的媽媽,孩子也仍會出現委屈、生氣甚至憤怒等情緒。由於他們年齡小,情緒控制、調節能力不足,非常需要家長的幫助。

    媽媽們在找到孩子發脾氣哭鬧的原因之後,可以先用擁抱、撫摸、親吻等方式穩定他們的情緒,然後耐心用語言引導他們說出自己心中不開心、不滿等感受,幫助孩子學會自我調節和情緒控制。

    等孩子情緒穩定之後,再給他們解釋其中的道理和原因,也可以說出媽媽們自己的感受。

    如果孩子對此有所解釋,媽媽應學會聆聽,不要強勢讓孩子只聽自己說的,否則孩子會更委屈,對媽媽說的話不能從心底認同,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4、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有時候媽媽們對孩子說教、講道理,他們並不能完全馬上理解和明白,一時間無法擺脫糟糕的情緒,這時與其讓孩子亂砸玩具發洩,媽媽們不妨給他們創造一個安全宣洩的方式,比如大吼、打枕頭或者是進行戶外運動。

    換一種方式,也幫助孩子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對孩子停止哭鬧,及時擺脫不良情緒非常有效。

    5、冷處理

    在媽媽們各種安慰、轉移注意力無效後,孩子仍然固執的哭鬧發著脾氣時,不妨讓他自己一個人單獨待一會,不去過多關注他。

    這樣做可以讓孩子明白,發脾氣哭鬧是沒有用的,家長不會一直哄著,他自己必須學會控制情緒,情緒的發洩也應該適可而止。等到孩子情緒平靜之後,媽媽們要明確告訴他發脾氣的行為是不對的,同時,向孩子說明原因。

    孩子愛發脾氣,並不是一天養成的,日常生活中的點滴都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性格的養成,所以,媽媽們平時就應當防微杜漸。

  • 13 # 子謙媽媽育兒經

    2歲的丫丫用手指著餅乾,媽媽知道,她這是想吃餅乾了。拿著餅乾盒,小小的手想要往出套餅乾時,“噗通”一聲,餅乾盒掉到地上了,丫丫低著看了眼餅乾盒,又看了下媽媽,“哇”的哭出了聲。

    媽媽看著滿地的餅乾,想著自己剛剛擦過的地板,想生氣,可還是壓住了火氣,把餅乾撿起來給了丫丫,小傢伙依舊在哭泣,甚至推開了媽媽給的餅乾,這下媽媽的耐心也沒了,她覺得丫丫的脾氣太壞了。

    怎麼讓她停止哭泣,停止發脾氣呢?

    她選擇了訓斥,怒吼一聲,丫丫立馬沉默了,她大概再看到了媽媽那張扭曲的憤怒的臉後有些害怕了。

    這個方法很多人都用過,但這種方式也是在讓孩子學會透過攻擊他人來宣洩自己的情緒。

    那麼我們應該用什麼方法來管教愛發脾氣的孩子呢?

    兒童心理學家說:“用你的感受與孩子的感受對話!”

    一位幼兒園老師和我說過這麼一件事。她說,有一次,一個孩子的玩具被另一個小朋友弄壞了,這孩子看著自己的玩具不能玩了,很難過。她的媽媽剛好來接孩子,看到孩子哭泣,抱著他說別哭了,等明白事情真相後,對孩子說,壞了就壞了吧,我們重新買一個就好了,這麼點小事不值得哭。孩子依舊不高興,哼哼唧唧的。嘴裡嘀咕著,也要把那個孩子的玩具摔壞。園長過來後,問清緣由後,滿是遺憾的應了一聲,接著臉朝向孩子,很自然地浮現出一個誇張的悲傷的表情。

    孩子的情緒像是被看到了一樣,她扁著嘴,有些難過,但已經沒有那麼激烈了,也停止了要報復的行為。

    情緒其實不好也不壞,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天賦與本能。當我們看見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情緒,孩子的暴脾氣會如火遇見雨天一樣被熄滅。

  • 14 # 權媽線上

    孩子愛發脾氣,家長總覺得是孩子是在無理取鬧,其實,孩子不一定是“無理”的,很多時候孩子的表現是有原因的!是在表達自己的訴求!如果家長能多理解孩子,順應孩子心理,孩子就沒必要發脾氣了!

    比如孩子餓了困了的時候,容易因為一點小事就發脾氣鬧騰,這是很正常的。家長不妨先順著孩子來,多哄哄孩子,逗他開心,等情緒好了,自然又成了乖寶寶了!

    再比如,5歲男孩調皮搗蛋,家長懲罰他,把他喜歡的礦泉水瓶扔到了樓下,孩子大哭大鬧起來,一定要撿回來,家長覺得不能慣著孩子,所以不答應,就這樣,孩子哭鬧兩個小時,這算是孩子愛發脾氣嗎?家長覺得一個破瓶子沒什麼,殊不知瓶子對孩子來說,跟手機對家長一樣重要,把你手機扔掉,你什麼感覺?

    有的孩子因為一點小事不順心就發脾氣,實際是對自己要求太高,有追求完美的心理。這時,家長要做的不是責怪孩子,而且需要改變這種追求完美的性格!

    有的孩子很固執,做什麼事情非要按某種方式來,實際是孩子處於秩序敏感期,這是正常的心理規律,家長只要順應就好!

    有的孩子總是和大人對著幹,逆反心理嚴重,那就是親子關係的問題了。就像我們對誰有成見,也會怎麼看都看不順眼,這時候需要家長先放下管教的心,與孩子和解,多去傾聽孩子的想法,做到平等和尊重,孩子發脾氣的問題,自然而然地解決了!

    總之,孩子發脾氣是有原因的,與其想辦法堵住脾氣,不如疏解孩子的情緒,情緒暢通了,脾氣自然就不見了!

  • 15 # 北京新艾方

    1.情緒不穩定,愛哭、暴躁,情緒不好時愛摔東西;2.容易情緒失控,做一些破壞性的事情,嚴重還打人自殘;3.動不動就愛發脾氣、鬧情緒,還愛唱反調、頂嘴;4.只要遇上不滿意的事情,就會大哭大鬧,使性子,家長說什麼都聽不進去;5.特別情緒化,遇到一點點高興的事,就手舞足蹈,如果別人有一句不經意的話刺激了他,就情緒化,摔東西,哭鬧;

    出現以上情況,說明孩子情緒控制出現問題,家長要引起重視!!!

    小晨5歲,幼兒園中班,前段時間小晨媽媽說他越發的任性,不給買玩具就鬧的不行,別人送給他的麥當勞麥樂雞,不喜歡吃非要蛋撻,好心的飯店老闆給他看看咳嗽,他拿腳踢人家,在幼兒園做麵點非要吃做麵點的巧克力豆,吃不到就鬧,孩子越來越不懂事,都不知道怎麼教了,就送來艾方,現在小朋友來艾方一個月了,變得聽話懂事了,懂得體貼家長啦,也能和別的小朋友友好相處啦

  • 16 # 育鄰人

    一個好問題:

    正如:“人吃五穀雜糧,哪有不生病。”人的身體由五官【眉、眼、耳、鼻、口】;五臟【肝、心、脾、肺、腎】;六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膽】;八大系統【運動、神經、內泌、血液迴圈、呼吸、消化、泌尿、生殖】…… 組成,各器官之間偶爾還會有摩擦、磕碰。何況生活在各色人群中,人豈能沒有自己的 “脾氣”?

    孩子的脾氣與父母有關

    家裡有 “牛寶寶”,寶寶的脾氣源於:

    1、期望得到父母的關注 寶寶感到自己受到冷落,會哭鬧。比如,家裡來了客人,父母只顧和客人聊天時;

    2、為了達到某專案的 譬如想得到某種玩具、食物或外出遊玩的機會等;

    3、逃避責任,寶寶感覺自己犯了錯害怕父母責罰時,轉移父母的注意力;

    4、害怕恐懼或受到傷害 憤怒源於恐懼。當孩子感覺受到威脅時,將恐懼而轉化為脾氣宣洩出來。

    “搞定”脾氣

    現代戰爭講究“降維打擊”。作為父母,無論是身體還是閱歷都與高出孩子好幾個維度。所以,如果孩子“發脾氣”,您只會與孩子對著幹,這是下下策,上策是利用與孩子的維度差化解孩子的脾氣於無形。“降維打擊”步驟:偵查敵情—調集己方資源—實施打擊

    1、偵查敵情

    孩子不會無緣無故的“發脾氣”,聽聽孩子在想什麼。傾聽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對於“牛寶寶”來說,在那些與他有關的事情上,多聽他的意見。摸排孩子“發脾氣”原因的過程,本身就是使孩子卸下“盔甲”的好方法。比如院子裡散步,寶寶想要喝水,而這時恰巧沒有帶水,就不妨讓寶寶自己想想辦法“沒有帶水,我們回家喝好不好呢”。

    2、調集己方資源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果父母總是擺出權威 “嚇唬”,不尊重孩子,孩子的“脾氣”只會越來越大。因此,父母首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然後收集手邊可有的資源,如玩具、食物等等。正所謂:“資源就是戰鬥力”,或許孩子看見父母準備東西時的樂趣,他的“脾氣”就回家了。

    3、實施打擊

    《 孫子兵法》:“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打擊是應對“威脅”的最後與最低階手段。對於寬容、理解、尊重或民主都不能平息“脾氣”的孩子,父母可藉助於“大棒”或者“胡蘿蔔”。

    俗話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牛寶寶”學習能很強,對付“牛寶寶”要講策略,要家庭成員協同配合。給寶寶樹立榜樣,讓孩子耳濡目染,明白一件事情是有很多種解決辦法。教育沒有“一勞永逸”,孩子成長陪伴的耐心、耐心、再耐心,示範是“牛寶寶”成 牛 的關鍵。

    與孩子相處,第一步 蹲下去與孩子同高 第二步 與孩子抱一抱【陌生人不被大部分家長接受】 第三步 用孩子的語言與孩子交流 第四步 用成人的方式引導孩子表達他們的想法,並鼓勵他們大聲講出來【這就是演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學髒髒奶茶去哪學?